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李碧华是近代香港文坛中文风独树一帜的女作家,她的作品风格诡谲离奇,专写痴男怨女的爱恨情仇。从其众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李碧华小说创作掺杂着大量中国传统古典小说的元素,不仅仅表现在小说故事情节,更体现在其人物创造和独特的语言魅力上。在李碧华小说中,她总是极其擅长雕琢细节之处,结合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语言,打造出一种独特且具有古典美的语言特色。本文以《胭脂扣》这部作品为例对李碧华小说中蕴藏的古典意味加以分析,从故事情节和语言特点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词 : 《胭脂扣》 李碧华 古典意味
李碧华生在广东台山,长于香港,幼时住在祖父的大宅子里,独居在阁楼上。由于家庭的关系,她从小就接触了很多旧式的事物,浸润于中国古典文化。她认为写作从不为了名与利,而是写自己想写的,做自己想做的。这种难得的洒脱和特立独行与她笔下每个真性情的女子不谋而合,她的作品无疑是自己人生态度的一种表现。
《胭脂扣》小说情节本身是离奇的,这样人鬼情未了的故事不仅只在这一部作品出现,在她其余作品里也大量地出现鬼神传说、转世轮回、奇人奇事。她的作品很多都结合了中国传统古典故事,《胭脂扣》是其中一个经典例子。小说从一个社会小人物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一个女鬼不惜以折寿七年为代价仅仅只换得去阳间七天,只为了找寻昔日的恋人。
李碧华写文时向来惜字如金,她总能以寥寥数语就写出时空的变迁,世事的残酷。她的小说语言总带着古典文化的韵味,掺杂着现代社会的气息,又间或引用大量诗句雅词,有着元杂剧的戏曲韵味,又有着唐代志怪小说的光怪陆离,她作品里呈现出的市井化描写又带有明朝小说的味道。她的作品可谓集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于一身,故才能使得她的作品虽然以男欢女爱为主题,却能免于艳俗,不落俗套。
一、 从古典小说中构建故事主题
《胭脂扣》沿袭了传统古典小说中的才子佳人情节和“鬼话”母题。男女主角一个是西塘风情万种、万人追捧的红牌阿姑,一个是眉目英挺、细致温文的中药海味铺的少东。俊男美女,花前月下,使人联想起《莺莺传》里同样是才子佳人的崔莺莺和张生。而如花化作鬼魂来到人间寻爱,这样的鬼神之说,又使人不得不想到《倩女离魂》这样经典的桥段。李碧华从中国古典小说中汲取灵感,这样建树起来的故事框架本身也就具有极浓的传统文化意味。
爱情,是李碧华小说中最重要的主题。她既写人性最原始的本能,也称颂这欲望背后代表着的最深沉真实的爱情。而情爱,也历来是文学最经久不衰的主题。无论是孟姜女哭长城,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都是诗人作家笔下最浪漫而热忱的元素。崔莺莺为追求自己的爱情反抗封建礼教,性格由柔弱变得刚强;倩女追随文举离去的魂魄,正是她对文举一片痴心的表现;杜丽娘还魂向死而生,与柳梦梅终成眷属。
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对于爱情的至死不渝都是持赞扬歌颂的态度。而《胭脂扣》里李碧华对如花的设定也是如此,爱情是如花一生的镜中月、水中影,她一生都在痴痴地追着,可到了人间却发现不过是一场虚伪的骗局。她借如花这样一个妓女之口,冷冷地讽刺了人世间大多虚伪而没有温度的爱情。“‘但殉情,你不要说,这是一宗很艰辛而无稽的勾当。只合该在小说中出现。现代人有什么不可以解决呢?’‘不敢就不敢’。我老实地答。”a如花为了爱情勇敢地赴死,死亡在她眼里其实是得到爱人的一种方式,于是她毫不犹豫吞下鸦片。如花的爱情精神是纯粹的,一方面她爱着十二少,甘愿洗尽铅华做他的妾;另一方面,她是决绝的,甚至是疯狂的,得不到的爱人与其让他另娶他人,不如双双携手黄泉路。这样的一腔孤勇就像乐府诗歌《上邪》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b李碧华在多部作品里都塑造了这样生死不负卿的女性形象,在清冷鬼魅的故事里宣扬了天荒地老、生死相依的浪漫爱情主义。如花为了爱人不惜放弃七年阳寿也要到人间去寻找他,这种至死不渝的精神和汤显祖的“至情论”似乎也有着相通之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c而显然李碧华也正是不相信现代文明中产生的爱情,才会写出如花、青蛇、红萼……这些经典角色,来揭示出都市里现代文明的通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中最纯粹最真诚的部分正在逐渐消亡。《胭脂扣》里,在如花的对比之下,两个现代人的爱情则显得畏畏缩缩,爱情不过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罢了。
