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体育教学中,大多数都是将游戏和教学分开,让学生劳逸结合,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但这种方式很可能在学生心理自觉的将游戏的优点和教学的缺点一并放大,在潜移默化中,学生更加喜欢游戏,对教学更加讨厌。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游戏化教学,将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增强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学生还能亲身体会到教学的乐趣,且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学生积极性;增强实践;教学方式
游戏这个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很多人设定为一个不好的名词。但人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学习从来都不是一撮而就的,学习是一场耗时极长的马拉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可以放松或者补充水分的地点的话,很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或者直接放弃。而游戏化教学可以避免这种问题,学生在奔跑的过程中,能够因为愉快的教学,时刻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坚持的更远。
一、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
体育课相较于其他课程,本身就更加轻松且更受学生欢迎。但这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体育课上学生积压已久的情绪能够得到一个宣泄,学生在课上能够玩到许多有趣的游戏,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里,和自己的朋友一起,无拘无束的玩耍。如果体育课上充斥着训练,学生肯定不会喜欢,但教学又必须进行,这个时候,游戏化教学就可以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游戏中,积极性自然十足,而教学隐藏在游戏背后,学生更好理解,自然更加容易记忆。
例如,我在讲解“迎面接力跑与游戏”这一课程的时候,因为学生还没有接触过这种接力跑,兴趣自然是很高,但学生喜欢的是这种游戏,而不是运动量极大且较为枯燥的课程。因此,学生在知道自己面对的是课程时,很容易出现兴趣减淡的情况。我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防止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或者在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快速补救。所以,我在上课之前,会先带领着学生进行一个课前热身,帮助其打开筋骨。而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会带领着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并且告诉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我们还会继续”,学生喜欢这种运动,有了希望之后,興趣自然不会衰减。
二、通过游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育课本上大都是一些运动,但学生在进行这些运动的时候,可能因为自身的各种性格、境遇,可能会对一些运动有不喜欢或者其他负面情绪。但这些可能只是学生在初次接触那些运动的时候因为一些伤痛而产生的第一印象,学生对教学可能会产生一些抵触心理,但对于游戏来说,大家一起在快乐的玩耍中,学生敢于突破自己的第一印象,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不断的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我在讲解“集体双脚连续向前跳与‘开火车’游戏及发展体能”这一课程的时候,因为双脚连续向前跳并不是一个很轻松的事情,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感觉,这种情况下,我就会将火车头游戏与课程内容进行一个位置互换,在课前热身结束之后,便带领着学生进行一个火车头游戏,让学生对这个游戏有一个清楚的认知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而在结束之后,我会告诉学生,“认真听课,在课程结束之后,我们还会进行‘火车头’游戏”,学生的兴趣早已被游戏吸引,在看到希望的时候,自然会为了玩到游戏不断努力。
三、适当改变教学方式
学生喜欢体育课,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便是其独特的开放性,且因为体育课相较于其他课程时间更短,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学生喜欢体育。但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经历的体育课越来越多,学生产生熟悉感之后,热情很容易消磨殆尽。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入其他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习惯中突然发现一个新的事物,兴趣会被重新激发。
例如,我在讲解“双脚跳与‘快快跳起来’游戏及发展体能”,因为这一章课程涉及到学生的体能发展,这就势必会牵扯到运动量增大的情况。考虑到学生可能没办法立刻适应,我会在最开始的时候改变教学方式,原本的课前热身时间不变,将后续的双脚跳课程放到‘快快跳起来’游戏之后,学生在接触游戏之后,能够最大化的激发兴趣,也会对之后的课程进行一个了解。而在结束之后,我就会告诉学生,“这节课还有很长的时间,我们快点把课程讲完,结束之后,我们继续进行游戏!”,学生讨厌课程,喜欢游戏,将课程夹杂在游戏中,学生的兴趣能得到一个充分的激发,在看到希望的时候,会更加认真努力。
总而言之,游戏化教学对于小学体育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能够时刻保持对体育这门课程的兴趣,且在面对学生不喜欢的运动时,将运动当做一场游戏,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接纳它,学生只有亲身体验了,才能了解这一门运动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的。
参考文献:
[1]王磊. 小学体测项目游戏化教学对儿童体质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倪冬芳.立足课堂 优化设计——新时期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运动,2013(12)
[3]许岩石.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6, 000(06S):P.66-,34.
