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益相关者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和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与这些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发展将成为决定企业活力与成功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股东;价值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利益相关者之所以对企业拥有不可忽视的各种影响,是因为其对企业具有种种法定的利益或权利要求。对企业来说,要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关系,就必须正确认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各种不同的权利。现代西方管理学家将利益相关者权利分为三种类型,这就是投票权利、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
投票权利是指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的某些决策方面有左右的能力,有法定的投票权。其中典型的是股东对企业政策选择的决定权。详言之,每个股东都有投出一票的权利去改变他或她所拥有的企业股票的比例,这一权利显然会影响企业的政策决定。经济权利,是指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行为有经济方面的约束能力,如顾客,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意愿和要求对企业就具有直接的经济影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履约,供应商会拒绝履行合同;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质次价高,没有安全性,顾客会联合抵制其产品或整个企业。政治权利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定行政规章和立法对企业进行规制。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会运用其资源向政府施压,要求政府制定新的规章和法律去限制企业。
一、基于公司共同治理模式下实行利益相关者管理
很多企业是以一盘散沙的方式管理各利益相关者群体,要做到系统地管理多重利益相关者并有效利用各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须从企业文化、价值链和最终财务绩效角度建立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经营哲学可以创造出一种支配企业运营和内部过程(价值链)的文化;其次,文化的惯例和价值链过程不仅影响到员工观念,还影响到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观念;再次,员工行为直接影响顾客及其所接触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员工生产率、顾客重购率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又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成功。
1.员工幸福。员工是所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出发点,全面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成功开始于企业员工,成功的关键亦在于企业员工。员工观念是企业最重要的理念,企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条件,使企业员工了解并接受企业价值观,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不断培训和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并提升员工的生活质量。
2.让顾客满意。顾客是企业的上帝,企业让顾客满意,即尊重消费者、经销商、供应商,坚持顾客为中心,持续不断地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企业推出了服务营销发展战略,其实质就是真心、忠诚地寻找客户,把客户关系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资本以高度重视和珍惜。在企业外部想方设法为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全套方法,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在企业内部,树立下个工作交付的对象就是客户的观念,尊重、支持并服务于下一个对象。
3.与股东相互忠诚。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目标是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可见股东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赢得股东的支持与理解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投资者愿意把资金投向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投资者的青睐,又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的实力,促进其成长。
二、企业目标的选择——利益相关者总体价值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总体价值最大化目標是指企业通过合法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策略和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及效益等因素,正确处理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达到最大。利益相关者总体价值最大化目标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满足各方的利益:股东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平衡;关心本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不断加强与债权人之间的联系;真正关心客户的利益,在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上有较高的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以便保持销售收人的长期稳定增长。
利益相关者总体价值最大化的真正实现,是建立在正确处理企业的各种利益关系及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之上的。利益相关者总体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特点是:(1)充分尊重和满足了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2)更好地体现了财务管理的本质要求:企业价值的大小不仅仅与企业当前和未来的盈利能力相关,还与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各种资源的运用能力、偿债能力、防范与控制风险能力、社会贡献能力等密切相关。(3)对完善企业的资本投人机制具有积极作用。知识资本的投入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加强,改变了资本雇佣劳动理论下的企业分配机制,使企业的利润分配由知识资本和产业资本所有者共享,进一步降低了产业资本的风险,提高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也降低了产业资本所有者的监督成本。(4)能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三、完善企业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经营目标的选择应是尽量满足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企业有关的任何活动都应以此为出发点。作为为国有资本的监管决策、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企业科学管理而服务的重要手段的企业绩效评价,当然也应以企业的这一经营目标为依据,也就是说要本着满足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来制定绩效评价指标。完善企业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合理的、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企业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非常重要,也为企业进行利益相关者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四、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一组连接并规范企业内外部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相互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在于恰当处理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监督、激励和风险分配问题。实质上,各权利主体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由于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并为此承担了部分风险,会产生足够的激励去促使其行使监督的权利,保护自身的利益。同时,由于各利益相关者来自不同的领域,各自拥有不同层次、不同数量的信息,如果能够在某种机制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将会大大降低企业治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
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公司内部制衡机制的实现;有利于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有利于降低契约双方的“交易费用”和“代理成本”。在具体实施中,利益相关者可以以进入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等形式参与公司治理。如在董事会中专门设置银行董事、员工董事以及增加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治理,目的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制衡机制,实现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兼容、彼此协调发展。这不但能有效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有利于企业治理目标的实现,可以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时候要避免以下情况:(1)避免人多嘴杂,让公司无所侍从,难以做出决策;(2)避免由于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所造成的管理成本的增加以及管理难度和幅度的增加; (3)避免由于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而造成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的激化; (4)避免由于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所造成的让高级经理们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负责任相当于让他们对谁都不负责任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任海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理论研究现状综述》.《商业研究》.2007(2)总第358期
[2]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3(5)
