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学习这门艺术,除了天赋之外,更重在恒心。古往今来的书法家,无一不是经历了多年的刻苦磨炼,才练就了那一笔潇洒的书法字。而这种恒心,往往就来自这些书法家的家风家教。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当属被称为“草书之圣”的书法家张芝。
张芝生活于东汉后期,是凉州人士。张家是一个官宦世家,发迹于东汉中期,当时家族中有人在凉州地区担任太守一职。后来又出了一位名叫张奂的英杰,与另外两位同样来自凉州的英杰齐名,被称为“凉州三明”。
张家的学问之路正是始于这位张奂。
张奂最初是以一个好学的学生形象出现于历史舞台之上。他在年少时,依靠家里的关系,得以去京城一带游学,并拜当朝太尉为师。按照当时的风气,这似乎只是一种进入仕途的捷径,成为太尉的学生后,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推荐上去当官了,但张奂却以实际行动证明,他是真心来求学,不是来求官的。
这个实际行动就是把一部近50 万字的典籍删改到了不到10万字, 这一创举对于喜欢咬文嚼字做长篇大论的东汉学术界来说,绝对是一件惊世駭俗之事。可见这个张奂不仅才华过人,气魄也非同寻常。
后来皇帝就因为这个事情,重用了张奂,而不是看在那个太尉的关系上。可笑的是,没过多久,皇帝就给了张奂一个意外的任务—— 带兵平叛。他不是来自军人世家或者兵学世家,研究的是儒学典籍而不是孙子兵法,但皇帝的用人之道就是这样,不管你是学什么的,让你上你就得上。
张奂从此走上武将的道路,而且干得很不错。不管是军务繁忙还是政务繁忙,他始终未丢掉书本, 一直在研究学术问题。在晚年因为卷入政治斗争被罢免回家后,他就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开馆收徒、传授学问上,并写就了一部30余万字的学术著作。
有父如此,其子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张芝就是他的儿子之一。张奂有三子,张芝为长子,次子为张昶,三子为张猛,在张奂的教导下,这三个儿子都堪称一时英杰, 但志向各有不同。张芝与张昶对官场毫无兴趣,即便朝廷风闻其才学出众,三番五次前来征辟,他们两人都坚决不从,终生不仕。只有三弟张猛,走上了做官的道路,后来不幸战死于凉州。
张芝与张昶的兴趣在于书法,而且这个兴趣自小就表现了出来。在发现家中的许多地方都有这两个小子所写的字迹之后,张奂不怒反喜,请来许多书法名家进行教授。由于两兄弟对书法极度痴迷,当时的纸又属于稀少昂贵之物,张奂便在湖边布下墨池、桌凳,让两兄弟以布帛为纸,在湖边练习书法。当布帛写完之后,就随手丢到湖中漂洗,晒干之后可以重复使用,类似于今日的水写字帖。
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兄弟竟然练得那一个大湖变为了漆黑墨色,而他们的书法技艺也随着墨色的加重愈发炉火纯青。这就是临池学书。
(据《人民周刊》)
张芝生活于东汉后期,是凉州人士。张家是一个官宦世家,发迹于东汉中期,当时家族中有人在凉州地区担任太守一职。后来又出了一位名叫张奂的英杰,与另外两位同样来自凉州的英杰齐名,被称为“凉州三明”。
张家的学问之路正是始于这位张奂。
张奂最初是以一个好学的学生形象出现于历史舞台之上。他在年少时,依靠家里的关系,得以去京城一带游学,并拜当朝太尉为师。按照当时的风气,这似乎只是一种进入仕途的捷径,成为太尉的学生后,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推荐上去当官了,但张奂却以实际行动证明,他是真心来求学,不是来求官的。
这个实际行动就是把一部近50 万字的典籍删改到了不到10万字, 这一创举对于喜欢咬文嚼字做长篇大论的东汉学术界来说,绝对是一件惊世駭俗之事。可见这个张奂不仅才华过人,气魄也非同寻常。
后来皇帝就因为这个事情,重用了张奂,而不是看在那个太尉的关系上。可笑的是,没过多久,皇帝就给了张奂一个意外的任务—— 带兵平叛。他不是来自军人世家或者兵学世家,研究的是儒学典籍而不是孙子兵法,但皇帝的用人之道就是这样,不管你是学什么的,让你上你就得上。
张奂从此走上武将的道路,而且干得很不错。不管是军务繁忙还是政务繁忙,他始终未丢掉书本, 一直在研究学术问题。在晚年因为卷入政治斗争被罢免回家后,他就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开馆收徒、传授学问上,并写就了一部30余万字的学术著作。
有父如此,其子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张芝就是他的儿子之一。张奂有三子,张芝为长子,次子为张昶,三子为张猛,在张奂的教导下,这三个儿子都堪称一时英杰, 但志向各有不同。张芝与张昶对官场毫无兴趣,即便朝廷风闻其才学出众,三番五次前来征辟,他们两人都坚决不从,终生不仕。只有三弟张猛,走上了做官的道路,后来不幸战死于凉州。
张芝与张昶的兴趣在于书法,而且这个兴趣自小就表现了出来。在发现家中的许多地方都有这两个小子所写的字迹之后,张奂不怒反喜,请来许多书法名家进行教授。由于两兄弟对书法极度痴迷,当时的纸又属于稀少昂贵之物,张奂便在湖边布下墨池、桌凳,让两兄弟以布帛为纸,在湖边练习书法。当布帛写完之后,就随手丢到湖中漂洗,晒干之后可以重复使用,类似于今日的水写字帖。
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兄弟竟然练得那一个大湖变为了漆黑墨色,而他们的书法技艺也随着墨色的加重愈发炉火纯青。这就是临池学书。
(据《人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