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其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生物教学中,尝试通过结合本地资源,改善现有的生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合理利用本地资源教学
利用本地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本地资源创设教学情景, 将学生耳濡目染的身边信息呈现于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上八年级《植物的生殖》这一节课时,讲到无性生殖时,笔者让学生观看了以下一段报道:三明市对口支援四川彭州市红岩镇农业产业项目——“翠冠”梨高接换种示范基地,日前正式启动,来自建宁县的4万多个优质“翠冠”梨花穗陆续嫁接到了红岩镇的2000多株梨树上。新嫁接上的“翠冠”梨花穗成活后,将大大改善红岩镇的梨品种结构,进一步提高梨农的经济效益。然后,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什么叫砧木和接穗?”通过这个新闻,学生们一个个都急切地想知道这个新闻背后蕴藏的知识,整节课注意力高度集中,效果相当理想。
利用本地资源,合理设计线索,串联相关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合理设计线索,努力将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和新课所学习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学线索可以在大量的本地资源中找寻,再结合课本知识合理设计。例如,在上《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这堂课时,笔者让学生先看一段报道:建宁县是“中国建莲之乡”,种莲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为加快莲产业发展,1993年,县里专门成立了莲科所,科研人员先后引进30多个籽莲地方优良品种与传统建莲进行杂交育种,开始了“莲子新品种选育”项目的实施。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试验田育出了建莲新品种“建选17号”。该品种于2003年12月通过了福建省品种委员会认定,经相关部门测算,平均亩产比传统建莲增收25公斤以上,亩产增收近千元。建莲对同学们来说,实在太熟悉不过,而“建选17号”又是怎么来的呢?同学们对什么是杂交育种倍感兴趣时,引入杂交育种的概念。来自本地资源中的鲜活的事例再一次像绳索一样将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未知的知识串联起来。
利用本地资源,展开交流讨论,拓展学生认知视野 教师在本地资源中精心选择一些课堂讨论话题,这些话题和课本内容紧密相关,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思维空间,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节课时,笔者引入如下资料:建宁县闽江源保护区内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植物有钟萼木、南方红豆杉等。同学们通过课本上知识的学习,已经知道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笔者进一步提出,2008年的冰灾给建宁县的森林资源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再加上林改后的承包到户,使得建宁县的一些不在保护区范围内的特有珍稀植物濒临灭绝,在这种背景下,应如何保护?同学们一听是建宁县特有的珍稀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后,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是舍不得下课,大呼过瘾。
利用本地资源,收集相关资料,课后小组互助合作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仅仅是在生物课堂上完成, 更应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以渗透。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八年级生物兴趣小组发现棘胸蛙遭到非法捕杀、倒卖的现象非常严重,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活动分为3 步。第一步, 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棘胸蛙生理特征、生活习性,并将所收集到的资料编辑整理;第二步,学生到农贸市场现场调查棘胸蛙的销售状况,并且通过对棘胸蛙产地村民的走访,对棘胸蛙生存状态有一定的认识;第三步,对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提出自己的建议,写出了《我县棘胸蛙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并获得第24届三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学生们在活动中再一次体会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环境保护的意识,更深刻地了解人和自然和谐的重要。
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教学相关的反思 教学中,本地资源的应用不是一天两天、一年半载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工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为每一节课或者每一章节建一个本地资源库,在平时读书看报中如果发现有关的本地的资料、讯息就及时添加到相关的资源库。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运用本地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进行选择使用。
结束语
教师要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合理设计线索,串联相关教学内容;展开交流讨论,拓展学生认知视野;收集相关资料,课后小组互助合作;进行教学相关的反思。这样,能够切实改善现有的生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宁第一中学)
合理利用本地资源教学
利用本地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本地资源创设教学情景, 将学生耳濡目染的身边信息呈现于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上八年级《植物的生殖》这一节课时,讲到无性生殖时,笔者让学生观看了以下一段报道:三明市对口支援四川彭州市红岩镇农业产业项目——“翠冠”梨高接换种示范基地,日前正式启动,来自建宁县的4万多个优质“翠冠”梨花穗陆续嫁接到了红岩镇的2000多株梨树上。新嫁接上的“翠冠”梨花穗成活后,将大大改善红岩镇的梨品种结构,进一步提高梨农的经济效益。然后,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什么叫砧木和接穗?”通过这个新闻,学生们一个个都急切地想知道这个新闻背后蕴藏的知识,整节课注意力高度集中,效果相当理想。
利用本地资源,合理设计线索,串联相关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合理设计线索,努力将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和新课所学习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学线索可以在大量的本地资源中找寻,再结合课本知识合理设计。例如,在上《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这堂课时,笔者让学生先看一段报道:建宁县是“中国建莲之乡”,种莲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为加快莲产业发展,1993年,县里专门成立了莲科所,科研人员先后引进30多个籽莲地方优良品种与传统建莲进行杂交育种,开始了“莲子新品种选育”项目的实施。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试验田育出了建莲新品种“建选17号”。该品种于2003年12月通过了福建省品种委员会认定,经相关部门测算,平均亩产比传统建莲增收25公斤以上,亩产增收近千元。建莲对同学们来说,实在太熟悉不过,而“建选17号”又是怎么来的呢?同学们对什么是杂交育种倍感兴趣时,引入杂交育种的概念。来自本地资源中的鲜活的事例再一次像绳索一样将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未知的知识串联起来。
利用本地资源,展开交流讨论,拓展学生认知视野 教师在本地资源中精心选择一些课堂讨论话题,这些话题和课本内容紧密相关,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思维空间,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节课时,笔者引入如下资料:建宁县闽江源保护区内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植物有钟萼木、南方红豆杉等。同学们通过课本上知识的学习,已经知道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笔者进一步提出,2008年的冰灾给建宁县的森林资源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再加上林改后的承包到户,使得建宁县的一些不在保护区范围内的特有珍稀植物濒临灭绝,在这种背景下,应如何保护?同学们一听是建宁县特有的珍稀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后,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是舍不得下课,大呼过瘾。
利用本地资源,收集相关资料,课后小组互助合作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仅仅是在生物课堂上完成, 更应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以渗透。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八年级生物兴趣小组发现棘胸蛙遭到非法捕杀、倒卖的现象非常严重,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活动分为3 步。第一步, 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棘胸蛙生理特征、生活习性,并将所收集到的资料编辑整理;第二步,学生到农贸市场现场调查棘胸蛙的销售状况,并且通过对棘胸蛙产地村民的走访,对棘胸蛙生存状态有一定的认识;第三步,对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提出自己的建议,写出了《我县棘胸蛙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并获得第24届三明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学生们在活动中再一次体会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环境保护的意识,更深刻地了解人和自然和谐的重要。
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教学相关的反思 教学中,本地资源的应用不是一天两天、一年半载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工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为每一节课或者每一章节建一个本地资源库,在平时读书看报中如果发现有关的本地的资料、讯息就及时添加到相关的资源库。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运用本地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进行选择使用。
结束语
教师要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合理设计线索,串联相关教学内容;展开交流讨论,拓展学生认知视野;收集相关资料,课后小组互助合作;进行教学相关的反思。这样,能够切实改善现有的生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宁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