[4]蔡晓虎. 浅议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体育风尚, 2020, 000(002):P.119-120.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学生积极性;增强实践;教学方式
游戏这个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很多人设定为一个不好的名词。但人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学习从来都不是一撮而就的,学习是一场耗时极长的马拉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可以放松或者补充水分的地点的话,很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或者直接放弃。而游戏化教学可以避免这种问题,学生在奔跑的过程中,能够因为愉快的教学,时刻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坚持的更远。
一、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
体育课相较于其他课程,本身就更加轻松且更受学生欢迎。但这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体育课上学生积压已久的情绪能够得到一个宣泄,学生在课上能够玩到许多有趣的游戏,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里,和自己的朋友一起,无拘无束的玩耍。如果体育课上充斥着训练,学生肯定不会喜欢,但教学又必须进行,这个时候,游戏化教学就可以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游戏中,积极性自然十足,而教学隐藏在游戏背后,学生更好理解,自然更加容易记忆。
例如,我在讲解“迎面接力跑与游戏”这一课程的时候,因为学生还没有接触过这种接力跑,兴趣自然是很高,但学生喜欢的是这种游戏,而不是运动量极大且较为枯燥的课程。因此,学生在知道自己面对的是课程时,很容易出现兴趣减淡的情况。我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防止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或者在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快速补救。所以,我在上课之前,会先带领着学生进行一个课前热身,帮助其打开筋骨。而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会带领着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并且告诉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我们还会继续”,学生喜欢这种运动,有了希望之后,興趣自然不会衰减。
二、通过游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体育课本上大都是一些运动,但学生在进行这些运动的时候,可能因为自身的各种性格、境遇,可能会对一些运动有不喜欢或者其他负面情绪。但这些可能只是学生在初次接触那些运动的时候因为一些伤痛而产生的第一印象,学生对教学可能会产生一些抵触心理,但对于游戏来说,大家一起在快乐的玩耍中,学生敢于突破自己的第一印象,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不断的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我在讲解“集体双脚连续向前跳与‘开火车’游戏及发展体能”这一课程的时候,因为双脚连续向前跳并不是一个很轻松的事情,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感觉,这种情况下,我就会将火车头游戏与课程内容进行一个位置互换,在课前热身结束之后,便带领着学生进行一个火车头游戏,让学生对这个游戏有一个清楚的认知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而在结束之后,我会告诉学生,“认真听课,在课程结束之后,我们还会进行‘火车头’游戏”,学生的兴趣早已被游戏吸引,在看到希望的时候,自然会为了玩到游戏不断努力。
三、适当改变教学方式
学生喜欢体育课,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便是其独特的开放性,且因为体育课相较于其他课程时间更短,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学生喜欢体育。但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经历的体育课越来越多,学生产生熟悉感之后,热情很容易消磨殆尽。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入其他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习惯中突然发现一个新的事物,兴趣会被重新激发。
例如,我在讲解“双脚跳与‘快快跳起来’游戏及发展体能”,因为这一章课程涉及到学生的体能发展,这就势必会牵扯到运动量增大的情况。考虑到学生可能没办法立刻适应,我会在最开始的时候改变教学方式,原本的课前热身时间不变,将后续的双脚跳课程放到‘快快跳起来’游戏之后,学生在接触游戏之后,能够最大化的激发兴趣,也会对之后的课程进行一个了解。而在结束之后,我就会告诉学生,“这节课还有很长的时间,我们快点把课程讲完,结束之后,我们继续进行游戏!”,学生讨厌课程,喜欢游戏,将课程夹杂在游戏中,学生的兴趣能得到一个充分的激发,在看到希望的时候,会更加认真努力。
总而言之,游戏化教学对于小学体育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能够时刻保持对体育这门课程的兴趣,且在面对学生不喜欢的运动时,将运动当做一场游戏,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接纳它,学生只有亲身体验了,才能了解这一门运动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的。
参考文献:
[1]王磊. 小学体测项目游戏化教学对儿童体质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倪冬芳.立足课堂 优化设计——新时期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运动,2013(12)
[3]许岩石.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6, 000(06S):P.66-,34.
[4]蔡晓虎. 浅议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体育风尚, 2020, 000(002):P.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