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 相互作用日益明显,科学和技术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意味这每个公民都要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每个公民都要具备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在新课改中,强调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精神和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培养。科学探究有各种方式,作为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主要手段。
可是正如很多人所说“有些事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有些教师认为探究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摸索,进行放羊式教学,对实验探究课前没有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学生没有老师激励、指导和组织下的学习活动,是不可能掌握教学内容的。有些呢,发现本校实验器材不够,或实验器材不好操作而放弃给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这些都有违课改的理念。下面就我在测量浮力大小这一教学中说说我对实验教学的一些不怎么成熟认识与总结,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怎样测出一个手指头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有些学生立即开玩笑说出:“剁下指头。”学生大笑,也知道是不可能的。有些学生陷入沉思。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我继续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下面问题。”
问题1:“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浮力的大小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进在液体体积有关,跟浸没后的深度无关。”
问题2:“一块大石头和一个小木块,浸没在水中,哪个受到的浮力大?为什么?”
学生回答:“大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因为它浸在水中的体积大。”
问题3:“哪个排得水重?为什么?”
学生回答:“大石块排得水多,故大石块排得水重。”
问题4:“一块石块分别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哪个受到的浮力大?为什么?”
学生回答:“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因为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
问题5:“石块排出的水和酒精,哪个重?”
学生回答:“石块排出的水重,因为排出的水和酒精体积一样,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
此时笔者把浮力大小与相应排除液体轻重大小写在黑板上,利于学生猜想。
问:怎样测一个物体受到的浮力?
答: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示数和浸在液体中的示数,然后把两个示数是进行相减即可。(教师及时表扬)
转向开头问题:怎样测出一个手指头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学生有的七嘴八舌说,有的在沉思)
三、学生猜想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排开液体的重量有关。”
教师及时表扬学生爱动脑筋。
四、设计实验及进行实验
怎样做?让学生实验小组讨论怎么做。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必须测出石块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和石块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怎么做?学生阅读课本,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填写在表1中。其中1、2组把石块浸没在水中,3、4组把石块浸没在酒精中。
在实验器材上,由于我校没有足够的实验器材供学生做学生实验,如:接水杯、溢水杯只有供教师演示的四套,而弹簧测力计倒是足够。我便用一次性饮水杯上安装绳子,充当接水杯,如图1所示。对于溢水杯,我校实验室虽然有那种溢水口的烧杯,按往常介绍如图2所示的方法做,我们发现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较不容易操作,同时发现溢出的水总有一部分没有装到,造成实验误差较大,甚至得不出结论。课前我一直在想,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我喝矿泉水的时候,突然想到矿泉水瓶,不是挺好的实验器材吗?我把矿泉水瓶的上部分剪掉,然后剩下的一半,在瓶口除开一个出水口,如图3所示。这样就把实验中最难部分克服了。
课堂提供的实验器材中,我除了自制的溢水杯外,也提供了烧杯,选择时让学生想一想,该用自制的溢水杯,还是用烧杯好,学生通过放入物体观察,立即发现出用烧杯除了不好操作外,总还有一些水沿杯壁流走,而自制溢水杯不但操作方便,且能把石块排出的水全部装到。这样就不用教师一句一字解释,既提高学习兴趣,又掌握实验方法和探究实验的习惯。
问题:怎样才能保证实验石块排开的水全部被装到?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把水装满,必须保证水有一些流出来,才能做到排出的水被全部装到。
各实验小组开始做实验,教师在指导个别学生时观察哪个小组最认真、配合得最好。
五、分析数据,归纳结论
根据表一数据,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它们两者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分析说:“石块受到的浮力跟排出液体的重量相等。”
表扬学生,说:“你们探究的内容,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所探究的内容。”然后回应课前问题,怎样测一个手指头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此时很多学生立即兴奋得说出测量方法。
在溢水杯中装满水,只要测出手指排出水的重量,便可知道手指受到的浮力。
练习:
如图一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水的浮力是___方向是_____,它排开水的重力是___.
六、收获与体会
笔者认为,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记得牢,记得稳。教学中 ,作为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多方面培养他们的能力。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引导、组织工作,否则教学将会进入无序、无目的状态。研究表明,只有当教师激励、指导组织学生自我活动的教授活动,与学生受教师活动激励、指导、组织的学习活动结合时,学生才能掌握教学内容。
整个实验过程学生都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合理猜想、讨论交流,在老师的鼓励下解决了一个有一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既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验技能,通过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通过记录表格,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把日常生活用品饮水杯、矿泉水瓶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对物理探究有一种亲切感,哦,原来实验器材不是只有实验才有,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做实验器材。研究表明: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 有利于把科学探究变为常规。这充分响应课改要求:“要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作为探究的材料来做实验。”
在器材选择上,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体验观察,也是响应课改要求:“允许学生经历一些错误。”物理探究过程中,有一些未知的事物,学生采用尝试的方法,碰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尝试,对比,才能确定出哪种方法。这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这是科学探究中不可避免的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地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
实验后回应课题,也是让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会把知识从一个情形迁移到另一情形中,这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和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一个方面。
总之,物理课程的新理念是提升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这需要我们教师设法创设实验探究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每一次的探究内容教者要做到有备而来,要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通过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极大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让他们成为21世纪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物理)
2.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
可是正如很多人所说“有些事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有些教师认为探究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摸索,进行放羊式教学,对实验探究课前没有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学生没有老师激励、指导和组织下的学习活动,是不可能掌握教学内容的。有些呢,发现本校实验器材不够,或实验器材不好操作而放弃给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这些都有违课改的理念。下面就我在测量浮力大小这一教学中说说我对实验教学的一些不怎么成熟认识与总结,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怎样测出一个手指头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有些学生立即开玩笑说出:“剁下指头。”学生大笑,也知道是不可能的。有些学生陷入沉思。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我继续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下面问题。”
问题1:“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浮力的大小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进在液体体积有关,跟浸没后的深度无关。”
问题2:“一块大石头和一个小木块,浸没在水中,哪个受到的浮力大?为什么?”
