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文根据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课程特点,以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探讨了以身作则法、联想记忆法、画图法、对比和总结记忆法等记忆方法在该课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记忆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9-0089-02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理论课程的必考科目,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导游服务过程中的基础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笔者依据教学中的体会,对课程内容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课程的记忆方法进行了探讨。
1课程特点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就像一部百科全书,涵盖了历史学、旅游学、地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主要包括旅游业发展概述、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中国民族民俗、中国旅游景观、中国四大宗教、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中国旅游诗词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和主要客源国概况等知识。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此外,该课程有些知识抽象难懂、难以记忆,比如佛教的“三方佛”“三世佛”“东方三圣”等难以理解和记忆。少数民族的宗教民俗、饮食、民居、服饰等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和记忆。此外,中国诗词、楹联的格律知识等也晦涩难懂。
2记忆方法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综合性特征导致该课程知识点多如牛毛,加大了学生的记忆难度。如何让学生记住众多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现将教学中用到的方法总结如下:
2.1 以身作则法
对于学生的记忆痛苦,教师要感同身受,正所谓“快乐着学生的快乐,痛苦着学生的痛苦”。记忆难度很大,教师就不能一味地只要求学生记住并掌握,教师自己也要想方设法把知识点记住,在精神上起到引领作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在和他们一起并肩战斗,攻克一个个记忆难关。比如在中国古代诗词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把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声情并茂的背诵一遍,要比对照教材给学生读一遍效果更好。再如,文学中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及其代表作品;画坛的“清四王”“元四家”“南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品;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中国四大古典园林”“江南四大园林”“岭南四大园林”“中国四大古城”及其风格特色,这些知识点如果教师能做到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
2.2 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把所需要记忆的材料和某种具体的事物,如字母、汉字、图像等联系起来,借助形象思维加以记忆的方法。联想就是当人脑接受某一刺激时,浮现出与该刺激有关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美国著名的记忆术专家哈利·洛雷因说:记忆的基本法则就是把新的信息联想于已知的事物”。聯想记忆法有多种,比如相似联想记忆法、归类联想记忆法、创造联想记忆法、聚散联想记忆法等。在这里主要介绍创造联想记忆法和聚散联想记忆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2.2.1 创造联想记忆法
创造联想记忆法是人为创造一种联系进行联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联想,具有画面感,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比如,中国的世界遗产中文化景观有四个:五台山、西湖、红河哈尼梯田、庐山。学生们往往记忆不准确,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在抗日时期,如诗如画的西湖被日本人占领,世外桃源哈尼梯田也在遭受日本人的侵略,我们怎么能去五台山隐居,怎么能去庐山避暑?通过这样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也记住了这四个地方。中国古典园林八个构景手法的理解和记忆也是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如下的情境:掀起你的盖头来;我黑,我抹增白霜;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我俩两情相悦;名人出场总是要有人左右陪伴;看,教室窗外的小花在对着你笑。这些情境分别和抑景、障景、对景、夹景、框景等具有相通之处。
2.2.2 聚散联想记忆法
聚散联想记忆法,指的是运用聚合思维对一定数量的知识通过联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或运用发散思维对同一知识进行多方面联系记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聚合联想记忆和发散联想记忆两种方法。比如,在学习为什么襄阳是历史名城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提到襄阳,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学生的答案很多:《射雕英雄传》最后一集是血战襄阳,襄阳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演义中的《隆中对》以及关羽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就是利用了发散联想记忆方法。再比如,我国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份、东岳泰山所在地、九转大肠是该省地方菜系中的一道名菜、省会是泉城,这个省是哪里?当然是山东省。这里运用的就是聚合联想记忆法。
总之运用联想记忆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
2.3 画图法