[3]赵德志.《利益相关者:企业管理的新概念》.《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5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股东;价值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利益相关者之所以对企业拥有不可忽视的各种影响,是因为其对企业具有种种法定的利益或权利要求。对企业来说,要处理好与利益相关者关系,就必须正确认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各种不同的权利。现代西方管理学家将利益相关者权利分为三种类型,这就是投票权利、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
投票权利是指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的某些决策方面有左右的能力,有法定的投票权。其中典型的是股东对企业政策选择的决定权。详言之,每个股东都有投出一票的权利去改变他或她所拥有的企业股票的比例,这一权利显然会影响企业的政策决定。经济权利,是指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行为有经济方面的约束能力,如顾客,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意愿和要求对企业就具有直接的经济影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履约,供应商会拒绝履行合同;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质次价高,没有安全性,顾客会联合抵制其产品或整个企业。政治权利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定行政规章和立法对企业进行规制。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会运用其资源向政府施压,要求政府制定新的规章和法律去限制企业。
一、基于公司共同治理模式下实行利益相关者管理
很多企业是以一盘散沙的方式管理各利益相关者群体,要做到系统地管理多重利益相关者并有效利用各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须从企业文化、价值链和最终财务绩效角度建立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经营哲学可以创造出一种支配企业运营和内部过程(价值链)的文化;其次,文化的惯例和价值链过程不仅影响到员工观念,还影响到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观念;再次,员工行为直接影响顾客及其所接触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员工生产率、顾客重购率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又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成功。
1.员工幸福。员工是所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出发点,全面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成功开始于企业员工,成功的关键亦在于企业员工。员工观念是企业最重要的理念,企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条件,使企业员工了解并接受企业价值观,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不断培训和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不断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并提升员工的生活质量。
2.让顾客满意。顾客是企业的上帝,企业让顾客满意,即尊重消费者、经销商、供应商,坚持顾客为中心,持续不断地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企业推出了服务营销发展战略,其实质就是真心、忠诚地寻找客户,把客户关系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资本以高度重视和珍惜。在企业外部想方设法为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全套方法,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在企业内部,树立下个工作交付的对象就是客户的观念,尊重、支持并服务于下一个对象。
3.与股东相互忠诚。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目标是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可见股东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赢得股东的支持与理解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投资者愿意把资金投向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投资者的青睐,又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的实力,促进其成长。
二、企业目标的选择——利益相关者总体价值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总体价值最大化目標是指企业通过合法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策略和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风险及效益等因素,正确处理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达到最大。利益相关者总体价值最大化目标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满足各方的利益:股东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风险与报酬之间的平衡;关心本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不断加强与债权人之间的联系;真正关心客户的利益,在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上有较高的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以便保持销售收人的长期稳定增长。
利益相关者总体价值最大化的真正实现,是建立在正确处理企业的各种利益关系及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之上的。利益相关者总体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特点是:(1)充分尊重和满足了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2)更好地体现了财务管理的本质要求:企业价值的大小不仅仅与企业当前和未来的盈利能力相关,还与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各种资源的运用能力、偿债能力、防范与控制风险能力、社会贡献能力等密切相关。(3)对完善企业的资本投人机制具有积极作用。知识资本的投入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加强,改变了资本雇佣劳动理论下的企业分配机制,使企业的利润分配由知识资本和产业资本所有者共享,进一步降低了产业资本的风险,提高了经营者的积极性,也降低了产业资本所有者的监督成本。(4)能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三、完善企业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经营目标的选择应是尽量满足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企业有关的任何活动都应以此为出发点。作为为国有资本的监管决策、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企业科学管理而服务的重要手段的企业绩效评价,当然也应以企业的这一经营目标为依据,也就是说要本着满足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来制定绩效评价指标。完善企业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关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合理的、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企业利益相关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非常重要,也为企业进行利益相关者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四、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一组连接并规范企业内外部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相互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在于恰当处理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监督、激励和风险分配问题。实质上,各权利主体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由于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并为此承担了部分风险,会产生足够的激励去促使其行使监督的权利,保护自身的利益。同时,由于各利益相关者来自不同的领域,各自拥有不同层次、不同数量的信息,如果能够在某种机制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将会大大降低企业治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
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公司内部制衡机制的实现;有利于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有利于降低契约双方的“交易费用”和“代理成本”。在具体实施中,利益相关者可以以进入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等形式参与公司治理。如在董事会中专门设置银行董事、员工董事以及增加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治理,目的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制衡机制,实现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兼容、彼此协调发展。这不但能有效保护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有利于企业治理目标的实现,可以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时候要避免以下情况:(1)避免人多嘴杂,让公司无所侍从,难以做出决策;(2)避免由于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所造成的管理成本的增加以及管理难度和幅度的增加; (3)避免由于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而造成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的激化; (4)避免由于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所造成的让高级经理们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负责任相当于让他们对谁都不负责任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任海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理论研究现状综述》.《商业研究》.2007(2)总第358期
[2]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3(5)
[3]赵德志.《利益相关者:企业管理的新概念》.《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