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改革开放以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开始逐渐与外界交流,而作为其与外界沟通交际的主要语言,汉语的学习对于维吾尔族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来讲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学好汉语,才能够对相关知识、外界社会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够融入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
关键词:维吾尔族;汉语教学
对于维吾尔族学生来讲,汉语是第二语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丰富理论知识与语言技能的传授外,还应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思维方式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种种语言交际障碍,使其可以灵活的运用汉语来面对今后的学习、交流,对此,其汉语教师应给予充分重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思维方式的导入。
一、风俗习惯思维的导入
作为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延续积累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着重表现在人们的服饰、饮食,以及婚丧与居住等多方面。每个国家及其不同民族、地区所拥有的风俗习惯都存在红一定差异,在交际中若不了解这些风俗习惯,就无法实现高效、无误的交流,也会徒添许多麻烦。比如:结婚那天,亲戚朋友来了许多,酒席吃完了就开始闹洞房;他们是老朋友了,每逢佳节都要一起喝两杯。上述这两个例子,说明汉族人结婚时、节庆时有办酒席、闹洞房等习俗。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禁忌,比如,看望生病的人不可以松“种”作为礼物,主要是因为“种”与“钟”是谐音。同时4这个数字也要禁用,因为“4”与“死”是谐音。反之,汉族人民也经常会用谐音来图吉利,如,广州就曾流行过一段崇拜“8”的热潮,将8念成“发”,希望能够获得发财、发家与发展的吉祥。对于上述这些风俗习惯,教师在授课中都要适当的介绍给学生,只有做到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真正灵魂的运用汉语言来沟通交际,形成良好的汉语思维。
二、地理环境思维的导入
人类在不同自然环境创作出的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也往往都是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也具有各自特色,而语言作为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与使用该语言所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存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汉族人民通常都居住于内陆、沿海一带,对于居住于沿海的汉族人,其通常都是靠海为生,因而语言发展中,形成的成语、谚语等也与海有着密切联系,且经常会经海风、鱼、湖等用作喻体,如,大风大浪、五湖四海,以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而对于居住在内陆的汉族人来讲,生活环境一般都是四季分明、景秀如画,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其人民经常会通过山川、气候等自然景物来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如,风和日暖、不到黄河心不死等等。而对于维吾尔族学生来讲,其从小就生活在边缘荒漠,语言表达中经常运用的都是沙、山、荒漠与隔壁等等。因此,在汉语教学中,要想培养维吾尔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就必须要在学习理论知识、表达技巧的同时,懂得在于不同地区人民沟通时,要善于结合其地理环境来完成顺畅交流,形成良好的汉语思维。
三、价值理念思维的导入
对于不同民族来讲,文化心态、民族心理的形成发展都会影响其对各类事物的认识与评价,并形成独特的价值理念。
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汉民族经常会将一些动植物与某些特性、品质相结合,并形成不同的情感、褒貶态度。比如,“老黄牛”,通常都会比喻一些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人;而“铁公鸡”形容的大多都是一些极为吝啬的人;在比喻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是,人们经常会用到“鸡毛蒜皮”等等。另一方面,蓝色的天空、大海等经常会让人联想到无穷无尽的一种境界,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总之,要想实现良好的思维方式导入,就必须要了解汉族人民的价值理念,并善于从这一层面去思考表达。
四、民族心理思维的导入
一个民族心理的形成需要经过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对于汉民族来讲,影响最深的当属孔孟之道,因而对于待人接物强调要拥有谦逊、含蓄等心理。比如,请客吃饭时,桌子上虽然摆满了丰富菜肴,但主人却经常会说“招待不周,大家凑合吃几口”等语言来表现谦虚,否则就会给人带来目中无人等印象。又如:在与身份、辈分不同的人沟通时也要尽可能做到委婉含蓄,避免产生的一些正面冲突、争辩,要尽量选用婉转的方式进行表达,进而避免伤了双方和气;再如:汉族人民称呼自己爱人时,一般都是“当家的”“我家那口子”等,呈现出一种较为显著的含蓄心理。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强恰交流,准确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对于民族心理的掌握也是极为重要的,维吾尔族教师在培养、拓展学生汉语思维中,应对这一方面给予着重考虑。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维吾尔族的汉语教学来讲,思维方式的导入已经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于语音、语法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思维方式导入,既不可能一味忽视,也不能演变成理论传授,只有从更准确的角度去看待,才能够获得更理想的掌握,学生才能够更自如的运用汉语。
参考文献:
[1]努丽亚·麦麦提伊敏.试论维吾尔族学生汉语教学的措施[J].小作家选刊,2017,(1):91-92.
[2]刘颖.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以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学系学生为个案[D].中央民族大学,2012.
