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澍是中国当下最富有人文气质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能超越争议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用自然的营造智慧重塑中国本土建筑似乎才是他的根本旨趣。在致力于本土化营造的王澍的建筑理念中,他强调建筑位置在自然中的位置是尤为重要的就是它这个状态应该达到某种天然的程度,这也正对时下建筑界风行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反叛。
【关键词】王澍;传统文化;营造艺术;“重返自然”
一、多元背景下中国当代建筑的现状
中国的建筑文化非常悠久,中国的传统建筑见证了城市文明发展的特有精神内涵与地域文化,犹如一本凝聚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史书,把中国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伦理,哲学,科学技术囊括其中。西方文化思想的强烈冲击下,使得很多建筑开始脱离原有的环境的限制,现代主义的摩天大楼和欧式风情建筑接踵而至。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2012年,王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建筑师。这是对中国当代本土建筑师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志,也是中国本土建筑重回视野的里程碑。
二、承载记忆建筑的灵感来源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城市一直处于追赶的状态,乡村现在变化的特别快,传统的乡村被破坏的速度也特别快,中国承载“城市记忆”的传统建筑快速消失。面对城市本土文化的支离破碎,2014年王澍申请浙江省文村村试点。这个看似貌不惊人的普通村子由于受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传统的古居民所剩无几,文村人正在失去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
除了传统村落,王澍還钟情于古代山水画。中国传统绘画中孕育古代文人阶层精神的就是山水画。同园林一样,王澍显示了对五宋代山水画的喜爱,他认为,明青文的山水画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景观图,文人通过游历景观将自己情感依托在山水画中表现出敬畏自然。
三、“自然之道”的营造法式
(一)形式——追求自然形态的叙事
象山校区不只是大学校园,而是王澍的微型城市实验。因为这些建筑都有4,5层楼这样的高度,其实是一个城市的建筑高度。屋里屋外都可以上课的场地,逐步去恢复一些慢生活的能力。整个建筑完成后,剩余的场地全部租给农民用于耕种,学生们上课之余可以看到另外一种劳作方式在面前呈现。王澍设计这个建筑时有意的将建筑靠着围墙和和边界,与山拉开一点距离。这样建筑之间的密度变大,这样就会多出一大部分空地,保留自然山水。深灰的坡屋面,纯白色的山墙面,廊桥,让漫步象山校园的人犹如置身与江南水乡。国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只是远远的欣赏自然,而是可以和自然生活在一起,近距离参与的。
(二)建造——自然材料的营造智慧
现代建筑材料一般都没有时间性,都是快速,“不可呼吸的”,人工制造的某种材料,你看不到它随着岁月和风雨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多可能就是越来越难看,越来越凋敝。现代建筑最好看的时候就是它最初建成的那一刻,而传统建筑经历时间打磨洗礼反而愈加经典,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问题而是两种不同的建造方式的问题。2000年前后,中国城区大量拆除旧建筑旧街区,使得剩余的材料像垃圾一样被丢弃。而恰巧是这个契机给了王澍以后的建筑设计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宁波历史博物馆位于世博会E片区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它按照人工山体设计,与周围群山遥相呼应,追求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当一个建筑与当地的环境,文化和历史融合了才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征。这个建筑并不高,王澍有意控制了它的高度在24m以下,为了以后与周围的高层建筑形成一个对比和对话。更重要的是它对材料的选择,所有用到的砖瓦都是从这个地区被拆毁的村落,从废墟收集回来的材料。这是一座博物馆,用来收藏时间历史的,王澍巧妙的就地取材把过去当地居民的回忆收藏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是城市的中心,它需要新的开始,向前行走,所有王澍运用了另外的现代材料——混凝土。但是并非简单的使用,用毛竹作模板,来浇注混凝土,让人工的现代材料带有自然的感觉。
(三)思想——重返自然之道
