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小说视域下的海洋文明建设

来源 :雨露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a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在当今形势下,明清以后海禁政策的实施致使西方对于中国的海洋文明缺乏理念上的共识,海洋强国的建设仍面临许多问题。种种因素使得海洋強国的建设要从海洋文明理念上契合西方海洋文明,寻找中国海洋文明和西方海洋文明的契合点,唯有如此,中国的海洋文明理念才能与西方海洋文明达成共识,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本文主要通过对西方海洋小说文本的解读,寻求西方海洋文明与中国海洋文明的契合之处,并就文本中所体现的中西海洋文明差异进行分析,为中国确立海洋文明理念,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海洋文明  海洋小说  中西共识
  一、引言
  文化是当今国际话语环境的中心,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基,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大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保证。文化渗透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尤其在当今变幻的国际大环境中,一个国家更是要重视自身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要发展海洋文明,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有着强大的历史根基,如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日本等。但在当今国际环境下,中西方缺乏理念共识,而中国繁荣的海洋文明自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后就逐渐退出世界文明的舞台,与西方海洋文明存在差距,这正是当今发展海洋文明、建设海洋强国的困境。因此,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文明必然要寻求与西方海洋文明的理念共识。业内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文明这个问题的探讨,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1)探讨海洋文明理念与丝绸之路精神的契合点,以此来确立海洋文明理念的维度;(2)总结中国发展海洋文化所遇到的问题,结合唐宋时期的历史经验来优化海洋文化理念;(3)总结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的特点,并就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文明提出在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教育、政策法规、科技等方面的改革措施;(4)对于明清时期中外的海洋小说进行比较,主要着眼于进程、中西文明地域差异、文本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综上,前人对于作为社会文明意识形态的文学所折射出来的理念共性缺乏探讨。本文主要对西方海洋小说文本中所折射的海洋文明理念进行解读,寻求中西海洋文明的理念共识,从而为更好地确立海洋文明理念共识开拓新的道路。
  二、海洋文明与海洋小说(海洋文学)
  海洋文明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航海从而完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输出,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传递人文内涵。以唐宋时期的海洋文明为例,唐朝通过著名的“广州通海夷道”,将沿海地区的丝绸、奢侈品、瓷器、现金的航海技术等传播至亚欧各地,并吸引了众多的留学生、留学僧、商人来华定居。具体到某个人物,则有鉴真、玄奘、法显、郑和等。东晋时期的法显在天竺(印度)完成经书学习之后,乘船到斯里兰卡,后经苏门答腊岛,在青岛崂山登陆。海洋小说或者说是海洋文学正是在这一文明下的产物,文学本身指向的是社会的政治、经济理念。学者段汉武这样界定海洋文学:海洋文学是以海洋为叙述对象或直接描述航海行为及通过描述海盗生活来反映人类自身、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文学作品。
  三、中西海洋文明的理念共性
  (一)社会层面
