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投资新理念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ij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6日,由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和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1上海收藏论坛”在上海卓美亚喜玛拉雅酒店召开。围绕新形势下艺术品收藏投资的主题,近二十位来自海内外的著名收藏家、艺术品机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在论坛上演讲,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收藏心得,并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新观点,引起了两百多位与会收藏家、企业家、艺术品收藏投资者的极大兴趣。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2010年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694亿元人民币。画廊业、艺术品拍卖业、艺术品博览会等商业活动不仅快速增长,而且带动和创生出艺术品金融、艺术品保险、艺术品物流、艺术品咨询和鉴价评估等新型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企业和民间博物馆大量建立,企业对艺术领域赞助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体现了企业家和收藏家对社会的责任和文化贡献。然而,在发展的同时,艺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以来,如何促进中国艺术品市场和收藏文化的健康发展,私人收藏与机构收藏、艺术品投资基金、艺术品保险、艺术基金会、艺术品经营等话题再次受到收藏界和艺术品投资者的关注。
  在此次收藏论坛上,著名收藏家、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着重剖析了个人收藏和公共文化事业的关系,认为收藏不是投资行为,而是为了建立一个文化系统。他认为,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收藏文化,普遍把收藏和投资混淆,视之为一种寻机获利的行为。但在西方国家,人们不会将真正的收藏家与投资家混为一谈,收藏艺术与投资艺术,不在一个价值层面上。以盈利为目的的“收藏”,属于商业投资范畴,不能混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收藏。他们也做艺术品投资,但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通过有效运营把金钱财富变成文化财富。
  从事中国艺术品经纪与收藏达25年之久的台湾中华文物学会理事长王定乾先生,以亲身的体会回答了什么是艺术品收藏投资的正确观念,对大家很有启发。他认为投资性的收藏和收藏性的投资,收藏是主观的,是个人爱好,投资是客观的、主动的。收藏要有钱、有闲,是长期的;投资是有风险的,短期的。艺术品投资和股票一样,有赔有赚,赔钱是正常的。
  来自巴黎的欧洲科学院院士安特·格利博达以“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膨胀下的艺术”为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他在发言中直言中国的观念艺术充满了深深的自恋,缺乏震撼心灵的亮度,相反,中国画却给人以宁静感,并带给人深邃的空间感。
  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执行副主任祝君波认为,当前收藏和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难。由于诚信的缺失,收藏艺术品行业制假、售假,假拍、拍假,成交后拒付款,以及部分媒体的虚假宣传,使收藏艺术品市场充满了陷阱和欺诈,严重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当积极倡导收藏事业复归人文精神和诚信保障,规范收藏艺术品的交流和交易行为。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陈则认为公共收藏对于民族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并且有着塑造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和雅昌艺术网监测中心总监关予就中国艺术品市场和拍卖市场的热点问题,提出了艺术品市场如何健康发展的设想。
  安盛艺术品保险公司亚洲区总经理孙贵珍论述了艺术品保险对收藏品收藏、展览、运输等环节的重要性,而艺术品保险在国内还没有开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上海收藏家冯毅、钱伟鹏就艺术品收藏的重点领域和鉴赏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
  台湾山艺术基金会董事长林明哲先生认为如今收藏进入了一个艺术投资热的时代,但存在着许多道德、秩序、人才教育不足的真空现象,现在应做全面的思考。