“鬼话”母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占据着一席之地,从魏晋时代开始,“鬼”這个民间信仰的概念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学意象,开始陆续运用到文学作品里。人们从“鬼”的角度去思考人生,企图用“鬼魂”这个非人的意象去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种种社会弊病。从干宝的《搜神记》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袁枚的《子不语》……作家们以“鬼”写人,用“鬼域”反映着现实世界的种种乱象。而鬼题材中的“人鬼恋”也在后世的作品里不断继承演变,“死而复生”“人鬼殊途”这样的情节在唐传奇和元明清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扬。爱情题材加上“鬼话”这一母题,人间的至情至爱得到了更高程度的升华,特别是在“人鬼婚恋”上体现了不同时期女子对于情感婚姻的渴望以及对封建礼教的试图反抗。
而观之李碧华的作品,大量地使用生死轮回、鬼神穿越等母题,就如《胭脂扣》里如花这一个女鬼形象,虽为娼妓,可她对爱情至死不渝的精神就已经足够称得上“至情”了。文本中大量出现“以鬼写人”的情节:“这红牌阿姑以全副心神投放于一人身上,其他恩客,但觉不是味儿。为此,花运日淡,台脚冷落,终无悔意。二人携手看大戏,操曲子……我不相信这种爱情故事。我不信。——它从没发生在我四周任何一人身上。”d用如花和十二少的爱情反讽现代人情感中的虚伪自私。“她们都出落得大方细致、言行检点、衣饰艳而不淫。她们不轻易暴露肉体……”e “这是因为道德观念、暴露标准,把三十年代的妓女也远远抛离。如今连一个淑女也要比她开放,她甚至是稀有野生小动物,濒临绝种,必得好好保护。”f对比出了现代人的鲜廉寡耻。李碧华以女鬼写人无异于是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一次传承与发扬,她的整个故事框架结合了现代都市文明与古典小说的经典主题与意象,是古典文化的又一创新。
关键词 : 《胭脂扣》 李碧华 古典意味
李碧华生在广东台山,长于香港,幼时住在祖父的大宅子里,独居在阁楼上。由于家庭的关系,她从小就接触了很多旧式的事物,浸润于中国古典文化。她认为写作从不为了名与利,而是写自己想写的,做自己想做的。这种难得的洒脱和特立独行与她笔下每个真性情的女子不谋而合,她的作品无疑是自己人生态度的一种表现。
《胭脂扣》小说情节本身是离奇的,这样人鬼情未了的故事不仅只在这一部作品出现,在她其余作品里也大量地出现鬼神传说、转世轮回、奇人奇事。她的作品很多都结合了中国传统古典故事,《胭脂扣》是其中一个经典例子。小说从一个社会小人物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一个女鬼不惜以折寿七年为代价仅仅只换得去阳间七天,只为了找寻昔日的恋人。
李碧华写文时向来惜字如金,她总能以寥寥数语就写出时空的变迁,世事的残酷。她的小说语言总带着古典文化的韵味,掺杂着现代社会的气息,又间或引用大量诗句雅词,有着元杂剧的戏曲韵味,又有着唐代志怪小说的光怪陆离,她作品里呈现出的市井化描写又带有明朝小说的味道。她的作品可谓集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于一身,故才能使得她的作品虽然以男欢女爱为主题,却能免于艳俗,不落俗套。
一、 从古典小说中构建故事主题
《胭脂扣》沿袭了传统古典小说中的才子佳人情节和“鬼话”母题。男女主角一个是西塘风情万种、万人追捧的红牌阿姑,一个是眉目英挺、细致温文的中药海味铺的少东。俊男美女,花前月下,使人联想起《莺莺传》里同样是才子佳人的崔莺莺和张生。而如花化作鬼魂来到人间寻爱,这样的鬼神之说,又使人不得不想到《倩女离魂》这样经典的桥段。李碧华从中国古典小说中汲取灵感,这样建树起来的故事框架本身也就具有极浓的传统文化意味。
