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记叙文看起来似乎非常熟悉,但是大部分高中学生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显论述一些高中记叙文的写作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方法;指导策略
寫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记叙文又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文体。或许有人会说:“记叙文从小学就开始写了,对于高中生来说已经非常简单了,再不需要做过多的指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对于高中生来说,记叙文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写好记叙文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显论述一些高中记叙文写作方法的指导策略。
一、 巧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全面了解记叙文方方面面
学生要想写好记叙文,首先,必须要了解记叙文。唯有让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了记叙文的方方面面,他们才能够收放自如地去写作各种记叙文。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地记住记叙文的方方面面,教师可以尝试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脑图,能够促进人体的左右脑同时工作,进而大幅提升记忆的效率。
比如说,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以“记叙文”为核心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首先,将“记叙文的要素”、“记叙文的线索”以及“记叙文的顺序”等作为一级关键词;然后,围绕“记叙文的要素”可以发散出“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二级关键词,围绕“记叙文的线索”又可以发散出“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和地线”等二级关键词,围绕“记叙文的顺序”又可以发散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等二级关键词。
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记叙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迅速记住记叙文写作的方方面面。当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了记叙文之后,他们自然就能够从容应对各种类型的记叙文写作要求了。
二、 根据写作内容,让学生合理设置记叙文文章线索
如果把一篇优美的记叙文比作一串漂亮的珍珠项链,线索就是连接这条项链的绳索。为了能够让记叙文浑然一体,必须要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贯穿起来。这条线索既可以是或隐或现的,也可以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这条线索是或隐或现的,可以称之为暗线;如果这条线索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称之为明线。线索好比文章之中轴线。基于此,教师在指导高中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必须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根据写作内容,合理设置记叙文的线索。只有确定了记叙文的线索,其他内容才能围绕这条线索徐徐展开。
比如说,根据语文出版社高一教材对记叙文写作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我首先向学生出示了一些范例文章,然后又让学生自主去寻找这些文章中的线索,最后,再引领学生总结归纳写作过程中设置线索的各种方法,并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运用这些设置线索的方法。
当学生学会了根据写作内容,合理设置记叙文的写作线索之后,他们写就的文章就绝对不会文不对题、离题万里。
三、 依据写作需要,让学生恰当选择记叙文表达方式
写作是输出,即表达。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就记叙文而言,其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即将某件事情有条不紊地叙述出来;描写,即将某种景物、人物或某个动作等形象逼真地描写出来;议论,即就某事某物等发表有见地的议论;说明,即对某事某物做详尽周全的说明;抒情,即准确贴切地抒发自己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等。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总是会交替出现,所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学会依据写作需要,恰当地选择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比如说,在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学生可以通过叙述描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描写刻画人物的体貌特征和性格特点等。再比如说,在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中,学生既可以通过细致的描写描绘美景佳境,也可以通过抒情直白表达自己的丰富情感。
学生恰当地选择表达方式,能够更为完整准确地表情达意,能够使得写就的记叙文变得更加吸引读者,让读者读得意犹未尽。
综上所述,在高中记叙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记叙文的方方面面,为学生写作记叙文奠定基础;教师要让学生逐渐学会根据写作内容,合理设置记叙文的文章线索,为学生写就记叙文确定方向;教师要让学生依据写作需要,恰当选择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为学生写好记叙文提供保障。
事实上,记叙文写作的技巧很多,教师仅仅凭借几节课是很难让学生熟练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读写结合,即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去渗透、去指导。比如说,在学习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以及外貌特征的一些方法等。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切不可忽视记叙文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将对学生的指导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日常记叙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欣赏名篇佳作之际,提升自身记叙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友芬.高考记叙文写作方法指导策略[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7(22):106-107.
[2]巴明.高中阶段记叙文写作指导方略[J].新课程·中旬,2013(8):153.
作者简介:
林拥锋,福建省福安市,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方法;指导策略
寫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记叙文又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文体。或许有人会说:“记叙文从小学就开始写了,对于高中生来说已经非常简单了,再不需要做过多的指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对于高中生来说,记叙文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写好记叙文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显论述一些高中记叙文写作方法的指导策略。
一、 巧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全面了解记叙文方方面面
学生要想写好记叙文,首先,必须要了解记叙文。唯有让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了记叙文的方方面面,他们才能够收放自如地去写作各种记叙文。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地记住记叙文的方方面面,教师可以尝试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脑图,能够促进人体的左右脑同时工作,进而大幅提升记忆的效率。
比如说,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以“记叙文”为核心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首先,将“记叙文的要素”、“记叙文的线索”以及“记叙文的顺序”等作为一级关键词;然后,围绕“记叙文的要素”可以发散出“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二级关键词,围绕“记叙文的线索”又可以发散出“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和地线”等二级关键词,围绕“记叙文的顺序”又可以发散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等二级关键词。
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记叙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迅速记住记叙文写作的方方面面。当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了记叙文之后,他们自然就能够从容应对各种类型的记叙文写作要求了。
二、 根据写作内容,让学生合理设置记叙文文章线索
如果把一篇优美的记叙文比作一串漂亮的珍珠项链,线索就是连接这条项链的绳索。为了能够让记叙文浑然一体,必须要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贯穿起来。这条线索既可以是或隐或现的,也可以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这条线索是或隐或现的,可以称之为暗线;如果这条线索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称之为明线。线索好比文章之中轴线。基于此,教师在指导高中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必须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根据写作内容,合理设置记叙文的线索。只有确定了记叙文的线索,其他内容才能围绕这条线索徐徐展开。
比如说,根据语文出版社高一教材对记叙文写作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我首先向学生出示了一些范例文章,然后又让学生自主去寻找这些文章中的线索,最后,再引领学生总结归纳写作过程中设置线索的各种方法,并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运用这些设置线索的方法。
当学生学会了根据写作内容,合理设置记叙文的写作线索之后,他们写就的文章就绝对不会文不对题、离题万里。
三、 依据写作需要,让学生恰当选择记叙文表达方式
写作是输出,即表达。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就记叙文而言,其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即将某件事情有条不紊地叙述出来;描写,即将某种景物、人物或某个动作等形象逼真地描写出来;议论,即就某事某物等发表有见地的议论;说明,即对某事某物做详尽周全的说明;抒情,即准确贴切地抒发自己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等。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总是会交替出现,所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学会依据写作需要,恰当地选择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比如说,在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学生可以通过叙述描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描写刻画人物的体貌特征和性格特点等。再比如说,在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中,学生既可以通过细致的描写描绘美景佳境,也可以通过抒情直白表达自己的丰富情感。
学生恰当地选择表达方式,能够更为完整准确地表情达意,能够使得写就的记叙文变得更加吸引读者,让读者读得意犹未尽。
综上所述,在高中记叙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记叙文的方方面面,为学生写作记叙文奠定基础;教师要让学生逐渐学会根据写作内容,合理设置记叙文的文章线索,为学生写就记叙文确定方向;教师要让学生依据写作需要,恰当选择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为学生写好记叙文提供保障。
事实上,记叙文写作的技巧很多,教师仅仅凭借几节课是很难让学生熟练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读写结合,即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去渗透、去指导。比如说,在学习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以及外貌特征的一些方法等。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切不可忽视记叙文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将对学生的指导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日常记叙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欣赏名篇佳作之际,提升自身记叙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友芬.高考记叙文写作方法指导策略[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7(22):106-107.
[2]巴明.高中阶段记叙文写作指导方略[J].新课程·中旬,2013(8):153.
作者简介:
林拥锋,福建省福安市,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