“重返自然之道”,是庄子注3的哲学思想。王澍在的视野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他钟爱练习书法,欣赏绘画。他舍弃中国古代建筑中繁琐的营造法式力求达到返璞归真之境。《庄子·天道》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因此象山校区虽然看似迷幻,让人有种摸不着方向感觉,但仍然明显地透露出琐碎的细节,这种细节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合生活本质的。无论是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还是宁波博物馆的设计,王澍的设计理念融合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建造出他与众不同的建筑理念。
四、结语
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里,全世界都想着与众不同结果却成了千篇一律。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反复地用观念的方式来改变人的观点,一个民族可以在50年之内完全忘记几千年的文化。在现代化的今天,王澍依然推崇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应该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根源,如果说我们把我们的额根源切断的话,我们失去了过去,我们就会失去。现代化有很多便利性,但便利性不等于合理性。对于王澍的想法,有人批判说过于理想化不适用于人口猛增的大城市。王澍有自己的见解,他不赞成西方的现代的城市发展模式,他坚信中国传统设计方式完全能够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求。对于建筑未来的发展,王澍呼吁,回归文化,回归中国传统建筑,捍卫城市的文化内涵为未来寻找道路。回顾往昔,乃识前途。
参考文献:
[1]陈锦椿.本土设计中的不确定性探析——以王澍建筑作品为例 [J].福州大学建筑学院,2015(02):51.
[2]李海波,吴家炜.王澍建筑作品中的文人气质探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7(04):55.57
[3]黄逍宇,陈景衡.美丽乡村建设中新民居建筑空间的继承与更新——以文村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06):80-81.
[4]胡兴.解读王澍——泛建筑观视角下的“造园实践”[J].山西建筑,2017(21):2.
[5]甘露.宋代山水画于现代传统建筑的影响——以园林建筑为例[J].《设计》. 2017(20):10.
[6]尹美美,尹甜甜.建筑中的艺术精神——以王澍的建筑作品为例[J].《大众文艺》.2015(02):101 .
[7]王嘉睿.王澍建筑策略之“活”的建筑——从循环建造与低成本技术角度阐释——以王澍的建筑作品为例[J].《重庆建筑》. 2017(05):12、14.
【关键词】王澍;传统文化;营造艺术;“重返自然”
一、多元背景下中国当代建筑的现状
中国的建筑文化非常悠久,中国的传统建筑见证了城市文明发展的特有精神内涵与地域文化,犹如一本凝聚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史书,把中国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伦理,哲学,科学技术囊括其中。西方文化思想的强烈冲击下,使得很多建筑开始脱离原有的环境的限制,现代主义的摩天大楼和欧式风情建筑接踵而至。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2012年,王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建筑师。这是对中国当代本土建筑师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志,也是中国本土建筑重回视野的里程碑。
二、承载记忆建筑的灵感来源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城市一直处于追赶的状态,乡村现在变化的特别快,传统的乡村被破坏的速度也特别快,中国承载“城市记忆”的传统建筑快速消失。面对城市本土文化的支离破碎,2014年王澍申请浙江省文村村试点。这个看似貌不惊人的普通村子由于受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传统的古居民所剩无几,文村人正在失去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
除了传统村落,王澍還钟情于古代山水画。中国传统绘画中孕育古代文人阶层精神的就是山水画。同园林一样,王澍显示了对五宋代山水画的喜爱,他认为,明青文的山水画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景观图,文人通过游历景观将自己情感依托在山水画中表现出敬畏自然。
三、“自然之道”的营造法式
(一)形式——追求自然形态的叙事
