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促进一个人心智成长的重要途径,是一个人心理成长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方式。阅读过程其实是阅读者体验、领悟文本精神内涵及作者精神世界的心理诉求过程。而建构在阅读之上的阅读教学,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语言、透视文化的心理认知、体验、思辨的双边学习过程,是阅读心理认知发展和情智审美愉悦的过程,是知、情、智、趣的和谐统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学习一些描写爱情、歌咏爱情的文学作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多么纯美的情感啊!但是,在阅读教学这一类的文学作品时,学生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表现。阅读诗歌需要吟哦讽诵,可是吟诵《关雎》时,有的学生表现出忸怩之态,不好意思诵读;有的学生则在朗读时发出了不怀好意的笑声。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的种种现象看似是学生阅读中的不良行为,其实这种行为是学生阅读心理的外化,所以,研究阅读教学必须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阅读教学需要指导学生的阅读心理卫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谈到“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时,要求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什么是阅读心理卫生呢?它是相对于心理不卫生而言的,其实就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衡量人的健康标准是身心全面健康。我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曾指出:“我们因注重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得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则必须注重心理卫生”。由此看来,心理健全发展则是心理卫生,而阅读心理卫生则是阅读心理健全发展。
阅读心理卫生,是指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期待、阅读感悟、阅读体验、阅读批判符合文本的情感以及文化的浸染而表现出的阅读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态度,并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指导下阅读并形成思辨,宽容文本,愉悦自我,辩证地赏析文本,扬弃地接受阅读文本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促进阅读者的心理健全发展。“本真语文”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习语言、感悟文化的心理认知过程,所以,卫生的阅读心理应该是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文的、情感的、生活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从而有助于阅读者的心理健康成长,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阅读心理卫生,潜移默化地借助阅读情景形成生活化的情感认识和文化体验,对传统文化能批判地接受和发扬,在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情智引领下,在教学的科学预设中,深入到文本中深度阅读,思辨性地在文化背景中阅读,在积极的情感注意中阅读,在至情至性中阅读,学生的阅读心理定然会健康成长。
《诗经》的首篇《关雎》是一首情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决定了他们对爱情的朦胧认识,所以,学生表现出了既好奇又忸怩,既怀有坏笑又不敢放肆等等阅读心理不卫生的现象。可能有的教师针对学生这样的阅读心理不敢过多地强调爱情,但诵读欣赏《关雎》,如果不言情事,学生怎能在朗读中欣赏先民纯朴而真挚的情感呢?没有情感的朗读又如何能够深度阅读呢?所以,只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提升作用,积极指导学生阅读心理中的“有意注意”,深入开展“文化阅读”,倡导精神营养式的阅读,让学生阅读的情智交融、知行合一,在求真尚美中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心理。
一.积极引领,转“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阅读教学不但需要以学生学习为教学主体,而且需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需要从阅读心理的角度,积极引领,转化学生消极的“无意注意”为积极的“有意注意”,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所以,教师预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同学们,《关雎》是一首情歌,同时又是一首追求美好生活的赞歌,请同学们诵读《关雎》,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关雎》中的少女形象。
学生高声诵读。
学生交流:“窈窕淑女”,这是一位文静善良的美丽姑娘;“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这是一位勤劳能干的美丽姑娘。
教师引领:这样一位文静、善良、勤劳、能干而美丽的姑娘,岂不是人人向往与追求的美的化身?我们的先人们是爱美的,是追求美的,是向往美的,这样对内在美的追求传承了中华的千秋文明。如此读来,每一位中华的谦谦君子怎能不传唱这样一首充满着对美的诠释的情歌呢?下面我们大声地朗读《关雎》。
学生的声音洪亮而动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学生在朗读中充满着对美好爱情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这就是“思之无邪”。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着学生阅读优美的诗歌语言,从中体味到先人追求美好和向往真爱的纯美情感。
阅读完全是心智活动,阅读注意力决定了心智活动的状态,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没有阅读指向的前提下,学生没有意志努力引领时,非常容易被阅读文本的新异性所刺激,因为《关雎》这样的情歌在语文教材中是很少见的,在平时的阅读中教师以及家长对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也有意回避言情小说等书籍。所以,阅读爱情诗时,学生无意注意的方向会集中在言情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诗句上,这时教师的“教”就需要发挥引领作用,将阅读的需求和情绪状态从文本的新异性主动转化为向往美好的精神需求。上述教学环节,教师积极转化学生无意注意,引导学生有意注意,调整学生阅读精神状态,调节学生阅读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注意力的指向,从而养成学生健康的阅读心理。
二.知行合一,转“浅层阅读”为“文化阅读”
阅读《关雎》这样的情诗,不仅需要学生的阅读体验,还需要通过情智浸染等心理活动陶冶阅读者的情操,濡染中华传统文化。学生的个体阅读和课堂阅读教学是有区别的,虽然现代语文教学观强调阅读者的个体阅读体验和感悟,但阅读教学不仅需要阅读者将个体体验和整体感知和谐交融,还需要将阅读者的个体阅读体验和感悟与阅读教学目标最大化地接近,在教师阅读指导中形成更高级、更完整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尤其是通过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心理渐趋成熟,阅读心理更趋健康,这就是课堂阅读教学。在学习《关雎》时,教师特别预设了这样一个环节:
教师: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在诗歌长河之中有很多“诗言志”的例子,请同学们从积累中举出几个例子,共享中华文化的绚烂。
学生交流: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交流了很多诗歌,一边诵读,一边欣赏,在诗歌的熏染中,学生的情感怎能不健康呢?“诗言志”是作者的情感外露,“思无邪”是读者的情感熏染,只要正确的价值引领,只要充满魅力的中华文化浸染,学生的阅读心理卫生一定会在正确的价值判断中健康起来,美好起来!
