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大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特殊贡献,鲁迅在小说集《呐喊》、《彷徨》里成功地塑造了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奴役的农民形象和在激烈的社会矛盾中挣扎着的知识分子形象,在这些人物群像中,特别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深受封建宗法压迫的妇女典型。
第一,丧夫失子的寡妇。
丧夫失子的寡妇,以祥林嫂和单四嫂子为代表。《祝福》里的祥林嫂,是被鲁迅作为中国劳动人民最悲惨的典型来塑造的。许寿裳先生认为,《祝福》的悲剧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可谓既形象又精辟。当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后,祥林嫂为逃脱婆家的转卖,逃到鲁镇给鲁四老爷家做工,似乎“暂时做稳了奴隶”;但好景不长,不久就被婆家抢走,卖到深山里的贺老六,尽管反抗过,但她最终还是开始了“安分耐劳”的奴隶生活;可是这种生活也不长久,第二个丈夫又病死,儿子阿毛被狼吃掉,族中的大伯收去了房屋,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只好再到鲁家帮工;但是封建宗法势力最后竟将她当牛做马的资格也剥夺了, 使她落得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更加可悲的境地。这种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是倍受欺压的孤独无助的农村妇女形象。单四嫂子先丧夫守了寡,便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她三岁的儿子宝儿身上,可是祸不单行,不久,宝儿也得了病,为了心爱的儿子宝儿,单四嫂子“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但宝儿的病“还不见效”,随着宝儿生命的结束,单四嫂子的希望也就被掐断了。
单四嫂子的悲剧固然有天灾的一面,而更多的是来自邻里的侮辱和欺压的人祸。首先是人格的侮辱和身体的欺凌。单四嫂子丧夫后,不仅没有博得人们的同情,相反成为男人们欺侮的对象,如她在给宝儿看病拿药后,精疲力竭地抱着宝儿回家的路上,蓝皮阿五趁机将手“从单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中间,直伸下去, 抱去了孩子”,可是“走了不多时候,阿五又将孩子还给她”。阿五的用心显然不在抱孩子,而在单四嫂子的乳房;不是同情弱者,而是欺凌弱小。阿五如此,红鼻子老拱也是如此。其次是经济上的敲诈和打劫。宝儿新死,王九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做饭”,并让“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率先打劫了一遍。“还有一副银耳环和一支银替,都交给了咸亨的掌柜”,用来“半现半除地买了一具棺木”。咸亨的掌柜从阿五手中抢走了发财的机会,阿五为此“简直整天没有到”,与他此前的“自告奋勇”判若两人。可见王九妈为首的不是真心在给单四嫂子帮忙,而是趁火打劫,反映出人们的贪欲、自私和冷酷无情。如果说宝儿的死断送了单四嫂子明天的希望,那么邻里的落井下石,却使单四嫂子的生活变成毫无希望的永夜,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啊!
第二,家庭行将崩溃的准寡妇。
家庭行将崩溃的准寡妇,以爱姑和子君为典型。《离婚》的锋芒直指封建势力。《离婚》描写的是农村妇女爱姑反抗丈夫遗弃的斗争最终归于挫败的悲剧。爱姑性格刚强、泼辣,甚至带有几分野劲。她丈夫姘上了“小寡妇”要将她撇开,爱姑泼出脸来闹,闹了整三年,“总是不落局”,最后城里的七大人出面调停,爱姑的斗争一下子宣告失败。爱姑斗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农村妇女所处的屈辱地位及自身的思想弱点,使爱姑的斗争难以承受封建势力的重压。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重重压迫,造成了一般农民群众对封建势力的畏惧心理,爱姑也不例外。七大人莅临慰府的排场,对慰老爷大谈古重的举止和排面,使爱姑感到高深莫测,且七大人并不理会爱姑父女,只由慰大人传达他的意思——“也还是照先前说过的那样,走散的好”,爱姑申诉时,七大人正面施压:“莫说府里,就是北京上海,就是外洋,都这样。”无形的高压和内心的恐惧,很快便使爱姑由倔强的反抗转向妥协屈服。《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爱情,在斗争中结合,最后以悲剧的结局告终,是“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首先来自社会上封建势力的压迫。子君和涓生暮春时成家,到了双十节的前一天晚,涓生就接到了局长的辞退通知。封建势力向来将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和结合视为大逆不道,局长的辞退通知无情地掐断了这对青年的生路,生计断绝,是导致双方爱情关系变异的首要因素,因为“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造成他们爱情的悲剧,还有子君自身思想性格中的弱点和矛盾的原因。子君的根本弱点,就在于她将自由结合视为奋斗的终点,婚后不再继续寻求前进的道路, 从一个反封建的女战士,自觉地恢复到“家庭奴隶”的老路上去。她没有意识到,狭隘而平庸的小家庭生活,已经使自己的思想行动停滞了、倒退了。同时由于受到邻居小官太太的影响,她不自觉地沾染上了小市民的习气。因此当子君遭受到辞退的打击时,“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她愈益变得怯弱及至麻木了。涓生为了寻求“新的生路”,终于向子君宣布自己已不爱她时,子君因爱情的破灭导致精神支柱的崩溃, 绝望迫使她回到旧家庭,终于在父亲那“烈日一般的威严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中走向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伤逝》给予人们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单纯信仰、追求个性解放并不能给青年带来真正的解放,而只有将争取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斗争与社会制度的改革相结合,才能开辟和创造新生活。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鲁迅笔下的妇女深受封建宗法思想的统治和奴役, 其命运是何等的“痛苦”!
