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天天气炎热,在厨房中做饭时更是汗流浃背,心情也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得烦躁,于是凉面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把面条煮熟后捞出,放在凉水或阴阳水(开水掺凉水)中拔一下,拌以蒜汁、苋菜、荆芥、黄瓜丝等,一份凉面就做好了,不仅做法简单,吃时清凉爽口,还能防暑降温。这种流传千年的美食自然也少不了一起流传下来的故事,据说凉面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参与发明的。
相传,唐朝高宗时,工部尚书武士之女武氏(武媚娘)在幼时读书之余,常和青梅竹马的情郎哥常剑峰一起游河湾,而河湾渡口有一家削面店,他们每次游河过湾,总要到削面店吃上一碗。时间长了便与店老板混得很熟,经常边吃边谈论面的制作,一段时间后他们也对做面有了较深了解。后来,他们想夏天要是吃一种凉面该多好。于是便和面店师傅一起试验,终于用米浆研制成了一种柔软可口、绵韧不粘的米凉面。媚娘和剑峰高兴得抱成了一团,削面店师傅见此情景,便打趣这一对小情人:这面不如就叫“夫妻米凉面”吧。而碰巧这天又是媚娘的生日,夫妻米凉面就这样诞生了。后来媚娘在14岁时就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因君命难违,她不得不离开常剑峰去了京都长安进入宫中。虽然她与常剑峰终未成夫妻,但夫妻米凉面却被流传下来。武媚娘当了皇帝以后,还念念不忘夫妻米凉面,每逢生日,必命御厨给她烹制一碗食用,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她寿终正寝,“夫妻米凉面”也因武则天的登基被“女皇蒸凉面”这个新名字取代。女皇蒸凉面至今仍然在武则天的故乡四川广元被广泛食用,在外地几乎很难吃到正宗的女皇蒸凉面,不过凉面的其他做法却越来越多,成为人们夏季热爱的主食之一。
悠久的历史
面条一年四季都有受人欢迎的形式,凉面是人们夏季热爱的美食,到了冬天可以用热汤面来暖身子,春秋天时卤面又非常受欢迎,其他各种各样受欢迎的面条品种更是数不胜数,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叹为观止,而面条的背后更是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
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最初中国、阿拉伯及意大利都声称是面条的发源地,但可考的关于面条的最早文字记录是中国东汉时期。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茂林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中发现了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的面条,长约50厘米、宽0.3厘米,由粟制成。有关面条最早的文字记载和实物说明了面条起源于中国。
最初,中国所有面食统称为饼,其中在汤中煮熟的叫“汤饼”,即最早的面条。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有索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有“水引饼”,是一种一尺一断,薄如“韭叶”的水煮食品;唐朝又有称为“冷淘”的过水凉面;宋朝饮食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10种之多,丰富多彩,有插肉面、浇头面等;元朝出现了可以久存的挂面;明朝有制作技术高超的拉面,还有山西等地制作特殊的刀削面,这些制面技艺的出现都为面条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清代出现“五香面”和“八珍面”,而且在乾隆年间又出现了方便面的前身:耐保存的油炸的“伊府面”。其实中华面食在清朝发展已相当成熟且稳定,甚至各个地区均有其独特风味,如中国五大名面:四川担担面、两广伊府面、北方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及武汉热干面。虽然在不同朝代均有对面条的记载,但起初对面条的名称却不统一,除煮饼、汤饼外,还有不托、馎饦等叫法,“面条”一词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中华面条既属经济饱肚的主食,还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据史录,很多达官贵人均喜吃面,并会以面食招待贵宾。后来由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令中华面条、面食文化在全世界大放异彩,对世界的面食产生深远影响。现今的日本拉面就是在1912年由中国传统拉面制作技巧传到横滨而衍化的。