如果说浅层阅读可能会导致学生阅读心理畸形的话,文化阅读能更多地调动学生的“已知”,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关雎》阅读教学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进行价值引领,提升了学生们对情诗的理解,也摒弃了阅读中言情事的浅显,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升华,阅读教学应能真切地、准确地把握住《诗经》中的情感,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并继承华夏先人的淳朴与美好,传承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阅读教学需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卫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所以研究学生阅读心理卫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领,从真善美的角度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以中华传统文化浸染学生心灵,以魅力无穷的文化来浸润学生的阅读心理。
三.求真尚美,转“情感阅读”为“精神阅读”
阅读能怡情养性,能悦心愉神。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心理常常会随着文本的变化而改变,阅读《关雎》如果仅停留在情歌的层面上,学生阅读的心理成长就会缺失养分,阅读本身是学生心理成长的精神食粮。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所以,阅读教学是促使学生精神成长的知行合一的过程,是从情感愉悦过渡为精神愉悦的过程,虽然情感是外露的,而阅读心理则是一个从情感到精神的内化过程。
评判阅读心理卫生应从以下要素来看:能每天读书的固有阅读习惯、君子般的道德情操、向往真善美、人文的浸润和影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追求等。如果具备了这几点,这就做到了阅读心理卫生。阅读教学是多感官、多视角、全思维的互动对话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心理卫生有着密切关系,当阅读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熏染上面的时候,阅读心理卫生一定是健康的,而当阅读注意力分散时,阅读心理才会游离于文本的情感场之外。所以,当学生出现阅读心理卫生问题的时候,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教学手段,反思教学重难点的设置,只有充分尊重阅读主体——学生,充分调动阅读兴趣,积极引领阅读审美,集中阅读注意力,学生的阅读心理才能不出问题,所以,阅读心理卫生的养成,是一种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心理卫生是认知心理的课题,但只要阅读教学能从心理注意上加以积极引领,知行合一地注重文化阅读,求真尚美地深入到精神深度阅读,就一定会养成健康的阅读心理。
李旭东,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东。本文编校:舒 坦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学习一些描写爱情、歌咏爱情的文学作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多么纯美的情感啊!但是,在阅读教学这一类的文学作品时,学生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表现。阅读诗歌需要吟哦讽诵,可是吟诵《关雎》时,有的学生表现出忸怩之态,不好意思诵读;有的学生则在朗读时发出了不怀好意的笑声。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的种种现象看似是学生阅读中的不良行为,其实这种行为是学生阅读心理的外化,所以,研究阅读教学必须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阅读教学需要指导学生的阅读心理卫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谈到“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时,要求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什么是阅读心理卫生呢?它是相对于心理不卫生而言的,其实就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衡量人的健康标准是身心全面健康。我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曾指出:“我们因注重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得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则必须注重心理卫生”。由此看来,心理健全发展则是心理卫生,而阅读心理卫生则是阅读心理健全发展。
阅读心理卫生,是指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期待、阅读感悟、阅读体验、阅读批判符合文本的情感以及文化的浸染而表现出的阅读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态度,并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指导下阅读并形成思辨,宽容文本,愉悦自我,辩证地赏析文本,扬弃地接受阅读文本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促进阅读者的心理健全发展。“本真语文”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习语言、感悟文化的心理认知过程,所以,卫生的阅读心理应该是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文的、情感的、生活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从而有助于阅读者的心理健康成长,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阅读心理卫生,潜移默化地借助阅读情景形成生活化的情感认识和文化体验,对传统文化能批判地接受和发扬,在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情智引领下,在教学的科学预设中,深入到文本中深度阅读,思辨性地在文化背景中阅读,在积极的情感注意中阅读,在至情至性中阅读,学生的阅读心理定然会健康成长。
《诗经》的首篇《关雎》是一首情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决定了他们对爱情的朦胧认识,所以,学生表现出了既好奇又忸怩,既怀有坏笑又不敢放肆等等阅读心理不卫生的现象。可能有的教师针对学生这样的阅读心理不敢过多地强调爱情,但诵读欣赏《关雎》,如果不言情事,学生怎能在朗读中欣赏先民纯朴而真挚的情感呢?没有情感的朗读又如何能够深度阅读呢?所以,只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提升作用,积极指导学生阅读心理中的“有意注意”,深入开展“文化阅读”,倡导精神营养式的阅读,让学生阅读的情智交融、知行合一,在求真尚美中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心理。
