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字号不再软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che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前的一天,凌晨2点,亚运村的一间茶馆里,几个人谈兴正浓。一方是中软总裁唐敏,一方是公司的核心高管程春平、徐洁和程曙光——他们在极力游说唐敏接受一个惊天计划:用中软股份收购母公司中软总公司,实现整体上市。一年后,这一计划顺利实现,并被业界赞誉为整体上市的“第三种模式”。
  一个62岁的国企领导人,一个软件业的女性急先锋;在《公司法》出台以前就尝试股份制改革、上市子公司反向收购母公司、吸引微软和IFC的战略投资……当把这一切都糅合到唐敏身上时,让人困惑:做技术出身的唐敏,如何能在纷繁复杂的国有企业里,聚合各方力量,并始终如一地实践理想?
  唐敏太过浓重的知识分子气质,恐怕是外人难以把她和企业老总联系起来的主要原因。有一次在广东,和一位女老板碰面时,对方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像个搞技术的。”这种浓浓的读书人气质,和唐敏的家庭环境以及工作经历有很大关系。唐敏的父亲唐敖庆,曾任吉林大学校长,是中国第一批科学院院士。而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她,又长期从事计算机科研工作,直到现在,“仍然极其关心技术方面的问题”。
  是技术驱动,还是市场驱动?唐敏以及她的团队,究竟造就了一个怎样的中软?
  
  创新力
  “如果不开拓新的领域,我们会没钱吃饭。”
  
  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唐敏开始了软件创业之路,同时还得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必须把公司养活起来。在1990年进入中软的最初几年里,唐敏作为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卖计算机,这是公司的传统主业,是主要收入来源;二是做软件,带着人马一个一个地去谈项目。就这样,到1994年,中软的软件业务已经从无到有,初见成效,也有了几个大的行业应用。
  商业领域的第一个大项目是郑州的一个大百货商场,“也是经过几轮的投标,我亲自去答辩”,终于拿了下来。“大家非常激动,很多人都流泪了。那个项目有几百万,在1992—1993年,软件项目很少有如此的规模。”
  在软件业务初见成效的时候,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问题引起了唐敏的深思。第一,怎么处理PC业务;第二,怎么留住人才。特别是第二点,每每让唐敏心痛不已。“做软件是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小的系统可能是半年,大的系统是一两年,然后稳定运行,再进入推广期,没有三五年时间,一个软件、一个领域,是不能进入成熟期的。这个过程非常艰苦,很多人坚持不住,所以那个时候的人员流失也是非常厉害的。”唐敏清楚地记得,自己初到中软时,公司有四五百人,可是经过几年的经营,公司依然是四五百人——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断在替补离开的老员工。软件业靠的是人才和经验,员工频繁流动的背后,是中软人才梯队难以为继的窘境。中软现任高级副总裁崔辉回忆道,当时国企的工资大概是200块,而外企却能开到1200块。问题就出在这里。
  中软发展的第一步是甩掉PC业务,“卖PC是一种门槛很低的业务,如果不开拓新的领域,我们会没钱吃饭。”更重要的是,唐敏始终怀有强烈的使命感,“中软的使命就是要发展中国自己的软件和服务业,所以我们不能考虑走其他的路。”
  对公司现行体制进行股份制改造是公司发展的第二步,“由国家控股,骨干团队和员工参股,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唐敏作为公司领导班子的主要成员,共同倡导了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来留住员工,然而,当时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公司法》,都还没有出台。公司首先选择了在中软总公司内部的二级部门进行变革,“当时成熟一个行业,我们就拿出去组建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从1994年底开始,一直到1997年,陆续成立了17个有限责任公司。”唐敏等公司高层不仅要协调各个二级公司的业务,同时还要确定这些公司的经营方向。大部分公司都获得了很好发展,为中软后来的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全是小公司,“注册资金30-50万,没有一个超过100人的”。
  唐敏的学习、创新能力,让中软的财务总监方军敬佩不已,“唐总什么都通,技术、财务、资本运作,有些新东西,接受得比我们还快。”
  
  诚信力
  “你们中软到底是能做成,还是做不成?”
  
