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族生活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和川西平原岷江河谷地带,这里山峦叠起,地势嵯峨,沟壑纵横,岷江湍急,森林密布,植物种类繁多,珍禽异兽也较多,被称为动物活化石的大熊猫和植物活化石的珙桐,均生存于这块神奇的土地。
长期以来,羌族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羌历年,是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羌族称羌历年“日美吉”,意为好日子。每年粮食归仓、瓜熟果香的阴历十月初一,寨子里充滿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烹羊宰牛,男女老少身着新装,不出远门,合家团聚。他们用荞面做成肉馅大蒸饼,用面粉做成牛、羊、鸡、马等形状的祭品。吃过“收成酒”年夜饭之后,以祭品向神还“旧”愿、许“新”愿。团年饭之后,人们从寨楼出来,齐聚羌寨旁的场地上唱歌跳莎朗舞。
祭山会,是羌民族又一重大节日,又称祭天会或山神会,是羌族祭祀天神、山神,祈求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林木茂盛、地方太平的大典,举行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会一般以村寨为单位,由推举的会首筹备。祭祀仪式由“释比”主持。“释比”或叫“许”,是羌民族原生态宗教的传承者,也是羌民族文化的承传人。祭山会上,释比要唱本民族史诗,以教育后代团结友爱,共同维护本民族、本地区或本寨的利益。
歌仙节,羌族称“瓦尔俄足”,是羌族妇女的节日,体现羌民族对妇女的尊重。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羊角花盛开的季节,羌族妇女就会到大山上的神林处去祭祀女神“莎朗”,向神求示唱什么歌。第二天,妇女们穿上亲手绣制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跳。歌唱三天,三天期间,羌族妇女则完全休息,所有家务琐事和农活均由丈夫和儿子们完成。
居住在群山之中的羌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和艰难的创业历程中,修建了与众不同的建筑住居艺术,“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羌族雕楼造型雄伟壮观,鳞次栉比,朴实厚重,与巍峨的群山相映,体现了羌族建筑质朴、明快、自然的美和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
而羌族的服饰则是另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体现了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挑花刺绣羌绣,是羌族男女服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绣内容,简洁明快,虚实结合,色彩谐调,或信手于花卉植物,或取材于飞禽走兽,人间万象皆能成为羌绣中真实而贴切的题材,绣制出美好的韵味。而羌民族的饮食文化,更是与众不同。荞面、酸菜、搅团、洋芋糍粑、竿竿酒、腊猪膘,在他们灵巧的手中会做出许多花色品种,不单有色香味的视觉冲击,也同样是一道艺术大餐,充分体现了羌族人民的智慧。
羌族人民当中,流行着成年冠礼。对于羌族男子来说,冠礼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它不仅标志着羌族男子已经成年,独立行事,而且也表明他将对整个家庭、寨子承担起义务和责任。行冠礼前,先要请“释比”祈祷,祈祷毕,再由“释比”唱诵叙述羌族历史的史诗,然后将白羊毛和五色布条围系在受冠礼者颈上,成年男子便可以公开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也可以邀媒说婚了。
在婚礼举行前夕,还要喝搭棚酒,搭棚酒后,一切准备停当,迎接女方入室;而在女方,出嫁头一天要吃花夜酒,女方儿时的伙伴要坐歌堂,女方出嫁日,要哭嫁,儿时的伙伴还要为她唱送嫁歌。女方到达男方家后,结婚正宴开始,论辈就座。婚庆人员离开后,新郎家同样要坐歌堂,整个婚礼十分复杂,但也充分体现出羌族人对婚姻大事的重视,把它视为男女双方及家人、亲朋好友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来做。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优秀民族文化。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羌笛,就是羌民族的一种古老的乐器。羌笛声音悠长,如怨如泣,优雅动人,加之独特的吹奏方式,使羌笛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是对羌笛由衷的评价和恰切的赞誉。羌族莎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古老的舞种之一,是中国圈舞的一支,其动作舒缓有度,快慢相间,粗犷中不乏细腻,激越中不乏典雅。羌族的另一个舞蹈,又叫铠甲舞,是羌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祭礼性舞蹈,舞蹈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既表现人们热爱和平、追求宁静的心境,又展示了羌族男儿保家卫国的不懈斗志。
