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陈惠彪的作品上能感觉到中国艺术的两个特点:一个是意象。这个意象是大的,现在全国都在谈意象,意象确实是我们中国艺术的财富,譬如黄宾虹意象。另外一个是水墨。我觉得陈惠彪的画是在意象里面进行抽象,又在抽象里面进行意象,基本上还是意象,不是完全抽象。当然他也有一些纯抽象的画,我说的是他那些不是特别抽象的画。坦白地讲,我更喜欢他意象的画,就是说带有写意的或以写意为主的那些。他意象性的绘画中写意的画法吸收了一点西方现代的,尤其是西方表现主义的因素。我对这些画比较感兴趣,他结合得比较好,有精神因素,有力度,感觉比较强烈。他画的鱼,大幅的意象的画面,感觉到有中国的味道,还有一定的深度。那些泼墨的抽象,跟西方的抽象很近似,好像没超出那个范围,所以我觉得我更喜欢他意象的画。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陈惠彪的画很大气,含混苍茫,有冲击力,还有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所以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另外,他的画有中国特有的艺术精神,他把这种精神放进作品里去了。
这种艺术精神如果从传统来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唐传统,是那种深沉、雄大、磅礴、有力,是历史感、斑驳感、苍茫感。还有一种是明清以来的个性派,那些强调个性、直抒内心的东西、打破一些束缚的传统,比如像石涛八大这一类。陈惠彪的作品体现了这两种传统,还是它们两者的结合,而且又应和了当代的这种视觉张力。这是我的第一个印象:挖掘汉唐传统和挖掘明清个性派传统。
再一点,他比较注意笔墨跟中国传统有关的那种肌理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作品既有笔墨的表现力,又有一种制作感,但这种制作又不是那种机械性的、没有灵性的制作,这可能是他的又一个长处。
陈惠彪的画还有一个好处,表现的是一种精神,所描写的图像关系里边表现了一种对时空的流失感,一种超越精神。他体现了那种“忠厚”的精神要求。所以他的意象不光是向里的意,还有向外的意。黄宾虹的意,八大山人的意,他都可以吸收。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陈惠彪的作品比较有视觉上的张力,也有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就是说他的作品有一种生气,这是很不容易的。现在他总的趋向就是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探索。看他的作品,第一眼印象往往是抽象的,实际上又有很多是具象的东西。他强调了一些抽象的因素,包括笔墨,物质的、材料的表现性,整体结构等。他强调抽象因素的表现性,有的作品可以作为抽象作品来看,但他又是强调了抽象的表达性质而走向具象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也是当前很多艺术家追求的状态。在诸多现代水墨艺术家的创作和实验当中,陈惠彪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面貌。
—刘骁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惠彪的画面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气质,一种非常大气、阳刚的气势。他有着非常好的天赋,对材料、对画面一些形式的整体把握有非常良好的感觉。这种恣肆汪洋、蓬蓬勃勃的肌理,典雅的泼洒,偶然构成的肌理通过一种适度的、恰到好处的把握,最后构成一种非花鸟也非山水、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具有抽象性的绘画品格,构成一种非常有个性的画面。
他的优点在于他对偶然造成的“蓬勃”、“泼洒”画面的一种把握,一种“收拾”,这种“收拾”里头显出了惠彪的个人特点,因为画面的收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收拾”的过程实际上是最体现一个画家素质和感觉的过程。很多画家可能失重于这种汪洋画面的最终格局,失去了把握,而陈惠彪没有,这就是他的画面之所以给我一种震撼感的原因。他在这方面显示出了一种非常好的天赋,这是他的优势,也是他可以进一步下功夫和用力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如何在“收拾”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好地把一种意味性的东西,一种更多的人文性的东西,或者说这样一种形式的、一种他个人所把握的独特的形式美,发挥到更大的程度。
—吕品田(美术批评家)
陈惠彪的作品把鱼从写生形态升华到了意笔的境界。近年来他所创作的“鱼”系列,无论风姿气骨,还是笔墨精神,都已日臻完美。而且,此“鱼”已非彼“鱼”。以往的“鱼”,除了体现出勃勃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精神之外,大都是以荷塘为背景,即是所谓“鱼戏”、“鱼乐”,或可暗喻男女之事。如今的“鱼”,却常以崇山峻岭、激流峡谷为背景,或背景全无,犹如横空出世!“鱼”与大自然共生存,悠游自在,且敢于激流勇进的大生命形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陈惠彪写鱼即是写人。那些人格化、精神化的“鱼”,已渐渐地被陈惠彪提炼为最能震撼人心的个性化符号。
—陈孝信(美术批评家)
我喜爱陈惠彪的画,喜欢他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手段画出有自我感觉的画。他没有清规戒律,而是驰骋纵横的自由表现,画出发自心灵的特立独行的画。他拒绝陈规陋习,反对人云亦云,想怎样画就怎样画;他拒绝既定的模式,在画的过程中不断地追寻,不断地发现,在虚实有无之间寻找偶然中的必然契机,去捕捉那现实世界的真正表情。
—周韶华(原湖北美术学院院长)
陈惠彪的画是典型的文人画。我们对文人画的理解不是样式化、公式化、匠气化的山水画格式,而是指真正具有文化修养的从事非艺术专业的文人,他们的画,他们的学理,修养、气质、人格在画上的综合体现。所谓“画如其人”,以前都是强调艺术家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实际上,“人”是指人的综合修养在形式上的显现。
—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画的笔墨除了表达物象外,更多的是表达哲理的东西。当然,笔墨也可以表达情感。在这方面,我觉得陈惠彪的作品表现出对中国文化,包括医学,包括儒、道、释等等这些东西的悟道,将哲学的理解感悟在画里头,体现得比较好。至于今后怎样发展,我绝不能说他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我觉得就按照自己的感觉,这么做下去就可以了,给美术界奉献更多的作品。