  “我们就是要坚持诚信”,做技术出身的唐敏,更喜欢把这句话落到实处。开始向软件转型的时候,中软在行业内并没有什么名气,但唐敏却满怀信心。“‘中国’字头给了他们(客户)很多的信任。”
  不过,国字号也有失手的时候,这也让唐敏更加明白了践行诚信的重要性。中软向医药行业拓展业务时,接到的第一个大单子,是整个石家庄市的医保系统,共有13家医院进入系统,同时要处理整个石家庄市企事业单位的人员数据,信息量非常大。
  医保改革试点在当时是一等一的大事,石家庄方面只给了中软不到半年的时间,要求完成整个系统的建设,并向市民宣布了正式开通系统的确切日期。然而,就在合同约定时间到期的前一天,很多设备还没有调试完毕,“在开发的时候,五六十个开发人员都很辛苦,几乎天天加班”,但庞大的数据似乎成为他们无法逾越的障碍。
  唐敏去了石家庄,承受了当地领导的严厉质疑:“你们中软到底是能做成,还是做不成?”24小时以后,那13家医院就要开始接待医保患者了。在这24小时里,唐敏没合一眼,重新布置、调人,重新录入数据、核对、传输、调试网络,一个医院接着一个医院去检查。“一辆车跟着我,到处跑,几部手机都打得没有电了”。就这样,在第二天早上7点钟的时候,唐敏打电话给石家庄市的有关领导,“一切OK,没有问题了。”系统在当天顺利开通,而且没出什么大问题,“当时的信念只有一个,就是做事要诚信。”
  


  
  融合力
  “你有什么根据,能够带给我们更快速的发展?”
  
  就任中软总公司总经理之后,唐敏开始了第二次创新。“因为预感到软件产业的导入期基本上快要结束,要进入发展期,中国的信息化开始起步了。仅仅靠小公司的各自发展,已经不能撑起‘中国’的字头。”唐敏希望把这些公司整合起来上市,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要对此时的中软进行整合,与当年进行股份制改革相比,阻力更大于动力。经过几年的自由发展,这些小公司都活了下来,而且发展的不错,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产品和行业领域。因此,当唐敏带着领导班子去和一家家公司对话时,常常遇到很直接的问题:“唐总,你有什么根据,能保证我们跟着你上市,能够带给我们更快速的发展?”
  核心问题在于,当时的上市条件下,这些小公司的持股人要坚持个人股份,以保证国有控股。即个人要把优良的股票卖给国家,“我们卖给别人,价格要高的多,可是卖给你(中软总公司),只能卖1.28元”。
  唐敏当然不能保证未来就一定成功。但她反复讲形势、讲决心、讲诚意,尽管如此,她依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最早挑出了12家发展方向比较明确的公司,希望这12家能够整合成一个大公司,但只有5家公司响应了我们。”
  中软融合网络是当时17家公司里发展最好的一家,从1994年成立,到2000年,它的资产增长了100多倍,从30万增长到4000多万。时任中软融合网络董事长郭先臣对唐敏的支持,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软网络带头进入新公司,起到了很好的鼓励、示范作用。
  每念及此,唐敏就难掩对核心团队的感谢之情。“他们要放弃自己小公司发展的历程,开始融入到一个大摊子里,大家的位置、地位都要有变化,股权也要发生很大的变革。”唐敏认为,正是基于对理念、信念的一致,更重要的是对国家软件业前途而生的创业激情,实现了核心团队的融合。“中软发展到现在,核心成员基本没有离开。”因为共同愿景而产生的凝聚力和创业激情,一直是唐敏最得意的地方。
  中软高级副总裁徐洁是中软的另一员女将,个性极强。一次公司系统工作会议上,唐敏公开批评了徐洁的工作失误,结果不服输的徐洁很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悦。让徐洁意外的是,第二天,在另外一个场合,唐敏又向分公司领导肯定了徐洁的成绩。软件人才讲求个性,唐敏就是这样,对事不对人,以大度、包容的风范,把各路好手聚集在了一起。
  