  上海艺术品收藏论坛落下了帷幕,但论坛上论述的观点和理念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虑和借鉴。
   (责编:魏佩)
其他文献
兴起于十九世纪晚期、发掘于二十世纪晚期的浅绛彩瓷,在瓷器史上只存在了五十余年,在湮没一百余年之后,大放异彩。随着收藏队伍的扩大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其市场价值稳步上升。继中国嘉德、中拍国际、北京长风等拍卖行2010年陆续推出浅绛彩瓷专题以后,2011年天津海天、英国宝龙也推出了自己的文人瓷画专题。2008年以前,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三大家的瓷板、琮瓶、成对帽筒等器型价位在10万至15万元之间,而今年已
期刊
民国味儿  周六看到一只民国的新粉彩杯子,很喜欢。问价的时候,老板很神秘地轻声摆手对我说:是假的。感谢老板诚信的同时,细细将杯子看了一遍,觉得这不但不假,而且是一眼大开门的东西。遂告诉老板说这是件好东西。老板仍坚执他的观点,还说古玩城的好几个人都说假。其中有一人,我一直以为他的眼力是极好的,但我还是相信自己的眼力,表示愿意购藏之。  老板于是答应东西已经属于我,但要等几天,再确认一下真伪,我答应了
期刊
多年藏研古钱,先后在数十吨清钱中,捡选出几枚宝浙局“同治通宝”钱,奇特的是面文四字,“同治”与“通宝”相逆。若按制钱规制“同治”二字在穿上下直读排列,“通宝”二字在穿右左横读排列。这种倒置使“通”在左,“宝”在右,有违常制;若将“通宝”二字放正,“同治”二字就被颠倒,“同”在穿下,“治”在穿上,呈头朝下,脚朝上倒悬状;背满文“宝浙”二字,对应面文“同治”正读时,则倒置反书,右左排列。若对应“通宝”
期刊
众所周知文人瓷画的发展,经过了浅绛彩瓷画—新彩瓷画—新粉彩瓷画三个阶段。晚清时期由文人士大夫和御窑厂画师以瓷代纸、以画入瓷创作清新淡雅的浅绛瓷画,经过由民国初期以陈松为代表的文人画师以洋彩颜料创作新彩瓷画过渡,进而自民国二三十年代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画大师绘制新粉彩瓷画,使文人瓷画这一艺术形式走向辉煌并影响至今。三个阶段无一不生动地体现着“中国画入中国瓷”的文人瓷画精髓。  随着人们对浅绛彩和新粉
期刊
此品“奇”,就奇在对钱文有三种读法,除上、下、右、左对读“赵宝重兴”外,还可以从左、上、右、下读“兴赵重宝”和上、左、右、下读“赵兴重宝”,它既不是行用钱币,又非厌胜钱,而且许多泉谱都失载,也未见到报道。  当我第一次在泉友家中看到时,以为是臆造品,但泉友是从走街串巷的小古董贩子手中收到的生坑品。经上手仔细观察,发现钱文挺拔,很有精神,确实非一般工匠能书,应出自名家之手。入骨的硬绿锈呈宝石光泽,这
期刊
中国是位于欧亚大陆的古老国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明,在其历史演变更替的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的“年”文化就是其一。老百姓有个过年的传统,大年临近时,便纷纷出动家人前往画店或画摊儿上选购那些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年画,带回家来用这些喜庆吉祥的图画装点居室,美化生活(图1、图2)。年画曾像是贴在墙上的电视机,人们看着年画,欣赏着年画的美丽画面,讲述着年画里的情节和故事,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乐
期刊
笔者藏有一枚花钱(见图),正面楷书直读“至治无名”,背面无外廓,龙凤海涛纹饰呈典型的西南地区风格。折十钱型,青铜质地。此钱为近代出土,老坑色,表面有磨损痕迹。从其钱文、铜质及坑色来看,应为元代之物。  面文“至治无名”,其锋直指元朝至治年间英宗皇帝硕德八刺。“无名”意为平庸无名之辈,寓其无德无道,枉为一国之君。铸币者对至治帝的怨恨仇视之情借此币宣泄无疑。在彰显吉祥娱戏、驱邪厌胜的花钱丛中,此钱单挑
期刊
本人集得一枚“本命元神”母钱(图1),拓片(图2)。径4.8厘米,穿0.9厘米,厚0.3厘米,重36.1克。此钱正面有九叠篆“本命元神”,背面有多种吉祥物,有青松、蝙蝠、祥云、龟鹤、星官组成如愿的吉语,即“松柏同春”、“龟鹤齐寿”、“福寿双全”等,它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及演绎空间。  翻阅余榴梁先生的《中国花钱》一书的图中,没有尺寸,笔者用卡尺测之,径为4.7厘米(图3)。径4.7厘米,定为上上品,
期刊
中国书画源远流长,相较于历代男性书画名家辈出,精品迭出,女性画家无疑是中国书画史上夺目靓丽的景观。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中期至清代后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潮的变迁,涌现出了一批女性书画家,留下了许多精工秀丽的传世之作,向我们展示了闺阁翰墨的奇异光彩,堪称我国绘画史上的艺术珍宝。  笔者所见的《霜菊含秋图》,为清末女画家程蕙所绘。据画史所载,程蕙(生卒年不详)为浙江杭州人,号西泠女史,工花卉,
期刊
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之一汪近圣,曾仿造古墨多种,据汪氏《鉴古斋墨品》载,仅仿明方于鲁墨即多至四十式。香港七元墨藏汪近圣仿古墨两种各一锭,分别为仿方于鲁“青琅”墨及程君房“水”墨。二墨式虽仿古,而质则臻于上乘,尤其“青琅”一锭,自题“大卷墨”,更属有清一代优质墨种,不可多得。兹为鉴析,并公诸同好。  仿古“青琅”墨(图1)   竹节形,最长22.2厘米,宽9厘米,厚1.9厘米,重613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