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还记得这首儿歌吗?2005年在隆冬中已经过去,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又一个春天就要来了。和燕子一样,诸多南下越冬的鸟儿要回来了。它们还会再带着禽流感病毒飞回吗?答案无法确定。
候鸟一般是指有迁徙习性、随季节变化有规律地来往于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的鸟类,群体大,来去的时间、地点都很有规律,有固定的越冬场所、繁殖地和迁徙地点。候鸟的主要特征是在春秋两季沿着比较稳定的路线迁徙。
从2004年到2005年,禽流感疫情重灾区几乎都没离开过东南亚各国。而和我国有关的候鸟中在东南亚地区越冬的种类很多,随着春季的到来,它们肯定会飞回。同时,每年冬季,都有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候鸟南下到我国来过冬,而上述地方,在今年也先后出现过禽流感疫情。这些,都让每年有20亿只飞鸟飞过上空的中国的禽流感防控形势愈加严峻。特别对于有两条主要候鸟迁徙路线经过的中国西部,禽流感疫情警报随时会响起。
鸟儿要飞回
对于候鸟的迁徙路线,目前专家们已经确定,全球共有8条,而在中国有三大迁徙路线,迁徙候鸟的活动范围几乎覆盖全国。
三大迁徙路线为——
西部路线:干旱草原地带,包括内蒙古、甘肃、青海等省区的候鸟,主要沿青藏高原向南迁徙到达四川以及更南部的云贵高原。我国西藏地区的候鸟有一部分飞到印度去越冬。
中部路线:包括内蒙古东部、华北西部以及陕西省,候鸟主要沿着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大巴山飞到四川以及华中、华南地区去越冬。
第三条非常重要的路线是东部沿海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的候鸟主要沿着这条路线飞到华东、华南地区,有些甚至飞到东南亚,更远的飞到澳大利亚。
据统计,在中国共生活着1244种鸟类,其中候鸟占一半以上。中国候鸟中在东南亚地区越冬的种类很多。就禽流感的防范而言,重点应该是雁鸭类等水生候鸟。中国的雁鸭类候鸟有45种,其中以东南亚禽流感疫情严重地区为越冬区的约有20种,包括绿头鸭、赤麻鸭、琵嘴鸭、针尾鸭等。其中绿头鸭是中国分布最为广泛、数量最多的一种鸭类,其越冬范围包括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由于绿头鸭等雁鸭类候鸟的越冬地区正是目前禽流感疫情严重的地区,而每年3月份都是这些候鸟从东南亚各国向北迁徙的高峰,因此今年年初我国应特别注意对这些地区北迁候鸟的防范和监控。
防控声声紧
去年12月初,本刊记者电话连线位于陕西省洋县境内的陕西朱保护观察站有关人员时,被告知大家都太忙了,没有时间接受媒体的采访,因为当时所有工作人员都将精力投入到防控禽流感上,“保护朱,不让朱有任何危险是我们目前的主要工作”,该站一位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
据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李六斤教授介绍,飞往东南亚地区越冬的候鸟中,飞临陕西的主要有大雁、大天鹅、小天鹅等,它们一般在南下和北上时会选择秦岭腹地的汉中、安康等水源充足的地方落脚歇息,这些地带恰巧就是朱的活动范围。由于还有部分朱生活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完全与其它鸟类隔绝接触,所以,随着春暖大地,南下候鸟的飞回,保护朱,防控禽流感的压力依然很大。
经历了禽流感袭击的青海湖鸟岛也将迎来一场大的考验。虽然去年有许多伙伴因禽流感疫情丧生于鸟岛,但今年3月中、下旬,成群的斑头雁还是会由越冬地集群飞回到青海湖。同样,5月到7月,还有数万只鱼鸥、鸬鹚等鸟儿会从南方飞来栖息在青海湖鸟岛及其周边湿地、浅滩。
资料显示,青海湖地区的鸟类共有160多种,候鸟占鸟类总数的63.6%。仅水鸟就有80余种,数量达四、五十万只。
青海湖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分布在青藏高原的许多候鸟栖息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是许多鸟类夏季迁往繁殖地和冬季返回越冬地重要的迁徙“中转站”,是鸟类南北和东西迁徙的重要通道。
为严防禽流感通过候鸟迁徙传播,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严密监控各类禽鸟,每天及时上报疫情监测情况。2005年12月初,该管理局有官员称,往年这个时候他们已进入休整阶段,但现在他们还在全力监测鸟情,目前尚未发现任何异常。他们拟对去年5月曾爆发过禽流感疫情的地区再度大消毒,并放火烧掉疫区及周围干枯的野草。