  执行力
  “最大的利益就是快。”
  
  奇招频出的作风,很大程度上源于执著的创业激情。唐敏的管理风格,也大大激发了团队其他成员的创造力。一说起整体上市之前,程春平等几位高管的“策动”,唐敏就会流露出创业的激动。
  “一开始他们怕我接受不了,因为这种收购对于总公司的管理层有很大影响,他们就告诉我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会面临什么问题。”在茶馆里被几位高管这么一顿泡腾,唐敏又一回没睡着觉,但是左右权衡之后,唐敏认定这是个好主意,“可能利多一点儿,最大的利益就是快,借一个壳肯定比重上一个市快得多。”唐敏第二天去上海出差,几位高管又跟着飞到上海,作了更详细的论证。
  一周以后,怀柔的培训学院,中软总公司管理层开会。唐敏在会上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说发展战略到底怎么实现好?”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进行了一天时间。各种各样的方案,都被唐敏找出了不足或缺陷。最后,唐敏抛出了反向收购的方案。“全傻了”,唐敏这样回忆当时场内的情形。在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后,唐敏以不定论的方式结束了会议。过了几天,再次开会,管理层渐渐都想通了。一旦达成共识,马上就开始具体操作。“要剥离40多个公司,审计、评估那么多的资产,国资委上上下下,要形成几百个文件,很快就全完成了。”
  先充分讨论、再迅速执行的作风,是中软团队文化的凝练。在一项提议确定之前,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详细地讨论与分析,在管理层、员工中间达成共识,一旦定论,就会迅速落实下去,把决议变成企业的生命力。
  这种出其不意、但又特别开放的风格,也曾让中国国际总裁陈宇红吃过“苦头”。2004年考察美国市场回来后,唐敏首先找来陈宇红,抛给陈一个颠覆性意见:由陈领军,带领中软集团进入国际市场,成就中国最大的能与国际级企业竞争的软件外包与服务公司。此前的陈宇红,把两个人的电子商务公司发展到三四百人,电子政务业务也进入行业十强,可就是没碰过国际市场。陈宇红回答道:给我一点儿时间想想吧。那天陈宇红一宿没睡,夜深了还到外面散步思考。第二天一大早,他来到办公室,告诉唐敏:我决定了,做这件事情。
  中软控股中软国际,在动议之初,遭到了很大反对。直到现在,企业内部仍然会有抵触情绪。不过,中软国际目前已经成长为中软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在中软控股之前,中软国际只有五六百人,用了一年时间,就增加到1700人了,“估计很快就会到4000人以上的规模” 。而且这几年每年利润都有40%-50%的增长,“是非常好的公司”。
  目前,中软国际承载着唐敏国际化的种种构想,唐敏估计,到“十一五”末期,中软应该能够实现“中国软件第一品牌,世界一流知名企业”的核心目标。那是在2010年,距离1980年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中软前身)的成立,正好30年。
  
  


