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中学浙江兰溪321100)
摘要: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以新的视角,探讨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实现情境性与问题性的有机结合,完美统一。
关键词:问题情境问题性情境性
数学课堂普遍都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但能够真正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课堂并不多见,很多教师至今仍然不明白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误认为是一种时髦的装饰,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常常是问题与情境两部分的机械拼凑,把问题硬贴在不伦不类的情境上,没有在有效性上下功夫。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实现情境性与问题性的有机结合,完美统一。
1 凸显问题性,注重思维含量
所设置的问题情境,首先必须是情境中包含一个真实的数学问题,并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含量。数学问题情境包含着“问题”和“情境”两个方面,其中问题是核心,情境为问题服务,如果情境中没有数学问题,那这样的情境即使再有趣、再现实,也称不上是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本质就在于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鲜活的学习材料,构建动手操作的平台,引入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数学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问题性”一定要注重其数学思维含量。也就说问题本身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引出对数学问题的积极思考;问题要有挑战性,要有一定的难度,那种学生一眼就看穿的问题,就缺少数学思维含量,当然问题也不能过难。问题最好是具有生成性,能启发学生自己从中发现并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 “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笔者设置了一个猜猜你出生在几月的数学游戏情境,对学生提出:将你的出生月份乘以 5 后加上 11,再把结果乘以 2减去 22,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 1 秒钟内说出你的出生的月份。
由于学生刚接触到代数式,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引起了迫切想知道其中奥妙的欲望。对此学生提出了种种猜想,思维空前活跃,教师乘热打铁引出代数式 ( 5a+11) ×2- 22 化简得 到 10a时,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动手验证,并提出了其它代数式,使问题进一步拓展。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因情境本身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出现,其趣味性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丰富的问题性,具有较高的数学思维含量,能起到较好的引疑、激疑作用。
由此可见,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从它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类比和反思,发现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对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寻找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2 增强情境性,追求人文情趣
数学问题之所以要与具体情境结合,其目的在于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具有人文情趣。也就是说情境要为问题服务,能够使数学问题变得更为形象化,更有人文性,更富有情趣,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人文角度而言,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该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有质疑提问的冲动,产生对数学的热爱。
追求数学情境的人文情趣首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趋向,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对于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初中学生来说,的确存在一些缺乏趣味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十分关注情境本身的趣味性,尽可能以形象、生动的内容作为创设情境的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看似单调、枯燥、繁杂的数学知识却隐藏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形成持久的数学认知内驱力。其次是要注重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现实性,也就是要符合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尽可能的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真实的,是源于现实生活的。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性的情境来开展数学学习,学生倍感亲切,容易接受、乐于接受,同时促进学生积极地探索和思考,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观的养成,也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增强数学问题情境的人文情趣,还可以从具体材料、具体操作入手,通过感性的材料观察和实践操作,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凡是学生能够观察、体验、操作的教学内容,教师就要尽可能创设这类情境,尽量放手让学生做,使得学生产生积极的课堂情绪,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习数学知识也变得有滋有味。
3 要源于生活,更要体现本真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本真在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促进数学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教师通过数学情境的创设,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之,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有效切入。数学创新源于数学问题,问题是激发创新的诱因,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数学问题起于数学情境,情境是产生问题的沃土,没有情境就不可能提出问题,情境问题起着激发动机、引发思考、诱导提问的作用。数学问题情境常常是利用外在的物质资料展示内在的思维,这样问题情境也就成了联系抽象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纽带,成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学生的认知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经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要使情境源于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但是问题情境仅仅停留在生活层面上是不够的,数学问题情境的本真是数学性,而不是生活化,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仅要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要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使数学问题情境真正体现数学性,体现数学的本真。
如教学“随机事件”,笔者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有6名同学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的100米跑步项目的决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跑道,签筒中有6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竹签,上面分别标有跑道序号1、2、3、4,5、6.赵辉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下从签筒中随机地取一根竹签,考虑以下问题:①抽到的序号有几种可能的结果?②抽到的序号小于6吗?③抽到的序号会是0吗?④抽到的序号会是1吗?
