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井冈山精神中守初心担使命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5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首创农村革命根据地,半年后朱德率领南昌起义、湘南暴动的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从而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新阶段。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朱德心中的夙愿。新中国成立后,不仅井冈山人民深切盼望毛泽东、朱德重上井冈山,毛泽东、朱德也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了重上井冈山的心愿。
  朱德重上井冈山的考察行程及谈话的主要内容
   1962年3月初,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朱德偕夫人康克清,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井冈山。朱德一行是从南昌至吉安、泰和到达井冈山的。
   当车队途径井冈山下的石狮口附近时,井冈山管理局局长袁林向委员长介绍1958年动工修建的石狮口水电站及电力供应情况,朱德委员长感慨地说:“过去这里的老百姓照明靠油灯,现在有了电灯,公路也修通了,变化真大!”随即招呼袁林和他同坐一车,并要袁林给他说说沿途的情况。
   在途经山下的白银湖村时,朱德突然想起了什么,叫司机停车并下车走到一块坪场上,远眺左面山头的桐木岭方向凝神沉思。袁林向委员长介绍:翻过这座山就是遂川县的五斗江,当年五斗江那一仗,是您亲自指挥的。“是啊,这一仗打得很好!我们把敌人赶过了拿山,一直追到永新。”委员长神情昂奋,思绪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的硝烟战火之中。
   临近中午,朱德到达了茨坪。他下车后大步向前,井冈山管理局的主要领导赶紧迎上前去,代表井冈山人民表达对朱老总的深深思念之情。朱德慈祥地说道:“我也想井冈山呐,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午餐过后,朱德一行前往茨坪革命先烈纪念塔进行悼念。早春二月,山上寒风凛冽,朱德在红军烈士墓前久久地站立,脱帽致哀。随后又到大井参观了毛泽东旧居,并在旧居内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有工作人员问朱老总,当时您的旧居在哪里呀?委员长谦虚地说,有毛主席的旧居就可以了,我的旧居就没有必要再恢复了。
   随后,朱德来到井冈山敬老院,探望住在这里的老赤卫队员、暴动队员、苏区干部、烈士遗孀。尽管全国经济形势还没有完全恢复,井冈山敬老院却保证了这里住的老人们能够吃饱穿暖。茨坪老赤卫队长邹文楷也住在这里,他年纪没有朱德大,只是眼睛已老花,耳朵有点儿背,老总喊了两声他的名字,他才相信是朱军长回来了。他拉着老总的手,流着眼泪说:“朱军长,有人说你在北京带了几百万兵,没有时间回来,我不信。我说朱军长会来看我们的。”朱德也含着泪花说:“我们是老兄弟。” 两人谈起了朱毛会师后的第一仗——五斗江战斗,牺牲在龙源口的红军和赤卫队员。谈到情深处,朱德邀请老队长有时间到北京去看看。“我不能再为国家做什么事了,我不能叫国家花冤枉钱。”老赤卫队长摆出他的价值观。要分手了,邹文楷唱起当年红军宣传队填词的井冈山歌,为朱军长送别。
   第二天,即3月5日,朱德来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他的女儿朱敏看到“朱德的扁担”,扭头望了正在观看图片的父亲一眼,快步走了过去,拉住他的手问道: “爸爸,这是你的扁担?”朱德慈祥地望着女儿笑笑,点了点头,又回头继续看图片。
