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设疑是教师知识和艺术的体现。科学设疑置问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准确记忆地理知识,真正解决地理疑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应该怎样设置教学问题呢?
1.故设悬念
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如讲《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时介绍下列轶事:一间幽静的病房,墙上挂着一幅地图。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卧病在床上,一边凝视着地图,一边想着一个奇妙的问题:为什么大西洋西岸的弯曲形状如此相似?巴西的亚马孙河口突出的大陆刚好能填进非洲的几内亚湾,而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却能镶嵌欧洲西海岸至非洲海岸的凸形地带,若将它们拼合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块完整的大陆。第二年秋天魏格纳看到一份材料,说明南美洲和非洲、欧洲、北美洲、马达加斯加、印度等大陆上的蚯蚓、蜗牛、猿以及其它古生物,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使他联想起上一年卧病看图时思考的问题。莫非这些古生物是振翅飞渡大西洋?魏格纳想象的翅膀在科学世界自由翱翔。几经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地质文献《海陆的起源》,“大陆漂移说”便这样诞生了。那么,什么是《大陆漂移》呢?接着就展开课文。
2.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无疑是很有效的方法。如在讲授长江内容时,可播放1998年长江抗洪救灾的录象,烘托课堂气氛,进而提出:“1998年长江的径流量比1954年小很多,但是长江水位却比1954年高,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问题情境的再现,使学生保持认真的态度和积极的情绪,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再如:讲述“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课文中没有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创设探究情境,“为什么日本人多住在质地较轻的木质结构的房屋内?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灾害和损失,是否也能够为人类造福?我国也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知道那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这样通过创设一个有层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有关日本的相关知识。
3.巧妙引导
“疑”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困惑感,引发学生旧知与新知矛盾冲突,启迪探究欲望。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巧妙启发。在重点处创设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关键处创设新旧知识相似点,诱导学生知识迁移;在难点处精选感性材料,指导学生探究思维.例如:在讲西部开发是我国经济和谐发展的热点之一时,可这样设问:“在我国一月均温分布图上,读出拉萨、重庆、武汉和上海四地的气温值,试分析为何四地纬度相当气温却差异很大?从区位条件分析,重庆与上海各有什么优势?该如何取长补短?东、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有哪些不同?西部地广人稀,东部人多地少,西部能否大量吸引和接纳东部人口西迁?随着西部开发的进行,为何西部人口仍不断的东移?”通过这些启发性问题的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4.新颖别致
教师创设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问。如讲“世界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可以先展示漫画“钓鱼者的困惑”、“就地取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就两幅漫画所蕴涵的寓意进行思考:钓鱼者为什么困惑?就地取材中的“材”指的是什么?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面临这些后果人类应该怎么办?通过漫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生态破坏的危机意识,并引起学生保护生态的责任感。
5.分层递进
层递提问法中的“问题”,后一个问题在意义上是前一个问题的高层次或者深层次的发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尽快找到答案或者解题方法,或者让他们尽快学到或者理解正在学习的知识。如学习北美洲气候,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地图逐一提出以下问题:“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分别通过北美洲什么地方?北美在五带中主要位于哪个带,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北纬40°至60°地区属于什么风带、大陆西岸什么洋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何影响、该地区属何种气候类型?为什么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没有西欧广?说出加拿大朱诺的纬度,与我国黑龙江的漠河相比,冬季哪个城市更冷?为什么?"通过综合分析等思维过程,使学生深刻认识北美气候的特征。
总之,好的问题设置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
1.故设悬念
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如讲《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时介绍下列轶事:一间幽静的病房,墙上挂着一幅地图。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卧病在床上,一边凝视着地图,一边想着一个奇妙的问题:为什么大西洋西岸的弯曲形状如此相似?巴西的亚马孙河口突出的大陆刚好能填进非洲的几内亚湾,而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却能镶嵌欧洲西海岸至非洲海岸的凸形地带,若将它们拼合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块完整的大陆。第二年秋天魏格纳看到一份材料,说明南美洲和非洲、欧洲、北美洲、马达加斯加、印度等大陆上的蚯蚓、蜗牛、猿以及其它古生物,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使他联想起上一年卧病看图时思考的问题。莫非这些古生物是振翅飞渡大西洋?魏格纳想象的翅膀在科学世界自由翱翔。几经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地质文献《海陆的起源》,“大陆漂移说”便这样诞生了。那么,什么是《大陆漂移》呢?接着就展开课文。
2.创设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无疑是很有效的方法。如在讲授长江内容时,可播放1998年长江抗洪救灾的录象,烘托课堂气氛,进而提出:“1998年长江的径流量比1954年小很多,但是长江水位却比1954年高,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问题情境的再现,使学生保持认真的态度和积极的情绪,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再如:讲述“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课文中没有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创设探究情境,“为什么日本人多住在质地较轻的木质结构的房屋内?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灾害和损失,是否也能够为人类造福?我国也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知道那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这样通过创设一个有层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有关日本的相关知识。
3.巧妙引导
“疑”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困惑感,引发学生旧知与新知矛盾冲突,启迪探究欲望。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巧妙启发。在重点处创设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关键处创设新旧知识相似点,诱导学生知识迁移;在难点处精选感性材料,指导学生探究思维.例如:在讲西部开发是我国经济和谐发展的热点之一时,可这样设问:“在我国一月均温分布图上,读出拉萨、重庆、武汉和上海四地的气温值,试分析为何四地纬度相当气温却差异很大?从区位条件分析,重庆与上海各有什么优势?该如何取长补短?东、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有哪些不同?西部地广人稀,东部人多地少,西部能否大量吸引和接纳东部人口西迁?随着西部开发的进行,为何西部人口仍不断的东移?”通过这些启发性问题的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4.新颖别致
教师创设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使学生想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问。如讲“世界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可以先展示漫画“钓鱼者的困惑”、“就地取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就两幅漫画所蕴涵的寓意进行思考:钓鱼者为什么困惑?就地取材中的“材”指的是什么?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是什么?面临这些后果人类应该怎么办?通过漫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生态破坏的危机意识,并引起学生保护生态的责任感。
5.分层递进
层递提问法中的“问题”,后一个问题在意义上是前一个问题的高层次或者深层次的发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尽快找到答案或者解题方法,或者让他们尽快学到或者理解正在学习的知识。如学习北美洲气候,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和地图逐一提出以下问题:“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分别通过北美洲什么地方?北美在五带中主要位于哪个带,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北纬40°至60°地区属于什么风带、大陆西岸什么洋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何影响、该地区属何种气候类型?为什么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没有西欧广?说出加拿大朱诺的纬度,与我国黑龙江的漠河相比,冬季哪个城市更冷?为什么?"通过综合分析等思维过程,使学生深刻认识北美气候的特征。
总之,好的问题设置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