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美育课程作为校园美育课程的拓展与补充,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上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文章以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爱的启蒙”儿童美术创新课程为例,从其夯实美术基本素养、触发人文关怀、提升审美能力等方面,探讨校外美术课程的价值归旨。
关键词:社会美育;美术课程;创新课程;课程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9-0011-03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倡导全人教育的今天,美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门类,本身包含情感与理性、脑力与体力的因素,致力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启迪学生对美的感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是面向义务教育阶段6~12岁的儿童,优先关照教育资源匮乏群体,尤其是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美术模块课程。该课程侧重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心灵教育,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手段,以主题式教学为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素养。课程标准紧密结合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美育工作为核心, 以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具有积极情感、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的中华民族未来的主人翁。
一、求真:夯实美术基本素养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将美术课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在这四个领域的主题教学依托下,以“我爱生命”“我爱家园”“我爱生活”“我爱梦想”四大主题作为支撑,培养儿童的美术基本素养。其中,课程艺术素养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并结合课程特点,聚焦6~12岁学龄儿童可达到的水平拟定,重点关注以下四项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达力、创新力。
1.强化感知力
感知力是指感觉和认知能力,感知力素养是能够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有发现美和感悟美的能力,并经过思维活动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享受美的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净化。课程重视儿童敏锐的观察力培养,使之学会感知情境,表达感受。比如,通过观看纪录片和欣赏绘本《蚂蚁王国》,教师引导儿童观察蚂蚁的筑巢过程,了解巢穴的结构,包括每个空间的功能,感受自然界微小生命的智慧与能量,感受集体协作的力量。
2.张扬想象力
想象力是将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形象的能力[1]。课程重视儿童通过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发散等思维能力。例如,教师结合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引导儿童对家庭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创意设想,让其对未来科技改变生活充满向往。教师可通过呈现洗手间的整洁光亮,厨房的桌面、地面清扫,机器人帮助做饭、读报等情境,让儿童进行创意想象,并进一步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用科幻画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想象的内容。
3.发展表达力
表达力指运用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表达个体感受和思想的能力。表达力素养是儿童初步形成造型、空间意识;能运用所提供的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在主题教学内容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想象、表现等过程,创造有儿童特点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本课程重视以真实和开放的态度为表达基础,用艺术的手法分享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一方面,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的习惯,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感兴趣的事物做好观察记录、素材搜集,进而将写生素材转化为创作画,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另一方面,引导儿童运用签字笔、油画棒、水彩笔、中国画材料、轻黏土、彩色纸、剪刀、胶棒等各种工具,大胆自由地围绕主题进行创作。
4.激活创新力
创新力指有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创新力素养的表现是: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尝试创作有自己的观察、独特的视角和想法的美术作品;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使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与他人交流,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例如,教师通过“我的影偶会说话”引导儿童编写脚本、塑造人物,为其提供动手、动脑的契机,激活创新力。
二、至善:触发人文关怀
美术作品中常常表达了人们对祥和世界的殷切向往、对生命生存的渴求。因此,引导儿童体会美术作品背后对至善的追求,是“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的目的之一。
1.人生理想的善
人生理想的善在于积极地去探索发现美好生活和未来人生的善意[2]。“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引导儿童用善的正面形式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追求,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课程宣扬积极乐观的信念与追求。比如,教师通过“爱是什么”主题活动引导儿童联想自己爱家人、爱生活、爱自然等情景,回忆家人、教师带给自己的“爱”,充满感恩之心地描绘爱、体会爱,在儿童内心播撒爱的种子。儿童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受“爱”的含义,形成有爱心的生命情感。建立积极乐观的信念,有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正向应对未来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挫折。
