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三维目标的编排顺序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现这一要求,促使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效达成。
关键词: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有效实施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一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很明显,这一目标改变了把思想品德课程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工具的状况,着重突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三维目标的编排顺序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应如何体现这一要求?即如何让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效实施呢?
一、挖掘和提炼有价值观的课程文本
1.强化课程文本的显性价值观
当教学内容以语言文字或直观的形象材料直接反映人类活动中的意志、效果及其价值评判时,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观因素就以显性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要强化这些显性的价值观因素,抓住教育的契机,促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教材中的引文是一个文本材料:一个年轻人要去张村,可他不认识去张村的路。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年轻人喊道:“喂,老头儿,这里离张村有多远?”老人脱口而出:“无礼!”年轻人足足走了五里的路程,也没有找到张村。年轻人停下来想了又想,似乎悟出了什么。
这段文本资料的表述,非常明显地表达出对不讲礼貌的批判。其价值观是外化的:礼貌待人是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要求。礼貌和礼仪,是个人素养最直接的外现形式,也是人际交往的最前沿。做到言谈举行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
2.开发课程文本隐性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学科中的有些价值观因素总是渗透于具体的材料之中,这些材料虽不洋溢于纸面,却也隐含于文本之中。教师需要适时恰当揭示并且拓展材料,创建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的课程情景,以有效支撑教材情景已经蕴含的价值观,使隐约若现的价值观明朗起来,显现在学生眼前。
例如:八年级上《竞争?合作?》中有一个文本资料:刘国梁和孔令辉,他们喜捧男子团体冠军杯时,两个要好的朋友又一起打进男子单打决赛,当男子单打冠军杯真的摆在面前时,两个好朋友突然意识到结局的残酷:自己的胜利就意味着好友的失败……这段文本资料中显性的价值观很明确: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等。同时隐形地内涵了重友情友谊等价值观念。课本文本中有三个思考题:1.刘国梁和孔令辉是怎样对待竞争的?对你有什么启示?2.比赛必然伤和气吗?3.怎样才能做到既不伤和气,又达到比赛目的?在学生讨论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讨论题,开发它的隐性价值观,如从“怎样正确看待友情与竞争”的视角来引导学生思考,有学生说:“和好朋友竞争,不好意思。”“竞争有利于双方水平的提高。”……我适时地增加拓展资料——韩国电视剧《雪之女皇》中的片段:好朋友韩太雄和金正奎一起参加国际性的数学比赛,信心满满的正奎被誉为夺冠热门,正准备享受荣誉之际,却传来韩太雄才是真正的冠军,并且是数学比赛举办以后成绩最好的学生。正奎承受不了了巨大的压力,伤心之下自杀。失了最好朋友的韩太雄十分自责,认为是自己害死了金正奎,从此开始经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学生被视频中的悲剧所感染,他们思考着讨论着:如何正确看待竞争与合作?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在引发学生“思想风暴”过程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走向价值观认识的层面。
教师在使用文本资料时,应有意识开发课程文本隐性或显性的价值观,当然,无论是价值观外显的教材,还是价值观内隐的教材,都需要教师将承载价值观目标的教材加以辑录并适当拓展和补充相应材料,使其成为具有阅读,理解,诠释空间的课程文本。
二、在感情体验和对话中实施价值观教育
根据克拉斯沃尔的情意发展的划分,学生的情意发展是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这一理论,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中无论是热爱生命、孝顺父母、保护环境,还是尊重法律、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等,都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需要在教学中不断优化,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实践,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课堂教学应该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养成的环境和人文发展空间,在学生的内心世界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程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南舟学校)
关键词: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有效实施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一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很明显,这一目标改变了把思想品德课程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工具的状况,着重突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标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三维目标的编排顺序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应如何体现这一要求?即如何让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效实施呢?
一、挖掘和提炼有价值观的课程文本
1.强化课程文本的显性价值观
当教学内容以语言文字或直观的形象材料直接反映人类活动中的意志、效果及其价值评判时,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观因素就以显性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要强化这些显性的价值观因素,抓住教育的契机,促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教材中的引文是一个文本材料:一个年轻人要去张村,可他不认识去张村的路。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年轻人喊道:“喂,老头儿,这里离张村有多远?”老人脱口而出:“无礼!”年轻人足足走了五里的路程,也没有找到张村。年轻人停下来想了又想,似乎悟出了什么。
这段文本资料的表述,非常明显地表达出对不讲礼貌的批判。其价值观是外化的:礼貌待人是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要求。礼貌和礼仪,是个人素养最直接的外现形式,也是人际交往的最前沿。做到言谈举行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
2.开发课程文本隐性价值观
思想品德课学科中的有些价值观因素总是渗透于具体的材料之中,这些材料虽不洋溢于纸面,却也隐含于文本之中。教师需要适时恰当揭示并且拓展材料,创建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的课程情景,以有效支撑教材情景已经蕴含的价值观,使隐约若现的价值观明朗起来,显现在学生眼前。
例如:八年级上《竞争?合作?》中有一个文本资料:刘国梁和孔令辉,他们喜捧男子团体冠军杯时,两个要好的朋友又一起打进男子单打决赛,当男子单打冠军杯真的摆在面前时,两个好朋友突然意识到结局的残酷:自己的胜利就意味着好友的失败……这段文本资料中显性的价值观很明确: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等。同时隐形地内涵了重友情友谊等价值观念。课本文本中有三个思考题:1.刘国梁和孔令辉是怎样对待竞争的?对你有什么启示?2.比赛必然伤和气吗?3.怎样才能做到既不伤和气,又达到比赛目的?在学生讨论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讨论题,开发它的隐性价值观,如从“怎样正确看待友情与竞争”的视角来引导学生思考,有学生说:“和好朋友竞争,不好意思。”“竞争有利于双方水平的提高。”……我适时地增加拓展资料——韩国电视剧《雪之女皇》中的片段:好朋友韩太雄和金正奎一起参加国际性的数学比赛,信心满满的正奎被誉为夺冠热门,正准备享受荣誉之际,却传来韩太雄才是真正的冠军,并且是数学比赛举办以后成绩最好的学生。正奎承受不了了巨大的压力,伤心之下自杀。失了最好朋友的韩太雄十分自责,认为是自己害死了金正奎,从此开始经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学生被视频中的悲剧所感染,他们思考着讨论着:如何正确看待竞争与合作?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在引发学生“思想风暴”过程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走向价值观认识的层面。
教师在使用文本资料时,应有意识开发课程文本隐性或显性的价值观,当然,无论是价值观外显的教材,还是价值观内隐的教材,都需要教师将承载价值观目标的教材加以辑录并适当拓展和补充相应材料,使其成为具有阅读,理解,诠释空间的课程文本。
二、在感情体验和对话中实施价值观教育
根据克拉斯沃尔的情意发展的划分,学生的情意发展是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这一理论,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中无论是热爱生命、孝顺父母、保护环境,还是尊重法律、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等,都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需要在教学中不断优化,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实践,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课堂教学应该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养成的环境和人文发展空间,在学生的内心世界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程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南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