  《英才》:从2000年国家18号文来看,你在1999年就提出了整合上市构想,应该是相当有前瞻性的。
  唐敏:我们当时感觉到整个信息化会带动软件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化、Internet的出现,会带来很多新的机会。
  《英才》:你当时说服这些二级公司整合到一起的时候,有没有压力?
  唐敏:有,因为谁也不能说就一定能成功。但是,第一是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是适应发展潮流的,这一点我还是有自信的。第二我是觉得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
  《英才》:中软上市之前,原来有些不愿意参加的子公司为什么又要求加入?
  唐敏:因为他们看到了我们的整合过程,5家整合成1家公司,而且大家都这么齐心地来策划业务的发展,这是一种非常欣欣向荣的气象。实际上,我们从2000年8月组建,到2002年5月挂牌上市,一年半时间就通过了发审委的审查。
  《英才》:你的战略目标总是超前,和个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唐敏:北大物理系的学习经历非常重要。物理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软件编程也非常强调逻辑,错一个环节都不行。
  《英才》:为什么要控股中软国际?
  唐敏:中国的软件市场仅占国际市场的2%左右,不借助资本平台的力量,不借助产业的整合,仅仅靠自己的滚动,中国软件业很难发展成一个大规模,并在国际上变得有竞争力。印度差不多几万人的公司已有十多家了,而我们连超过5000人的公司都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包括国际资本,才能尽快造就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
  《英才》:为什么把微软的投资,以及外包业务都放在中软国际?
  唐敏:这个不光是为了中软,而且是为了中国软件产业,一定要做出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这不仅对中软有意义,对中国软件产业也有重要意义。因为我们现在没有一个公司能够和印度的公司去竞争,而靠我们自己的滚动发展,实在前途有限,也许10年以后,机会就没有了。中软国际有国际化的资本平台,最有可能去实现这个目标。
  《英才》:你是否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唐敏:我早都给CEC有建议了,我想我这个团队已经不成问题,即使我下去,我们这个团队也能够带领中软一直往上走。
  《英才》:一路走来,你非常强调激情和理想,将来离开中软后,其他人还会坚持你的这种理想吗?
  唐敏:一定会的。现在,我们的团队是一个理念、价值观已经非常一致的团队,我觉得他们也是一批非常务实的人,最大的特点,都是做业务出身,非常朴实、踏实,最大的短处也可能就是眼光问题。但是这几年,我觉得通过和团队一步步往大的发展,从几十人到几百人、到几千人,眼看着我们的目标就是往上万人走,所以他们的眼光也在提高。而且现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已经越来越清楚,更重要的是能力也越来越强。
  《英才》:中软什么地方最吸引人?
  唐敏:事业的舞台,这个公司里,只要他有才能,最后都会充分发挥出来。另外一方面,从中软的技术人员来说,我们要想在这个行业里保持竞争力,中软必须有一流的技术,所以很多年轻人到这里来,能学到很多先进的技术,价值的提升是最快的。
  《英才》:执行力你很看重?
  唐敏:不能执行的人,没有执行力的人,我们就要调掉。因为我们现在每年中层干部都要考核,高管也有上下,中层干部每年末位淘汰。
  《英才》: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对年轻人你有什么忠告?
  唐敏:真正能记得国家的事情,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把我们的产业做好。有些人很聪明,很有才智,但如果太短视,也可能反被聪明误了。
其他文献
北京亚都室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2006年里出了一个大手笔:出资4100万,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独家供应商之一。这个素来“不显山、不露水”的室内空气净化加湿行业的冠军突然发力,让人惊诧不已。  亚都在中关村,绝对是元老级企业。从1987年创办至今,20年风雨洗礼之下,亚都的企业气质在中关村独树一帜——低调、务实、神秘。  比起亚都高调出击奥运会,亚都CEO的易主却显得低调了许多。刚刚53岁、正
期刊
不失时机地恢复“优质的新股”IPO的发行上市,这样就不是消极地控制资金流入制造的泡沫,而是从基本面的根本上提升市场的整体价值。    4月底,股市突然加速上涨,五一之后的上涨幅度更大,几天之间上升100多点,一举突破1500点,还有一路攀高的架势。  资金推动是这一轮上涨的主要动力。五一节前后平均每天交易量达到500亿以上,周三甚至超过600亿,周四达到700亿以上。有研究表明,2004年在香港市