爱情,是李碧华小说中最重要的主题。她既写人性最原始的本能,也称颂这欲望背后代表着的最深沉真实的爱情。而情爱,也历来是文学最经久不衰的主题。无论是孟姜女哭长城,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都是诗人作家笔下最浪漫而热忱的元素。崔莺莺为追求自己的爱情反抗封建礼教,性格由柔弱变得刚强;倩女追随文举离去的魂魄,正是她对文举一片痴心的表现;杜丽娘还魂向死而生,与柳梦梅终成眷属。
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对于爱情的至死不渝都是持赞扬歌颂的态度。而《胭脂扣》里李碧华对如花的设定也是如此,爱情是如花一生的镜中月、水中影,她一生都在痴痴地追着,可到了人间却发现不过是一场虚伪的骗局。她借如花这样一个妓女之口,冷冷地讽刺了人世间大多虚伪而没有温度的爱情。“‘但殉情,你不要说,这是一宗很艰辛而无稽的勾当。只合该在小说中出现。现代人有什么不可以解决呢?’‘不敢就不敢’。我老实地答。”a如花为了爱情勇敢地赴死,死亡在她眼里其实是得到爱人的一种方式,于是她毫不犹豫吞下鸦片。如花的爱情精神是纯粹的,一方面她爱着十二少,甘愿洗尽铅华做他的妾;另一方面,她是决绝的,甚至是疯狂的,得不到的爱人与其让他另娶他人,不如双双携手黄泉路。这样的一腔孤勇就像乐府诗歌《上邪》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b李碧华在多部作品里都塑造了这样生死不负卿的女性形象,在清冷鬼魅的故事里宣扬了天荒地老、生死相依的浪漫爱情主义。如花为了爱人不惜放弃七年阳寿也要到人间去寻找他,这种至死不渝的精神和汤显祖的“至情论”似乎也有着相通之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c而显然李碧华也正是不相信现代文明中产生的爱情,才会写出如花、青蛇、红萼……这些经典角色,来揭示出都市里现代文明的通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中最纯粹最真诚的部分正在逐渐消亡。《胭脂扣》里,在如花的对比之下,两个现代人的爱情则显得畏畏缩缩,爱情不过是他们生活中的一剂调味品罢了。
“鬼话”母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占据着一席之地,从魏晋时代开始,“鬼”這个民间信仰的概念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学意象,开始陆续运用到文学作品里。人们从“鬼”的角度去思考人生,企图用“鬼魂”这个非人的意象去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种种社会弊病。从干宝的《搜神记》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袁枚的《子不语》……作家们以“鬼”写人,用“鬼域”反映着现实世界的种种乱象。而鬼题材中的“人鬼恋”也在后世的作品里不断继承演变,“死而复生”“人鬼殊途”这样的情节在唐传奇和元明清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扬。爱情题材加上“鬼话”这一母题,人间的至情至爱得到了更高程度的升华,特别是在“人鬼婚恋”上体现了不同时期女子对于情感婚姻的渴望以及对封建礼教的试图反抗。
而观之李碧华的作品,大量地使用生死轮回、鬼神穿越等母题,就如《胭脂扣》里如花这一个女鬼形象,虽为娼妓,可她对爱情至死不渝的精神就已经足够称得上“至情”了。文本中大量出现“以鬼写人”的情节:“这红牌阿姑以全副心神投放于一人身上,其他恩客,但觉不是味儿。为此,花运日淡,台脚冷落,终无悔意。二人携手看大戏,操曲子……我不相信这种爱情故事。我不信。——它从没发生在我四周任何一人身上。”d用如花和十二少的爱情反讽现代人情感中的虚伪自私。“她们都出落得大方细致、言行检点、衣饰艳而不淫。她们不轻易暴露肉体……”e “这是因为道德观念、暴露标准,把三十年代的妓女也远远抛离。如今连一个淑女也要比她开放,她甚至是稀有野生小动物,濒临绝种,必得好好保护。”f对比出了现代人的鲜廉寡耻。李碧华以女鬼写人无异于是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一次传承与发扬,她的整个故事框架结合了现代都市文明与古典小说的经典主题与意象,是古典文化的又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