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与妻”书,亦是“与国人”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nan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脍炙人口的书信甚多,唯林觉民的《与妻书》读来总令人心潮澎湃,书中所体现出来的革命与爱情的交融,总让人感觉到这不仅是写给妻子的书,实际上也是一篇写给全体国人的书。
   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11年,在黄花岗起义之前,其写给妻子一份家信,即我们今天读到的《与妻书》。这封家信一经披露,就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革命的枪响已经远离了今天的人们,革命的销烟也已经完全被和平建设的风儿吹散,但书信中所留下的这份感动并没有丝毫的减损,一代又一代的人被《与妻书》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者的大爱情怀所激励和鼓舞。[1]这种鼓舞既是源自于每一个读到此书信的个体的内心感触,也是源自于书信中的内容与具有家国情怀的所有国人的内心共鸣。
   因此,读《与妻书》既需要站在个人层面,也需要站在国人层面,既需要有面向个体的微观视角,也需要有面向全体的宏观视角。如此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才可以在自己面前,在学生面前构建出一个好丈夫的伟岸形象,一个乃至于一类革命者的伟大形象。
   一、“与妻”解读
   据考证,《与妻书》作于辛亥年三月二十六日即公元l911年4月25日深夜。三日后,即公历4月28日下午5时许,林觉民在著名的黄花岗起义中中弹被捕,不久英勇就义,时年24岁。阅读这封家书,几乎令所有人感慨而系之的,就是作者面对可能到来的死亡的那份从容与镇定。[2]
   与妻书,首先是“与妻”的。无论是站在丈夫的角度,还是站在妻子的角度读这份《与妻书》,都会是百感交集的。作者林觉民为了革命,只能与爱妻诀别,这并非作者冷漠无情,而是在大义与小义之间做出了选择,尽管如此,作者仍然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这是一幅让每个人读来都感觉心酸、心痛的场景。作为一个深爱着妻子的丈夫,在这里每写下一个字,都无异于剜却心头之肉。作者既感觉到愧对妻子——吾至爱汝,同时又想让妻子知道自己的初衷——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常人因爱而抓住不放,而林觉民却是因爱而放手,在林觉民的心中,遇到爱妻而曾经产生的“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信念,却因为自己参与革命而不能与妻子长相厮守。可以想象林觉民在与妻书的时候,内心是多么的痛苦与煎熬。
   在书中,林觉明回忆了与妻子相处的很多场景:如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厚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棲之所……这种描写看起来繁琐,但实际上却反映了在作者的记忆当中,妻子相处的每一个场景都印象深刻。其后,“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並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这种执爱妻之手,与爱妻偕老的场景,对于身处囹圄当中的作者而言,回忆起来岂不又是心头滴血?!
   可以说,林觉民如此与妻书,既是其内心至情之体现,也彰显着一对恩爱夫妻天长地久之感情愿景,对于任何一个妻子来说,这样的男人是值得托付的,对于任何一个丈夫来说,这样的男人是值得效仿的。
   二、“与国人”延伸
   然而,这封《与妻书》又不只是与妻的——尽管作者本身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仔细阅读书中之语言,其所体现的不只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责任,更是一个杰出社会个体对国家的担当。
   纵览全书,可以发现作者对国家的忧思溢于言表,这种对国家的忧思之情远甚于夫妻间的儿女私情。事实上,《与妻书》既是一封书信,也是一封绝命书,其在向妻子明确“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在其坚信妻子能够理解自己心意的基础上,又希望妻子能够“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于是,“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这一信念便成为全书的点睛之笔之一,而这种情怀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最生动的体现。
   显然,这样的阐述已经不是面向妻子一个人,而是有面向全体国人的意蕴了。在林觉民所处的时代,国家风雨飘摇,万民生于水火,腐败政府已经无法为天下生民请命,唯有像林觉民这样的仁人志士敢于登高一呼,以一书生柔弱之肩担天下之道义,虽殒身喋血亦在所不惜。“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成为林觉民之信念,而包括林觉民在内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鲜血,亦成为昭告天下人之另一封血书。
   所以从天下人的视角读《与妻书》,就可以发现虽然林觉民在写信时是面向妻子一个人的,但即使是林妻之外的其他任何一个人来读此书,亦有耳提面命的感觉,顿感身上责任重大。因此综合来看,书中既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也表达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忠诚,阐明了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要服从于革命事业。理解到这一点,也才能读懂信中所蕴含之真挚感情,以及所充满的革命激情。理解其何以动人心弦,何以能被传诵一时。[3]
   三、齐家与平天下的隐喻
   生于华夏之每一个有担当的人,都知道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如此再看林觉民写信的背景,便觉历史之风云激荡与国人的命运衔接是如此的紧密。
   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失败,参与起义的林觉民受傷被擒。彼时,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根据史书记载,会审过程中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情形甚是动人。在审判的过程中,林觉民告诉主审的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因为林觉民的言辞真切,主审之一的李准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而另一个主审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4]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林觉民被害,时年24岁。遗憾的是,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也郁郁而终,留下两个孩子由他人抚养。
