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重难点,如何从博大精深的传统国学中汲取作文素养,是语文教育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恭城民族中学通过互联网+的模式,举办一系列的传承经典活动,让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焕发了勃勃生机。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也更深刻的认识到:优秀的作文,不仅需要以生活为写作源泉,积累素材,更需要植根于优秀经典文化之中,汲取营养,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文采斐然。
【关键词】传统国学;语文教学;作文教学
引言
传统国学的引入,语文教学受益匪浅。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而国学经典的魅力,更体现了它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在语文作文教学方面。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应当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为此,部编版的语文教材充分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还增加了很多经典传统篇目,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这些经典中古代圣贤的人格关照、警世言论、传世佳作等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厚肥沃,足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的国学经典的积累,既可以增加学生内在的知识储量,让他们感受古典文化之美,从而陶冶情操;又能对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它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學生饱读诗书,就能学以致用,他就会在看到大海时可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到瀑布时会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诸如此类,而不只是干巴巴的在作文中说:大海真美啊!瀑布真壮观啊!有了文学经典的滋养渗透,学生的作文就有了质的飞跃,尽显文学之美,文字也才有了灵动感。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结合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即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在动态中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使学生不仅能够感知、积累国学精髓,更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理念是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包含以下几点:
1.以国学明礼诚信正心,让作文主题富有正能量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集萃了古代圣贤的智慧,先贤们在作品中或忧国忧民,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乐观豁达,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或给人智慧,如庄子;或格物致知;或至情妙理。恭城民族中学的办学理念也正是遵循育人为先之道,以培育具有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八德的学生为主。心正则文正,所谓文如其人。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下,学生就能明辨是非,明确价值取向,抵制社会的不良诱惑。思想纯正了,笔下的文章就有了灵魂。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思想空洞、盲目厌世、无病呻吟、虚情假意等问题。
例如:在学校常规进行的《弟子规》诵读中有:“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就简单明白的告诉学生,在复杂的朋友圈里,哪些人可以做良朋益友,哪些人是狐朋狗友,真正的友谊又是什么。
2.国学诵读,积淀熏陶,使作文言之有物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更应注重通过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带着充沛的情感,沉浸于对象中,全身心地浸染,体悟国学经典的精髓,把国学经典反映的人文精神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既能让情感获得熏陶与浸染,又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正如叶澜先生所说:“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步入的一种审美境界,是一种生动形象的充满情感的,充满想象的,充满智慧的,充满活力的,充满变化的教学艺术,是生命的对话,是情感的互动。”学校在互联网+的模式下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非常重视国学的诵读。
例如在学习《出师表》时,教学中解决了字、词、句之后,我特意让学生对“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两句进行赏析诵读,并让他们拓展阅读《后出师表》《三国演义》,更深一层的了解诸葛亮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实质。学生有了积累,感受到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后,我再让他们结合现实中的例子,例如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爆发,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抗疫,涌现了一大批“最美逆行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与病毒做抗争,从死神手中抢生命。尤其是84岁高龄的终南山院士,一直走在抗疫的最前线,正是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真实写照。学生有了体会,有了积淀,眼界就开阔,就能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用一颗热诚的心去感悟生活、拥抱生活、书写生活。有了生活做写作的源泉,何愁作文内容无话可写呢?
3.化用国学经典,使作文语言优美
作文教学的一大困惑之一,就是学生语言苍白、平淡无奇,像记流水账。即使构思巧妙,但一下笔就不知所云,或者是套用太多网络用语,以致作文失去应有的文采。
在浩渺的国学经典中,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其语言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文辞优美,可谓字字珠玑,言简义丰,发人深省。学生在经过大量的诵读、积累之后,完全可以在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学宝库中获取优美的语言,加以合理借用,来为自己的作文添彩。
3.1引诗入文
例如,在写以“旅程”为话题的作文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去国学经典里自由遨游,将适合自己的诗文引入到作文中:“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如果能够穿越,我一定会背上背包,与李白一起‘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同王维一起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人间佳境;我会与晏殊一起登上旧亭台,喝酒作词,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会与苏东坡一起游赤壁,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色……
3.2化诗入文
例如,在写以“乐观”为话题的作文时,可以巧妙化用诗词:“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但愿人长久的皎洁明月;乐观就是那直挂云帆的沧浪之水。”
3.3古文仿写、改写
近几年,不管是期末检测还是中考,都出现了对古文的仿写或改写的作文题目,如2020年桂林市语文中考的作文题就是从《狼》《卖炭翁》中任选一篇进行改写,八年级的期末检测作文也是以《马说》为素材作文。所以训练学生的古文仿写能力,能够让学生汲取国学中的精华,从而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例如,在学了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后可练习仿写:“独自梅园漫步,沉迷难返归途,梦醒思归时,误入梅园深处。觅路,觅路,荡起落梅满路。”
总之,国学经典不仅是情感养成,思维养成,语言养成,而且是一种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只有不断的积淀和运用,才能真正领悟语文魅力并彰显语文素养。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书卷气”,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将国学经典阅读与写作“文化文”结合起来,阅读积淀会推动写作交流,写作交流又反过来激发、促进阅读积淀。这样,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真正实现读写的高效结合。那么,学生不仅能够饱读诗书,笔下的文章也会大放异彩,氤氲着迷人的文化之光。