[3]托合提库尔班.论汉语教学中维吾尔族学生修辞能力之培养[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5(2):35-38.
关键词:维吾尔族;汉语教学
对于维吾尔族学生来讲,汉语是第二语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丰富理论知识与语言技能的传授外,还应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思维方式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种种语言交际障碍,使其可以灵活的运用汉语来面对今后的学习、交流,对此,其汉语教师应给予充分重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思维方式的导入。
一、风俗习惯思维的导入
作为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延续积累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着重表现在人们的服饰、饮食,以及婚丧与居住等多方面。每个国家及其不同民族、地区所拥有的风俗习惯都存在红一定差异,在交际中若不了解这些风俗习惯,就无法实现高效、无误的交流,也会徒添许多麻烦。比如:结婚那天,亲戚朋友来了许多,酒席吃完了就开始闹洞房;他们是老朋友了,每逢佳节都要一起喝两杯。上述这两个例子,说明汉族人结婚时、节庆时有办酒席、闹洞房等习俗。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禁忌,比如,看望生病的人不可以松“种”作为礼物,主要是因为“种”与“钟”是谐音。同时4这个数字也要禁用,因为“4”与“死”是谐音。反之,汉族人民也经常会用谐音来图吉利,如,广州就曾流行过一段崇拜“8”的热潮,将8念成“发”,希望能够获得发财、发家与发展的吉祥。对于上述这些风俗习惯,教师在授课中都要适当的介绍给学生,只有做到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真正灵魂的运用汉语言来沟通交际,形成良好的汉语思维。
二、地理环境思维的导入
人类在不同自然环境创作出的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也往往都是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也具有各自特色,而语言作为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与使用该语言所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存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汉族人民通常都居住于内陆、沿海一带,对于居住于沿海的汉族人,其通常都是靠海为生,因而语言发展中,形成的成语、谚语等也与海有着密切联系,且经常会经海风、鱼、湖等用作喻体,如,大风大浪、五湖四海,以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等;而对于居住在内陆的汉族人来讲,生活环境一般都是四季分明、景秀如画,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其人民经常会通过山川、气候等自然景物来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如,风和日暖、不到黄河心不死等等。而对于维吾尔族学生来讲,其从小就生活在边缘荒漠,语言表达中经常运用的都是沙、山、荒漠与隔壁等等。因此,在汉语教学中,要想培养维吾尔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就必须要在学习理论知识、表达技巧的同时,懂得在于不同地区人民沟通时,要善于结合其地理环境来完成顺畅交流,形成良好的汉语思维。
三、价值理念思维的导入
对于不同民族来讲,文化心态、民族心理的形成发展都会影响其对各类事物的认识与评价,并形成独特的价值理念。
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汉民族经常会将一些动植物与某些特性、品质相结合,并形成不同的情感、褒貶态度。比如,“老黄牛”,通常都会比喻一些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人;而“铁公鸡”形容的大多都是一些极为吝啬的人;在比喻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是,人们经常会用到“鸡毛蒜皮”等等。另一方面,蓝色的天空、大海等经常会让人联想到无穷无尽的一种境界,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总之,要想实现良好的思维方式导入,就必须要了解汉族人民的价值理念,并善于从这一层面去思考表达。
四、民族心理思维的导入
一个民族心理的形成需要经过民族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对于汉民族来讲,影响最深的当属孔孟之道,因而对于待人接物强调要拥有谦逊、含蓄等心理。比如,请客吃饭时,桌子上虽然摆满了丰富菜肴,但主人却经常会说“招待不周,大家凑合吃几口”等语言来表现谦虚,否则就会给人带来目中无人等印象。又如:在与身份、辈分不同的人沟通时也要尽可能做到委婉含蓄,避免产生的一些正面冲突、争辩,要尽量选用婉转的方式进行表达,进而避免伤了双方和气;再如:汉族人民称呼自己爱人时,一般都是“当家的”“我家那口子”等,呈现出一种较为显著的含蓄心理。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强恰交流,准确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对于民族心理的掌握也是极为重要的,维吾尔族教师在培养、拓展学生汉语思维中,应对这一方面给予着重考虑。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维吾尔族的汉语教学来讲,思维方式的导入已经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于语音、语法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思维方式导入,既不可能一味忽视,也不能演变成理论传授,只有从更准确的角度去看待,才能够获得更理想的掌握,学生才能够更自如的运用汉语。
参考文献:
[1]努丽亚·麦麦提伊敏.试论维吾尔族学生汉语教学的措施[J].小作家选刊,2017,(1):91-92.
[2]刘颖.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以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学系学生为个案[D].中央民族大学,2012.
[3]托合提库尔班.论汉语教学中维吾尔族学生修辞能力之培养[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5(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