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学困生”即相对于有较强能力和能力中等的学生而言学习数学显得困难重重,理解教师讲解有困难,或题目超出他们所掌握的标准形式的范围就不会解,我们把他们简称为“学困生”。在现有的教学模式条件下,如何来转化那些“学困生”,使他们脱困乐学呢?
一、真诚相助,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对于“学困生”来说,由于经常面对一次次的打击,赢得的关爱又比较少,因而常常感到压力和苦恼,内心很自卑,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恐惧甚至厌恶心理,如果老师对这些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户不是满腔热情的关心和帮助,而是瞧不起或冷落他们,就会进一步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形成感情上的对立,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并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要对“学困生”真诚相助,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去喜欢他所教的课程。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强劲动力。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学困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它是教育者真诚的教育情感的流露。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当我们脱去“有色眼镜”自然而然把“学困生”当朋友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喜欢听老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各种行为。记得学生A,刚接触他时总觉得对我充满了敌意,上课时更多的时候总在开小差,不影响同学已算是客气了,课后的作业更不用说了,“忘记了”“不会做”永远是他不做作业的理由,但他偶然的一次发言却让我感到他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那是一堂数学拓展课,学习的内容是数正方体的个数,大多数学生数的方法是一层一层数,或横的、从最下面一层数起,或竖的看,从左往右,或从前往后,先算整排的,再加零碎的,大多数学生都到此为止,当我又提示,还能怎样观察时,稍沉默了一会儿,零星的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我一眼瞧去,其中竟有他,压制着内心的激动,我请他站了起来,他小声地嘟哝着,也听不清在说些什么,我鼓励他再说一遍,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听得清。这一次可听清楚了,原来他是用“先补再减”的方法,真不简单!事后,我真诚地对他说:“你真聪明!能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真了不起!”也许他从未受到过这样的夸奖,不好意思地抓抓头皮,笑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常在课后闲暇之余,抓住每一次教育的契机,找他谈话,了解他在想什么,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让他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帮助,逐渐同他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在建立了感情的基础上,对他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他就在我们一次次的交流中逐渐地改变,我从心底里为他高兴。
二、培养兴趣 ,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那些认为数学单调、枯燥、乏味的学生,感到数学的丰富、生动、其乐无穷。为了调动起“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变他们上课注意力涣散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实物演示等形式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和兴趣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齐天大圣分桃的故事,好吗?”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听到要讲孙悟空的故事,个个来了精神,注意力非常集中。“一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到东海龙宫做客。临走时,他留下20个桃子给5只猴子平均分,但猴子们一听,都说太少了,孙悟空一听眼睛咕噜一转又说,那就给你们100个桃子,但要25只猴子平均分,猴子们一听,还是嫌太少了;孙悟空假装生气地说,这样吧,给你们200个桃子,50只猴子平均分,猴子们听后又连说太少太少,但是看到大圣生气了,只好接受。同学们,桃子数越来越多了,猴子们咋还嫌少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这个故事把学生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让“学困生”也带着问题进入数学的王国中探索求知。
三、合作学习,使“学困生”享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就要有意识地把好、中、差三种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里,每个学习小组只安排一个差生。对小组里成绩较好的学生,老师要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主动帮助学困生,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督促、帮助“学困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对“学困生”的帮助要有耐心,教师又给“学困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每次小组讨论、交流时必须发言。防止小组讨论时优生发言,差生无言的局面。通过优秀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为,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来启发感染成绩差的学生,让他们能主动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改正缺点赶上优等生。这样,“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既感到有同学的帮助,享受到集体的温暖,又使他们学习得到进步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