国内外专家认为,云南是中国所有省份中发生禽流感疫情风险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里是全球候鸟中亚和西亚迁徙路线的必经之地,近40个高原湖泊是鸟类迁徙过程中重要的停息地和越冬地,每年到昆明越冬的数万只红嘴鸥,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近年发生过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西伯利亚地区。誉称“高原天骄”的黑颈鹤繁殖于青藏高原和四川松潘草地,越冬于西藏东南部和云贵高原。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分布着全国最大的黑颈鹤越冬种群,有约1000多只越冬黑颈鹤。在这个保护区,周边群众饲养的家禽都已封闭饲养,林业部门配合当地相关部门对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鸟类进行100%免疫,以保护黑颈鹤的安全。
除了云南,每年也有相当一部分黑颈鹤飞到贵州省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越冬。草海是我国候鸟重要的越冬基地,每年到这里越冬的鸟类达10万只以上。2005年10月,草海加强了对候鸟传播病菌的防疫工作,启动了环保员24小时汇报制度,环保员每天统计、记录到达草海的黑颈鹤等鸟类的数量及其健康状况。另外,草海还建立了由专业人员负责的监测站点,负责监测鸟类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确保鸟类的安全。
飞在西部的濒危鸟类
大自然给予了中国西部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也使得众多珍稀鸟类选择了西部作为栖息地和越冬地,青海湖鸟岛、云贵高原上的草海、陕西的秦岭等处,到这些地方繁衍生息的朱、黑颈鹤等国宝级濒危鸟类,都被列入中国一类保护鸟类名录。保护它们,帮助它们抵御禽流感病毒的袭击,成了西部诸省去冬今春的一项重要任务。
世界最濒危最珍贵的鸟类:朱
一种中型水禽,裸露的脸颊呈朱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长着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朱的名字很多,它也被称为朱鹭或是红鹤。翱翔在天空时,翅膀上朱红色的羽轴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漂亮,宛如青山绿水中的一颗“红宝石”。在我国民间,朱被看作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很久以前,朱曾经是候鸟,随着季节的变化迁徒,后来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化,适合朱生存的森林和湿地越来越少,它们只好一年四季“定居”在秦岭南麓,变成了“留鸟”。这种被誉为“东方宝石”的鸟类已经由最初发现时的7只,繁衍到了现在的600多只。
世界上惟一的高原鹤类:黑颈鹤
体长110—120厘米,它的颈部和脚都很长,黑色的颈羽像在长长的颈部围了一条黑丝绒的围脖,黑色的翅膀和尾羽衬托着白色的体羽,如同穿了一身色调淡雅的礼服,再配上一张坚硬如凿的腊黄色长嘴和一双漆黑的长脚,显得格外挺括俊美。被誉为“鸟类熊猫”的黑颈鹤是人类发现最晚、也是世界上惟一在高原地带生活的珍稀鹤禽,是世界性珍稀濒危物种,它是我国10种最为珍稀、濒危、特有的野生动物之一。全世界仅存7000多只,濒临灭绝。由于黑颈鹤属候鸟类,所以,在非常季节里,保护它们不受禽流感病毒的威胁,难度相当之大。
黑颈鹤的繁殖地比较分散,主要在我国西南的青藏高原和甘肃、四川北部等海拔3500——5000米的沼泽地带。它们的越冬地要比繁殖地相对集中,主要在贵州的草海、云南的东北部和西北部、西藏拉孜和日喀则等地的沼泽、湿地及河流等水域。黑颈鹤每年到达越冬地的时间大约在10月底,第二年的2月下旬开始迁徙,时间长达4个月。
濒危物种公约一类保护对象:白鹳
体羽大部纯白色,惟肩羽、初级和次级飞羽及复羽为黑色;啄强健,呈角黑色。
白鹳是候鸟,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我国见于新疆西部和东北三省。10月份白鹳即陆续南迁,通常到11月初在繁殖区即已不见。迁徙期间我国沿海各省常有所见。目前,由于栖息条件的变化,自然种群数量已很稀少,欧洲许多国家已经绝迹,濒危物种公约列为一类保护对象。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全长约110厘米,嘴长而粗壮,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下体白色,嘴和脚红色。
黑鹳分布在我国新疆及甘肃北部和东北以及河北。近些年来在西部的繁殖地主要有内蒙古呼伦湖和科尔沁保护区、青海隆宝滩保护区、新疆南部塔里木河以及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湿地。迁徙途经新疆罗布泊,越冬于云南纳帕海,贵州草海。
中国特有种类:斑头雁
又名大雁。体长70到85厘米,头顶雾白色,后颈暗褐,上体大都灰褐,羽缘浅棕或白色。斑头雁繁殖于青海、西藏的沼泽及高原泥淖,青海湖鸟岛是斑头雁的主要繁殖地。它们每年在2月底3月初从越冬地集群飞往北方,由30只左右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飞到青海湖等地,到达青海湖的时间在3月中、下旬,最晚的为4月中旬。
斑头雁9月底开始大群南迁,11月上旬迁徙完毕,其越冬地在云贵高原和西藏南部的湖泊沼泽地区及淡水湖泊,如贵州省的草海、云南省的洱海和纳泊海等地,最远的到达印度的科希马和孟加拉湾吉大港南海滨。
下一个是谁?