   朱德参观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后,馆里的同志请他在会议室休息,并请他对馆内的陈列作指示。朱德说:“下山前的那一段,有两个人你们漏掉了,毕占云带领湘军100百多人起义,还有一个国民党军官率部队起义,此后,国民党军队一个班、一个排起义的就很多了。这些起义、暴动,说明我们的兵运工作做得好。”“写井冈山历史,湘南暴动这方面也要写,这样就比较全面。”
   朱德喜爱兰花。这次重返井冈山,刚住进宾馆,他就问当地的同志:“我记得这里有一个地方,遍地长着兰花,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袁林回答:“现在还有,在一个叫‘兰花坪’的山谷。”朱德高兴地说:“带我去看看。”袁林为难地说:“那里还没有通公路,山路很不好走,我派人去挖一些来吧!”朱德说:“我还是去看看,没有公路,可以走一走嘛!”第二天,朱德手持拐杖,踏上去兰花坪的小路。他說,1928年他在井冈山上见过很多兰花,记不清叫什么地方了,只记得是在一个坳背,周围有一大片高大的树林子。
   如今兰花坪周围已改造成茶园,几十名茶场工人正在劳动。看见朱老总来了,工人们兴奋地鼓起掌来。朱德走上前,和工人们握手问好。他看到一片茂密的树林,闻到飘来的阵阵清香,激动地说:“是这里,是这个地方!当年我们向赣南进发就经过这里。集中部队时马都系在这片树林子里。”说完,他走进树林,蹲下身子,看着那些正开着白花的九节兰,采了几株放在鼻子前:“清香扑鼻啊!”随后站起来,在林子里徜徉,即兴吟诗一首: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
   在井冈山期间,朱德十分关心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他与井冈山管理局干部职工座谈时,鼓励大家除了发展粮食生产外,还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注意发展手工业生产。“井冈山到处是竹木,遍地有箬叶,你们可以组织起来,多编织些斗笠和竹器卖出去。当地的供销社要多组织一些土特产品的生产,使井冈山尽快富裕起来。”
   座谈会后,博物馆的同志端来文房四宝,请委员长为博物馆题写馆标,朱德拿起笔写下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个大字。管理局党委的同志请委员长为井冈山题词,朱德沉思片刻,挥笔题写了“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天下第一山”两幅字。
   3月6日上午,朱德离开茨坪来到黄洋界。在一棵高大的树下,朱德对随行的同志说:“当年,红军挑粮常在这里休息。”他讲起当年毛泽东同志挑粮,与战士们在树下歇脚,给大家讲革命道理的故事。朱德又沿着小路登上黄洋界哨口,察看当年红军修筑的堑壕和工事。
   离开黄洋界,汽车直奔宁冈茅坪。当年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一度设在这里。朱德的旧居就在茅坪八角楼里,和毛泽东旧居连在一起。参观旧居后,他们又看望了袁文才烈士的夫人和其他革命老人。    陪同朱老总、康大姐上井冈山的朱旦华曾回忆:那天在茅坪八角楼开完座谈会出来,天气很冷,朱老总披着大衣,双手叉着腰,一动不动,久久凝视着前方。康大姐怕他着凉,要我上前请朱老总上车。我刚走近,朱老总就对我说:“我一直在想,当年井冈山会师才几千人,主席就提出‘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士兵委员会;红军的任务不仅仅是作战,同时要做宣传队,帮助建立地方政权;摸索出‘十六字’作战方针……现在回想起来,每一条都很深远呐……”
   3月8日,朱德结束了在井冈山地区的视察,离开吉安返回北京。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日程安排及谈话的主要内容
   1927年秋天,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时,茨坪不过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1965年5月22日傍晚毛泽东乘坐的车子抵达茨坪时,山城茨坪千百盏灯火齐放光明,喇叭里播送着当年中央苏区的民歌《十送红军》。毛主席在车上高兴地说,井冈山有电灯啦!