另外,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还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思考、发言,引导、帮助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倾听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其次,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在小组的汇报时,把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学困生”,让他们代表小组来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并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等这样的问题。有的“学困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想回答又怕回答,毫不犹豫地鼓起勇气举起了手,老师要善于及时的发现,给一个信任的眼神,并请他起来回答,可是由于过分的紧张,或是没想清楚,有的学生一时张不开口。老师一看这情形,应加以细致的分析,从“学困生”站起来的神色和吞吞吐吐的模样中迅速地做出判断:是胆怯,就要予以鼓励;是紧张,就要予以安慰;是困惑,就要降低难度,给予热情的提示与指点,使其拓展思路;是说得零散,就给予梳理。教师除了能做到这些,更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亮点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发言也能这样的精彩,只有这样课堂肯定才会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景象。才能真正地讓每一个学生都经历学习的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质的飞跃。
四、分层递进式教学,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适当的分层递进式教学,给“学困生”创设一个适度的起步点,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多一些精心设计的梯度,给数学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创造一条可以攀登的学习之路,让他们在攀登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中,应铺设阶梯、降低坡度;分解难点、降低难度;照顾差生现状和接受能力。导入新课时,应尽可能联系旧知识,在旧知识上滚动拓展,以旧引新,以旧带新。这样既便于学生复习回忆旧知,弥补“学困生”的知识断层,又不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教学上应优差有别,因材施教,互相兼顾,注重实效。提问、上黑板板书应既考虑优生,又不冷落“学困生”,但对其要求不能过高,难度要适中,使“学困生”解决得了,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例如在数学作业题的设计上采取“分层递进”的模式,即针对数学中的同一个知识点设计难度层次递进的几道习题。如在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我设计了:
看看哪题你能行
1. 小明去超市买东西,买了2个面包,每个4元,一共用了几元?
2. 小明去超市买东西,买了2个面包,每个4元,还买了1瓶奶,用了9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3. 小明去超市买东西,买了2个面包,每个4元,还买了1瓶奶,用了9元,阿姨找回他3元,小明付了多少钱?
让学生自己从中挑选相应难度层次的一道习题作为练习,就像“自选超市”一样,这样既可以让好学生的能力得到体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照顾到暂时落后的学生,让他们也能够享受一点点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解决了较容易层次的习题之后,带着成功的喜悦还可以继续向较难层次的习题挑战。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不同的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不同的数学。
责任编辑 邱丽
一、真诚相助,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
对于“学困生”来说,由于经常面对一次次的打击,赢得的关爱又比较少,因而常常感到压力和苦恼,内心很自卑,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恐惧甚至厌恶心理,如果老师对这些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户不是满腔热情的关心和帮助,而是瞧不起或冷落他们,就会进一步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形成感情上的对立,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和逆反心理,并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要对“学困生”真诚相助,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去喜欢他所教的课程。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强劲动力。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学困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它是教育者真诚的教育情感的流露。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当我们脱去“有色眼镜”自然而然把“学困生”当朋友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喜欢听老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各种行为。记得学生A,刚接触他时总觉得对我充满了敌意,上课时更多的时候总在开小差,不影响同学已算是客气了,课后的作业更不用说了,“忘记了”“不会做”永远是他不做作业的理由,但他偶然的一次发言却让我感到他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那是一堂数学拓展课,学习的内容是数正方体的个数,大多数学生数的方法是一层一层数,或横的、从最下面一层数起,或竖的看,从左往右,或从前往后,先算整排的,再加零碎的,大多数学生都到此为止,当我又提示,还能怎样观察时,稍沉默了一会儿,零星的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我一眼瞧去,其中竟有他,压制着内心的激动,我请他站了起来,他小声地嘟哝着,也听不清在说些什么,我鼓励他再说一遍,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听得清。这一次可听清楚了,原来他是用“先补再减”的方法,真不简单!事后,我真诚地对他说:“你真聪明!能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真了不起!”也许他从未受到过这样的夸奖,不好意思地抓抓头皮,笑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常在课后闲暇之余,抓住每一次教育的契机,找他谈话,了解他在想什么,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让他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帮助,逐渐同他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在建立了感情的基础上,对他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他就在我们一次次的交流中逐渐地改变,我从心底里为他高兴。