期刊
离开,还是留下?这个困扰了大众CEO毕希睿3个月的问题,终于尘埃落定。5月2日,大众监事会在汉堡决定,把毕希睿的合约延长5年,到2012年4月16日。此前,与大众工会交恶,造成了毕希睿的帅位震荡。3月1日,大众汽车监事会主席、前任大众CEO皮尔希在接受采访时明言,延聘毕希睿的问题,需要在公司内部公开讨论,因为工会代表并不喜欢现任CEO。果然,4月19日,大众汽车监事会宣布,推迟决定是否延期毕希睿的
期刊
什么才是最难忘记的?  对于残疾夫妇朱荣超、周艳夫妇来说,生命恐怕比其他人更加艰难。本来夫妻都是残疾人,可他们领养的女儿在8岁时还生了病毒性脑炎,经常昏迷不醒,反反复复地治疗,沉重的医疗费对于他们来说,越来越难以承受。  当江苏远东控股集团董事长蒋锡培得知这个事情,带头为他们的女儿进行捐款。在远东,朱荣超夫妇不仅有了稳定工作,每月4000多元的收入,家境的好转更让这对夫妻看到了希望,后来他们还生了
期刊
一个娇美的红衣女郎奔入密不透风的铁屋中,投掷出了一个象征苹果电脑的铁锤,铁锤越过正在接受洗脑的麻木的人群,彻底砸碎了传统的意识和观念,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这是1984年发布Macintosh前夜,乔布斯很是动了点儿心思,打出了这个石破天惊的广告电视片。  每天,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有多少年轻人的梦想在闪烁。一个流传于网络的传说就包含了太多无奈:  有两兄弟出游回来,他们住在一幢大厦的80层,发现大
期刊
中国的富人们,有了钱之后应该怎样生活?洋车、美女、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的精神归宿?  于是很多富人把国学视为最后的寄托。国学班的兴起,国学俱乐部的成立,应证了流连于功名利禄中的老板们,急于找到另一片安宁的心灵净土。可以弹素琴,阅金经,虽然不一定陋室,但却要德馨。  国学一词至今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上至儒释道、四书五经,下至琴棋书画都可视为国学。    学国学为了什么?一为了自己,二为
期刊
“世界上大的医药企业大多没有非专利药部门,或者很小,只有诺华坚定地发展非专利药。”3月13日,瑞士诺华(NOVARTIS)中国区总裁兼首席代表李振福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说。在发展非专利药方面,诺华成为了行业的先行者。  据悉,跨国医药公司基本上都把专利药作为自己的生命线,因为专利药有专利保护,可以获得高利润。  而现在,一方面,专利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面临着研发生产率下降、新药审批越来越难等极大
期刊
3月10日,只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一,但对三星中国的1.6万多名员工来说却有些不同寻常:从这一天开始,他们每天都将收到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SERI China)量身定做的视频节目,内容从戒烟的方法、劝说的方式,到张东健是如何在电视剧中自毁形象的五花八门,主要关于最新的管理知识、文化或者相关的健康问题等。  在此之前,这项被称为“SERI CEO”的计划只是2000多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特权”,即使在
期刊
盛大网络公司董事长陈天桥首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现身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的提案是:建议政府研究海外(不包括H股)红筹股回归A股的方案,降低回归的门槛。这项提案意味着他已在考虑盛大在A股上市的战略了。  就在2月下旬,盛大发布了2007年全年财报:该公司2007年营收达24.67亿元,同比增长49.1%,净利润大增163.8%,达到13.96亿元,超过不久前公布年报的巨人网络和网易,有望继续成为最赚
期刊
技术创新要么默默无闻,要么一鸣惊人。  要不是拿了2007年年度经济人物,以及年度人物创新奖,陈志列及其所带领的研祥智能也许依旧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把行业标准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他让全世界知道‘定价权,中国造。’”,这是人们对陈志列的评价,几乎在一夜之间,陈志列及研祥智能成为中国创造的标志。   “就像刘翔赛跑一样,周围都是黑人、白人,‘砰’一声枪响,15年下来,我们是第一。”在一个没有WT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