  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海洋文明是唐宋时期,这一时期的许多文献资料都呈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如“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男女兼中国人居之”“所以晖赫皇华,震慑海外,超冠古今”等,这些文献材料都表述了唐宋时期依据航海技术,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商业贸易、吸引移民定居的繁华景象。这些文献表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除了航海技术、经济发展的特定条件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寻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发展商业贸易。而后,才促进各国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以英美海洋小说文本为例,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正是为了人类在经济和生存方面的需要而展开的海洋旅程。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自由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核心精神个性,先后多次下海就是为了寻求财富,而在后来的一次出海中,因遇到风暴来到了一座孤岛。在这座孤岛上,主人公鲁滨逊凭借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开垦荒地,种植作物,最后又重新回到英国,还把岛上的土地租给别人。这一人物形象折射出英国本土对于财富的渴求;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迪亚哥是一个老渔夫,在连续没有打到鱼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毅然独自一人出海打鱼,这也折射出了人类对于谋生经济的需求。阿拉伯文学《一千零一夜》中有大量的作品都描述了商人的海外贸易与冒险,如《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主要讲述了出生于商人家庭的辛伯达在花光父亲留下的所有积蓄后,选择出海谋求财富的故事。文学作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体现出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对于财富、经济的追求。基于这一因素,我们在发展海洋文明、确立海洋文明理念时,只有将中国的海洋文明理念在经济理念上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契合,才能造福于他国经济发展,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才能赢得世界各国的认同与支持。
  (二)人文层面
  1.冒险的精神特性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自古海洋就是神秘、未知、变幻莫测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敬佩的航海人物,如郑和、玄奘、鉴真、徐福、朱应、汪大渊等。他们无所畏惧,开辟海上航线,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并向各国传播中国当时先进的技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他国家的发展。这些英雄身上显现的正是一种冒险精神。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中,孙悟空身上也具有这种冒险精神,孙悟空独自一人从东胜神州漂洋过海到南詹部洲拜师学艺,这同样是一种冒险精神的体现。在古英语诗集《埃克斯特诗集》中,有这样一首诗歌《航海者》,这首诗歌主要是关于两个水手的,一个年老的水手在海上饱经风霜,已经厌烦了航海事业,而另一位年轻的水手,明知海上充满了危险——风暴、冰雹、悬崖峭壁、黑夜,却仍然踏上航程。这种冒险精神贯穿于整个英国海洋小说当中,《蓝登传》《金银岛》《珊瑚岛》《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都是代表作品。《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虽是为了追求财富,但明知道海上危险重重,仍然多次出海。《一千零一夜》中所讲述的辛伯达,在他身上同样具有冒险精神。他每次在海上都是历尽千难万险,死里逃生,但仍然敢于先后多次出海,无所畏惧。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渔夫桑迪亚哥更多的是对于命运的无所畏惧,敢于冒险:在连续数周没有打到鱼之后,仍然敢于冒“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风险,再次独自出海。由此可知,中西方海洋文明都具有敢于冒险的精神特性。中国海洋文明建设也应将这一精神特性纳入其中,尤其是在当今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这种精神特性对于海洋文明建设更是十分重要。   2.顽强进取的精神特性
