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用以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
语文 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用以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作业是小学生处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设计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作业呢?
一、新课标下语文作业的基本特征
1、多元化的思维发展。
传统教学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的工具,偏重于机械记忆,重复训练。而新课标下语文作业则侧重于多元化的思维发展,具有生成理解的功能、展示个性的功能、使学生社会化的功能、使学习生活化的功能。
2、“有效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
有效教学理论强调“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因此,我们在新作业设计理论中,强调从四个方面达成作业的总体成效:作业有价值,作业有效果,作业有效率,作业有魅力。
作业有价值:是指作业要能体现学生的持续发展性。
作业有效果:是指完成作业要能达到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
作业有效率:是指用最少的投入来达到最高的目标。
作业有魅力:是指能吸引学生继续学习,自觉预习、复习等。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1、启发性原则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这一过程的关键年龄,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飞跃或质变期。飞跃之前要有准备,质变之前要有量变,也就是说整个小学阶段都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教学活动要符合儿童发展的特性,语文作业的设计也应根据这一特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业的设计应灵活多变,富有启迪性和挑战性,促使学生多动脑,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广泛性、逻辑性和灵敏性,给学生展示具有启发作用的丰富的材料,促进思维的训练,激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中国的语言文学的丰富多彩想象空间巨大,决定了语文学科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工具。
2、趣味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只有用轻松、愉快的活动诱发学生的愉悦感,才能形成其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出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的作业,使学生愿意思考,喜欢去做语文作业,在一种愉悦的过程中,体验到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成功乐趣。
3、主体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业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环节,学生的主体性应当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和发挥。作业的宗旨要明确,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业的难易要适度,有利于实现不断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能让学生在情感愉悦的情况下发展。作业的形式要活泼,能让学生一见作业便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发挥主体性,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同集体的学生,其心理、接受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等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要求设计作业时心中有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对作业的内容形式和难易程度做出适当的调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胜利果实”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使每一个学生都是主体。
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的策略
1、设计多层次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有差异。我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差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設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
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对优生是如此,对后进生更是如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让好、中、差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相应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使得事半功倍。
2、实践体验式作业: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手从事一些精细的,灵巧的动作,能刺激大脑皮层,发展脑的某些功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不仅是依赖于意识和思想的形成,而且更得益于通过动手,在实践中使创造力得以开发。”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实践体验式作业不仅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了直接经验,取得第一手材料,还实现了学生认识的第二次飞跃,通过解放他们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自主思考,勇于创新。
3、设计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学生怕做作业、拖拉作业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练习形式。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
语文 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用以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作业是小学生处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设计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作业呢?
一、新课标下语文作业的基本特征
1、多元化的思维发展。
传统教学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的工具,偏重于机械记忆,重复训练。而新课标下语文作业则侧重于多元化的思维发展,具有生成理解的功能、展示个性的功能、使学生社会化的功能、使学习生活化的功能。
2、“有效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
有效教学理论强调“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因此,我们在新作业设计理论中,强调从四个方面达成作业的总体成效:作业有价值,作业有效果,作业有效率,作业有魅力。
作业有价值:是指作业要能体现学生的持续发展性。
作业有效果:是指完成作业要能达到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
作业有效率:是指用最少的投入来达到最高的目标。
作业有魅力:是指能吸引学生继续学习,自觉预习、复习等。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1、启发性原则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小学三四年级学生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这一过程的关键年龄,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飞跃或质变期。飞跃之前要有准备,质变之前要有量变,也就是说整个小学阶段都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教学活动要符合儿童发展的特性,语文作业的设计也应根据这一特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业的设计应灵活多变,富有启迪性和挑战性,促使学生多动脑,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广泛性、逻辑性和灵敏性,给学生展示具有启发作用的丰富的材料,促进思维的训练,激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中国的语言文学的丰富多彩想象空间巨大,决定了语文学科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工具。
2、趣味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只有用轻松、愉快的活动诱发学生的愉悦感,才能形成其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出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的作业,使学生愿意思考,喜欢去做语文作业,在一种愉悦的过程中,体验到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成功乐趣。
3、主体性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业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环节,学生的主体性应当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和发挥。作业的宗旨要明确,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业的难易要适度,有利于实现不断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能让学生在情感愉悦的情况下发展。作业的形式要活泼,能让学生一见作业便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发挥主体性,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同集体的学生,其心理、接受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等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要求设计作业时心中有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对作业的内容形式和难易程度做出适当的调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胜利果实”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使每一个学生都是主体。
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的策略
1、设计多层次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也各有不同,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不同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有差异。我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一方面使这些"差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設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
适量、适当的作业和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对优生是如此,对后进生更是如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难度的作业,让好、中、差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上得到相应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收获,使得事半功倍。
2、实践体验式作业: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手从事一些精细的,灵巧的动作,能刺激大脑皮层,发展脑的某些功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不仅是依赖于意识和思想的形成,而且更得益于通过动手,在实践中使创造力得以开发。”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实践体验式作业不仅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了直接经验,取得第一手材料,还实现了学生认识的第二次飞跃,通过解放他们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自主思考,勇于创新。
3、设计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学生怕做作业、拖拉作业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练习形式。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