   如此从林觉民的个人命运角度来看,其以为革命牺牲而完成了“修身”的使命,却又因革命而未能做到“齐家”,因其英年早逝而不能平“治国”之愿,但却又因为革命殒身而遂了“平天下”之意。在《与妻书》中既读到了国,也读到了家,“国家”这个概念在这封书信中没有被明确书写出来,但体现得却又是那么的真切。“与妻”书中“与国人”的意蕴,也彰显着家与国的关系,此时国与家的概念不再空洞,书信中所表达出来的对家与妻子的眷念、对国家的忧思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铁肩担道义、齐家平天下的伟大人物形象。
   今日再解析《与妻书》,又或将其与当下的现实结合起来,以林觉民之高意,看当下诸多之历史虚无主义,甚感民生之多艰,幸国家有中流砥柱,林觉民之革命精神终是大浪淘沙始见金,从而可以成为中华民族之精神脊梁。从这个角度来解读《与妻书》,可以发现其既有“与妻”的柔情,也有“与国人”的警醒。在任何时代读这封《与妻书》,都应当理解其描述彼时现实、映照当下现状的意义。作为后来的解读者,如果能够认识到这种意义的存在,那也就不枉林觉民书写这封信的意义了。
   参考文献:
   [1]潘宏.革命者的大爱情怀——林觉民《与妻书》赏析[J].语文建设,2012(18):55-56.
   [2]王岩森.奇男子的真情文字——读林觉民《与妻书》[J].朔方,2008(8):56-57.
   [3]赵景云.英雄本色儿女情长——林觉民《与妻书》赏析[J].新闻与写作,2006(05):39-39.
   [4]洪鹄.辛亥革命先驱——林觉民后人《与妻书》绝唱之后[J].老同志之友,2011(22):6-8.
  李承明,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诗性的教育是崇高的事业,教育的诗性是追求的高度。教育中触摸诗一样的文字,谱写诗性课堂的华章,使每项教学活动都能洋溢着诗意,是每位教师理想的课堂生活。虽然诗歌作为高深的文本样式,除在文学的圈内产生文体价值吸引之外,本身已经不再与大多的普通人发生直接的关系。虽然绵延久远的诗教传统或有失落,但诗性教育的追求目标从不曾放弃,诗教理论中“思无邪”的情感呈现原则,以及品经典诗词、赏文学风采的学习方法,仍不断作
一篇文本进入教材总是有原因的,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大雁归来》这篇作品,节选自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的代表作《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此文也曾被选入统编版之前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以及鲁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1]一篇文章获得多个版本语文教材的青睐,其价值究竟在哪里呢?一般认为,本文的主题是环保,这样的认识
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创设贴近生活并且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片段式教学,有趣的小情境,能够把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把学生和教师的情感体验展示出来。构建灵动的小情境,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理解知识,保护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从简单感悟作品内容到展示自己思想情感的跨越,从而达到滋养学生个性体验的教育目的。   一、再现文本场景,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少做题,多读整本的好书。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师要思考如何能建构整本书阅读课程。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也收录了《林黛玉进贾府》这样的片段。然而学生在课外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常常以阅读现当代小说为主,较少阅读古典长篇小说。教师可以结合教授《林黛玉进贾府》的契机,构筑完整的整本书教学框架,帮助学生找到阅读古典小说的抓
在新的网络环境下,针对写作实际情况,教师要深入思考如何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提升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微信搭设写作交流互动平台,引导学生展开写作,这样他们就能更积极地利用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传递信息,进行创造性的写作。   一、从学生角度看用好微信辅助写作的重要意义   (一)回忆生活精彩瞬间,撷取素材   教师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精彩瞬间,并组织图文,发布到其中,这样在写作的
整体优于部分,部分不仅仅是整体之和,同样单元导语与整体化教学内容之间也形同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其中单元导语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是整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引领性作用的部分,即提供方向性、也提供单元学习途径,以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由板块化走向整体化,极大地为整体化教学模式奠定基础。而整体教学模式又是对单元导语的融合和升华,整体教学模式以找到单元主体之真谛,找到各组课文的联系性,将其串联成文,串联成体系,呈现于
助读系统指的是语文教材中的提示语、插图、注释、旁白、练习等要素,它们是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实施的凭借,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和教材平等交流的机会,拉近了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距离,让他们产生亲近感,继而更主动地展开自主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助学系统,引导学生展开拓展性学习,促使他们进行课后反思,在练习中强化教学难点和重点,促进知识迁移。   一、单元导语,设计主细问题   学者朱绍禹认
教育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强调语文课程在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标准》尚且如此,初中语文汉字教学实际情况更为堪忧。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教育中汉字教学的现状   汉字在小学语文阶段是重中之重,进入初中之后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从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