   毛主席下榻在井冈山宾馆一楼115房间。这里特为他预做了又宽又厚的木板床,床上一边放被褥,一边留给他放书。房间里摆放着一张方桌(吃饭)和一张三抽桌(办公)。
   考虑到毛主席和随行人员长途跋涉的辛苦,同时也想表达井冈山人民的一片心意,第一天晚餐桌上特地摆上了茅台酒、米酒酿、水果、香烟和丰盛的菜肴。汪东兴发现后,立即纠正并批评:“不是说好了嘛,主席每餐四菜一汤,每天2元5角钱伙食标准。你们将烟酒、水果都撤掉。主席的随行人员按每天1元5角的标准就餐,一分钱也不能多。”
   于是,按照汪东兴的要求,每餐只是四小碟菜,外加一小碗汤,每餐饭菜由服务员用一个双层竹篮子提过去。毛主席吃的都是家常便饭,尤其是辣椒、青菜必不可少,他还喜欢吃泥鳅、小鲫鱼。敬老院有一位老赤卫队员,知道毛委员爱吃小竹笋,特地拔了一些送来。毛泽东吃得津津有味,高兴地说:很久没有吃过小竹笋了,小竹笋味道好,我有这个菜就行了!他特别交待厨房工作人员,四菜一汤的量不要多,够吃就行,吃不了的菜不要倒掉,留到下餐再吃。
   到井冈山第二天,毛主席问宾馆工作人员:“井冈山当年的红米现在还有没有?”当听说还有红米,非常高兴。此后,每天中餐都为他蒸一小碗红米饭。
   在井冈山驻留期间,毛泽东的情绪非常好,常和人谈起当年井冈山的斗争,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
   据王卓超等人的回忆,那天下午主席像老师考学生一样问我们井冈山精神是什么,我们回答说艰苦奋斗。他笑了,叫我们再想想,说艰苦奋斗只是一个方向,只是一点,还差两点,要从制度方向想。汪东兴加了一条支部建在连上。主席点点头,继续说:在井冈山时,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我早就说过,绝不要实行对少数人的高薪制度。应该合理地逐步缩小而不应当扩大党、国家、企业、人民公社的工作人员同人民群众之间个人收入的差距,防止一切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享受任何特权。
   谈到井冈山精神时,毛主席想起了引兵井冈的第一仗,想起了秋收起义的卢德铭、何挺颖、张子清等战友,他饱含深情地说:卢德铭在芦溪牺牲的那天,下着大雨。那些日子很少有晴天,痢疾、疟疾在队伍中盛行,减员比较厉害。“那是我第一次带兵,到三湾时部队只有 700人,比在文家市少了几百人,比起义时4个团的人数少的更多了。三湾改编是重要的一步,首先整编了干部队伍。在驻水口时,宛希先带人一打茶陵,其他部队在大汾遇肖家壁挨户团被打散了,三营营长张子清带一批人冲散到桂东,那天中午集合只有几十人,我请曾连长喊口令集合,自己排第一,罗荣桓紧跟排第二。下午,找回被打散的两三百人,提出三大纪律。我们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在井冈山安的家。”
   毛泽东在井冈山名义上是休息,实际上每天都在工作,凌晨两三点钟房间里的灯还亮着。他不断地向当地干部了解这里的建设和人民生活情况,问及这里的水利情况、公路建设以及茨坪各项新建筑。毛泽东高兴地说,几十年了,井冈山变化很大。
   毛澤东特别怀念袁文才和王佐两位革命烈士,肯定袁、王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贡献,并特意抽出时间专门接见袁、王烈士的遗属。当他跟袁文才的遗孀谢梅香见面时,未等有关人员介绍,他就认出来了,叫了一声“袁嫂子”,谢梅香老人眼泪哗地流出来了。他见谢梅香哭,自己也很难过。当年,他是在闽西听说袁文才、王佐被错杀的,他跟袁、王的感情很深。30多年过去了,千言万语难以诉说,他紧紧地握着谢梅香那双颤抖的手,神情格外凝重。
   一次晚饭后,毛泽东对陪同人员深情地说道:我离开井冈山已经38年了,这次旧地重游,心情特别激动。为了创建这块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早就想回井冈山看一看,没想到一别就是38年。今天井冈山各方面比起38年前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车,住楼房,吃饭四菜一汤。我相信,井冈山将来还会变得更好。但我劝大家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从5月22日到29日,毛泽东在井冈山共住了7天。29日一大早,人们从山下赶来聚集在宾馆门前的坪场上,等待毛泽东的接见。这些人里有当年的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暴动队员,也有烈士遗孀和子女。
   上午9时,毛主席来到坪场上,人群中立刻响起长时间的热烈鼓掌。毛主席缓步走到人群中,微笑着和他们一一握手。他来到谢槐福面前停了下来,深情地望着这位革命老人。1927年至1928年间,毛泽东曾多次在他家住过。数九寒天,红军未来得及筹办棉衣,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样穿着单衣。红军发了棉衣后,他把自己的一件棉衣送给穷得没有衣服穿的谢槐福。
   此时,从茨坪、拿山、罗浮,从井冈山各个山村赶来见毛主席的群众正在公路边等候着。毛泽东走出小坪场,步下台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阵欢呼声,毛泽东向人群频频挥手致意。在震耳欲聋的群众惜别声中,毛泽东下了井冈山……   毛泽东朱德重上井冈山的深远意义