长期以来,羌族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羌历年,是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羌族称羌历年“日美吉”,意为好日子。每年粮食归仓、瓜熟果香的阴历十月初一,寨子里充滿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烹羊宰牛,男女老少身着新装,不出远门,合家团聚。他们用荞面做成肉馅大蒸饼,用面粉做成牛、羊、鸡、马等形状的祭品。吃过“收成酒”年夜饭之后,以祭品向神还“旧”愿、许“新”愿。团年饭之后,人们从寨楼出来,齐聚羌寨旁的场地上唱歌跳莎朗舞。
祭山会,是羌民族又一重大节日,又称祭天会或山神会,是羌族祭祀天神、山神,祈求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林木茂盛、地方太平的大典,举行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会一般以村寨为单位,由推举的会首筹备。祭祀仪式由“释比”主持。“释比”或叫“许”,是羌民族原生态宗教的传承者,也是羌民族文化的承传人。祭山会上,释比要唱本民族史诗,以教育后代团结友爱,共同维护本民族、本地区或本寨的利益。
歌仙节,羌族称“瓦尔俄足”,是羌族妇女的节日,体现羌民族对妇女的尊重。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羊角花盛开的季节,羌族妇女就会到大山上的神林处去祭祀女神“莎朗”,向神求示唱什么歌。第二天,妇女们穿上亲手绣制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跳。歌唱三天,三天期间,羌族妇女则完全休息,所有家务琐事和农活均由丈夫和儿子们完成。
居住在群山之中的羌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和艰难的创业历程中,修建了与众不同的建筑住居艺术,“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羌族雕楼造型雄伟壮观,鳞次栉比,朴实厚重,与巍峨的群山相映,体现了羌族建筑质朴、明快、自然的美和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
而羌族的服饰则是另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体现了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挑花刺绣羌绣,是羌族男女服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绣内容,简洁明快,虚实结合,色彩谐调,或信手于花卉植物,或取材于飞禽走兽,人间万象皆能成为羌绣中真实而贴切的题材,绣制出美好的韵味。而羌民族的饮食文化,更是与众不同。荞面、酸菜、搅团、洋芋糍粑、竿竿酒、腊猪膘,在他们灵巧的手中会做出许多花色品种,不单有色香味的视觉冲击,也同样是一道艺术大餐,充分体现了羌族人民的智慧。
羌族人民当中,流行着成年冠礼。对于羌族男子来说,冠礼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它不仅标志着羌族男子已经成年,独立行事,而且也表明他将对整个家庭、寨子承担起义务和责任。行冠礼前,先要请“释比”祈祷,祈祷毕,再由“释比”唱诵叙述羌族历史的史诗,然后将白羊毛和五色布条围系在受冠礼者颈上,成年男子便可以公开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也可以邀媒说婚了。
在婚礼举行前夕,还要喝搭棚酒,搭棚酒后,一切准备停当,迎接女方入室;而在女方,出嫁头一天要吃花夜酒,女方儿时的伙伴要坐歌堂,女方出嫁日,要哭嫁,儿时的伙伴还要为她唱送嫁歌。女方到达男方家后,结婚正宴开始,论辈就座。婚庆人员离开后,新郎家同样要坐歌堂,整个婚礼十分复杂,但也充分体现出羌族人对婚姻大事的重视,把它视为男女双方及家人、亲朋好友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来做。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优秀民族文化。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羌笛,就是羌民族的一种古老的乐器。羌笛声音悠长,如怨如泣,优雅动人,加之独特的吹奏方式,使羌笛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羌管一声何处曲,流莺百啭最高枝”,是对羌笛由衷的评价和恰切的赞誉。羌族莎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古老的舞种之一,是中国圈舞的一支,其动作舒缓有度,快慢相间,粗犷中不乏细腻,激越中不乏典雅。羌族的另一个舞蹈,又叫铠甲舞,是羌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祭礼性舞蹈,舞蹈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既表现人们热爱和平、追求宁静的心境,又展示了羌族男儿保家卫国的不懈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