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教学;教材;教学实效;生活性;实践性;活动性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1—0090—01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一种充满变性和弹性的课程资源,它不是供教师传授的经典,更不是供学生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编排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展开,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那么,应如何合理利用教材,提高教学实效呢?
一、 突出生活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材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而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范例,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尽量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使教材与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如,教学“秋天的收获”一课时,首先,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的第一个活动是:秋天,你可以吃到哪些水果?通过“猜一猜”的游戏,学生在笔者特制的衣袋里摸出了橘子、梨及苹果等。学生除了说水果的名称外,还可以说水果的形状、颜色与味道;除了说本地产的水果外,还可说异地引进的。第二个活动是:秋天你可以吃到哪些蔬菜?学生在事先设计好的“菜市场”里观察实物,说出了蔬菜名称。第三个活动是:秋天,人们可以收获哪些粮食?学生只能说出小麦、玉米等常见的粮食名称。然后,笔者拿出一些教材上未提及但当地农村种植的谷子、高粱等实物,学生感到特别新鲜,有的说:“是晾干的小葡萄!”有的说:“是红色的稻米。”面对一脸茫然的学生,笔者告诉他们:“这是高粱,可以做面条吃,还可以酿酒。那是谷穗,去掉皮,就是我们常吃的小米。”这样,就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延伸到了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最后,让学生对照教材图片并结合生活常识,交流秋天收获的心情,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了他们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情感。
二、突出实践性,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如,教学“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一课时,首先,笔者给学生提供时间让他们擦黑板、扫地及摆桌椅等。然后,进行讨论:怎样做一个优秀的值日生?让学生通过体验、讨论,懂得做好值日是每个学生应尽的责任,也是对班集体的热爱。最后,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养成好习惯。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之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在同伴的赞赏或评价过程中,使心灵有所触动,情感受到感染,也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以教材为依据,通过情境创设、体验感悟、对话交流等环节,把学生课堂上所学的道理和激发起来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学生动心、动情,从而促进了其知识的内化,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三、突出活动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求知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其要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力求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现场调查、情景模拟、儿歌欣赏与游戏等实践性活动, 深化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求知,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内在生成。如,教学“今天你节约水电了吗?”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先让学生用吸管在自己小组的瓶子里滴入一滴水,然后由小组长把各组瓶子里的水倒入笔者的瓶中,全班学生的每一滴水汇集起来就是多半瓶水。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明白了积少成多、滴水成河的道理,进而懂得要节约每一滴水。这些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很好地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促进了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编辑:孟 刚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1—0090—01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一种充满变性和弹性的课程资源,它不是供教师传授的经典,更不是供学生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编排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展开,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那么,应如何合理利用教材,提高教学实效呢?
一、 突出生活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
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材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而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范例,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尽量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使教材与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如,教学“秋天的收获”一课时,首先,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的第一个活动是:秋天,你可以吃到哪些水果?通过“猜一猜”的游戏,学生在笔者特制的衣袋里摸出了橘子、梨及苹果等。学生除了说水果的名称外,还可以说水果的形状、颜色与味道;除了说本地产的水果外,还可说异地引进的。第二个活动是:秋天你可以吃到哪些蔬菜?学生在事先设计好的“菜市场”里观察实物,说出了蔬菜名称。第三个活动是:秋天,人们可以收获哪些粮食?学生只能说出小麦、玉米等常见的粮食名称。然后,笔者拿出一些教材上未提及但当地农村种植的谷子、高粱等实物,学生感到特别新鲜,有的说:“是晾干的小葡萄!”有的说:“是红色的稻米。”面对一脸茫然的学生,笔者告诉他们:“这是高粱,可以做面条吃,还可以酿酒。那是谷穗,去掉皮,就是我们常吃的小米。”这样,就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延伸到了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最后,让学生对照教材图片并结合生活常识,交流秋天收获的心情,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了他们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情感。
二、突出实践性,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如,教学“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一课时,首先,笔者给学生提供时间让他们擦黑板、扫地及摆桌椅等。然后,进行讨论:怎样做一个优秀的值日生?让学生通过体验、讨论,懂得做好值日是每个学生应尽的责任,也是对班集体的热爱。最后,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养成好习惯。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之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在同伴的赞赏或评价过程中,使心灵有所触动,情感受到感染,也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以教材为依据,通过情境创设、体验感悟、对话交流等环节,把学生课堂上所学的道理和激发起来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学生动心、动情,从而促进了其知识的内化,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三、突出活动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求知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其要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力求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达到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现场调查、情景模拟、儿歌欣赏与游戏等实践性活动, 深化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求知,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内在生成。如,教学“今天你节约水电了吗?”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先让学生用吸管在自己小组的瓶子里滴入一滴水,然后由小组长把各组瓶子里的水倒入笔者的瓶中,全班学生的每一滴水汇集起来就是多半瓶水。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明白了积少成多、滴水成河的道理,进而懂得要节约每一滴水。这些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很好地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又促进了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