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开始走向全面化,多元化,重视对学生的全方面培养。在体育教育方面,教育模式趋向于多途径、多样化、深度化,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体现了新时代教育的特色。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联系性,需在各年级阶段做好衔接,确保学生得到稳定有序的锻炼。本文将基于小学排球的训练状况,对其排球梯队的建设模式进行探究,为小学排球教育提供合理化路径,促进我国排球教育,丰富相关教育理论。
关键词:小学;排球;梯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齐头并进,缺一不可,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们更侧重于文化课的教学,挤压了体育教育的时长,不利于学生体育的发展。随着教育理念的推进,以及国家加大对各地区体育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体育教学基础,有利于完善我国教育体系。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时间较长,但在传统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环境的制约下,其发展较为缓慢。近几年,教育理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更新,人们的教育意识逐渐增强,开始重视体育教育的作用,体育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目前,我国体育教育正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需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完善措施。
一、小学排球教育的现状
(一)年龄、性别结构差异
小学具有六个年级,其年龄跨度较大。年龄差距大意味着学生们水平层次不一、其训练强度、训练时长也具有较大差异,同时,各年级课程安排不一致,在制定训练时间时很难统一。其中,同一年级其能力也不同,且在性别方面,男女比例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因素增加了教练制定训练计划的难度。
(二)运动场地的匮乏
目前,我国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各学校的体育设施。但我国地域辽阔,小学学校数量较大,其基础体育设施并未完全配套,很多小学学校缺乏体育教学所需的场地。且受当地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的影响,场地的配置难以满足小学排球训练。
(三)教练水平参差不齐
教练是体育训练的核心指导,训练计划、训练项目等都依托于教练。目前,由于我国小学分布较广,其所在地区经济水平、教师待遇等具有差距,导致各地师资力量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地區不具备其体育教育所需资源。且教练之间具有学历、年龄、教育理念差距,这也会造成教育水平的差距。
(四)学习与训练的平衡问题
排球体育训练需要占据学生的学习时间,使之需要进行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均衡。部分家长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忽略学生体育发展,当学习与体育训练存在冲突时,部分家长会阻止学生继续进行体育训练。
(五)乏人才输送模式
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大部分地区难以提供体育人才的输送途径,从而导致学生体育训练的中断。当学生们升学时,难以在新学校接受到相关体育训练,不利于学生体育生涯的发展。
二、小学排球梯队建设
(一)构建梯队训练模式
结合小学排球训练现状,从学生和教练两个角度构建梯队训练模式。在学生方面,结合学生年龄、性别、能力对其进行梯队分类,并据此制定训练计划,让学生根据训练计划进行相关体育训练,可使每一个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训练。在教练方面,结合教练的学历、年龄、教学能力、教育理念等对其进行分类,形成教练梯队[1]。构建梯队教练员有利于提升其训练质量。此外,将教练特点与学生训练梯队进行匹配,从而提升训练效率。
(二)完善基础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训练的基础,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各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确保小学具有配套体育设施。同时,利用当地资源,为体育设施的小学进行相关体育设施的募捐,或协调当地的体育设施,使学生们有固定场地进行体育培训。
(三)平衡学习与训练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学校和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文化课能够为学生奠定文化素养,使其更客观的看待世界,探索未知领域。体育训练有利于增强其体魄,锻炼其逻辑思维,与文化课相辅相成。教练应加强与其他任课教师的沟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他科的时间安排,据此对学生的训练时间进行调整,并制定基本的训练时长,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协调学生的学习与训练,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使学生处于良好的训练氛围,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2]。
(四)构建人才输送模式
培养体育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衔接的训练模式,保证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能得到有效训练。随着学生转学或者升学,其体育训练会被迫中止,其转学或升学学校不具备相关的训练条件,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这需要各学校之间建立合理的人才输送模式,做好对口升学工作,形成“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阶梯式人才输送模式[3]。
三、结语
总体上,我国体育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育环境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体育教育所受限制较多,在发展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提升我国体育教育质量,需选择一条符合我国体育发展的路径。本文对小学排球梯队建设模式进行了浅析,为排球教育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展.普通高校排球运动队梯队建设模式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4}(05):19-20.