   充分肯定了井冈山斗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从修水、安源、铜鼓分三路取浏阳直攻长沙,但因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而失利,毛泽东果断要求各路部队到浏阳文家市集合,然后決定部队向南转移。沿莲花、永新直奔井冈山,部队得以休养生息。1928年4月,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沿广东南下,后转战赣南,最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部会师,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的道路从井冈山开始,历经各种艰难曲折,最终走向伟大胜利。毛主席说过,没有井冈山,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1962年3月5日,朱德要离开井冈山了,井冈山管理局的领导同志想请他题字。朱委员长沉思片刻之后,挥毫写下了“天下第一山”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多年后,作家魏巍登上井冈山,看到朱德题写的“天下第一山”,有些疑惑:无论高度还是风光,井冈山怎能称作第一山?魏巍带着疑问进山,参观踏访了许多遗址,收集了大量毛泽东、朱德以及红军的故事,出山之时,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不朝山来不拜仙,我来朝拜井冈山,人说你五千八百尺,我说你天下第一山。”井冈山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肇始之地,让魏巍折服。
   倾注了一代伟人对井冈山和井冈山人民的无限深情。井冈山斗争时间虽然不长,然而对于毛泽东来说,那九死一生的场景依然如昨。因而,对这次重上井冈山,毛泽东内心十分振奋。他刚抵达井冈山宾馆时,就感慨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起:这可和当年太不一样了!那时敌人前堵后追,我们靠两条腿拼命走,这一千多公里走了半个多月,这次坐汽车两天就到了,还是机械化好。又说道:没有井冈山人民支持,没有井冈山的艰苦奋斗就不会有今天!
   朱德委员长对1962年井冈山之行也十分欣慰,在行程及归途中赋诗竟达10余首之多,如《由井冈山赴吉安途中所见》(四首)、《井冈山》(六首),仔细阅读,无不被其对井冈山的深厚感情所感动。
   在井冈山的7天时间里,每到夜阑人静之时,毛泽东总在宾馆寓所里来回踱步,沉吟不已。他以忆往昔、抒豪情的海阔心胸、浩然情愫,接连填写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两首词。
   掀起了缅怀英雄先烈、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以及建设革命苏区的热潮。毛泽东十分关心井冈山的基础建设,对于当时的建设情况也比较满意:“今非昔比啰!这次我回到井冈山,感到井冈山变化很大,山更美丽了,条件更好了,修了公路,通了汽车,解决了上山难的问题。”井冈山管理局领导报告,现在上井冈山有两条盘山公路,一条从黄洋界通往宁冈、永新,一条由拿山通往泰和、吉安,按照近期规划,管理局打算修建第三条盘山公路,是通往遂川的。毛主席认真地听着,连连点头,又问道:现在有几条上山的公路,又建了博物馆、纪念馆、宾馆,到山上来参观的人多不多呀?袁林回答说:很多。从1960年到现在,井冈山接待了数万游客。这些游客中,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兄弟党代表团、外国朋友和华侨,不少人是来学习毛泽东思想、井冈山革命精神的。
   而从贫穷到富裕,井冈山和其他革命苏区的发展也是新中国70多年发展历史的缩影。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近年来,井冈山承载着革命先辈们对这片土地的期待,传承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在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征程中,向外界展示了井冈山和井冈山人的新形象,使这片用无数革命先烈鲜血染红的圣土迸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革命精神中守初心、担使命。在井冈山期间,毛泽东主席饱含深情地回忆井冈山斗争时牺牲的同志,卢德铭、何挺颖、王尔琢、张子清、伍中豪……他说,一回到井冈山,脑子里就看到了他们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都是活生生的。他们都是有坚定信仰有牺牲精神的好同志,牺牲时都只有20几岁呀!他深深地思考和担忧,千百万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人民江山,会不会因为我们队伍中的特权思想滋长而改变颜色?
