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以来,匹配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一项更先进、更科学的教育理念,得到广泛关注和发展。新课改后,各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被明确写进课程标准,指引教师教学的方向。就《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核心素养的描述可归纳总结,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即为通过对“符号、空间、几何”等数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分析、运算、推理、模型”等应用方法,继而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应用于生活或创新解決生活问题的数学感知和数学能力,其中又以数学感知更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感
乍听“数感”一词较为抽象,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可以理解为数感是对数字的感觉。深入解析,“数感”是一种对数与数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更迭、相互转换的直觉;良好的数感帮助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不需要经过复杂的理解或运算,便可以抓住问题的核心,得出答案。因此,小学阶段,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建立为主旨,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感,建立精准、快捷的数学感知力,提高学生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持续应用于生活,创新于生活。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良好数感
1、优化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数感水平
在以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应试教育分数为重的观念,大大消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丧失了对教学技能予以钻研、创新的意识,教学过程多是照本宣科、题海战术等。新的课程标准框架下,对数学数感培养目标要想得以达成,首先,需要教师们调整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坚持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最根本任务,且数感的培养根本中的根本;其次,需要教师们提高自身数感水平,包括数感的定义、数感的内涵以及小学阶段数感培养的教学模式方法。
2、以教材为蓝本,用好教材并用活教材
数学知识的普遍抽象性是小学数感培养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难点。新课改后,新版小学数学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图画,将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图画相结合,使原本枯燥、单调的数学知识以更具体、趣味的形式“活了过来”,学生学习知识就像是在看图画书,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良好的数感夯实情感基础。例如,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课程《比一比》,教材中分别以两位男同学背靠背比身高和天平秤水果的图片,向小学生展示高和矮、轻和重的含义。如此,坚持以数学教材蓝本,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3、巧取生活场景,重视生活体验
基于小学生更倾向于在自己熟悉、喜爱的事务上集中注意力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善于、巧于截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场景,从而获得数学知识,提升数感。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程《小数的初步认识》,究竟“什么是小数?与之前学习的数字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在没有系统学习之前,小学生还不能理解。在学习之前,教师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请每一位同学去到超市,找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并记录下它的标价,第二天在课堂上,老师邀请同学将自己记录的价格,写在黑板上分享给班上的同学,从而以价格的表示引出小数的概念。如此,借助生活场景,学于生活,用于生活,提升学生的数感。
4、精心、创新情景问题
以问题引发思考,在思考中获得知识,是教育教学的一项基本形式。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通过设立创新情景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获得数学知识,提升数感。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程《千克和克》,教师引导发问“请同学们思考并找出多种方法比较自己和同桌好友谁的书包比较重”?书包是学生熟悉的事务,和同桌好友的比较激发出学生的兴趣,经过两人讨论,最后得出除了通过惯用的“用秤称一称”,还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在跷跷板上放一放”的方式比较出谁的书包重,如此设问,在引导学习千克、克等重量知识的同时,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重量从数字、视觉、体感等各方面的呈现,拓展学生的数感。
5、创设教学实践活动
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就像每一个人最开始学习数字,都是从模仿妈妈数指头开始。实践是验证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循环往复从而不断巩固知识,巩固数感。例如,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课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讲授统计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将同学分小组,请同学们自主创设一项统计实践活动;如,有小组计划统计“年级男女同学人数”,有小组计划统计“不同的出生月份的同学人数”等。如此实践,让同学们将统计知识拓展运用到不用的生活领域,从而巩固统计知识,巩固学生的数感。
二、结语
数感的培养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教学工程,却又将终生影响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小学阶段作为数学教育教学的关键时期,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始终坚持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准绳,依托新课程教材蓝本,通过在教学场景、教学设问、教学实践上的创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提升数感、拓展数感、巩固数感。
参考文献:
[1]张梅.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J].读写算,2020(29):74.
[2]张晶.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求知导刊,2016(02):90.
[3]史宁中,吕世虎.对数感及其教学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6(02):9-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感
乍听“数感”一词较为抽象,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可以理解为数感是对数字的感觉。深入解析,“数感”是一种对数与数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更迭、相互转换的直觉;良好的数感帮助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不需要经过复杂的理解或运算,便可以抓住问题的核心,得出答案。因此,小学阶段,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建立为主旨,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感,建立精准、快捷的数学感知力,提高学生识别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持续应用于生活,创新于生活。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良好数感
1、优化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数感水平
在以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应试教育分数为重的观念,大大消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丧失了对教学技能予以钻研、创新的意识,教学过程多是照本宣科、题海战术等。新的课程标准框架下,对数学数感培养目标要想得以达成,首先,需要教师们调整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坚持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最根本任务,且数感的培养根本中的根本;其次,需要教师们提高自身数感水平,包括数感的定义、数感的内涵以及小学阶段数感培养的教学模式方法。
2、以教材为蓝本,用好教材并用活教材
数学知识的普遍抽象性是小学数感培养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难点。新课改后,新版小学数学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图画,将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图画相结合,使原本枯燥、单调的数学知识以更具体、趣味的形式“活了过来”,学生学习知识就像是在看图画书,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良好的数感夯实情感基础。例如,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课程《比一比》,教材中分别以两位男同学背靠背比身高和天平秤水果的图片,向小学生展示高和矮、轻和重的含义。如此,坚持以数学教材蓝本,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培养学生的数感。
3、巧取生活场景,重视生活体验
基于小学生更倾向于在自己熟悉、喜爱的事务上集中注意力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善于、巧于截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场景,从而获得数学知识,提升数感。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程《小数的初步认识》,究竟“什么是小数?与之前学习的数字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在没有系统学习之前,小学生还不能理解。在学习之前,教师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请每一位同学去到超市,找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并记录下它的标价,第二天在课堂上,老师邀请同学将自己记录的价格,写在黑板上分享给班上的同学,从而以价格的表示引出小数的概念。如此,借助生活场景,学于生活,用于生活,提升学生的数感。
4、精心、创新情景问题
以问题引发思考,在思考中获得知识,是教育教学的一项基本形式。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通过设立创新情景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获得数学知识,提升数感。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程《千克和克》,教师引导发问“请同学们思考并找出多种方法比较自己和同桌好友谁的书包比较重”?书包是学生熟悉的事务,和同桌好友的比较激发出学生的兴趣,经过两人讨论,最后得出除了通过惯用的“用秤称一称”,还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在跷跷板上放一放”的方式比较出谁的书包重,如此设问,在引导学习千克、克等重量知识的同时,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重量从数字、视觉、体感等各方面的呈现,拓展学生的数感。
5、创设教学实践活动
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就像每一个人最开始学习数字,都是从模仿妈妈数指头开始。实践是验证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循环往复从而不断巩固知识,巩固数感。例如,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课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讲授统计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将同学分小组,请同学们自主创设一项统计实践活动;如,有小组计划统计“年级男女同学人数”,有小组计划统计“不同的出生月份的同学人数”等。如此实践,让同学们将统计知识拓展运用到不用的生活领域,从而巩固统计知识,巩固学生的数感。
二、结语
数感的培养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教学工程,却又将终生影响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小学阶段作为数学教育教学的关键时期,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始终坚持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准绳,依托新课程教材蓝本,通过在教学场景、教学设问、教学实践上的创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提升数感、拓展数感、巩固数感。
参考文献:
[1]张梅.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J].读写算,2020(29):74.
[2]张晶.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求知导刊,2016(02):90.
[3]史宁中,吕世虎.对数感及其教学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6(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