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挤兑是在信用危机的影响下,存款人和银行券持有人争相向银行和银行券发行银行提取现金和兑换现金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是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信用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为:一是由于银行券持有人活存款人对发行银行的信用产生动摇,纷纷撤回存款。二是由于银行券的贬值,银行券持有人不得不赶紧把银行券抛出,以防经济上蒙受重创。
挤兑往往是伴随着普遍提取存款的现象发生的,由于挤兑具有非线性扩张的特性,会导致进一步的金融风潮。在出现挤兑时,市场异常紧缩,借贷资本短缺,利息率不断上涨,迫使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倒闭和停业,从而更进一步加剧了货币信用危机,引起金融界的混乱。
今年2月17日和19日,韩国金融委员会为了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健性,接连因资产流动性不足等原因勒令釜山储蓄银行、釜山第二储蓄银行、中央釜山储蓄银行等6家储蓄银行停业整顿,从而造成储户产生恐慌心理,直至出现韩国银行挤兑风潮。
同样是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史上最强地震,对日本经济造成多重冲击,首先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其次是重创日本股市,地震和海啸触发股市大幅下滑,日经指数下行6.2%,创2008年以来的最大降幅;第三,生产企业受到严重打击,像丰田、日产、索尼等许多大企业在日本东部的工厂停产,商店减少营业时间;第四,福岛第一核电站6个机组不同程度发生事故,其影响深远。经济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挤兑潮随时会涌现。
世界各国都在研究预防挤兑风险的发生,纵观分析各国案例总结出导致客户对银行的信心丧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原因:一是银行经营不善,资金运营出现了问题,存户获知真相后,引致对该银行失去信心;二是政治局势变动,使存户感到某家或某类银行前途未卜,从而集中将存款取走;三是经济形势的变动,使存户对未来经济的前途和银行经营前景持严重悲观态度,从而集中将存款变现;四是受谣言影响。虽说是“谣言止于智者”,但在谣言关系到自己毕生积蓄是否安全时,即便是智者也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在这几类因素中,第一类原因是主导因素,后几类诱因是次要因素,但往往会加剧银行挤兑的严重性。在现实的银行挤兑案中,上述几类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互影响的情况,从而使挤兑成因错综复杂。那么预防挤兑发生就需要针对这几个诱因来寻求办法,即所谓的对症下药。
一是银行自身风险管理与央行风险监管并行,避免银行承担过度风险。银行要明确业务种类、区域,加强资本充足率管理和强化金融风险管理与监测,建立风险问题应急处理机制,建立责任具体追究到人,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尽量避免银行资金运行出现问题。
二是政府保障政局稳定,提供适度的社会福利,与此同时,政府可向存款人做出保证存款安全的承诺,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舆论工具或其他渠道向存款人提供某种程度的暗示,使存款人相信政府会保障他们的利益,天灾人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此行为使百姓心里有保障感,归属感,相信国家有能力并会竭尽全力保障人民财产安全。例如,中国的5.12地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是空前的严重,但并未有大量储户挤兑银行的现象发生。
三是建立银行挤兑早期预警机制并及时消除挤兑苗头,如果某银行在经营中产生了巨額不良资产,或银行流动性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及早化解,以使处置成本降低到尽可能少的程度,让恶意造谣者没有可乘之机。美国80年代处理小型金融机构储蓄贷款协会(简称S&L s)的情况就是一例。在我国近几年金融机构关闭事件中,类似的事情也是存在的。
但是如果挤兑风潮确实避免不了的发生了,为了不让银行和金融机构最终被动倒闭,需要想办法遏制挤兑的进一步恶化,达到及时平息挤兑风险的结果。采取什么措施有效的平息挤兑呢?
一是央行要及时入市干预。作为一国金融监管当局,稳定金融和稳定价格(币值)是其天职。通常认为稳定价格是央行的基本目标,在经济稳定发展的时期是正确的,当经济中潜伏着动荡和衰退危机时,金融的稳定就成为整个经济稳定的关键,也就成为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因此,央行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平息银行挤兑风潮的重任,牵头组织同业援救,事态紧急时央行可给予必要的信用支持,如“允许被挤兑银行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发放最后贷款”,甚至是央行直接出面向社会作出信用承诺等。在这次日本地震中,日本央行行长白川在货币政策会议上发表公开讲话,表示准备释放“巨額”流动性,以支持市场,解决当前问题,即向经济注入了创纪录的15万亿日元(约合1830亿美元)。除了注入紧急资金外,日本央行可能会采取其他工具。此举的确遏制住了日本的挤兑苗头。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银行挤兑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市场失灵,在处置和化解银行挤兑风险问题上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尽可能地满足储户的流动性需要,以强大的国家实力为后盾,取得储户的信任。政府可承诺储户能够从银行随时随地地取出自己的存款,若银行确实没有现金即使兑付,储户可以由政府签发一种等值于储户存款的票据,并能够用于市场流通,这种做法和央行的大量资金注入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三是积极组织商业银行同业援助。出于与被挤兑银行密切的债权债务关系和防止挤兑蔓延到自身的考虑,在其他银行受到挤兑时,相关商业银行应积极组织同业援助,给被挤兑银行提供力所能及的流动性支持,帮助其渡过难关。被挤兑银行也应采取一切能够采取的办法,以“生存比发展更重要”的信念,争取尽可能多的外援支持。