2.生活关怀的善
生活关怀的善在于积极地感受生活、发现生活、欣赏生活。“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紧密结合学生生活,选择能激发学生情感和想象力的题材内容进行艺术活动。 课程以“我爱生命”“我爱家园”“我爱生活”“我爱梦想”等主题为“爱的启蒙”教育理念的框架支撑,在学校实施多种形式的美术学科主题教学活动。儿童在“我爱生命”的单元中将加深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围绕生命的过程以及生命的价值产生个人的思考;在“我爱家园”单元中主要关注校园、社区环境,自然生命與人类的共处,以此更加深刻体会家园中空间、人、事、物和谐之美;在“我爱生活”单元中主要聚焦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及生活情景,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我爱梦想”单元中对当下诸多方面做考察,分别发现家园、生活中有待改善的问题,做解决方案的实验,体会主动参与构建未来的美好。四大主题分别由十六个单元主题构成,其中“我爱生命”主题下设四个单元主题:“生命的奥秘”“生命的力量”“生命的美丽”“生命的趣味”;“我爱家园”主题下设四个单元主题:“家乡风俗”“家乡风景”“家的写真”“家的亲情”;“我爱生活”主题下设五个单元主题:“家庭生活”“生活经历”“生活趣味”“学校生活”“生活情感”;“我爱梦想”主题下设三个单元主题:“成长的愿望”“服务的理想”“梦想的翅膀”。课程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通过“运动会”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运动会场景中人物的动作、神态、穿着和背景,体会运动的激情与快乐,最后运用绘画与拼贴方式,表现学生在体育场上的运动状态。课程力求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儿童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受美、鉴赏美。 3.文化包容的善
文化包容是建立在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发扬树立丰富性、多样性、融合性与发展性的文化观。“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发展儿童文化包容的善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承担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的使命。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五十六个民族所缔造的丰富的民歌、服饰、民俗等文化样态纳入美术课程中去,丰富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建立文化自豪感。例如,设计皮影课,引导儿童通过绘制造型、编写脚本和表演体验,初步了解皮影制作的流程和工艺,让儿童通过表现人物情绪和故事情节的方法感知皮影艺术的魅力,以学习和继承我国民间艺术,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民间文化具有广泛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以增加国民艺术实践机会,提升审美品位,增强本土文化认同。”[3]另一方面, 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西方经典作品开阔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呈现西方常用绘画手法,可提高儿童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增进儿童对多元文化的了解,提升其人文素养,并让其获得持久的审美乐趣。
4.公共道德的善
公德是与私德相对应的,“私德”指发生在私人领域的个人品德、作风、习惯等,例如,父子关系属于家庭关系的范畴,父慈子孝属于私德,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属于私人关系范畴,对邻居友善,对朋友忠诚都属于私德。私德是有益于个体或个体人际关系的道德。公德是发生在公共领域的道德,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是有益于社会的道德。公德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基本的社会规则,即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第二层次是对关注超出个体界限与利益的公共事务的公共关怀与公共精神。公德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公德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推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该课程体现公共道德的善,注重激发儿童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对公共事务、公共问题的责任与担当。“我爱梦想”单元借助于爱想象、爱思考、爱探索、爱创造等内容引导,使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并逐步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例如,教师通过“巧变环保袋”主题活动引导儿童观看环保短片,让儿童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根源与危害,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承担起作为公民保护环境的责任。
三、达美:感知美、表达美、内化美
对美的探索与追求是美术课程的最终落脚点,儿童美术课程追求培养儿童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提升儿童表达美的水平,激发儿童创造美的兴趣,并让儿童在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中理解意义与价值层次的美。
1.感知美
感知美指能感受和认识健康的审美趣味,对自然、生活、艺术等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4]。一方面,“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提升儿童赏析作品的能力。选择适合儿童接受的中外经典作品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增进其对多元文化的了解,提升人文素养,以获得持久的审美乐趣。另一方面,该课程提升儿童发现生活之美的洞察力。课程注重培养儿童发现美和感悟美的能力,让儿童经过思维活动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享受美的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净化。比如,在“我爱生活”主题中让儿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会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和幸福,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我爱梦想”中让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平面图像、立体造型等表达对自己、家园和生活的美好构想。
