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就运算定律教学而言,只有在分析其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寻找出核心的价值内容,才能真正对学生展开良好的数学教育。新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理念,认真研究教材内容,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轻松的学习、应用运算定律,提高数学计算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定律;教学方法
数学运算定律,是计算法则的理论基础,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应用相当广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合理的使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复杂运算变的简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灵活的运用这些运算定律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详细、精准、准确的对运算定律加以概括,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运算定律,使运算定律真正为数学计算所应用,从而提高数学计算效率。
一、积累经验,丰富学生的运算定律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后,强调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而数学活动的经验是探索新知的基础,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积累。
根据运算定律在教材中编排的特点,教师应从低年级教学中给予逐步渗透。例如,教学计算长方形周长时,便可做有机渗透。首先呈现长方形(图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交流,一般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把4条边的长度相加12+8+12+8;第二种,12×2+8×2;第三种,(12+8)×2。在解释这几种方法的算理之后,教师可顺势提问:“这几种方法
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并用课件动态演示图1变成图2的过程,学生直观看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相当于两个(12+8)的和,从而明确这两个式子所求的都是长方形四条边长度之和,可以用等号连接,即(12+8)×2=12×2+8×2。
在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思想方法是非常有价值的,其实就是学习乘法分配律的一次经验积累。
二、借助几何直观,描述和理解运算定律
在小学,运算定律共有5条,虽然这5条运算定律并不复杂,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他们通常在表示方法上会写错,在应用上也会搞混。在教学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教材都是先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从代数方面进行思考探索。具体做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计算,得出两种方法算出的结果是相等的,因而两个算式有相等关系;然后模仿等式的结构再列举一些算式,再通过计算说明算式结果相等,从而得出这样的结构的算式是相等的;最后观察等式结构归纳概括出规律。这种不完全归纳法对于小学领域的知识和几岁小学生的阅历当然是可行的。但也不能排除学生对知识的怀疑,在访谈中,不少的学生理直气壮地提出疑问:左右两边的算式确实是变了,结果为什么会不变的呢?这是小学生典型的形象思维。
图形能以其生动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以其直观而让人信服。可以说,在数学中再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比几何图形更容易进入人们脑海的了。所以,对于上面所出现的疑问,教师只用口头解释可能越让学生糊涂,借助学生熟悉的几何图形来描述或解释运算定律,那么收效就大为不同了。
三、灵活运用,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良好意识
课标实验教材在“运算定律”内容的编写上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运算定律引出基于解决问题的背景,突出了运算定律的发生发展过程;二是减少了“运算定律”纯技能训练的内容,突出了应用“运算定律”灵活解决问题的内容。还有,对于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辨析困难,教学中应加强对比训练,尤其是借助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分析算理,让学生真正理解两条运算定律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不同的思路,并在运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良好的经验。
总之,运算定律的学习是学生数学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只有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潘旭东.对简便运算的简测与思考.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1-2
[2]沈佩峰.寻找简便计算教学的支点.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7,3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定律;教学方法
数学运算定律,是计算法则的理论基础,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应用相当广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合理的使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复杂运算变的简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很好的掌握、灵活的运用这些运算定律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详细、精准、准确的对运算定律加以概括,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运算定律,使运算定律真正为数学计算所应用,从而提高数学计算效率。
一、积累经验,丰富学生的运算定律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后,强调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而数学活动的经验是探索新知的基础,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积累。
根据运算定律在教材中编排的特点,教师应从低年级教学中给予逐步渗透。例如,教学计算长方形周长时,便可做有机渗透。首先呈现长方形(图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交流,一般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把4条边的长度相加12+8+12+8;第二种,12×2+8×2;第三种,(12+8)×2。在解释这几种方法的算理之后,教师可顺势提问:“这几种方法
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并用课件动态演示图1变成图2的过程,学生直观看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相当于两个(12+8)的和,从而明确这两个式子所求的都是长方形四条边长度之和,可以用等号连接,即(12+8)×2=12×2+8×2。
在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思想方法是非常有价值的,其实就是学习乘法分配律的一次经验积累。
二、借助几何直观,描述和理解运算定律
在小学,运算定律共有5条,虽然这5条运算定律并不复杂,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他们通常在表示方法上会写错,在应用上也会搞混。在教学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教材都是先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从代数方面进行思考探索。具体做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计算,得出两种方法算出的结果是相等的,因而两个算式有相等关系;然后模仿等式的结构再列举一些算式,再通过计算说明算式结果相等,从而得出这样的结构的算式是相等的;最后观察等式结构归纳概括出规律。这种不完全归纳法对于小学领域的知识和几岁小学生的阅历当然是可行的。但也不能排除学生对知识的怀疑,在访谈中,不少的学生理直气壮地提出疑问:左右两边的算式确实是变了,结果为什么会不变的呢?这是小学生典型的形象思维。
图形能以其生动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以其直观而让人信服。可以说,在数学中再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比几何图形更容易进入人们脑海的了。所以,对于上面所出现的疑问,教师只用口头解释可能越让学生糊涂,借助学生熟悉的几何图形来描述或解释运算定律,那么收效就大为不同了。
三、灵活运用,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良好意识
课标实验教材在“运算定律”内容的编写上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运算定律引出基于解决问题的背景,突出了运算定律的发生发展过程;二是减少了“运算定律”纯技能训练的内容,突出了应用“运算定律”灵活解决问题的内容。还有,对于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辨析困难,教学中应加强对比训练,尤其是借助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分析算理,让学生真正理解两条运算定律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不同的思路,并在运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良好的经验。
总之,运算定律的学习是学生数学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只有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潘旭东.对简便运算的简测与思考.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1-2
[2]沈佩峰.寻找简便计算教学的支点.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