  中国海洋文明的历史上有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符号,如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妈祖文化等。媽祖在中国海洋文化中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她被沿海地区从事海上贸易的人视为“海洋保护神”,在妈祖身上也具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勤劳勇敢、博爱为民、不屈不挠。这些精神品质,现如今也被包含在中国海洋文化的内涵之中。在西方的海洋文明中,这些精神特性同样得到体现。古希腊时期《奥德修斯》中的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泊十年,同各种代表自然力的水怪、海妖战斗,不屈不挠;法国作家雨果的《海上劳工》讲述一名青年工人在狂风暴雨的大海上凭借自己的毅力打捞东西,毫不退缩;阿拉伯文学《一千零一夜》中的航海家辛伯达在被扔进死人坑时,仍不妥协,想尽办法活下去,最后得以重返故乡;英国作家史蒂文森的《金银岛》中的吉姆,在航海途中面对西尔弗等人的背叛,并没有投降妥协,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顽强反抗,最后获得胜利。因此,中西海洋文明都具有在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精神特性。在当今国际格局中,正是需要这种不屈不挠、顽强进取的精神去反抗话语霸权,维护国家的共同权益。建设中国海洋文明,正可以从这一人文精神属性去搭建与西方海洋文明的桥梁,推动中国海洋文明理念在西方的发扬与认同。
  3.合作共赢的精神特性
  自古时,中国就本着与邻国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开放态度发扬海洋文明和海上贸易。合作共赢是中国海洋文明自古就流传下来的精神特性。中国自古物产丰饶,地域辽阔,经济文化发达,不需要对外进行殖民扩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合作共赢是中国海洋文明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特性。这一精神特性也一直被奉为我国外交的纲领。在当今国际环境中,我们更需要去唤醒西方海洋文明中的合作共赢意识,而这种精神属性在西方的海洋文明中其实也有体现。以英国作家史蒂文森的《金银岛》为例,在《金银岛》中,吉姆和西尔弗是两个对立的阵营,都是想获取埋藏在岛上的宝物。吉姆误入西尔弗的阵营,被抓起来做人质。而这时,西尔弗的阵营已经分崩离析,西尔弗的手下想取代西尔弗船长的位置。西尔弗尽管残暴,但因只有一条腿,行动不便,寡不敌众,于是选择说服吉姆进行合作。吉姆也是处于困境之中,唯有合作才能死里逃生。因此,吉姆和西尔弗进行了合作,并最终脱离了危险。在这里,两人显示出合作共赢的精神。可见,合作共赢也是中西海洋文明理念的共性。吉姆和西尔弗两人的合作,放在当今国际语境下,也可以视为有着共同目标的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之路的建设、海洋文明理念的建立、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仍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这样才能契合西方海洋文明,才能被世界认同。
  四、中西海洋文明的差异与调和
  中国的海洋文明自古时就一直遵循和睦友好的准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去传播中国先进的文化、技术,与他国进行商业贸易,共同促进经济的繁荣。而西方的海洋文明则是对外扩张,掠夺财富,进行殖民扩张和文化意识的灌输。当然这只是西方海洋文明的一面,西方海洋文明与中国海洋文明有许多理念共识:冒险精神,顽强进取、不屈不挠、合作共赢的精神等。中国在建设海洋文明和海洋强国时,就以这些理念共识去调和中西海洋文明的差异,获得西方海洋文明的认同与支持。此外,西方海洋文明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中国海洋文明。在《老人与海》《奥德修斯》《鲁滨逊漂流记》《金银岛》《暴风雨》这些文本中,所传达的是人类要征服自然这一思想,这与中国海洋文明也有一定的差异。中国海洋文明强调要保护海洋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这方面的差异,也表现在当今全球的生态保护上。中国海洋文明的建设也必须从生态角度上去寻求和西方的“中和”,对于中西方海洋文明中所体现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差异进行调和。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海洋强国战略的重大部署,中国要建设海洋文明,发展海洋文化。但因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致使西方海洋文明对中国海洋文明缺乏认同,这也成为中国建设海洋文明、海洋强国的难题之一。前人对于中国海洋文明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内部,从内部探讨这种问题的成因,认为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深化改革加大海洋教育、科技投入、政策适应等。本文主要对作为海洋文明意识形态体现的海洋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发现中西方海洋文明存在许多契合之处:谋求经济福祉的目标、冒险精神,顽强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合作共赢精神。这些精神属性都可以作为中国海洋文明建设理念的内涵,用于搭建与西方海洋文明的桥梁,获得西方海洋文明国家的认同与支持。但同样,通过本文的分析,中西海洋文明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上存在差异,这也需要中国从生态角度去寻求中和,调和中西方海洋文明在生态上的差异。只有这样,中国的海洋文明建设才能获得西方海洋文明的理念共识,才能获得支持与认同,才能早日实现海洋强国战略。