[2]杨增威,江荣.广东省排球梯队教练员团队建设现状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09):93-96.
[3]原道韫.无人机技术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的应用[J].新疆林业,2021,{4}(01):41-43.
关键词:小学;排球;梯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齐头并进,缺一不可,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们更侧重于文化课的教学,挤压了体育教育的时长,不利于学生体育的发展。随着教育理念的推进,以及国家加大对各地区体育教育资源的投入,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体育教学基础,有利于完善我国教育体系。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时间较长,但在传统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环境的制约下,其发展较为缓慢。近几年,教育理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更新,人们的教育意识逐渐增强,开始重视体育教育的作用,体育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目前,我国体育教育正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需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完善措施。
一、小学排球教育的现状
(一)年龄、性别结构差异
小学具有六个年级,其年龄跨度较大。年龄差距大意味着学生们水平层次不一、其训练强度、训练时长也具有较大差异,同时,各年级课程安排不一致,在制定训练时间时很难统一。其中,同一年级其能力也不同,且在性别方面,男女比例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因素增加了教练制定训练计划的难度。
(二)运动场地的匮乏
目前,我国加大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各学校的体育设施。但我国地域辽阔,小学学校数量较大,其基础体育设施并未完全配套,很多小学学校缺乏体育教学所需的场地。且受当地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的影响,场地的配置难以满足小学排球训练。
(三)教练水平参差不齐
教练是体育训练的核心指导,训练计划、训练项目等都依托于教练。目前,由于我国小学分布较广,其所在地区经济水平、教师待遇等具有差距,导致各地师资力量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地區不具备其体育教育所需资源。且教练之间具有学历、年龄、教育理念差距,这也会造成教育水平的差距。
(四)学习与训练的平衡问题
排球体育训练需要占据学生的学习时间,使之需要进行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均衡。部分家长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忽略学生体育发展,当学习与体育训练存在冲突时,部分家长会阻止学生继续进行体育训练。
(五)乏人才输送模式
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大部分地区难以提供体育人才的输送途径,从而导致学生体育训练的中断。当学生们升学时,难以在新学校接受到相关体育训练,不利于学生体育生涯的发展。
二、小学排球梯队建设
(一)构建梯队训练模式
结合小学排球训练现状,从学生和教练两个角度构建梯队训练模式。在学生方面,结合学生年龄、性别、能力对其进行梯队分类,并据此制定训练计划,让学生根据训练计划进行相关体育训练,可使每一个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训练。在教练方面,结合教练的学历、年龄、教学能力、教育理念等对其进行分类,形成教练梯队[1]。构建梯队教练员有利于提升其训练质量。此外,将教练特点与学生训练梯队进行匹配,从而提升训练效率。
(二)完善基础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训练的基础,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各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确保小学具有配套体育设施。同时,利用当地资源,为体育设施的小学进行相关体育设施的募捐,或协调当地的体育设施,使学生们有固定场地进行体育培训。
(三)平衡学习与训练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学校和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文化课能够为学生奠定文化素养,使其更客观的看待世界,探索未知领域。体育训练有利于增强其体魄,锻炼其逻辑思维,与文化课相辅相成。教练应加强与其他任课教师的沟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他科的时间安排,据此对学生的训练时间进行调整,并制定基本的训练时长,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协调学生的学习与训练,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使学生处于良好的训练氛围,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2]。
(四)构建人才输送模式
培养体育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衔接的训练模式,保证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能得到有效训练。随着学生转学或者升学,其体育训练会被迫中止,其转学或升学学校不具备相关的训练条件,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这需要各学校之间建立合理的人才输送模式,做好对口升学工作,形成“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阶梯式人才输送模式[3]。
三、结语
总体上,我国体育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育环境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体育教育所受限制较多,在发展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提升我国体育教育质量,需选择一条符合我国体育发展的路径。本文对小学排球梯队建设模式进行了浅析,为排球教育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展.普通高校排球运动队梯队建设模式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4}(05):19-20.
[2]杨增威,江荣.广东省排球梯队教练员团队建设现状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09):93-96.
[3]原道韫.无人机技术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的应用[J].新疆林业,2021,{4}(0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