和2003年的非典时期人们对待果子狸一样,当候鸟扇动翅膀踏上迁徙旅途后,世界又将开始因鸟儿而紧张甚至惊恐。
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国内就有专家提出: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对病毒的产生、变异、传播以至于最终酿成疫情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而人类自私的、不文明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又是引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关键因素。如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排放废弃物等等,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了环境,并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是环境污染必然加剧病毒的传播与疫情的扩散。其次,环境的恶化促使一些病毒发生变异,使一般病毒变成致命的病毒。第三,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全方位干预,人类不断侵入野生动物的领地,大量猎杀、役使、食用野生动物,打破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存地域界限,增加了人类与野生动物互相感染对方身上病毒并使病毒发生变异的几率。
同样在非典过后,人们反省到了餐桌上菜肴无限扩充的代价是惨重的,来自野生动物的不明病毒的流行显然是大自然对不良饮食嗜好的惩罚。
然而,人类却似乎一直在重复犯着同样的错误,看看近几年出现的全球性的疫情——疯牛病、口蹄疫、艾滋病,几乎都与动物有关。而这一次,病毒选择了候鸟,它让身受恶劣环境奴役的鸟儿充当起自己的杀手。而人类又不能像对果子狸和牛、羊、猪、鸡那样,可以一杀绝后患,鸟儿扇动的翅膀让人类几乎无从下手应对,只能在高度紧张中祈祷灾难不会降临。
非典时期受害的是果子狸,此次禽流感受害的是家禽和鸟类,谁也无法知道,假如人类还是不能彻底控制对环境、对动物的侵犯或“不检点”的行为,下一个灾难又会降临在哪一种人类伙伴的身上。
但愿这样的灾难再也不会发生!
候鸟一般是指有迁徙习性、随季节变化有规律地来往于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的鸟类,群体大,来去的时间、地点都很有规律,有固定的越冬场所、繁殖地和迁徙地点。候鸟的主要特征是在春秋两季沿着比较稳定的路线迁徙。
从2004年到2005年,禽流感疫情重灾区几乎都没离开过东南亚各国。而和我国有关的候鸟中在东南亚地区越冬的种类很多,随着春季的到来,它们肯定会飞回。同时,每年冬季,都有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候鸟南下到我国来过冬,而上述地方,在今年也先后出现过禽流感疫情。这些,都让每年有20亿只飞鸟飞过上空的中国的禽流感防控形势愈加严峻。特别对于有两条主要候鸟迁徙路线经过的中国西部,禽流感疫情警报随时会响起。
鸟儿要飞回
对于候鸟的迁徙路线,目前专家们已经确定,全球共有8条,而在中国有三大迁徙路线,迁徙候鸟的活动范围几乎覆盖全国。
三大迁徙路线为——
西部路线:干旱草原地带,包括内蒙古、甘肃、青海等省区的候鸟,主要沿青藏高原向南迁徙到达四川以及更南部的云贵高原。我国西藏地区的候鸟有一部分飞到印度去越冬。
中部路线:包括内蒙古东部、华北西部以及陕西省,候鸟主要沿着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大巴山飞到四川以及华中、华南地区去越冬。
第三条非常重要的路线是东部沿海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的候鸟主要沿着这条路线飞到华东、华南地区,有些甚至飞到东南亚,更远的飞到澳大利亚。
据统计,在中国共生活着1244种鸟类,其中候鸟占一半以上。中国候鸟中在东南亚地区越冬的种类很多。就禽流感的防范而言,重点应该是雁鸭类等水生候鸟。中国的雁鸭类候鸟有45种,其中以东南亚禽流感疫情严重地区为越冬区的约有20种,包括绿头鸭、赤麻鸭、琵嘴鸭、针尾鸭等。其中绿头鸭是中国分布最为广泛、数量最多的一种鸭类,其越冬范围包括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由于绿头鸭等雁鸭类候鸟的越冬地区正是目前禽流感疫情严重的地区,而每年3月份都是这些候鸟从东南亚各国向北迁徙的高峰,因此今年年初我国应特别注意对这些地区北迁候鸟的防范和监控。
防控声声紧
去年12月初,本刊记者电话连线位于陕西省洋县境内的陕西朱保护观察站有关人员时,被告知大家都太忙了,没有时间接受媒体的采访,因为当时所有工作人员都将精力投入到防控禽流感上,“保护朱,不让朱有任何危险是我们目前的主要工作”,该站一位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