第一,丧夫失子的寡妇。
丧夫失子的寡妇,以祥林嫂和单四嫂子为代表。《祝福》里的祥林嫂,是被鲁迅作为中国劳动人民最悲惨的典型来塑造的。许寿裳先生认为,《祝福》的悲剧主题“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可谓既形象又精辟。当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后,祥林嫂为逃脱婆家的转卖,逃到鲁镇给鲁四老爷家做工,似乎“暂时做稳了奴隶”;但好景不长,不久就被婆家抢走,卖到深山里的贺老六,尽管反抗过,但她最终还是开始了“安分耐劳”的奴隶生活;可是这种生活也不长久,第二个丈夫又病死,儿子阿毛被狼吃掉,族中的大伯收去了房屋,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只好再到鲁家帮工;但是封建宗法势力最后竟将她当牛做马的资格也剥夺了, 使她落得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更加可悲的境地。这种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是倍受欺压的孤独无助的农村妇女形象。单四嫂子先丧夫守了寡,便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她三岁的儿子宝儿身上,可是祸不单行,不久,宝儿也得了病,为了心爱的儿子宝儿,单四嫂子“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但宝儿的病“还不见效”,随着宝儿生命的结束,单四嫂子的希望也就被掐断了。
单四嫂子的悲剧固然有天灾的一面,而更多的是来自邻里的侮辱和欺压的人祸。首先是人格的侮辱和身体的欺凌。单四嫂子丧夫后,不仅没有博得人们的同情,相反成为男人们欺侮的对象,如她在给宝儿看病拿药后,精疲力竭地抱着宝儿回家的路上,蓝皮阿五趁机将手“从单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中间,直伸下去, 抱去了孩子”,可是“走了不多时候,阿五又将孩子还给她”。阿五的用心显然不在抱孩子,而在单四嫂子的乳房;不是同情弱者,而是欺凌弱小。阿五如此,红鼻子老拱也是如此。其次是经济上的敲诈和打劫。宝儿新死,王九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做饭”,并让“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率先打劫了一遍。“还有一副银耳环和一支银替,都交给了咸亨的掌柜”,用来“半现半除地买了一具棺木”。咸亨的掌柜从阿五手中抢走了发财的机会,阿五为此“简直整天没有到”,与他此前的“自告奋勇”判若两人。可见王九妈为首的不是真心在给单四嫂子帮忙,而是趁火打劫,反映出人们的贪欲、自私和冷酷无情。如果说宝儿的死断送了单四嫂子明天的希望,那么邻里的落井下石,却使单四嫂子的生活变成毫无希望的永夜,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啊!
第二,家庭行将崩溃的准寡妇。
家庭行将崩溃的准寡妇,以爱姑和子君为典型。《离婚》的锋芒直指封建势力。《离婚》描写的是农村妇女爱姑反抗丈夫遗弃的斗争最终归于挫败的悲剧。爱姑性格刚强、泼辣,甚至带有几分野劲。她丈夫姘上了“小寡妇”要将她撇开,爱姑泼出脸来闹,闹了整三年,“总是不落局”,最后城里的七大人出面调停,爱姑的斗争一下子宣告失败。爱姑斗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农村妇女所处的屈辱地位及自身的思想弱点,使爱姑的斗争难以承受封建势力的重压。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重重压迫,造成了一般农民群众对封建势力的畏惧心理,爱姑也不例外。七大人莅临慰府的排场,对慰老爷大谈古重的举止和排面,使爱姑感到高深莫测,且七大人并不理会爱姑父女,只由慰大人传达他的意思——“也还是照先前说过的那样,走散的好”,爱姑申诉时,七大人正面施压:“莫说府里,就是北京上海,就是外洋,都这样。”无形的高压和内心的恐惧,很快便使爱姑由倔强的反抗转向妥协屈服。《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爱情,在斗争中结合,最后以悲剧的结局告终,是“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造成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首先来自社会上封建势力的压迫。子君和涓生暮春时成家,到了双十节的前一天晚,涓生就接到了局长的辞退通知。封建势力向来将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和结合视为大逆不道,局长的辞退通知无情地掐断了这对青年的生路,生计断绝,是导致双方爱情关系变异的首要因素,因为“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造成他们爱情的悲剧,还有子君自身思想性格中的弱点和矛盾的原因。子君的根本弱点,就在于她将自由结合视为奋斗的终点,婚后不再继续寻求前进的道路, 从一个反封建的女战士,自觉地恢复到“家庭奴隶”的老路上去。她没有意识到,狭隘而平庸的小家庭生活,已经使自己的思想行动停滞了、倒退了。同时由于受到邻居小官太太的影响,她不自觉地沾染上了小市民的习气。因此当子君遭受到辞退的打击时,“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她愈益变得怯弱及至麻木了。涓生为了寻求“新的生路”,终于向子君宣布自己已不爱她时,子君因爱情的破灭导致精神支柱的崩溃, 绝望迫使她回到旧家庭,终于在父亲那“烈日一般的威严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中走向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伤逝》给予人们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单纯信仰、追求个性解放并不能给青年带来真正的解放,而只有将争取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斗争与社会制度的改革相结合,才能开辟和创造新生活。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鲁迅笔下的妇女深受封建宗法思想的统治和奴役, 其命运是何等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