挤兑可以使原本资金实力雄厚的银行在短短的几个月甚至是几天内被逼进死胡同,使一个国家的银行业笼罩在阴云之下,所以挤兑风潮的及时预防与平息至关重要,从长远来看,防范和化解挤兑风险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市场金融体系和国家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群众的三方信任、监督。
挤兑往往是伴随着普遍提取存款的现象发生的,由于挤兑具有非线性扩张的特性,会导致进一步的金融风潮。在出现挤兑时,市场异常紧缩,借贷资本短缺,利息率不断上涨,迫使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倒闭和停业,从而更进一步加剧了货币信用危机,引起金融界的混乱。
今年2月17日和19日,韩国金融委员会为了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健性,接连因资产流动性不足等原因勒令釜山储蓄银行、釜山第二储蓄银行、中央釜山储蓄银行等6家储蓄银行停业整顿,从而造成储户产生恐慌心理,直至出现韩国银行挤兑风潮。
同样是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史上最强地震,对日本经济造成多重冲击,首先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其次是重创日本股市,地震和海啸触发股市大幅下滑,日经指数下行6.2%,创2008年以来的最大降幅;第三,生产企业受到严重打击,像丰田、日产、索尼等许多大企业在日本东部的工厂停产,商店减少营业时间;第四,福岛第一核电站6个机组不同程度发生事故,其影响深远。经济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挤兑潮随时会涌现。
世界各国都在研究预防挤兑风险的发生,纵观分析各国案例总结出导致客户对银行的信心丧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原因:一是银行经营不善,资金运营出现了问题,存户获知真相后,引致对该银行失去信心;二是政治局势变动,使存户感到某家或某类银行前途未卜,从而集中将存款取走;三是经济形势的变动,使存户对未来经济的前途和银行经营前景持严重悲观态度,从而集中将存款变现;四是受谣言影响。虽说是“谣言止于智者”,但在谣言关系到自己毕生积蓄是否安全时,即便是智者也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在这几类因素中,第一类原因是主导因素,后几类诱因是次要因素,但往往会加剧银行挤兑的严重性。在现实的银行挤兑案中,上述几类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互影响的情况,从而使挤兑成因错综复杂。那么预防挤兑发生就需要针对这几个诱因来寻求办法,即所谓的对症下药。
一是银行自身风险管理与央行风险监管并行,避免银行承担过度风险。银行要明确业务种类、区域,加强资本充足率管理和强化金融风险管理与监测,建立风险问题应急处理机制,建立责任具体追究到人,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尽量避免银行资金运行出现问题。
二是政府保障政局稳定,提供适度的社会福利,与此同时,政府可向存款人做出保证存款安全的承诺,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舆论工具或其他渠道向存款人提供某种程度的暗示,使存款人相信政府会保障他们的利益,天灾人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此行为使百姓心里有保障感,归属感,相信国家有能力并会竭尽全力保障人民财产安全。例如,中国的5.12地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是空前的严重,但并未有大量储户挤兑银行的现象发生。
三是建立银行挤兑早期预警机制并及时消除挤兑苗头,如果某银行在经营中产生了巨額不良资产,或银行流动性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有关部门应及早化解,以使处置成本降低到尽可能少的程度,让恶意造谣者没有可乘之机。美国80年代处理小型金融机构储蓄贷款协会(简称S&L s)的情况就是一例。在我国近几年金融机构关闭事件中,类似的事情也是存在的。
但是如果挤兑风潮确实避免不了的发生了,为了不让银行和金融机构最终被动倒闭,需要想办法遏制挤兑的进一步恶化,达到及时平息挤兑风险的结果。采取什么措施有效的平息挤兑呢?
一是央行要及时入市干预。作为一国金融监管当局,稳定金融和稳定价格(币值)是其天职。通常认为稳定价格是央行的基本目标,在经济稳定发展的时期是正确的,当经济中潜伏着动荡和衰退危机时,金融的稳定就成为整个经济稳定的关键,也就成为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因此,央行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平息银行挤兑风潮的重任,牵头组织同业援救,事态紧急时央行可给予必要的信用支持,如“允许被挤兑银行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发放最后贷款”,甚至是央行直接出面向社会作出信用承诺等。在这次日本地震中,日本央行行长白川在货币政策会议上发表公开讲话,表示准备释放“巨額”流动性,以支持市场,解决当前问题,即向经济注入了创纪录的15万亿日元(约合1830亿美元)。除了注入紧急资金外,日本央行可能会采取其他工具。此举的确遏制住了日本的挤兑苗头。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银行挤兑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市场失灵,在处置和化解银行挤兑风险问题上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尽可能地满足储户的流动性需要,以强大的国家实力为后盾,取得储户的信任。政府可承诺储户能够从银行随时随地地取出自己的存款,若银行确实没有现金即使兑付,储户可以由政府签发一种等值于储户存款的票据,并能够用于市场流通,这种做法和央行的大量资金注入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三是积极组织商业银行同业援助。出于与被挤兑银行密切的债权债务关系和防止挤兑蔓延到自身的考虑,在其他银行受到挤兑时,相关商业银行应积极组织同业援助,给被挤兑银行提供力所能及的流动性支持,帮助其渡过难关。被挤兑银行也应采取一切能够采取的办法,以“生存比发展更重要”的信念,争取尽可能多的外援支持。
挤兑可以使原本资金实力雄厚的银行在短短的几个月甚至是几天内被逼进死胡同,使一个国家的银行业笼罩在阴云之下,所以挤兑风潮的及时预防与平息至关重要,从长远来看,防范和化解挤兑风险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市场金融体系和国家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群众的三方信任、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