其实随机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很多接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感到随机现象这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是,学生对生活中的随机现象的观察是零星的,不系统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数学思维,在数学的高度重新来审视生活中随机现象,把握随机事件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徐斌艳主编.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朱贤平.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的探索.教育教学研究,2001,(9)
摘要: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出发,以新的视角,探讨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实现情境性与问题性的有机结合,完美统一。
关键词:问题情境问题性情境性
数学课堂普遍都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但能够真正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课堂并不多见,很多教师至今仍然不明白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误认为是一种时髦的装饰,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常常是问题与情境两部分的机械拼凑,把问题硬贴在不伦不类的情境上,没有在有效性上下功夫。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实现情境性与问题性的有机结合,完美统一。
1 凸显问题性,注重思维含量
所设置的问题情境,首先必须是情境中包含一个真实的数学问题,并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含量。数学问题情境包含着“问题”和“情境”两个方面,其中问题是核心,情境为问题服务,如果情境中没有数学问题,那这样的情境即使再有趣、再现实,也称不上是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本质就在于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鲜活的学习材料,构建动手操作的平台,引入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数学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问题性”一定要注重其数学思维含量。也就说问题本身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引出对数学问题的积极思考;问题要有挑战性,要有一定的难度,那种学生一眼就看穿的问题,就缺少数学思维含量,当然问题也不能过难。问题最好是具有生成性,能启发学生自己从中发现并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 “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笔者设置了一个猜猜你出生在几月的数学游戏情境,对学生提出:将你的出生月份乘以 5 后加上 11,再把结果乘以 2减去 22,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 1 秒钟内说出你的出生的月份。
由于学生刚接触到代数式,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引起了迫切想知道其中奥妙的欲望。对此学生提出了种种猜想,思维空前活跃,教师乘热打铁引出代数式 ( 5a+11) ×2- 22 化简得 到 10a时,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动手验证,并提出了其它代数式,使问题进一步拓展。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因情境本身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出现,其趣味性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丰富的问题性,具有较高的数学思维含量,能起到较好的引疑、激疑作用。
由此可见,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从它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类比和反思,发现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对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寻找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2 增强情境性,追求人文情趣
数学问题之所以要与具体情境结合,其目的在于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具有人文情趣。也就是说情境要为问题服务,能够使数学问题变得更为形象化,更有人文性,更富有情趣,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人文角度而言,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应该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有质疑提问的冲动,产生对数学的热爱。
追求数学情境的人文情趣首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趋向,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对于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初中学生来说,的确存在一些缺乏趣味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十分关注情境本身的趣味性,尽可能以形象、生动的内容作为创设情境的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看似单调、枯燥、繁杂的数学知识却隐藏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形成持久的数学认知内驱力。其次是要注重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现实性,也就是要符合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尽可能的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真实的,是源于现实生活的。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性的情境来开展数学学习,学生倍感亲切,容易接受、乐于接受,同时促进学生积极地探索和思考,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观的养成,也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增强数学问题情境的人文情趣,还可以从具体材料、具体操作入手,通过感性的材料观察和实践操作,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凡是学生能够观察、体验、操作的教学内容,教师就要尽可能创设这类情境,尽量放手让学生做,使得学生产生积极的课堂情绪,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习数学知识也变得有滋有味。
3 要源于生活,更要体现本真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本真在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促进数学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教师通过数学情境的创设,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之,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有效切入。数学创新源于数学问题,问题是激发创新的诱因,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数学问题起于数学情境,情境是产生问题的沃土,没有情境就不可能提出问题,情境问题起着激发动机、引发思考、诱导提问的作用。数学问题情境常常是利用外在的物质资料展示内在的思维,这样问题情境也就成了联系抽象数学和现实生活的纽带,成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学生的认知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经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要使情境源于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但是问题情境仅仅停留在生活层面上是不够的,数学问题情境的本真是数学性,而不是生活化,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仅要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要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使数学问题情境真正体现数学性,体现数学的本真。
如教学“随机事件”,笔者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有6名同学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的100米跑步项目的决赛,以抽签方式决定每个人跑道,签筒中有6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竹签,上面分别标有跑道序号1、2、3、4,5、6.赵辉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下从签筒中随机地取一根竹签,考虑以下问题:①抽到的序号有几种可能的结果?②抽到的序号小于6吗?③抽到的序号会是0吗?④抽到的序号会是1吗?
其实随机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很多接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感到随机现象这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是,学生对生活中的随机现象的观察是零星的,不系统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数学思维,在数学的高度重新来审视生活中随机现象,把握随机事件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徐斌艳主编.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朱贤平.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的探索.教育教学研究,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