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教育部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已进入整体推进阶段,而培训资源的建设和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培训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培训资源的品种和数量上的绝对不足;在现有的资源中,高水平的具有针对性的资源较少;资源建设的大量重复,资源共享困难。为了保证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顺利开展,针对本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特点,结合笔者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国家级骨干培训中的经验,提出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资源支撑体系建设方案,以期为培训提供一定的借鉴。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只要存在资源的地方就存在资源的利用的问题。为了解决培训中的资源建设和利用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支持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国家级培训目标的实现,我们认为应该建立一套有效、合理的培训资源支撑体系。以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的线性发展模式已逐渐被淘汰,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循环经济模式已经将传统经济转向了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论范式。教育培训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也应该是建立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理论观基础上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则是这种模式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国家级培训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基本指导思想:1)强调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对培训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实现资源共享;2)资源建设内容应涵盖从理论到示范、实践、反思到专家指导的全过程,以支持“案例学习”、“任务驱动”等培训策略;3)应充分利用教师在培训和专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再生资源,使培训资源不断创新和发展;4)将知识管理技术运用于资源管理系统,资源库不仅提供检索资源的服务,还应提供知识管理、知识挖掘和知识服务,促进教师共享知识、利用知识和创新知识。其具体主要解决方案如下。
一、培训资源的组织和存储方案
为了充分发挥各级培训机构现有的设备和资源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我们提出了采用分布式资源库的组织架构的培训资源的存储和组织方式。根据多层次的培训机构组织形式,分布式资源库将培训资源分散存储在各级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源服务器中,仅培训资源的目录信息和一些培训必备文件集中在项目办资源信息中心,形成以国家项目办资源信息中心为中心节点的、由国家级基地和省/地/县级培训中心为分节点的多层分布式资源库网络系统,如图1所示。
这种分布式的资源库的组织和存储方式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分级和分层管理,提高资源运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提升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节省网络带宽,降低资源建设的成本,有效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已有的网络资源的实时应用。在今后,随着网格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这种分布存储组织和存储方式将会实现资源库的更高效的分布式管理。
二、培训资源的再生与再利用机制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是一次国家级的举措,其目标是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教师。因此对培训资源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短期的教师培训,更重要的是应立足于教师的实际需求,从教师的工作实际出发,强调资源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树立正确的资源建设观。我们认为树立正确的资源建设观的关键是:不能把培训看成是单纯的消费资源环节,而应把培训过程看成是资源再生与再利用的过程。参训学员是资源再生的创造者,他们在培训中创造出新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关键教学事件以及新的问题,将成为我们在后续培训中可利用的新的再生培训资源。资源再生和再利用反映了“行动—反思—行动更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思想,是一个知识创造的循环过程。国家级培训机构应该能够形成培训资源的再生机制,使资源库不断吸收新的优质培训资源。
通过这种资源再生机制,一方面不仅能够解决在长时间大范围培训中资源的枯竭问题,而且由于注入的新的优质资源来自于参训教师,因此更贴近于教师的实际需求,解决了由于地区和教师水平差异所带来的对资源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资源的这种回收过程中,是以专业的人员或机构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筛选和评价,可以保证所回收资源的质量和水平,使回收的资源建设具有典型性、示范性、适应性、规范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目前,首都师范大学已经在所完成的二期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国家级培训任务和二期国家级试点工作中与重庆市、河南、四川、江苏和广西建立了培训资源再生机制。在进行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了:1)典型教学案例的建设,强调资源的示范性作用;2)收集了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资源,以适应不同参训学员对资源的需求;3)充分发掘和调动参训学员创造性,使资源库不断充满新的活力;4)强调了资源的规范化建设。目前,该机制运转畅通,不仅使得首都师范大学这一中心节点上的资源得到了及时的更新和扩充,而且还为其他省市的省级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一批经过修改、完善的再生资源已经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培训提供良好的服务了。
三、培训资源的知识管理与服务
当前随着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师对资源库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只提供资源的检索功能的传统资源库已经无法满足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认为培训资源库管理系统不仅要方便用户检索各种资源,而且还应能够促进教师共享知识、利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这就需要资源库管理系统能够合理组织显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例如,可将大量的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中所挖掘出的知识转化为各种教学策略、教学模板和资源集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模板设计教学活动,围绕教学主题选择视频、音频、课件,动画等资源,使教师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帮助教师用于教学决策和教学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已经开展了有关资源的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如我们开发的“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案例学习支持系统”,该系统的目标是支持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国家级培训的在线课程学习,扭转普通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上的网络课程只能传授显性知识,不能有效促进教师发展实践性知识的局面,真正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案例学习支持系统中,一方面我们提出了采用基于案例推理技术(CBR)实现案例搜索机制,另一方面我们提供了案例研究工具,支持课堂教学案例的定量分析。
四、建立支持远程教学的培训课程网站
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学是解决本次培训中不同层次需求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在培训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网http://www.zjz.net.cn/kecheng/”,该网站是与培训教材、配套光盘三位一体的培训支持网站。它不仅具有普通教材支持网站的基本内容,又有其独特之处。它支持主讲教师的教、学员的学,并能支持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教育技术专家的交流、沟通与相互学习。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教材的更新发展,即教材为培训服务,培训带动教材发展。
网站目前面向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讲教师、专家学者、教材编辑人员、对教育技术感兴趣的教师、研究生及其他各界人士开放。用户申请注册并通过认证后,可以阅读网站的所有栏目、下载资源、使用网站的基本功能,如在留言板留言等。
参考文献
[1]美国教育信息化CEO论坛资料.2004年.
