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s2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1 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像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会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2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题,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
  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3 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导疑: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动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1 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点拔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
期刊
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
期刊
传统的教学长期重视读写训练,而忽视听说的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心理状态也影响了他们听力的发展,语言环境的缺失也使得学生听力能力相对薄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中国学生告别“哑巴英语”的学习状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英国着名语言学家P·格里说过:“初学者更需要天才教师的技巧。”教师在英语启蒙阶段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几年的教学,我有如下思考。  听力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获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语言学研究表
期刊
命题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可谓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其基本模式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在动笔之前,学生对于自己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均一无所知;而在作文过程中,则小心翼翼,时时留意自己的文章是否在题目规定的“框”内,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便到了修改阶段,学生也难逃“紧扣题意”的枷锁,自己认为写得精彩,最有感觉的部分,如果内容出了“格”,也得忍痛割爱。在命题作文训练中,题目似乎成了至高无
期刊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已经证实了读书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落在具体操作中即念好“九字诀”: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仅凭“反复诵读”这一较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全然不顾学
期刊
作为教学一线的美术教师,是否认真学习《课标》内容,领会《课标》精神,是美术学科新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否对《课标》理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将影响美术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自《课标》实施以来,美术教育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方式改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关系平等了。但是,由于存在片面的理解,教学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新问题。下面就美术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问题一:误
期刊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抓好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谈我的看法。  1 营造和谐课堂,激发创新意识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对学生个性化或创造性的表现应给予肯定、鼓
期刊
跳山羊、跨栏跑、双杠、单杠等体育项目是技术复杂的比赛项目,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或距离内完成规定动作,不仅要求较高水平速度,而且还要掌握复杂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引导学生消除各种顾虑,避免学生因身体矮小,过于肥胖,体单力薄产生恐惧心理。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心理特性,浅析他们心理障碍产生的理由,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教育,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动作的技术概念。这将有利于
期刊
练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约占总课时数的一半左右。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1 练习课的基本要求  练习课教学,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练习的编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练习的结果要及时反馈评价,引
期刊
好的导入,是课堂的“点睛之笔”,能引领孩子进入自主学习的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孩子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和高昂的情绪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孩子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在每堂课的开始都设计一个巧妙的导入,以激起孩子对学习新知识新内容的急切要求,从而拉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