作者简介:李燕云(1980-),女,恭城民族中学教师,从教20年来,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曾多次在县、市级语文教学比赛中获奖。
【关键词】传统国学;语文教学;作文教学
引言
传统国学的引入,语文教学受益匪浅。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而国学经典的魅力,更体现了它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在语文作文教学方面。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应当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为此,部编版的语文教材充分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还增加了很多经典传统篇目,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这些经典中古代圣贤的人格关照、警世言论、传世佳作等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厚肥沃,足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的国学经典的积累,既可以增加学生内在的知识储量,让他们感受古典文化之美,从而陶冶情操;又能对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它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學生饱读诗书,就能学以致用,他就会在看到大海时可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到瀑布时会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诸如此类,而不只是干巴巴的在作文中说:大海真美啊!瀑布真壮观啊!有了文学经典的滋养渗透,学生的作文就有了质的飞跃,尽显文学之美,文字也才有了灵动感。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结合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即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在动态中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使学生不仅能够感知、积累国学精髓,更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学生的写作热情、写作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理念是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包含以下几点:
1.以国学明礼诚信正心,让作文主题富有正能量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集萃了古代圣贤的智慧,先贤们在作品中或忧国忧民,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乐观豁达,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或给人智慧,如庄子;或格物致知;或至情妙理。恭城民族中学的办学理念也正是遵循育人为先之道,以培育具有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八德的学生为主。心正则文正,所谓文如其人。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下,学生就能明辨是非,明确价值取向,抵制社会的不良诱惑。思想纯正了,笔下的文章就有了灵魂。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思想空洞、盲目厌世、无病呻吟、虚情假意等问题。
例如:在学校常规进行的《弟子规》诵读中有:“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就简单明白的告诉学生,在复杂的朋友圈里,哪些人可以做良朋益友,哪些人是狐朋狗友,真正的友谊又是什么。
2.国学诵读,积淀熏陶,使作文言之有物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更应注重通过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带着充沛的情感,沉浸于对象中,全身心地浸染,体悟国学经典的精髓,把国学经典反映的人文精神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既能让情感获得熏陶与浸染,又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正如叶澜先生所说:“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步入的一种审美境界,是一种生动形象的充满情感的,充满想象的,充满智慧的,充满活力的,充满变化的教学艺术,是生命的对话,是情感的互动。”学校在互联网+的模式下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非常重视国学的诵读。
例如在学习《出师表》时,教学中解决了字、词、句之后,我特意让学生对“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两句进行赏析诵读,并让他们拓展阅读《后出师表》《三国演义》,更深一层的了解诸葛亮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实质。学生有了积累,感受到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后,我再让他们结合现实中的例子,例如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爆发,全国上下,团结一致抗疫,涌现了一大批“最美逆行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与病毒做抗争,从死神手中抢生命。尤其是84岁高龄的终南山院士,一直走在抗疫的最前线,正是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真实写照。学生有了体会,有了积淀,眼界就开阔,就能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用一颗热诚的心去感悟生活、拥抱生活、书写生活。有了生活做写作的源泉,何愁作文内容无话可写呢?
3.化用国学经典,使作文语言优美
作文教学的一大困惑之一,就是学生语言苍白、平淡无奇,像记流水账。即使构思巧妙,但一下笔就不知所云,或者是套用太多网络用语,以致作文失去应有的文采。
在浩渺的国学经典中,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其语言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文辞优美,可谓字字珠玑,言简义丰,发人深省。学生在经过大量的诵读、积累之后,完全可以在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文学宝库中获取优美的语言,加以合理借用,来为自己的作文添彩。
3.1引诗入文
例如,在写以“旅程”为话题的作文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去国学经典里自由遨游,将适合自己的诗文引入到作文中:“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如果能够穿越,我一定会背上背包,与李白一起‘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同王维一起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人间佳境;我会与晏殊一起登上旧亭台,喝酒作词,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会与苏东坡一起游赤壁,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色……
3.2化诗入文
例如,在写以“乐观”为话题的作文时,可以巧妙化用诗词:“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但愿人长久的皎洁明月;乐观就是那直挂云帆的沧浪之水。”
3.3古文仿写、改写
近几年,不管是期末检测还是中考,都出现了对古文的仿写或改写的作文题目,如2020年桂林市语文中考的作文题就是从《狼》《卖炭翁》中任选一篇进行改写,八年级的期末检测作文也是以《马说》为素材作文。所以训练学生的古文仿写能力,能够让学生汲取国学中的精华,从而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例如,在学了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后可练习仿写:“独自梅园漫步,沉迷难返归途,梦醒思归时,误入梅园深处。觅路,觅路,荡起落梅满路。”
总之,国学经典不仅是情感养成,思维养成,语言养成,而且是一种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只有不断的积淀和运用,才能真正领悟语文魅力并彰显语文素养。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书卷气”,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将国学经典阅读与写作“文化文”结合起来,阅读积淀会推动写作交流,写作交流又反过来激发、促进阅读积淀。这样,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真正实现读写的高效结合。那么,学生不仅能够饱读诗书,笔下的文章也会大放异彩,氤氲着迷人的文化之光。
作者简介:李燕云(1980-),女,恭城民族中学教师,从教20年来,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曾多次在县、市级语文教学比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