面条能够千百年长盛不衰,与其洁净不无关系。《荆楚岁时记》就有记载说:“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在古代中国食品卫生条件较差,夏天苍蝇细菌多,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易患肠道疾病。经过煮沸的面条,可以极大地减少肠胃疾病的发生,因此面条成为中国最常见的食品之一也就不奇怪了。
多层吉祥之意
中华面条很多都含有特别的意义,我们最熟知的应该就是长寿面、福喜面、和气面了。
面条这种长条状的样子,使人的联想“因势赋形”,把面与生日、寿诞联系起来。按风俗礼仪,过生日贺诞辰吃长寿面。为什么过生日要吃面?宋人马永卿在《懒真子》中说:“必食汤饼者,则世欲所谓‘长寿’面也。”意思是面条能作为人长命百岁的象征是因为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因此生辰宴会最后吃面条,寓意长命百岁。很多地方把面条作为长寿面吃的时候也有讲究,吃面时要将一整条面一次过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夹断,也不可以用口咬断。关于长寿面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汉武帝时期,人们认为寿命长短与人中长短有关,人中长短取决于面孔长短,而面条正暗合“面长”,长寿面由此而来。吃长寿面除寓意长寿外,也代表敬老。有传黄帝于冬至当日得道成仙,自此以后的每一个冬至都以吃长寿面代表敬老,所以长寿面又称“冬至面”。
除了长寿面,面条还有很多福喜之意:结婚时送予女方的叫“喜面”;孕妇于产期吃的称“福面”;把面条相赠亲友的则是“太平面” ;老弱及病者吃的会被称为“健康面”。 而陕西岐山面则称为“和气面”,它又有着关于面条的另一个故事。话说西周时,殷纣王妒忌周文王姬昌的功绩,将他囚禁在城堡。后来周文王回到家乡,乡亲见他因受苦而变得消瘦,都带来大量食物予之补身。周文王为答谢大家对他的爱护,便亲自做面并以大家带来的食物煮面招呼。当面吃完,大家将剩下的汤倒回,再滔面。从此以后这种只吃面、不喝汤的吃法被称为“和气面”。
面条除了卫生洁净、食用方便以外,还蕴含了如此多的吉祥之意,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宗的伟大发明!
相传,唐朝高宗时,工部尚书武士之女武氏(武媚娘)在幼时读书之余,常和青梅竹马的情郎哥常剑峰一起游河湾,而河湾渡口有一家削面店,他们每次游河过湾,总要到削面店吃上一碗。时间长了便与店老板混得很熟,经常边吃边谈论面的制作,一段时间后他们也对做面有了较深了解。后来,他们想夏天要是吃一种凉面该多好。于是便和面店师傅一起试验,终于用米浆研制成了一种柔软可口、绵韧不粘的米凉面。媚娘和剑峰高兴得抱成了一团,削面店师傅见此情景,便打趣这一对小情人:这面不如就叫“夫妻米凉面”吧。而碰巧这天又是媚娘的生日,夫妻米凉面就这样诞生了。后来媚娘在14岁时就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因君命难违,她不得不离开常剑峰去了京都长安进入宫中。虽然她与常剑峰终未成夫妻,但夫妻米凉面却被流传下来。武媚娘当了皇帝以后,还念念不忘夫妻米凉面,每逢生日,必命御厨给她烹制一碗食用,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她寿终正寝,“夫妻米凉面”也因武则天的登基被“女皇蒸凉面”这个新名字取代。女皇蒸凉面至今仍然在武则天的故乡四川广元被广泛食用,在外地几乎很难吃到正宗的女皇蒸凉面,不过凉面的其他做法却越来越多,成为人们夏季热爱的主食之一。
悠久的历史
面条一年四季都有受人欢迎的形式,凉面是人们夏季热爱的美食,到了冬天可以用热汤面来暖身子,春秋天时卤面又非常受欢迎,其他各种各样受欢迎的面条品种更是数不胜数,制面方法之多亦令人叹为观止,而面条的背后更是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