据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李六斤教授介绍,飞往东南亚地区越冬的候鸟中,飞临陕西的主要有大雁、大天鹅、小天鹅等,它们一般在南下和北上时会选择秦岭腹地的汉中、安康等水源充足的地方落脚歇息,这些地带恰巧就是朱的活动范围。由于还有部分朱生活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完全与其它鸟类隔绝接触,所以,随着春暖大地,南下候鸟的飞回,保护朱,防控禽流感的压力依然很大。
经历了禽流感袭击的青海湖鸟岛也将迎来一场大的考验。虽然去年有许多伙伴因禽流感疫情丧生于鸟岛,但今年3月中、下旬,成群的斑头雁还是会由越冬地集群飞回到青海湖。同样,5月到7月,还有数万只鱼鸥、鸬鹚等鸟儿会从南方飞来栖息在青海湖鸟岛及其周边湿地、浅滩。
资料显示,青海湖地区的鸟类共有160多种,候鸟占鸟类总数的63.6%。仅水鸟就有80余种,数量达四、五十万只。
青海湖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分布在青藏高原的许多候鸟栖息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是许多鸟类夏季迁往繁殖地和冬季返回越冬地重要的迁徙“中转站”,是鸟类南北和东西迁徙的重要通道。
为严防禽流感通过候鸟迁徙传播,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严密监控各类禽鸟,每天及时上报疫情监测情况。2005年12月初,该管理局有官员称,往年这个时候他们已进入休整阶段,但现在他们还在全力监测鸟情,目前尚未发现任何异常。他们拟对去年5月曾爆发过禽流感疫情的地区再度大消毒,并放火烧掉疫区及周围干枯的野草。
国内外专家认为,云南是中国所有省份中发生禽流感疫情风险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里是全球候鸟中亚和西亚迁徙路线的必经之地,近40个高原湖泊是鸟类迁徙过程中重要的停息地和越冬地,每年到昆明越冬的数万只红嘴鸥,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近年发生过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西伯利亚地区。誉称“高原天骄”的黑颈鹤繁殖于青藏高原和四川松潘草地,越冬于西藏东南部和云贵高原。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分布着全国最大的黑颈鹤越冬种群,有约1000多只越冬黑颈鹤。在这个保护区,周边群众饲养的家禽都已封闭饲养,林业部门配合当地相关部门对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鸟类进行100%免疫,以保护黑颈鹤的安全。
除了云南,每年也有相当一部分黑颈鹤飞到贵州省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越冬。草海是我国候鸟重要的越冬基地,每年到这里越冬的鸟类达10万只以上。2005年10月,草海加强了对候鸟传播病菌的防疫工作,启动了环保员24小时汇报制度,环保员每天统计、记录到达草海的黑颈鹤等鸟类的数量及其健康状况。另外,草海还建立了由专业人员负责的监测站点,负责监测鸟类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确保鸟类的安全。
飞在西部的濒危鸟类
大自然给予了中国西部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也使得众多珍稀鸟类选择了西部作为栖息地和越冬地,青海湖鸟岛、云贵高原上的草海、陕西的秦岭等处,到这些地方繁衍生息的朱、黑颈鹤等国宝级濒危鸟类,都被列入中国一类保护鸟类名录。保护它们,帮助它们抵御禽流感病毒的袭击,成了西部诸省去冬今春的一项重要任务。
世界最濒危最珍贵的鸟类:朱
一种中型水禽,裸露的脸颊呈朱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长着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朱的名字很多,它也被称为朱鹭或是红鹤。翱翔在天空时,翅膀上朱红色的羽轴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漂亮,宛如青山绿水中的一颗“红宝石”。在我国民间,朱被看作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很久以前,朱曾经是候鸟,随着季节的变化迁徒,后来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化,适合朱生存的森林和湿地越来越少,它们只好一年四季“定居”在秦岭南麓,变成了“留鸟”。这种被誉为“东方宝石”的鸟类已经由最初发现时的7只,繁衍到了现在的600多只。
世界上惟一的高原鹤类:黑颈鹤