学生回答:“大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因为它浸在水中的体积大。”
问题3:“哪个排得水重?为什么?”
学生回答:“大石块排得水多,故大石块排得水重。”
问题4:“一块石块分别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哪个受到的浮力大?为什么?”
学生回答:“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因为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
问题5:“石块排出的水和酒精,哪个重?”
学生回答:“石块排出的水重,因为排出的水和酒精体积一样,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
此时笔者把浮力大小与相应排除液体轻重大小写在黑板上,利于学生猜想。
问:怎样测一个物体受到的浮力?
答: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示数和浸在液体中的示数,然后把两个示数是进行相减即可。(教师及时表扬)
转向开头问题:怎样测出一个手指头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学生有的七嘴八舌说,有的在沉思)
三、学生猜想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排开液体的重量有关。”
教师及时表扬学生爱动脑筋。
四、设计实验及进行实验
怎样做?让学生实验小组讨论怎么做。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必须测出石块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和石块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怎么做?学生阅读课本,进行实验并把实验数据填写在表1中。其中1、2组把石块浸没在水中,3、4组把石块浸没在酒精中。
在实验器材上,由于我校没有足够的实验器材供学生做学生实验,如:接水杯、溢水杯只有供教师演示的四套,而弹簧测力计倒是足够。我便用一次性饮水杯上安装绳子,充当接水杯,如图1所示。对于溢水杯,我校实验室虽然有那种溢水口的烧杯,按往常介绍如图2所示的方法做,我们发现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较不容易操作,同时发现溢出的水总有一部分没有装到,造成实验误差较大,甚至得不出结论。课前我一直在想,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我喝矿泉水的时候,突然想到矿泉水瓶,不是挺好的实验器材吗?我把矿泉水瓶的上部分剪掉,然后剩下的一半,在瓶口除开一个出水口,如图3所示。这样就把实验中最难部分克服了。
课堂提供的实验器材中,我除了自制的溢水杯外,也提供了烧杯,选择时让学生想一想,该用自制的溢水杯,还是用烧杯好,学生通过放入物体观察,立即发现出用烧杯除了不好操作外,总还有一些水沿杯壁流走,而自制溢水杯不但操作方便,且能把石块排出的水全部装到。这样就不用教师一句一字解释,既提高学习兴趣,又掌握实验方法和探究实验的习惯。
问题:怎样才能保证实验石块排开的水全部被装到?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把水装满,必须保证水有一些流出来,才能做到排出的水被全部装到。
各实验小组开始做实验,教师在指导个别学生时观察哪个小组最认真、配合得最好。
五、分析数据,归纳结论
根据表一数据,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它们两者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分析说:“石块受到的浮力跟排出液体的重量相等。”
表扬学生,说:“你们探究的内容,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所探究的内容。”然后回应课前问题,怎样测一个手指头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此时很多学生立即兴奋得说出测量方法。
在溢水杯中装满水,只要测出手指排出水的重量,便可知道手指受到的浮力。
练习:
如图一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水的浮力是___方向是_____,它排开水的重力是___.
六、收获与体会
笔者认为,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记得牢,记得稳。教学中 ,作为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多方面培养他们的能力。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引导、组织工作,否则教学将会进入无序、无目的状态。研究表明,只有当教师激励、指导组织学生自我活动的教授活动,与学生受教师活动激励、指导、组织的学习活动结合时,学生才能掌握教学内容。
整个实验过程学生都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合理猜想、讨论交流,在老师的鼓励下解决了一个有一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既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验技能,通过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通过记录表格,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把日常生活用品饮水杯、矿泉水瓶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对物理探究有一种亲切感,哦,原来实验器材不是只有实验才有,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做实验器材。研究表明: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 有利于把科学探究变为常规。这充分响应课改要求:“要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作为探究的材料来做实验。”
在器材选择上,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体验观察,也是响应课改要求:“允许学生经历一些错误。”物理探究过程中,有一些未知的事物,学生采用尝试的方法,碰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尝试,对比,才能确定出哪种方法。这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这是科学探究中不可避免的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地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
实验后回应课题,也是让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会把知识从一个情形迁移到另一情形中,这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和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一个方面。
总之,物理课程的新理念是提升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技能。这需要我们教师设法创设实验探究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每一次的探究内容教者要做到有备而来,要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通过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极大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让他们成为21世纪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物理)
2.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