图画直观具体可感,使难以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变得容易,正所谓“一图胜千言”。这里的图画包括普通的图画和地图。比如,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教学中,屋顶的形式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把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屋顶形式一一在黑板上画出来,然后让学生拿出笔和纸再画一遍,更加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效果。再如,中国地质景观中的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等地貌形态,用图画来展示会更具体可感。以上就是普通图画的运用。
地图可用于记忆地名、地理位置及与之相关的材料,也可灵活运用于记忆历史事件的空间轨迹、历史人物的行踪等与地理现象有关的知识,它运用颜色、符号和注记概括地反映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地理分布、相互联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记忆地理知识时可以凭借这个形象,利用地图上的联系,达到清晰牢固的记忆。实践证明,运用地图形象,记忆效果好得多。在学习山海关防御体系时,对于罗城、翼城、瓮城的概念,四个城门的分布,五虎镇东的分布,山海关与老龙头、三道关、九门口关、石河、北京、盛京等的相对地理位置等都是教学的难点,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张清晰的地图,学生会更容易记忆,同时结合该地图,对发生在1644年的石河大战的经过及参战的吴三桂、李自成、多尔衮等主要历史人物会有更深刻的记忆。此外,长江、黄河流经哪些省份,一张清晰的地图就能帮助同学印证教材上的内容,闭上眼睛脑子里就有画面感,从而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
2.4 不断地总结和对比
中国的民族风俗是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是教学重点,尤其是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民俗更是记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不怕辛苦,把各个民族的建筑、服饰、节日、饮食、婚恋、禁忌等不断总结,不断进行横向对比,帮助学生记忆。比如把各个民族的建筑风格横向总结一遍:藏族的碉房、傣族的竹楼、土家族和苗族的吊脚楼、白族的“一正两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壮族的干栏;哪些民族的男性要用布包头,为什么要包头;各个民族都有哪些婚姻习俗,抢婚的、哭嫁的、招赘婚等;哪些民族喜欢白色?哪些民族的妇女喜欢嚼槟榔?总之,教师要领着学生不断总结和对比加深记忆。
3 结束语
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为学生着想,运用各种记忆方法,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为他们顺利考取导游资格证打好基础,为他们顺利走向导游岗位进行有效充电。
参考文献:
[1] 李俊峰.浅析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特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16-117.
[2] 吴若飞.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旅游教育管理,2011(11):52.
[3] 刘玲华.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创新与优化[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7(12):148-150.
【通联编辑:光文玲】
关键词: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记忆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9-0089-02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理论课程的必考科目,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导游服务过程中的基础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笔者依据教学中的体会,对课程内容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课程的记忆方法进行了探讨。
1课程特点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就像一部百科全书,涵盖了历史学、旅游学、地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主要包括旅游业发展概述、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中国民族民俗、中国旅游景观、中国四大宗教、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中国旅游诗词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和主要客源国概况等知识。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此外,该课程有些知识抽象难懂、难以记忆,比如佛教的“三方佛”“三世佛”“东方三圣”等难以理解和记忆。少数民族的宗教民俗、饮食、民居、服饰等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和记忆。此外,中国诗词、楹联的格律知识等也晦涩难懂。
2记忆方法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综合性特征导致该课程知识点多如牛毛,加大了学生的记忆难度。如何让学生记住众多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现将教学中用到的方法总结如下:
2.1 以身作则法
对于学生的记忆痛苦,教师要感同身受,正所谓“快乐着学生的快乐,痛苦着学生的痛苦”。记忆难度很大,教师就不能一味地只要求学生记住并掌握,教师自己也要想方设法把知识点记住,在精神上起到引领作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在和他们一起并肩战斗,攻克一个个记忆难关。比如在中国古代诗词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把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声情并茂的背诵一遍,要比对照教材给学生读一遍效果更好。再如,文学中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及其代表作品;画坛的“清四王”“元四家”“南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品;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中国四大古典园林”“江南四大园林”“岭南四大园林”“中国四大古城”及其风格特色,这些知识点如果教师能做到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