   毛泽东主席曾语重心长地对江西省副省长王卓超等人谈到,苏联党内有个特权集团、官僚集团,他们掌握了国家的要害部门,为个人捞取了大量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一般党员和普通老百姓是没有什么权利的。我们国家也有危险,官僚主义作风反了多次,还是存在,甚至比较严重。官僚主义思想也比较严重,报喜不报忧。做官有特权,县官不如现管,假话满天飞,忽“左”忽右、形左实右,这些很容易造成干部的腐化、蜕化和变质,苏联就是教训。我很担心高级干部出现修正主义,中央出现修正主义怎么办?有没有制度管住他们……条件好了,共产党掌权了,过去的优良作风还要不要继承?怎样继承?
   在毛泽东、朱德的亲自倡导和率先垂范下,全国上下学习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精神蔚然成风。而来井冈山瞻仰,学习红色历史的人们更是络绎不绝。特别是中共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到井冈山瞻仰、学习和考察。
   1972年邓小平上井冈山时语重心长地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
   1989年江泽民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作了科学定义,说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掉。
   胡锦涛曾两上井冈山,四次在公开场合高度评价井冈山精神。2007年7月26日,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中国革命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6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的江西考察时指出,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他在井冈山首次对全党提出“行程万里,不忘初心”的告诫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重温毛泽东、朱德重上井冈山时的系列谈话,了解他们谈话的深刻内涵,熟悉那一段红色历史,既是对一代伟人最好的缅怀,也是学习和弘扬好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军精神在内的革命精神的有效途径,更是时代赋予我们在传承革命精神中守初心担使命,以积极进取的心态迎接新时代大考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汪东兴日记》,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5
  2.袁林:《悠悠井冈情》,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
  3. 马社香:《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
  4. 《张平化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12
  5.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0
  6. 《题解井冈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1
   (责任编辑 李赞庭)
其他文献
很难真正传达出黑死病的毁灭性质。每当我做关于14世纪英格兰的报告,强调1348~1349年是多么悲惨时,总会有人坚称它不可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怕,或不像闪电战一样令人恐惧。我解释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四年内英国的死亡率占总人口的1.55%,平均死亡率为每年0.4%。而當黑死病像波浪一样在全国传播时,大约七个月的时间里,就有约45%的英国人因此死亡,年死亡率为77%。因而,1348~1349年的死
期刊
在2007年“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中,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约旦佩特拉古城,赫然出现在名列第一的中国长城之后。其后五名,依次是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像、秘鲁马丘比丘遗址、墨西哥奇琴伊查库库尔坎金字塔、意大利罗马斗兽场、印度泰姬陵。佩特拉古城距约旦首都安曼以南240公里,曾隐藏在死海南部的亚巴琳山脉山谷中1500多年。1985年,佩特拉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近几年来,佩特拉古城