2.表达美
表达美是指表现和创造美的审美活动。课程注重引导儿童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美化并优化生活与环境。“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引导儿童运用设计思维,通过自己动手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美化生活,美化环境。例如,在“我爱梦想”单元让儿童结合现实对自己、家庭若干年后的变化展开想象,为目前不完美的生活设施、行为做优化设计,体会通过现在的努力开创美好的未来。
3.内化美
美术课程引导儿童在美术作品与日常生活中感受美、表达美,并在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中,理解理想美、道德美、人性美等意义与价值层次的美,让儿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用以指导自身行为,从而达美[5]。在课程中呈现勇于开拓、家国意识、尊老爱幼等题材,借助绘画、制作等表现形式承载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使得儿童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对美德的认知与内化,从而在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人生价值、是非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儿童给予启迪。“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通过主题、系列化单元教学,对同一主题做不同层次的学习和探索,激发儿童好奇心、探索力与思考力,用美的体验引领儿童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培养儿童敏锐的感知和主动表达情感的能力,有与人合作、和睦相处的意识,学会主动关爱他人和身边的事物:爱生命、爱自然、爱家人、爱师友、爱家园、爱生活、爱梦想、爱未来,争做有德、有爱、有信、有为的人。
总而言之,求真、至善、达美在“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中的统一,是其价值归旨,也呼应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有益于引导儿童用眼透视真,用心感悟善,用手创造美,从而实现求真至善达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 华.挖掘道德内涵 促成人格完善——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美术道德觀念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73.
[2]陈 鸿.试论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融入[J].文教资料,2019(6):92-93.
[3]周伟业.论民间艺术与国民艺术素养教育[J].美育学刊,2012(6):91-97.
[4]袁洪哲.美术基础教育中的真、善、美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5(8):104-105.
[5]傅乔治.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34-35.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基础教育阶段社会美育课程资源评价研究——以‘爱的启蒙’美育创新课程为例”(GYJ2020041)。
作者简介:李彬彬,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美术课程与教学;
全晓洁,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杨玄典,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美育教学部主任,课研总监。
关键词:社会美育;美术课程;创新课程;课程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9-0011-03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倡导全人教育的今天,美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术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门类,本身包含情感与理性、脑力与体力的因素,致力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启迪学生对美的感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是面向义务教育阶段6~12岁的儿童,优先关照教育资源匮乏群体,尤其是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美术模块课程。该课程侧重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心灵教育,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手段,以主题式教学为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素养。课程标准紧密结合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美育工作为核心, 以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具有积极情感、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的中华民族未来的主人翁。
一、求真:夯实美术基本素养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将美术课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在这四个领域的主题教学依托下,以“我爱生命”“我爱家园”“我爱生活”“我爱梦想”四大主题作为支撑,培养儿童的美术基本素养。其中,课程艺术素养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并结合课程特点,聚焦6~12岁学龄儿童可达到的水平拟定,重点关注以下四项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达力、创新力。
1.强化感知力
感知力是指感觉和认知能力,感知力素养是能够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有发现美和感悟美的能力,并经过思维活动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享受美的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净化。课程重视儿童敏锐的观察力培养,使之学会感知情境,表达感受。比如,通过观看纪录片和欣赏绘本《蚂蚁王国》,教师引导儿童观察蚂蚁的筑巢过程,了解巢穴的结构,包括每个空间的功能,感受自然界微小生命的智慧与能量,感受集体协作的力量。
2.张扬想象力
想象力是将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产生新的形象的能力[1]。课程重视儿童通过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发散等思维能力。例如,教师结合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引导儿童对家庭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创意设想,让其对未来科技改变生活充满向往。教师可通过呈现洗手间的整洁光亮,厨房的桌面、地面清扫,机器人帮助做饭、读报等情境,让儿童进行创意想象,并进一步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用科幻画的表现形式,表达自己想象的内容。