2.2 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把所需要记忆的材料和某种具体的事物,如字母、汉字、图像等联系起来,借助形象思维加以记忆的方法。联想就是当人脑接受某一刺激时,浮现出与该刺激有关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美国著名的记忆术专家哈利·洛雷因说:记忆的基本法则就是把新的信息联想于已知的事物”。聯想记忆法有多种,比如相似联想记忆法、归类联想记忆法、创造联想记忆法、聚散联想记忆法等。在这里主要介绍创造联想记忆法和聚散联想记忆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2.2.1 创造联想记忆法
创造联想记忆法是人为创造一种联系进行联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联想,具有画面感,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比如,中国的世界遗产中文化景观有四个:五台山、西湖、红河哈尼梯田、庐山。学生们往往记忆不准确,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在抗日时期,如诗如画的西湖被日本人占领,世外桃源哈尼梯田也在遭受日本人的侵略,我们怎么能去五台山隐居,怎么能去庐山避暑?通过这样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也记住了这四个地方。中国古典园林八个构景手法的理解和记忆也是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如下的情境:掀起你的盖头来;我黑,我抹增白霜;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我俩两情相悦;名人出场总是要有人左右陪伴;看,教室窗外的小花在对着你笑。这些情境分别和抑景、障景、对景、夹景、框景等具有相通之处。
2.2.2 聚散联想记忆法
聚散联想记忆法,指的是运用聚合思维对一定数量的知识通过联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或运用发散思维对同一知识进行多方面联系记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聚合联想记忆和发散联想记忆两种方法。比如,在学习为什么襄阳是历史名城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提到襄阳,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学生的答案很多:《射雕英雄传》最后一集是血战襄阳,襄阳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演义中的《隆中对》以及关羽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就是利用了发散联想记忆方法。再比如,我国儒家思想的发源地、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份、东岳泰山所在地、九转大肠是该省地方菜系中的一道名菜、省会是泉城,这个省是哪里?当然是山东省。这里运用的就是聚合联想记忆法。
总之运用联想记忆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
2.3 画图法
图画直观具体可感,使难以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变得容易,正所谓“一图胜千言”。这里的图画包括普通的图画和地图。比如,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教学中,屋顶的形式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把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屋顶形式一一在黑板上画出来,然后让学生拿出笔和纸再画一遍,更加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效果。再如,中国地质景观中的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等地貌形态,用图画来展示会更具体可感。以上就是普通图画的运用。
地图可用于记忆地名、地理位置及与之相关的材料,也可灵活运用于记忆历史事件的空间轨迹、历史人物的行踪等与地理现象有关的知识,它运用颜色、符号和注记概括地反映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地理分布、相互联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记忆地理知识时可以凭借这个形象,利用地图上的联系,达到清晰牢固的记忆。实践证明,运用地图形象,记忆效果好得多。在学习山海关防御体系时,对于罗城、翼城、瓮城的概念,四个城门的分布,五虎镇东的分布,山海关与老龙头、三道关、九门口关、石河、北京、盛京等的相对地理位置等都是教学的难点,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张清晰的地图,学生会更容易记忆,同时结合该地图,对发生在1644年的石河大战的经过及参战的吴三桂、李自成、多尔衮等主要历史人物会有更深刻的记忆。此外,长江、黄河流经哪些省份,一张清晰的地图就能帮助同学印证教材上的内容,闭上眼睛脑子里就有画面感,从而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
2.4 不断地总结和对比
中国的民族风俗是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是教学重点,尤其是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民俗更是记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不怕辛苦,把各个民族的建筑、服饰、节日、饮食、婚恋、禁忌等不断总结,不断进行横向对比,帮助学生记忆。比如把各个民族的建筑风格横向总结一遍:藏族的碉房、傣族的竹楼、土家族和苗族的吊脚楼、白族的“一正两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壮族的干栏;哪些民族的男性要用布包头,为什么要包头;各个民族都有哪些婚姻习俗,抢婚的、哭嫁的、招赘婚等;哪些民族喜欢白色?哪些民族的妇女喜欢嚼槟榔?总之,教师要领着学生不断总结和对比加深记忆。
3 结束语
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为学生着想,运用各种记忆方法,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为他们顺利考取导游资格证打好基础,为他们顺利走向导游岗位进行有效充电。
参考文献:
[1] 李俊峰.浅析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特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16-117.
[2] 吴若飞.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旅游教育管理,2011(11):52.
[3] 刘玲华.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创新与优化[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7(12):148-150.
【通联编辑:光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