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最初中国、阿拉伯及意大利都声称是面条的发源地,但可考的关于面条的最早文字记录是中国东汉时期。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叶茂林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中发现了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的面条,长约50厘米、宽0.3厘米,由粟制成。有关面条最早的文字记载和实物说明了面条起源于中国。
最初,中国所有面食统称为饼,其中在汤中煮熟的叫“汤饼”,即最早的面条。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有索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有“水引饼”,是一种一尺一断,薄如“韭叶”的水煮食品;唐朝又有称为“冷淘”的过水凉面;宋朝饮食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10种之多,丰富多彩,有插肉面、浇头面等;元朝出现了可以久存的挂面;明朝有制作技术高超的拉面,还有山西等地制作特殊的刀削面,这些制面技艺的出现都为面条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清代出现“五香面”和“八珍面”,而且在乾隆年间又出现了方便面的前身:耐保存的油炸的“伊府面”。其实中华面食在清朝发展已相当成熟且稳定,甚至各个地区均有其独特风味,如中国五大名面:四川担担面、两广伊府面、北方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及武汉热干面。虽然在不同朝代均有对面条的记载,但起初对面条的名称却不统一,除煮饼、汤饼外,还有不托、馎饦等叫法,“面条”一词直到宋朝才正式通用。中华面条既属经济饱肚的主食,还可作登大雅之堂的上佳美食。据史录,很多达官贵人均喜吃面,并会以面食招待贵宾。后来由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令中华面条、面食文化在全世界大放异彩,对世界的面食产生深远影响。现今的日本拉面就是在1912年由中国传统拉面制作技巧传到横滨而衍化的。
面条能够千百年长盛不衰,与其洁净不无关系。《荆楚岁时记》就有记载说:“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在古代中国食品卫生条件较差,夏天苍蝇细菌多,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易患肠道疾病。经过煮沸的面条,可以极大地减少肠胃疾病的发生,因此面条成为中国最常见的食品之一也就不奇怪了。
多层吉祥之意
中华面条很多都含有特别的意义,我们最熟知的应该就是长寿面、福喜面、和气面了。
面条这种长条状的样子,使人的联想“因势赋形”,把面与生日、寿诞联系起来。按风俗礼仪,过生日贺诞辰吃长寿面。为什么过生日要吃面?宋人马永卿在《懒真子》中说:“必食汤饼者,则世欲所谓‘长寿’面也。”意思是面条能作为人长命百岁的象征是因为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因此生辰宴会最后吃面条,寓意长命百岁。很多地方把面条作为长寿面吃的时候也有讲究,吃面时要将一整条面一次过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夹断,也不可以用口咬断。关于长寿面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汉武帝时期,人们认为寿命长短与人中长短有关,人中长短取决于面孔长短,而面条正暗合“面长”,长寿面由此而来。吃长寿面除寓意长寿外,也代表敬老。有传黄帝于冬至当日得道成仙,自此以后的每一个冬至都以吃长寿面代表敬老,所以长寿面又称“冬至面”。
除了长寿面,面条还有很多福喜之意:结婚时送予女方的叫“喜面”;孕妇于产期吃的称“福面”;把面条相赠亲友的则是“太平面” ;老弱及病者吃的会被称为“健康面”。 而陕西岐山面则称为“和气面”,它又有着关于面条的另一个故事。话说西周时,殷纣王妒忌周文王姬昌的功绩,将他囚禁在城堡。后来周文王回到家乡,乡亲见他因受苦而变得消瘦,都带来大量食物予之补身。周文王为答谢大家对他的爱护,便亲自做面并以大家带来的食物煮面招呼。当面吃完,大家将剩下的汤倒回,再滔面。从此以后这种只吃面、不喝汤的吃法被称为“和气面”。
面条除了卫生洁净、食用方便以外,还蕴含了如此多的吉祥之意,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宗的伟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