[2]童宏保.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http://www.chinavalue.net/showarticle.aspx?id=25646.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只要存在资源的地方就存在资源的利用的问题。为了解决培训中的资源建设和利用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支持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国家级培训目标的实现,我们认为应该建立一套有效、合理的培训资源支撑体系。以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的线性发展模式已逐渐被淘汰,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循环经济模式已经将传统经济转向了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论范式。教育培训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也应该是建立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理论观基础上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则是这种模式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国家级培训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基本指导思想:1)强调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对培训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实现资源共享;2)资源建设内容应涵盖从理论到示范、实践、反思到专家指导的全过程,以支持“案例学习”、“任务驱动”等培训策略;3)应充分利用教师在培训和专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再生资源,使培训资源不断创新和发展;4)将知识管理技术运用于资源管理系统,资源库不仅提供检索资源的服务,还应提供知识管理、知识挖掘和知识服务,促进教师共享知识、利用知识和创新知识。其具体主要解决方案如下。
一、培训资源的组织和存储方案
为了充分发挥各级培训机构现有的设备和资源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我们提出了采用分布式资源库的组织架构的培训资源的存储和组织方式。根据多层次的培训机构组织形式,分布式资源库将培训资源分散存储在各级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源服务器中,仅培训资源的目录信息和一些培训必备文件集中在项目办资源信息中心,形成以国家项目办资源信息中心为中心节点的、由国家级基地和省/地/县级培训中心为分节点的多层分布式资源库网络系统,如图1所示。

这种分布式的资源库的组织和存储方式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分级和分层管理,提高资源运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提升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节省网络带宽,降低资源建设的成本,有效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已有的网络资源的实时应用。在今后,随着网格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这种分布存储组织和存储方式将会实现资源库的更高效的分布式管理。
二、培训资源的再生与再利用机制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是一次国家级的举措,其目标是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教师。因此对培训资源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短期的教师培训,更重要的是应立足于教师的实际需求,从教师的工作实际出发,强调资源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树立正确的资源建设观。我们认为树立正确的资源建设观的关键是:不能把培训看成是单纯的消费资源环节,而应把培训过程看成是资源再生与再利用的过程。参训学员是资源再生的创造者,他们在培训中创造出新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关键教学事件以及新的问题,将成为我们在后续培训中可利用的新的再生培训资源。资源再生和再利用反映了“行动—反思—行动更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思想,是一个知识创造的循环过程。国家级培训机构应该能够形成培训资源的再生机制,使资源库不断吸收新的优质培训资源。
通过这种资源再生机制,一方面不仅能够解决在长时间大范围培训中资源的枯竭问题,而且由于注入的新的优质资源来自于参训教师,因此更贴近于教师的实际需求,解决了由于地区和教师水平差异所带来的对资源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资源的这种回收过程中,是以专业的人员或机构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筛选和评价,可以保证所回收资源的质量和水平,使回收的资源建设具有典型性、示范性、适应性、规范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目前,首都师范大学已经在所完成的二期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国家级培训任务和二期国家级试点工作中与重庆市、河南、四川、江苏和广西建立了培训资源再生机制。在进行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了:1)典型教学案例的建设,强调资源的示范性作用;2)收集了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资源,以适应不同参训学员对资源的需求;3)充分发掘和调动参训学员创造性,使资源库不断充满新的活力;4)强调了资源的规范化建设。目前,该机制运转畅通,不仅使得首都师范大学这一中心节点上的资源得到了及时的更新和扩充,而且还为其他省市的省级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一批经过修改、完善的再生资源已经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培训提供良好的服务了。
三、培训资源的知识管理与服务
当前随着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师对资源库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只提供资源的检索功能的传统资源库已经无法满足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认为培训资源库管理系统不仅要方便用户检索各种资源,而且还应能够促进教师共享知识、利用知识和创新知识,这就需要资源库管理系统能够合理组织显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例如,可将大量的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中所挖掘出的知识转化为各种教学策略、教学模板和资源集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模板设计教学活动,围绕教学主题选择视频、音频、课件,动画等资源,使教师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帮助教师用于教学决策和教学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已经开展了有关资源的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如我们开发的“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案例学习支持系统”,该系统的目标是支持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国家级培训的在线课程学习,扭转普通网络教学支撑平台上的网络课程只能传授显性知识,不能有效促进教师发展实践性知识的局面,真正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案例学习支持系统中,一方面我们提出了采用基于案例推理技术(CBR)实现案例搜索机制,另一方面我们提供了案例研究工具,支持课堂教学案例的定量分析。
四、建立支持远程教学的培训课程网站
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学是解决本次培训中不同层次需求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在培训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网http://www.zjz.net.cn/kecheng/”,该网站是与培训教材、配套光盘三位一体的培训支持网站。它不仅具有普通教材支持网站的基本内容,又有其独特之处。它支持主讲教师的教、学员的学,并能支持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教育技术专家的交流、沟通与相互学习。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教材的更新发展,即教材为培训服务,培训带动教材发展。
网站目前面向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讲教师、专家学者、教材编辑人员、对教育技术感兴趣的教师、研究生及其他各界人士开放。用户申请注册并通过认证后,可以阅读网站的所有栏目、下载资源、使用网站的基本功能,如在留言板留言等。
参考文献
[1]美国教育信息化CEO论坛资料.2004年.
[2]童宏保.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http://www.chinavalue.net/showarticle.aspx?id=25646.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