3.发展表达力
表达力指运用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表达个体感受和思想的能力。表达力素养是儿童初步形成造型、空间意识;能运用所提供的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在主题教学内容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想象、表现等过程,创造有儿童特点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本课程重视以真实和开放的态度为表达基础,用艺术的手法分享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一方面,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的习惯,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感兴趣的事物做好观察记录、素材搜集,进而将写生素材转化为创作画,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另一方面,引导儿童运用签字笔、油画棒、水彩笔、中国画材料、轻黏土、彩色纸、剪刀、胶棒等各种工具,大胆自由地围绕主题进行创作。
4.激活创新力
创新力指有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创新力素养的表现是: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尝试创作有自己的观察、独特的视角和想法的美术作品;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使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与他人交流,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例如,教师通过“我的影偶会说话”引导儿童编写脚本、塑造人物,为其提供动手、动脑的契机,激活创新力。
二、至善:触发人文关怀
美术作品中常常表达了人们对祥和世界的殷切向往、对生命生存的渴求。因此,引导儿童体会美术作品背后对至善的追求,是“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的目的之一。
1.人生理想的善
人生理想的善在于积极地去探索发现美好生活和未来人生的善意[2]。“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引导儿童用善的正面形式来揭示或寄托对美的追求,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课程宣扬积极乐观的信念与追求。比如,教师通过“爱是什么”主题活动引导儿童联想自己爱家人、爱生活、爱自然等情景,回忆家人、教师带给自己的“爱”,充满感恩之心地描绘爱、体会爱,在儿童内心播撒爱的种子。儿童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受“爱”的含义,形成有爱心的生命情感。建立积极乐观的信念,有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正向应对未来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挫折。
2.生活关怀的善
生活关怀的善在于积极地感受生活、发现生活、欣赏生活。“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强调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紧密结合学生生活,选择能激发学生情感和想象力的题材内容进行艺术活动。 课程以“我爱生命”“我爱家园”“我爱生活”“我爱梦想”等主题为“爱的启蒙”教育理念的框架支撑,在学校实施多种形式的美术学科主题教学活动。儿童在“我爱生命”的单元中将加深认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围绕生命的过程以及生命的价值产生个人的思考;在“我爱家园”单元中主要关注校园、社区环境,自然生命與人类的共处,以此更加深刻体会家园中空间、人、事、物和谐之美;在“我爱生活”单元中主要聚焦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及生活情景,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我爱梦想”单元中对当下诸多方面做考察,分别发现家园、生活中有待改善的问题,做解决方案的实验,体会主动参与构建未来的美好。四大主题分别由十六个单元主题构成,其中“我爱生命”主题下设四个单元主题:“生命的奥秘”“生命的力量”“生命的美丽”“生命的趣味”;“我爱家园”主题下设四个单元主题:“家乡风俗”“家乡风景”“家的写真”“家的亲情”;“我爱生活”主题下设五个单元主题:“家庭生活”“生活经历”“生活趣味”“学校生活”“生活情感”;“我爱梦想”主题下设三个单元主题:“成长的愿望”“服务的理想”“梦想的翅膀”。课程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通过“运动会”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运动会场景中人物的动作、神态、穿着和背景,体会运动的激情与快乐,最后运用绘画与拼贴方式,表现学生在体育场上的运动状态。课程力求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儿童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受美、鉴赏美。 3.文化包容的善
文化包容是建立在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发扬树立丰富性、多样性、融合性与发展性的文化观。“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发展儿童文化包容的善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承担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的使命。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五十六个民族所缔造的丰富的民歌、服饰、民俗等文化样态纳入美术课程中去,丰富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建立文化自豪感。例如,设计皮影课,引导儿童通过绘制造型、编写脚本和表演体验,初步了解皮影制作的流程和工艺,让儿童通过表现人物情绪和故事情节的方法感知皮影艺术的魅力,以学习和继承我国民间艺术,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民间文化具有广泛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以增加国民艺术实践机会,提升审美品位,增强本土文化认同。”[3]另一方面, 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西方经典作品开阔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呈现西方常用绘画手法,可提高儿童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增进儿童对多元文化的了解,提升其人文素养,并让其获得持久的审美乐趣。
4.公共道德的善
