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社区治理研究的多种视角中,“融合型社区”观点提出实现“政府一社区一居民”合作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实现国家主导与社区自治的统一,是我国社区治理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实现“融合型社区”的构建,本文以西安市碑林区经九路社区为例,提出通过社区绿地微更新的方式,更好发挥社区居民的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提高社区凝聚力和居民的社区感,实现社区善治。
关键词:社区治理;“融合型社区”;社区绿地微更新
一、社区治理研究进展
社区这一概念源自于德国学者滕尼斯的学说,滕尼斯在其名著《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对社区与社会进行区分,认为社区是一种有别于“社会”的传统的、富有情谊的社会团体。在我国,社区成为单位制衰落以后社会治理的重要空间和场所,社区是国家与市场等途径之外的化解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的重要场所,社区在信息传递、促进激励、加强回应性、促进政府与市民互动、加强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特别是在城乡社区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近年来我国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中,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学者们形成了“国家主导说”、“社区自治说”以及“融合型社区”观点。持“国家主导说”的学者认为,需要加强社区层面的国家政权建设,形成一种国家主导型的社区治理方式;持“社会自治说”的学者则基于“价值判断”的“应然”角度认为,社区治理应该发挥市民社会自身的作用,通过社区自治来实现市民社會的自我治理;“融合型社区”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治理应该实现国家主导与社区自治的统一,这是我国社区治理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此,国家和社区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彼此融合的关系。
二、社区微更新: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
我国以往的社区建设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社区工作主要靠镇街政府部门发动组织,由社区居委会负责落实实施,居民的参与热情并不高。新时期的社区治理必须确立社区建设的核心是“人”,价值是“共同体意识”,关键是“塑造群众精神”,治理的切入点凝聚社区居民的“家园意识”。因此,社区治理的重心应该在增强居民幸福感和认同感上下功夫,强化社区居民对自己社区的归属感。在社区精神的培养中,社区部门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社区微更新行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形成政府部门、社区部门、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实现从政府对社区的行政化管理向“政府一社区一居民”合作共治的转变,最终实现“融合型社区”的构建。
在新时期,社区推进微更新是推进“融合型社区”的构建的重要推手。社区微更新指的是对社区内老旧建筑和微型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提升,创造有社区归属感的空间。其更新的不仅仅是物质、空间层面的改造,更包括社区精神层面的共建共享,需要社区各方力量关注和参与。当前,在城市更新和存量发展的背景下,政府和民众的关注焦点由经济建设领域逐步转向社会生活领域,社区层面的规划设计以及多元共治更新获得了各界的广泛重视。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为了做到对老城区的人、物、空间、构筑、绿植以及生活方式进行多维度的综合保护,需要对老城区尤其是社区公共空间的景观进行循序渐进的公众参与式微更新,培育居民社区精神和社区凝聚力,更好发挥社区治理中社区居民的力量。
三、社区绿地微更新的实践:基于碑林区的案例
西安市其中一个值得学习的社区绿地微更新案例在碑林区太乙路街道经九路社区,其在社区办公区二楼平台上打造了一个600平方米的“生态菜园”,种植西红柿、茼蒿、蒜苗、黄花菜、西葫芦、菠菜、芹菜等多种菜种和养殖鸽子、兔子等动物(见图3-2)。根据社区蒋主任介绍,该社区菜园建于2018年,使用者主要为老人和小孩。社区老人多数有农耕生活经历,但该社区已经完全实现城市化,老人除了通过种菜寻根农村记忆,同时也锻炼了身体;社区菜园也是附近沙坡小学的第二课堂(农业实践基地),促使孩子们走出课堂、迈进田园,也让他们体验到食物的来之不易,树立节约粮食的观念。周六周日来的游客较多,大多是家长带领小孩体验农耕生活、进行亲子活动。平时社区也会雇人专门打理社区菜园,给蔬菜除草、松土、浇水,收成时节把菜分送给社区生活困难的老人。
为了体现公平的原则,社区把菜园划分为52块,并制定了每家种一年,一年一换的原则,还为大家聘请了种植老师,定期来给大家做技术指导。社区居民普遍对社区菜园评价很高,认为其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农耕体验,提高了社区凝聚力。据了解,社区的老年人约有一千一百多人,光是第一批报名申请种植的家庭就有150多户,平时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社区菜园通过社区部门与居民共建共享社区绿地的方式,提高了社区的绿地可达性,更可贵的是照顾了社区的老幼弱势群体,充分体现了社区的家园意识和人本情怀。在社区菜园使用的过程中,平时因城市现代生活方式而区隔的社区个体和群体依靠同样的话题和活动熟络起来,以自然、不刻意的方式重塑了“社区共同体”。社区菜园背后体现了“政府支持、社区组织、居民参与”的“融合型社区”的构建,其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值得向碑林区全体社区推广。
四、总结
本文通过碑林区经九路社区的社区菜园的案例阐述了基于社区绿地微更新的社会治理方式,以期推动碑林区构建“政府—社区—居民共治的“融合型社区”。发挥社区的居民的力量,推动绿地分布不足的社区建设社区菜园,不仅摆脱了政府提供绿地单一路径,提高社区的绿地可达性,更重要的是真正提供了高度可入、可感、可用的社区绿地,捏合了社区内部分割的个体和群体,提高了社区凝聚力和居民的社区感,是一项值得推行的行之有效的社区治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4-59页
[2]赵丹羽.以城市存量绿地更新探索社区治理实施途径——记上海创智农园建设始末[J].城市住宅,2019,26(12):46-52.
[3]王轲.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特征、动因及趋势[J].城市问题,2019 (03):67-76.
[4]牛君.台湾社区营造政策及其对大陆社区治理的启示[J].岭南学刊, 2017(05):107-113.