象山校区不只是大学校园,而是王澍的微型城市实验。因为这些建筑都有4,5层楼这样的高度,其实是一个城市的建筑高度。屋里屋外都可以上课的场地,逐步去恢复一些慢生活的能力。整个建筑完成后,剩余的场地全部租给农民用于耕种,学生们上课之余可以看到另外一种劳作方式在面前呈现。王澍设计这个建筑时有意的将建筑靠着围墙和和边界,与山拉开一点距离。这样建筑之间的密度变大,这样就会多出一大部分空地,保留自然山水。深灰的坡屋面,纯白色的山墙面,廊桥,让漫步象山校园的人犹如置身与江南水乡。国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只是远远的欣赏自然,而是可以和自然生活在一起,近距离参与的。
(二)建造——自然材料的营造智慧
现代建筑材料一般都没有时间性,都是快速,“不可呼吸的”,人工制造的某种材料,你看不到它随着岁月和风雨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多可能就是越来越难看,越来越凋敝。现代建筑最好看的时候就是它最初建成的那一刻,而传统建筑经历时间打磨洗礼反而愈加经典,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问题而是两种不同的建造方式的问题。2000年前后,中国城区大量拆除旧建筑旧街区,使得剩余的材料像垃圾一样被丢弃。而恰巧是这个契机给了王澍以后的建筑设计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宁波历史博物馆位于世博会E片区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它按照人工山体设计,与周围群山遥相呼应,追求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当一个建筑与当地的环境,文化和历史融合了才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征。这个建筑并不高,王澍有意控制了它的高度在24m以下,为了以后与周围的高层建筑形成一个对比和对话。更重要的是它对材料的选择,所有用到的砖瓦都是从这个地区被拆毁的村落,从废墟收集回来的材料。这是一座博物馆,用来收藏时间历史的,王澍巧妙的就地取材把过去当地居民的回忆收藏在这里。同时这里也是城市的中心,它需要新的开始,向前行走,所有王澍运用了另外的现代材料——混凝土。但是并非简单的使用,用毛竹作模板,来浇注混凝土,让人工的现代材料带有自然的感觉。
(三)思想——重返自然之道
“重返自然之道”,是庄子注3的哲学思想。王澍在的视野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他钟爱练习书法,欣赏绘画。他舍弃中国古代建筑中繁琐的营造法式力求达到返璞归真之境。《庄子·天道》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因此象山校区虽然看似迷幻,让人有种摸不着方向感觉,但仍然明显地透露出琐碎的细节,这种细节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合生活本质的。无论是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还是宁波博物馆的设计,王澍的设计理念融合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建造出他与众不同的建筑理念。
四、结语
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里,全世界都想着与众不同结果却成了千篇一律。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反复地用观念的方式来改变人的观点,一个民族可以在50年之内完全忘记几千年的文化。在现代化的今天,王澍依然推崇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应该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根源,如果说我们把我们的额根源切断的话,我们失去了过去,我们就会失去。现代化有很多便利性,但便利性不等于合理性。对于王澍的想法,有人批判说过于理想化不适用于人口猛增的大城市。王澍有自己的见解,他不赞成西方的现代的城市发展模式,他坚信中国传统设计方式完全能够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求。对于建筑未来的发展,王澍呼吁,回归文化,回归中国传统建筑,捍卫城市的文化内涵为未来寻找道路。回顾往昔,乃识前途。
参考文献:
[1]陈锦椿.本土设计中的不确定性探析——以王澍建筑作品为例 [J].福州大学建筑学院,2015(02):51.
[2]李海波,吴家炜.王澍建筑作品中的文人气质探究[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7(04):55.57
[3]黄逍宇,陈景衡.美丽乡村建设中新民居建筑空间的继承与更新——以文村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06):80-81.
[4]胡兴.解读王澍——泛建筑观视角下的“造园实践”[J].山西建筑,2017(21):2.
[5]甘露.宋代山水画于现代传统建筑的影响——以园林建筑为例[J].《设计》. 2017(20):10.
[6]尹美美,尹甜甜.建筑中的艺术精神——以王澍的建筑作品为例[J].《大众文艺》.2015(02):101 .
[7]王嘉睿.王澍建筑策略之“活”的建筑——从循环建造与低成本技术角度阐释——以王澍的建筑作品为例[J].《重庆建筑》. 2017(0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