公德是与私德相对应的,“私德”指发生在私人领域的个人品德、作风、习惯等,例如,父子关系属于家庭关系的范畴,父慈子孝属于私德,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属于私人关系范畴,对邻居友善,对朋友忠诚都属于私德。私德是有益于个体或个体人际关系的道德。公德是发生在公共领域的道德,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是有益于社会的道德。公德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基本的社会规则,即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第二层次是对关注超出个体界限与利益的公共事务的公共关怀与公共精神。公德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公德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推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该课程体现公共道德的善,注重激发儿童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对公共事务、公共问题的责任与担当。“我爱梦想”单元借助于爱想象、爱思考、爱探索、爱创造等内容引导,使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并逐步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例如,教师通过“巧变环保袋”主题活动引导儿童观看环保短片,让儿童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根源与危害,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承担起作为公民保护环境的责任。
三、达美:感知美、表达美、内化美
对美的探索与追求是美术课程的最终落脚点,儿童美术课程追求培养儿童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提升儿童表达美的水平,激发儿童创造美的兴趣,并让儿童在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中理解意义与价值层次的美。
1.感知美
感知美指能感受和认识健康的审美趣味,对自然、生活、艺术等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4]。一方面,“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提升儿童赏析作品的能力。选择适合儿童接受的中外经典作品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增进其对多元文化的了解,提升人文素养,以获得持久的审美乐趣。另一方面,该课程提升儿童发现生活之美的洞察力。课程注重培养儿童发现美和感悟美的能力,让儿童经过思维活动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享受美的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净化。比如,在“我爱生活”主题中让儿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会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和幸福,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我爱梦想”中让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平面图像、立体造型等表达对自己、家园和生活的美好构想。
2.表达美
表达美是指表现和创造美的审美活动。课程注重引导儿童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美化并优化生活与环境。“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引导儿童运用设计思维,通过自己动手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美化生活,美化环境。例如,在“我爱梦想”单元让儿童结合现实对自己、家庭若干年后的变化展开想象,为目前不完美的生活设施、行为做优化设计,体会通过现在的努力开创美好的未来。
3.内化美
美术课程引导儿童在美术作品与日常生活中感受美、表达美,并在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中,理解理想美、道德美、人性美等意义与价值层次的美,让儿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用以指导自身行为,从而达美[5]。在课程中呈现勇于开拓、家国意识、尊老爱幼等题材,借助绘画、制作等表现形式承载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使得儿童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对美德的认知与内化,从而在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人生价值、是非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儿童给予启迪。“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通过主题、系列化单元教学,对同一主题做不同层次的学习和探索,激发儿童好奇心、探索力与思考力,用美的体验引领儿童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培养儿童敏锐的感知和主动表达情感的能力,有与人合作、和睦相处的意识,学会主动关爱他人和身边的事物:爱生命、爱自然、爱家人、爱师友、爱家园、爱生活、爱梦想、爱未来,争做有德、有爱、有信、有为的人。
总而言之,求真、至善、达美在“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中的统一,是其价值归旨,也呼应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有益于引导儿童用眼透视真,用心感悟善,用手创造美,从而实现求真至善达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 华.挖掘道德内涵 促成人格完善——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美术道德觀念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73.
[2]陈 鸿.试论思想品德教育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融入[J].文教资料,2019(6):92-93.
[3]周伟业.论民间艺术与国民艺术素养教育[J].美育学刊,2012(6):91-97.
[4]袁洪哲.美术基础教育中的真、善、美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5(8):104-105.
[5]傅乔治.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34-35.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基础教育阶段社会美育课程资源评价研究——以‘爱的启蒙’美育创新课程为例”(GYJ2020041)。
作者简介:李彬彬,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美术课程与教学;
全晓洁,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杨玄典,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美育教学部主任,课研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