[5]马全中.中国社区治理研究:近期回顾与评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2):93-104.
[6]侯晓蕾,苏春婷.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以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为例[J].园林,2021,38(05):17-22.
关键词:社区治理;“融合型社区”;社区绿地微更新
一、社区治理研究进展
社区这一概念源自于德国学者滕尼斯的学说,滕尼斯在其名著《社区与社会》一书中对社区与社会进行区分,认为社区是一种有别于“社会”的传统的、富有情谊的社会团体。在我国,社区成为单位制衰落以后社会治理的重要空间和场所,社区是国家与市场等途径之外的化解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的重要场所,社区在信息传递、促进激励、加强回应性、促进政府与市民互动、加强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特别是在城乡社区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近年来我国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中,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学者们形成了“国家主导说”、“社区自治说”以及“融合型社区”观点。持“国家主导说”的学者认为,需要加强社区层面的国家政权建设,形成一种国家主导型的社区治理方式;持“社会自治说”的学者则基于“价值判断”的“应然”角度认为,社区治理应该发挥市民社会自身的作用,通过社区自治来实现市民社會的自我治理;“融合型社区”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治理应该实现国家主导与社区自治的统一,这是我国社区治理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此,国家和社区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彼此融合的关系。
二、社区微更新: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
我国以往的社区建设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社区工作主要靠镇街政府部门发动组织,由社区居委会负责落实实施,居民的参与热情并不高。新时期的社区治理必须确立社区建设的核心是“人”,价值是“共同体意识”,关键是“塑造群众精神”,治理的切入点凝聚社区居民的“家园意识”。因此,社区治理的重心应该在增强居民幸福感和认同感上下功夫,强化社区居民对自己社区的归属感。在社区精神的培养中,社区部门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社区微更新行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形成政府部门、社区部门、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实现从政府对社区的行政化管理向“政府一社区一居民”合作共治的转变,最终实现“融合型社区”的构建。
在新时期,社区推进微更新是推进“融合型社区”的构建的重要推手。社区微更新指的是对社区内老旧建筑和微型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提升,创造有社区归属感的空间。其更新的不仅仅是物质、空间层面的改造,更包括社区精神层面的共建共享,需要社区各方力量关注和参与。当前,在城市更新和存量发展的背景下,政府和民众的关注焦点由经济建设领域逐步转向社会生活领域,社区层面的规划设计以及多元共治更新获得了各界的广泛重视。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为了做到对老城区的人、物、空间、构筑、绿植以及生活方式进行多维度的综合保护,需要对老城区尤其是社区公共空间的景观进行循序渐进的公众参与式微更新,培育居民社区精神和社区凝聚力,更好发挥社区治理中社区居民的力量。
三、社区绿地微更新的实践:基于碑林区的案例
西安市其中一个值得学习的社区绿地微更新案例在碑林区太乙路街道经九路社区,其在社区办公区二楼平台上打造了一个600平方米的“生态菜园”,种植西红柿、茼蒿、蒜苗、黄花菜、西葫芦、菠菜、芹菜等多种菜种和养殖鸽子、兔子等动物(见图3-2)。根据社区蒋主任介绍,该社区菜园建于2018年,使用者主要为老人和小孩。社区老人多数有农耕生活经历,但该社区已经完全实现城市化,老人除了通过种菜寻根农村记忆,同时也锻炼了身体;社区菜园也是附近沙坡小学的第二课堂(农业实践基地),促使孩子们走出课堂、迈进田园,也让他们体验到食物的来之不易,树立节约粮食的观念。周六周日来的游客较多,大多是家长带领小孩体验农耕生活、进行亲子活动。平时社区也会雇人专门打理社区菜园,给蔬菜除草、松土、浇水,收成时节把菜分送给社区生活困难的老人。
为了体现公平的原则,社区把菜园划分为52块,并制定了每家种一年,一年一换的原则,还为大家聘请了种植老师,定期来给大家做技术指导。社区居民普遍对社区菜园评价很高,认为其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农耕体验,提高了社区凝聚力。据了解,社区的老年人约有一千一百多人,光是第一批报名申请种植的家庭就有150多户,平时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社区菜园通过社区部门与居民共建共享社区绿地的方式,提高了社区的绿地可达性,更可贵的是照顾了社区的老幼弱势群体,充分体现了社区的家园意识和人本情怀。在社区菜园使用的过程中,平时因城市现代生活方式而区隔的社区个体和群体依靠同样的话题和活动熟络起来,以自然、不刻意的方式重塑了“社区共同体”。社区菜园背后体现了“政府支持、社区组织、居民参与”的“融合型社区”的构建,其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值得向碑林区全体社区推广。
四、总结
本文通过碑林区经九路社区的社区菜园的案例阐述了基于社区绿地微更新的社会治理方式,以期推动碑林区构建“政府—社区—居民共治的“融合型社区”。发挥社区的居民的力量,推动绿地分布不足的社区建设社区菜园,不仅摆脱了政府提供绿地单一路径,提高社区的绿地可达性,更重要的是真正提供了高度可入、可感、可用的社区绿地,捏合了社区内部分割的个体和群体,提高了社区凝聚力和居民的社区感,是一项值得推行的行之有效的社区治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4-59页
[2]赵丹羽.以城市存量绿地更新探索社区治理实施途径——记上海创智农园建设始末[J].城市住宅,2019,26(12):46-52.
[3]王轲.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特征、动因及趋势[J].城市问题,2019 (03):67-76.
[4]牛君.台湾社区营造政策及其对大陆社区治理的启示[J].岭南学刊, 2017(05):107-113.
[5]马全中.中国社区治理研究:近期回顾与评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2):93-104.
[6]侯晓蕾,苏春婷.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以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为例[J].园林,2021,38(05):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