体长110—120厘米,它的颈部和脚都很长,黑色的颈羽像在长长的颈部围了一条黑丝绒的围脖,黑色的翅膀和尾羽衬托着白色的体羽,如同穿了一身色调淡雅的礼服,再配上一张坚硬如凿的腊黄色长嘴和一双漆黑的长脚,显得格外挺括俊美。被誉为“鸟类熊猫”的黑颈鹤是人类发现最晚、也是世界上惟一在高原地带生活的珍稀鹤禽,是世界性珍稀濒危物种,它是我国10种最为珍稀、濒危、特有的野生动物之一。全世界仅存7000多只,濒临灭绝。由于黑颈鹤属候鸟类,所以,在非常季节里,保护它们不受禽流感病毒的威胁,难度相当之大。
黑颈鹤的繁殖地比较分散,主要在我国西南的青藏高原和甘肃、四川北部等海拔3500——5000米的沼泽地带。它们的越冬地要比繁殖地相对集中,主要在贵州的草海、云南的东北部和西北部、西藏拉孜和日喀则等地的沼泽、湿地及河流等水域。黑颈鹤每年到达越冬地的时间大约在10月底,第二年的2月下旬开始迁徙,时间长达4个月。
濒危物种公约一类保护对象:白鹳
体羽大部纯白色,惟肩羽、初级和次级飞羽及复羽为黑色;啄强健,呈角黑色。
白鹳是候鸟,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我国见于新疆西部和东北三省。10月份白鹳即陆续南迁,通常到11月初在繁殖区即已不见。迁徙期间我国沿海各省常有所见。目前,由于栖息条件的变化,自然种群数量已很稀少,欧洲许多国家已经绝迹,濒危物种公约列为一类保护对象。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全长约110厘米,嘴长而粗壮,上体、翅、尾、胸部羽毛黑色,泛有紫绿色光泽,眼周裸皮红色,胸以下的下体白色,嘴和脚红色。
黑鹳分布在我国新疆及甘肃北部和东北以及河北。近些年来在西部的繁殖地主要有内蒙古呼伦湖和科尔沁保护区、青海隆宝滩保护区、新疆南部塔里木河以及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湿地。迁徙途经新疆罗布泊,越冬于云南纳帕海,贵州草海。
中国特有种类:斑头雁
又名大雁。体长70到85厘米,头顶雾白色,后颈暗褐,上体大都灰褐,羽缘浅棕或白色。斑头雁繁殖于青海、西藏的沼泽及高原泥淖,青海湖鸟岛是斑头雁的主要繁殖地。它们每年在2月底3月初从越冬地集群飞往北方,由30只左右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飞到青海湖等地,到达青海湖的时间在3月中、下旬,最晚的为4月中旬。
斑头雁9月底开始大群南迁,11月上旬迁徙完毕,其越冬地在云贵高原和西藏南部的湖泊沼泽地区及淡水湖泊,如贵州省的草海、云南省的洱海和纳泊海等地,最远的到达印度的科希马和孟加拉湾吉大港南海滨。
下一个是谁?
和2003年的非典时期人们对待果子狸一样,当候鸟扇动翅膀踏上迁徙旅途后,世界又将开始因鸟儿而紧张甚至惊恐。
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国内就有专家提出: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对病毒的产生、变异、传播以至于最终酿成疫情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而人类自私的、不文明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又是引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关键因素。如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排放废弃物等等,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了环境,并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是环境污染必然加剧病毒的传播与疫情的扩散。其次,环境的恶化促使一些病毒发生变异,使一般病毒变成致命的病毒。第三,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全方位干预,人类不断侵入野生动物的领地,大量猎杀、役使、食用野生动物,打破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生存地域界限,增加了人类与野生动物互相感染对方身上病毒并使病毒发生变异的几率。
同样在非典过后,人们反省到了餐桌上菜肴无限扩充的代价是惨重的,来自野生动物的不明病毒的流行显然是大自然对不良饮食嗜好的惩罚。
然而,人类却似乎一直在重复犯着同样的错误,看看近几年出现的全球性的疫情——疯牛病、口蹄疫、艾滋病,几乎都与动物有关。而这一次,病毒选择了候鸟,它让身受恶劣环境奴役的鸟儿充当起自己的杀手。而人类又不能像对果子狸和牛、羊、猪、鸡那样,可以一杀绝后患,鸟儿扇动的翅膀让人类几乎无从下手应对,只能在高度紧张中祈祷灾难不会降临。
非典时期受害的是果子狸,此次禽流感受害的是家禽和鸟类,谁也无法知道,假如人类还是不能彻底控制对环境、对动物的侵犯或“不检点”的行为,下一个灾难又会降临在哪一种人类伙伴的身上。
但愿这样的灾难再也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