其他文献
时光荏苒,一晃母亲已离开我们八年。八年来,我写过一些怀念的文字,写过老师、同学、故乡、父亲……可却偏偏未曾写过生我养我,抚育我成人,拉扯我成家,到死都对我牵肠挂肚的母亲。  是母亲太过普通,还是母亲太过于平凡?  是的,我的母亲也同全天下大多数的母亲一样,是一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农村妇女。  母亲的一生,是艰难坎坷的一生,辛勤劳累的一生。在她漫长的88年人生中,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
期刊
摘要: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是伟大的作曲家,一生共创作出8首钢琴即兴曲。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色,是钢琴音乐中重要的文献,也是钢琴艺术教学中重要的曲目。他的音乐以优美动听的旋律和复杂多样的技巧为主,刻画了多种鲜明且丰富的音乐形象。本文以即兴曲OP.142No.3这首作品为例,分析作品的背景和即兴曲的旋律性、歌唱性、和声运用的色彩、调式及调性的转换,阐述即兴曲等音乐风格和特色。  关键
期刊
喻璇水彩作品
期刊
摘要:中国青铜器纹饰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的装饰纹样,更是当时铸造技术、手工艺水平、科技能力、社会形态、历史文化、自然图腾、宗教信仰等情况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对商周青铜器纹饰的梳理,从图形学的角度归纳了青铜器纹饰的图形特点和主要规律。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手工艺水平;历史文化  在青铜器研究中,除器型、分期、铭文、工艺备受关注外,纹饰也一直是研究的对象。李济先生在其1957年出版的《中国文明的
期刊
暮 声  多年以前,特別是在春季朝阳升起的时候,一个平凡的乡下女孩阿苏,总爱站在自家门前的芸薹田之中,痴痴傻傻地笑。那时的她准会想起慈祥的奶奶带着她和哥哥阿俊,一起去田地里打闹嬉戏。  在芸薹田中,与那菜花斗艳,与那蜜儿艳舞,与那风儿缠绵,如诗画般的金绢飘舞浸染,一群雀儿飞舞掠过美丽的花田。众里寻欢千百度,邂逅暖阳般的笑容,这片芸薹便是阿苏从小眼中见到过的最美风景,温暖和煦。那个时候,特别是哥哥阿
期刊
时间已经是下午了,银行的工作人员都快要下班了,不过还好,人不是很多,应该很快就可以轮到我了。我取了一张用于排队的小纸条,就走到等候区坐着等候办理业务。  此时正在办理业务的是一个满头银发的阿婆,斜照的阳光抹在上面就更加光亮了。隔着一道玻璃窗,她与里面的工作人员艰难地交谈着,好像她是被审讯的犯人一样“抵赖”着。实际上,她耳朵有点背,任凭里面的人怎么大声说话、重复了几遍,她都是有点听不清。此时的空气有
期刊
在那个暖洋洋的午后,我恍惚间又梦见了那条胡同。  或许还是十余年前的一个初春,陈旧的公寓在料峭春寒里立成黑黝黝的剪影,依稀可见那个娇艳的粉红色身影背着小小的书包,在外婆的牵引下拐进路口的一条胡同里,蹦蹦跳跳地走向幼儿园,融入清晨牛奶样的阳光中。  这是一条十分寂静的胡同。  苏城的喧嚣在这里似乎被悄然隔绝,留下的只有路口两棵香樟在风中沙沙的摩挲声和鸟儿婉转的啼鸣。两棵垂柳羞涩地躲在香樟之后,妩媚地
期刊
农村的一亩三分地养不活一家人,为了生活,父母只能像候鸟一样冬天回春天走,留下我在老家生活。在这些时光里,最让我难忘的,不是节日里的油荤,不是一起摸鱼捉虾的玩伴,也不是忠心的大黄狗,而是寄居在村口边上的瓦房里,那个沧桑又精干的老人。  我不知道他是哪里人,甚至不曾知晓他的姓氏,只是像村里人喊他那样,尊称他为柱子爷爷。听奶奶说,柱子爷爷是一名上过战场的老兵,解放后就留在了这里,不过他性子孤僻不爱搭理人
期刊
那是我儿时曾居住的小院,那棵墙角的柿子树,在凛冽的冬风里看见了它黑褐色的树枝,昏暗淡淡回旋。老家很质朴,柴米油盐和爷爷奶奶常用的东西,颠簸的路面被冬风扯得稀薄冗长,更何况前几天的大雪封山,不把这路面盖得严严实实才怪呢!我用手指掠过斑驳的墙面,即使是曾经的破烂不堪,触到的一种久远的亲切感从不曾褪去。  前不久,村里来了个生意人。听妈妈说要把咱家的柿子树买去做成供人观赏的根雕。但爷爷想让它继续长着,毕
期刊
“吱嘎”半掩的门被推开,刺鼻的香水混着女士香烟在涂着嗜血红的唇齿吐语之前飘了进来。  昨晚工厂放假,女职工宿舍里还剩两个没有回家。  “大姐,在收拾东西呀?咋没回家呢?”  “喏,在收拾这些衣服,晚上骑车不太方便,住一晚再走。小静你啥时候回家啊?”  “嗯嗯,倒也是,到了你這个岁数可得注意身体。我?我呀,一会儿有人来接,去银座买几件衣服。这不快过年了吗,大姐你的衣服买了没有?要不和我一起?”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