二、培养兴趣 ,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那些认为数学单调、枯燥、乏味的学生,感到数学的丰富、生动、其乐无穷。为了调动起“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变他们上课注意力涣散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实物演示等形式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和兴趣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齐天大圣分桃的故事,好吗?”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听到要讲孙悟空的故事,个个来了精神,注意力非常集中。“一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到东海龙宫做客。临走时,他留下20个桃子给5只猴子平均分,但猴子们一听,都说太少了,孙悟空一听眼睛咕噜一转又说,那就给你们100个桃子,但要25只猴子平均分,猴子们一听,还是嫌太少了;孙悟空假装生气地说,这样吧,给你们200个桃子,50只猴子平均分,猴子们听后又连说太少太少,但是看到大圣生气了,只好接受。同学们,桃子数越来越多了,猴子们咋还嫌少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这个故事把学生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让“学困生”也带着问题进入数学的王国中探索求知。
三、合作学习,使“学困生”享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就要有意识地把好、中、差三种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里,每个学习小组只安排一个差生。对小组里成绩较好的学生,老师要给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主动帮助学困生,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督促、帮助“学困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对“学困生”的帮助要有耐心,教师又给“学困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每次小组讨论、交流时必须发言。防止小组讨论时优生发言,差生无言的局面。通过优秀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为,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来启发感染成绩差的学生,让他们能主动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及时改正缺点赶上优等生。这样,“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既感到有同学的帮助,享受到集体的温暖,又使他们学习得到进步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
另外,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还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思考、发言,引导、帮助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倾听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其次,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在小组的汇报时,把教学的目标直接指向“学困生”,让他们代表小组来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并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等这样的问题。有的“学困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想回答又怕回答,毫不犹豫地鼓起勇气举起了手,老师要善于及时的发现,给一个信任的眼神,并请他起来回答,可是由于过分的紧张,或是没想清楚,有的学生一时张不开口。老师一看这情形,应加以细致的分析,从“学困生”站起来的神色和吞吞吐吐的模样中迅速地做出判断:是胆怯,就要予以鼓励;是紧张,就要予以安慰;是困惑,就要降低难度,给予热情的提示与指点,使其拓展思路;是说得零散,就给予梳理。教师除了能做到这些,更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亮点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发言也能这样的精彩,只有这样课堂肯定才会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景象。才能真正地讓每一个学生都经历学习的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质的飞跃。
四、分层递进式教学,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适当的分层递进式教学,给“学困生”创设一个适度的起步点,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多一些精心设计的梯度,给数学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创造一条可以攀登的学习之路,让他们在攀登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中,应铺设阶梯、降低坡度;分解难点、降低难度;照顾差生现状和接受能力。导入新课时,应尽可能联系旧知识,在旧知识上滚动拓展,以旧引新,以旧带新。这样既便于学生复习回忆旧知,弥补“学困生”的知识断层,又不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教学上应优差有别,因材施教,互相兼顾,注重实效。提问、上黑板板书应既考虑优生,又不冷落“学困生”,但对其要求不能过高,难度要适中,使“学困生”解决得了,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例如在数学作业题的设计上采取“分层递进”的模式,即针对数学中的同一个知识点设计难度层次递进的几道习题。如在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我设计了:
看看哪题你能行
1. 小明去超市买东西,买了2个面包,每个4元,一共用了几元?
2. 小明去超市买东西,买了2个面包,每个4元,还买了1瓶奶,用了9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3. 小明去超市买东西,买了2个面包,每个4元,还买了1瓶奶,用了9元,阿姨找回他3元,小明付了多少钱?
让学生自己从中挑选相应难度层次的一道习题作为练习,就像“自选超市”一样,这样既可以让好学生的能力得到体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照顾到暂时落后的学生,让他们也能够享受一点点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解决了较容易层次的习题之后,带着成功的喜悦还可以继续向较难层次的习题挑战。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不同的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不同的数学。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