期刊
治国理政,人才为本。从千百年来的历史实践看,这一难题始终都没有“最优解法”。了解历史上的识人之道,对于我们今天做好人才工作大有启发。  推荐与明察  古人尤其是君主用大贤的,多重他人推荐、自己明察,或这两种办法组合使用。倘若君主不加详察,他人荐贤往往就会私恩盛行,而致庸人塞路。但当面详察,要求用人者本身就很贤明,有雄才大略。他们往往思考治理难题夜不能寐而求之于人,若所答能令己茅塞頓开就会引为高贤。
期刊
做毛笔的匠人  谁知道哪里有做毛笔的匠人  我拜他为师  外围是羊毛  中间是狼毫  趋笔柔润,却锋芒尽藏  我知道做人心地善良就对了  但我不知道,一支好毛笔  羊毛和狼毫的比例  羊毛需要多厚  狼毫需要多长  才能让一支笔  悬垂有形,横竖有样儿  而看上去  更像一支毛笔  画 竹 叶  这哪是叶子,分明是游鱼  飞燕,落羽,偃月,横舟  世间百态尽呈  苦,是一样的  累,是一样的  弯
期刊
红色记忆  在中国共产党将星云集的英雄群体中,有一位将军因特殊功绩而为人称道,他从未领兵打仗,却功勋卓著、声名显赫;他少年受洗入教,却倾心向党,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一生。他就是被毛泽东称为“华佗”的开国中将傅连暲。  傅连暲1894年9月出生于福建长汀农村,出身贫寒,年少时跟随父母信奉基督教。他以优异成绩从亚盛顿医科学校毕业后,被聘
期刊
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有一句经典的台词:“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从这句话诞生到现在,情侣间送首饰,求婚送钻石成了表达爱意的常见方式,可是市面上有无数的珠宝品牌,无论是钻石宝石还是珍珠翡翠,价格差距都如此之大,要如何才能选到物美价廉,称心如意的珠宝首饰呢?这自然也是有窍门的!  我的母亲和无数中国女性一样,对翡翠有特别的偏爱,常常想着去云南或出国如去缅甸旅游的时候买一些翡翠,一来货源好,二来价格便
期刊
中国是礼仪之邦。《论语》有言,不知礼,无以立。孔子认为,学礼、知礼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是节制,是尊重,是呵护,也是途径。荀子认为,礼的渊源来自人的欲望。人生来有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争,争就会乱。圣人不希望看到乱象,就制定礼来约定分配的规矩,既让人们的欲望得到适度满足,又不会因为非分之想造成祸端。所以,“礼”是维系人心与外物之间平衡的关键。  在一
期刊
如果把古代的巴蜀王国当做一片巍峨山岳,郪江镇就是这片山岳褶皱里凸现的缥缈高地。  郪江古镇,位于四川三台县城南47公里处,南临郪江(又名玉江),东滨锦江,建于两江汇合处,虎踞龙盘,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个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的老镇,曾是春秋战国时期郪王国的都城。元代时还作过四川的省府。  地方志介绍,郪江的“郪”原为“妻”字旁一个邑,简而言之就是女儿国的意思,主要是因连年征战,男丁们大都服役充军
期刊
群租房发生事故或许具有偶然性,但群租乱象成为治理难题却绝非偶然。它像是城市急剧发展带来的急性病,却又表现出不温不火、长期存在的慢性特征。但无论如何,防治群租乱象已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不可忽略的隐疾  2018年11月5日,济南市凤凰国际小区北区某高层住宅一户群租房发生火灾,着火原因是电动车在室内充电起火,万幸的是物业及时发现并迅速扑灭,才没造成人员伤亡,否则高层住宅着火的后果不
期刊
那么我到底应该去哪里呢?我是否还要去攀岩?攀岩,一听到这个词语,我不是应该热血沸腾吗?然后顺着这股热血将我引到什么地方。很久以来我不都是这样做出决策的吗?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将所有喜爱的东西都抓在手中,最后不可避免地像沙子一样从指缝中泄露。站在银杏树下,一颗颗银杏果子被踩得碎烂,发出一股恶臭。这可是银杏果子啊,初中的教科书上说银杏果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是一旦它们掉在了地上,那就什么也不是了,甚至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