—王宏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吕欢呼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陈惠彪的画很大气,含混苍茫,有冲击力,还有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所以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另外,他的画有中国特有的艺术精神,他把这种精神放进作品里去了。
这种艺术精神如果从传统来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唐传统,是那种深沉、雄大、磅礴、有力,是历史感、斑驳感、苍茫感。还有一种是明清以来的个性派,那些强调个性、直抒内心的东西、打破一些束缚的传统,比如像石涛八大这一类。陈惠彪的作品体现了这两种传统,还是它们两者的结合,而且又应和了当代的这种视觉张力。这是我的第一个印象:挖掘汉唐传统和挖掘明清个性派传统。
再一点,他比较注意笔墨跟中国传统有关的那种肌理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作品既有笔墨的表现力,又有一种制作感,但这种制作又不是那种机械性的、没有灵性的制作,这可能是他的又一个长处。
陈惠彪的画还有一个好处,表现的是一种精神,所描写的图像关系里边表现了一种对时空的流失感,一种超越精神。他体现了那种“忠厚”的精神要求。所以他的意象不光是向里的意,还有向外的意。黄宾虹的意,八大山人的意,他都可以吸收。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陈惠彪的作品比较有视觉上的张力,也有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就是说他的作品有一种生气,这是很不容易的。现在他总的趋向就是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探索。看他的作品,第一眼印象往往是抽象的,实际上又有很多是具象的东西。他强调了一些抽象的因素,包括笔墨,物质的、材料的表现性,整体结构等。他强调抽象因素的表现性,有的作品可以作为抽象作品来看,但他又是强调了抽象的表达性质而走向具象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也是当前很多艺术家追求的状态。在诸多现代水墨艺术家的创作和实验当中,陈惠彪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面貌。
—刘骁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惠彪的画面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气质,一种非常大气、阳刚的气势。他有着非常好的天赋,对材料、对画面一些形式的整体把握有非常良好的感觉。这种恣肆汪洋、蓬蓬勃勃的肌理,典雅的泼洒,偶然构成的肌理通过一种适度的、恰到好处的把握,最后构成一种非花鸟也非山水、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具有抽象性的绘画品格,构成一种非常有个性的画面。
他的优点在于他对偶然造成的“蓬勃”、“泼洒”画面的一种把握,一种“收拾”,这种“收拾”里头显出了惠彪的个人特点,因为画面的收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收拾”的过程实际上是最体现一个画家素质和感觉的过程。很多画家可能失重于这种汪洋画面的最终格局,失去了把握,而陈惠彪没有,这就是他的画面之所以给我一种震撼感的原因。他在这方面显示出了一种非常好的天赋,这是他的优势,也是他可以进一步下功夫和用力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如何在“收拾”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好地把一种意味性的东西,一种更多的人文性的东西,或者说这样一种形式的、一种他个人所把握的独特的形式美,发挥到更大的程度。
—吕品田(美术批评家)
陈惠彪的作品把鱼从写生形态升华到了意笔的境界。近年来他所创作的“鱼”系列,无论风姿气骨,还是笔墨精神,都已日臻完美。而且,此“鱼”已非彼“鱼”。以往的“鱼”,除了体现出勃勃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精神之外,大都是以荷塘为背景,即是所谓“鱼戏”、“鱼乐”,或可暗喻男女之事。如今的“鱼”,却常以崇山峻岭、激流峡谷为背景,或背景全无,犹如横空出世!“鱼”与大自然共生存,悠游自在,且敢于激流勇进的大生命形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陈惠彪写鱼即是写人。那些人格化、精神化的“鱼”,已渐渐地被陈惠彪提炼为最能震撼人心的个性化符号。
—陈孝信(美术批评家)
我喜爱陈惠彪的画,喜欢他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手段画出有自我感觉的画。他没有清规戒律,而是驰骋纵横的自由表现,画出发自心灵的特立独行的画。他拒绝陈规陋习,反对人云亦云,想怎样画就怎样画;他拒绝既定的模式,在画的过程中不断地追寻,不断地发现,在虚实有无之间寻找偶然中的必然契机,去捕捉那现实世界的真正表情。
—周韶华(原湖北美术学院院长)
陈惠彪的画是典型的文人画。我们对文人画的理解不是样式化、公式化、匠气化的山水画格式,而是指真正具有文化修养的从事非艺术专业的文人,他们的画,他们的学理,修养、气质、人格在画上的综合体现。所谓“画如其人”,以前都是强调艺术家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实际上,“人”是指人的综合修养在形式上的显现。
—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画的笔墨除了表达物象外,更多的是表达哲理的东西。当然,笔墨也可以表达情感。在这方面,我觉得陈惠彪的作品表现出对中国文化,包括医学,包括儒、道、释等等这些东西的悟道,将哲学的理解感悟在画里头,体现得比较好。至于今后怎样发展,我绝不能说他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我觉得就按照自己的感觉,这么做下去就可以了,给美术界奉献更多的作品。
—王宏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吕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