一.积极引领,转“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阅读教学不但需要以学生学习为教学主体,而且需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需要从阅读心理的角度,积极引领,转化学生消极的“无意注意”为积极的“有意注意”,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所以,教师预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同学们,《关雎》是一首情歌,同时又是一首追求美好生活的赞歌,请同学们诵读《关雎》,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关雎》中的少女形象。
学生高声诵读。
学生交流:“窈窕淑女”,这是一位文静善良的美丽姑娘;“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这是一位勤劳能干的美丽姑娘。
教师引领:这样一位文静、善良、勤劳、能干而美丽的姑娘,岂不是人人向往与追求的美的化身?我们的先人们是爱美的,是追求美的,是向往美的,这样对内在美的追求传承了中华的千秋文明。如此读来,每一位中华的谦谦君子怎能不传唱这样一首充满着对美的诠释的情歌呢?下面我们大声地朗读《关雎》。
学生的声音洪亮而动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学生在朗读中充满着对美好爱情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这就是“思之无邪”。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着学生阅读优美的诗歌语言,从中体味到先人追求美好和向往真爱的纯美情感。
阅读完全是心智活动,阅读注意力决定了心智活动的状态,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没有阅读指向的前提下,学生没有意志努力引领时,非常容易被阅读文本的新异性所刺激,因为《关雎》这样的情歌在语文教材中是很少见的,在平时的阅读中教师以及家长对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也有意回避言情小说等书籍。所以,阅读爱情诗时,学生无意注意的方向会集中在言情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诗句上,这时教师的“教”就需要发挥引领作用,将阅读的需求和情绪状态从文本的新异性主动转化为向往美好的精神需求。上述教学环节,教师积极转化学生无意注意,引导学生有意注意,调整学生阅读精神状态,调节学生阅读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注意力的指向,从而养成学生健康的阅读心理。
二.知行合一,转“浅层阅读”为“文化阅读”
阅读《关雎》这样的情诗,不仅需要学生的阅读体验,还需要通过情智浸染等心理活动陶冶阅读者的情操,濡染中华传统文化。学生的个体阅读和课堂阅读教学是有区别的,虽然现代语文教学观强调阅读者的个体阅读体验和感悟,但阅读教学不仅需要阅读者将个体体验和整体感知和谐交融,还需要将阅读者的个体阅读体验和感悟与阅读教学目标最大化地接近,在教师阅读指导中形成更高级、更完整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尤其是通过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心理渐趋成熟,阅读心理更趋健康,这就是课堂阅读教学。在学习《关雎》时,教师特别预设了这样一个环节:
教师: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在诗歌长河之中有很多“诗言志”的例子,请同学们从积累中举出几个例子,共享中华文化的绚烂。
学生交流: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交流了很多诗歌,一边诵读,一边欣赏,在诗歌的熏染中,学生的情感怎能不健康呢?“诗言志”是作者的情感外露,“思无邪”是读者的情感熏染,只要正确的价值引领,只要充满魅力的中华文化浸染,学生的阅读心理卫生一定会在正确的价值判断中健康起来,美好起来!
如果说浅层阅读可能会导致学生阅读心理畸形的话,文化阅读能更多地调动学生的“已知”,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关雎》阅读教学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进行价值引领,提升了学生们对情诗的理解,也摒弃了阅读中言情事的浅显,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升华,阅读教学应能真切地、准确地把握住《诗经》中的情感,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并继承华夏先人的淳朴与美好,传承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阅读教学需要注意学生阅读心理卫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所以研究学生阅读心理卫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领,从真善美的角度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以中华传统文化浸染学生心灵,以魅力无穷的文化来浸润学生的阅读心理。
三.求真尚美,转“情感阅读”为“精神阅读”
阅读能怡情养性,能悦心愉神。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心理常常会随着文本的变化而改变,阅读《关雎》如果仅停留在情歌的层面上,学生阅读的心理成长就会缺失养分,阅读本身是学生心理成长的精神食粮。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所以,阅读教学是促使学生精神成长的知行合一的过程,是从情感愉悦过渡为精神愉悦的过程,虽然情感是外露的,而阅读心理则是一个从情感到精神的内化过程。
评判阅读心理卫生应从以下要素来看:能每天读书的固有阅读习惯、君子般的道德情操、向往真善美、人文的浸润和影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追求等。如果具备了这几点,这就做到了阅读心理卫生。阅读教学是多感官、多视角、全思维的互动对话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心理卫生有着密切关系,当阅读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熏染上面的时候,阅读心理卫生一定是健康的,而当阅读注意力分散时,阅读心理才会游离于文本的情感场之外。所以,当学生出现阅读心理卫生问题的时候,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教学手段,反思教学重难点的设置,只有充分尊重阅读主体——学生,充分调动阅读兴趣,积极引领阅读审美,集中阅读注意力,学生的阅读心理才能不出问题,所以,阅读心理卫生的养成,是一种阅读习惯的养成。
阅读心理卫生是认知心理的课题,但只要阅读教学能从心理注意上加以积极引领,知行合一地注重文化阅读,求真尚美地深入到精神深度阅读,就一定会养成健康的阅读心理。
李旭东,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东。本文编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