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国家竞争归根来说还是所在地企业的竞争。这句话反过来亦可表述为,当一国企业的竞争力明显下滑时,就意味着该国竞争力也处于下行的态势。当今日本便是如此。
松下、索尼和夏普的连年亏损不是个案,而是整个日本电子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对于日本的衰退众说纷纭,人口学家易富贤将其经济的长期低迷归结为人口的持续下降;另一观点则认为日本的衰退是因《广场协议》而造成的,是美国想通过牺牲日本来解决自身双赤问题。事实上,这两种观点并没能获得充分的实证支持。
德、日两国最具可比性。因两国都是二战战败国,且制造业都对两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并都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成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
如果人口论的观点成立,那么,受该因素影响而令经济长期停滞的就不应只是日本一国,因长期以来德国的人口也是处负增长状态。针对后一个观点。《广场协议》明确规定,不仅是日元,德国马克、英镑也应大幅升值,事实也是如此。到1987年底日元兑美元升值接近100%,但同期德国马克比日元升值更多,达101.27%。为何德国在之后的20年,不仅没有出现日式经济倒退,反倒是于2008年以来的欧债危机中,成长为欧元乃至欧盟的拯救者?
真因何在?我认为这主要归咎于该时期日本在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上出了极大的失误。
《广场协议》之后日元急剧升值,日本商品出口放缓,经济形势迅速恶化。为摆脱升值造成的困境,补贴受到打击的出口业,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正是这种极度扩张的政策,导致日本随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长期的超低利率又将这些资金推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从1986 年初到1989 年末上涨了约3 倍,同期地价也涨了约3 倍。
资产价格的上涨,为投资家带来了亿万财富,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混乱。对企业而言,金融收益远超主业收益,谁还会认真对待市场、研发、质量等正常的经营活动?一个企业在研发、市场和质量上都不肯投入,怎么会有可持续的竞争力?这种少投入甚至不投入,力求从实业中抽走资金的收割战略,不仅发生于泡沫时期,泡沫破灭后仍然是如此。
泡沫总是要崩溃的。1989年末日本股价创下最高纪录,但进入90 年代后就开始大幅下跌,地价则下跌得更为恐怖。据野村证券的匡算结果显示,1990年仅地产与股票这两类资产就造成了1500万亿日元的损失,相当于日本全部个人金融资产的总和。最终损失还不止于此,从1990年到2003年,由于企业需求下降造成的损失相当于日本GDP的20%,也就是说由于资产价格暴跌,导致约占GDP20%的企业需求烟消云散。财富随着泡沫破灭蒸发掉了,但债务真实地遗留了下来。
企业为修复其严重恶化的资产负债表,不得不努力归还债务。1995年时日本将利率降到了零,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没有增加借贷。相反,这些企业赚到钱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加大对科研技术和市场的投入而是加速还贷。到2002年和2003年日本的净债务偿还额,已上升到每年30万亿日元以上的空前规模。
为了尽快修复糟糕的资产负债表,企业不得不拼命控制成本。对其经营行为中的科研、市场、质量的投入形成了严重的挤出效应,长此以往对企业的竞争力所造成的伤害是毋庸置疑的。于第一个失落的十年期,日本企业还能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大量利润,并用它去偿付当初因赌博经济而落下的亏空。但当日本步入第二个失落的十年期时,这种危害就开始全面凸显出来。松下索尼的亏损正是这一结果的具体表现。
当然,面临着日本式危局的不仅是日本,还有今日的中国。在资产价格上涨的诱惑下,谁不热衷于金钱游戏啊,谁还会认真对待研发等正常的经营活动啊?这才是我们目前最大的诱惑和危机!
松下、索尼和夏普的连年亏损不是个案,而是整个日本电子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对于日本的衰退众说纷纭,人口学家易富贤将其经济的长期低迷归结为人口的持续下降;另一观点则认为日本的衰退是因《广场协议》而造成的,是美国想通过牺牲日本来解决自身双赤问题。事实上,这两种观点并没能获得充分的实证支持。
德、日两国最具可比性。因两国都是二战战败国,且制造业都对两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并都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成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
如果人口论的观点成立,那么,受该因素影响而令经济长期停滞的就不应只是日本一国,因长期以来德国的人口也是处负增长状态。针对后一个观点。《广场协议》明确规定,不仅是日元,德国马克、英镑也应大幅升值,事实也是如此。到1987年底日元兑美元升值接近100%,但同期德国马克比日元升值更多,达101.27%。为何德国在之后的20年,不仅没有出现日式经济倒退,反倒是于2008年以来的欧债危机中,成长为欧元乃至欧盟的拯救者?
真因何在?我认为这主要归咎于该时期日本在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上出了极大的失误。
《广场协议》之后日元急剧升值,日本商品出口放缓,经济形势迅速恶化。为摆脱升值造成的困境,补贴受到打击的出口业,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正是这种极度扩张的政策,导致日本随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长期的超低利率又将这些资金推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从1986 年初到1989 年末上涨了约3 倍,同期地价也涨了约3 倍。
资产价格的上涨,为投资家带来了亿万财富,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混乱。对企业而言,金融收益远超主业收益,谁还会认真对待市场、研发、质量等正常的经营活动?一个企业在研发、市场和质量上都不肯投入,怎么会有可持续的竞争力?这种少投入甚至不投入,力求从实业中抽走资金的收割战略,不仅发生于泡沫时期,泡沫破灭后仍然是如此。
泡沫总是要崩溃的。1989年末日本股价创下最高纪录,但进入90 年代后就开始大幅下跌,地价则下跌得更为恐怖。据野村证券的匡算结果显示,1990年仅地产与股票这两类资产就造成了1500万亿日元的损失,相当于日本全部个人金融资产的总和。最终损失还不止于此,从1990年到2003年,由于企业需求下降造成的损失相当于日本GDP的20%,也就是说由于资产价格暴跌,导致约占GDP20%的企业需求烟消云散。财富随着泡沫破灭蒸发掉了,但债务真实地遗留了下来。
企业为修复其严重恶化的资产负债表,不得不努力归还债务。1995年时日本将利率降到了零,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没有增加借贷。相反,这些企业赚到钱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加大对科研技术和市场的投入而是加速还贷。到2002年和2003年日本的净债务偿还额,已上升到每年30万亿日元以上的空前规模。
为了尽快修复糟糕的资产负债表,企业不得不拼命控制成本。对其经营行为中的科研、市场、质量的投入形成了严重的挤出效应,长此以往对企业的竞争力所造成的伤害是毋庸置疑的。于第一个失落的十年期,日本企业还能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大量利润,并用它去偿付当初因赌博经济而落下的亏空。但当日本步入第二个失落的十年期时,这种危害就开始全面凸显出来。松下索尼的亏损正是这一结果的具体表现。
当然,面临着日本式危局的不仅是日本,还有今日的中国。在资产价格上涨的诱惑下,谁不热衷于金钱游戏啊,谁还会认真对待研发等正常的经营活动啊?这才是我们目前最大的诱惑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