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白,让阅读教学精彩起来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15295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中的“空白”就是指作者未写出来的部分,但写出来的部分却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在教学中,如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文本的空白,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内涵达到个性化的理解,为课堂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借用插图补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光靠每学期八个单元的习作是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的。課文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紧扣课文重点内容,集中反映了课文的中心。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进行补白,以此增加小练笔的次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教学古诗《秋思》,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张籍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我借助书中插图先让学生说说秋风带来的景色变化,再观察图中张籍寄家书时的动作,想象他的心理活动,最后借助插图改写古诗。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浓郁思乡之情,又提供了一次练笔的机会,真可谓水到渠成,一举两得。
  二、创设内容补白,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由于生活经验有限,有时很难融入到文章所表达的意境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对文本内容中的空白点进行补白,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由于学生对那段历史不了解,在理解课文上有一定难度。教师布置课前预习时对相关背景的资料进行补白,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阅读书籍等途径,了解旧中国的落后,中国人被外国侵略者欺辱的事实。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感悟“中华不振”四个字的含义。在教学到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时,又一次创设情境补白,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画面: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这一文本的补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发言的欲望,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三、利用标点补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篇完整的文章缺少不了标点,标点符号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一部分,课文中的许多省略号常常另有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省略号“补白”,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如《盘古开天地》一文描述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非常清楚:“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含义?它省略的是什么?此时,教师抓住这一空白,巧妙填补,让学生仿造句式再说一说,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激活了文本,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加积极,盘古的献身精神更深入学生的心灵。
  四、挖掘文本内容补白,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课本中一些行文含蓄的地方,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难以深入体会,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如果抓住隐藏于文字背后的“空白处”发掘学生未曾注意到的内在韵味,对学生的震撼就会特别巨大,教学效果就相当不错。
  如《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年轻的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要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学时我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例如:当李白目送友人的帆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依然伫立江边,此时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通过想象说话,让学生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感悟到诗人内心那按捺不住的激动心情,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为理解古诗奠定基础,可以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境。
  五、结尾续写补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许多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在此安排一些适当的口头补白或练笔,引领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延伸文本情节,这将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桥》一课的文末时,我抓住“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一句,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补白,“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这位肝肠寸断的老母亲,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泪眼蒙眬之中,她看见了_,却看不见_;她听见了_,却听不见_”,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文本的空白是一种独到的美,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实际的“补白”,恰到好处时即可创造出智能的情境,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补白”这一过程让学生把生活体验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心理上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的心灵,体验作者的经历,揣摩作者,在课堂教学中闪现出新的亮点。
其他文献
摘要:游戏具有极大的魅力,能带着幼儿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起航,并护幼儿获得正确的行为和道德,有了这个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幼儿能够更加的积极主动和规范。幼儿角色游戏中出现的一系列的行为、话语表现其实都是去现实生活的一个直观反映。  关键词:角色游戏;促进;社会交往;能力  每个幼儿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都会表现出各种不同形态,有的幼儿喜欢和朋友一起游戏活动,会主动帮助、关心朋友,发生问题,
期刊
摘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孩子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庭环境来实现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小环境,孩子从睁开纯净的眼睛那一刹那开始认识周围的世界。幼儿园,小学校园以及之后的一切课堂环境都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三环境。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萃以及改革开放政策和高科技的发展为家庭环境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在这样丰富的社会资源环境中,家长应该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冲
期刊
摘要: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的 “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当代幼儿教育呈现出“小学化”现象时,我们需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改善幼儿教育方法,使孩子在幼儿教育中在获得心智启蒙的同时,也能感到快乐。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幼儿教育  陶行知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是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是现代幼儿家教育研究的先驱,其教育理论对当代幼儿教育
期刊
摘要:朗读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可以通过充分利用语音将作品内容及其核心情感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与思想精髓的全面理解与把握。本文将通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尝试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读书情境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价值意蕴  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要目标便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但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不
期刊
摘要:家庭文化,是指家庭成员通过劳动、社会实践协调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的本质,满足家庭成员的需要、欲望、要求而创造出一定生活方式的过程和物质与精神成果。家庭文化包括家庭物质成果(即物质文化)和家庭精神成果(即精神文化)及其创造过程。家庭文化建设,对于子女的成长和成才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正文  家庭文化,是指家庭成员通过劳动、社会实践协调人与
期刊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的。”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非常重要。要想在幼儿园里幼儿的唱歌能抑扬顿挫、生动演绎,我想大部分的幼儿老师都会觉得很“难”,而我的想法却和你们恰恰相反,我觉得这并不是那么难而且非常的有意义。  关键词:幼儿;游戏;音乐素养;指挥  每个人都有一个乐器,它不仅能发出美好的声音带给自己莫大的欢乐,还能给自己的朋友
期刊
摘要: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它虽是精神层面上的抽象概念,却大则关乎国家的命运,小则影响个人的言谈举止、喜乐好恶。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石,我们没有办法脱离文化以及教学来谈民族精神。现在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很重,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力大部分转移到了学习上面,而对于孩子的民族精神培养却很少关心,小学生对于民族精神都知之甚少,更不谈民族精神意识。  关键词:小学;民族精神;语文教育  一、民族精
期刊
摘要: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还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也需要更多的一线教师和管理者在新《纲要》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地探索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新思路,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幼儿管理;关系和谐;常规;活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中的学习活动也有了更高的期望,而孩子所知道的较之以前更加宽泛了,加之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理,如何更好
期刊
摘要: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学加工类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的工程学科,它承担着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双重教育任务,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课程基本概念与原理、强化工程实践和建立工程概念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期刊
摘要:每名教师都想让自己的教学优质高效,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美好的记忆。殊不知教师们在课堂上无论怎样努力,都可能犯下一些有意无意的错误,甚至成为伤害学生的有“罪”教师。教师应该不断的去反思和判断自己的教学过程,看看自己的课堂是否已经犯“罪”,只有带着有“罪”观去审视自己的课堂,才有可能真正促使每一名教师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学生、关注生命。  关键词:罪;课堂;生命  2017年11月12日下午4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