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它幽香清远,一枝在室,满屋飘香。其花素而不艳,亭亭玉立,姿态端秀,别具神韵。古人赞曰:“兰之香,盖一国”,故有“国香”的别称。兰花的花叶、花形、花香皆可赏。其叶终年常绿,多而不乱,仰俯自如。兰花以其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备受人们的喜爱,与竹、菊、梅合称“四君子”。古人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
战国楚诗人屈原(前339-前278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楚怀王时,屈原被谗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自沉。他在《离骚》等作品中,以恶禽臭草喻邪佞,香草美人比忠贞,表达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抒发热爱祖国的炽烈情怀。后人感其忠贞,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使芝兰成为忠贞和君子的象征,也成为文人墨客吟咏和绘画恒久不衰的题材。
安徽省桐城市博物馆藏有数幅清代蒋予检写兰。
蒋予检,字矩亭。生卒年不详,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清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历官庐陵、宜舂、峡江知县。曾作一联云:“作吏能无纱帽气,论交常有布衣心。”蒋予检为清季画兰圣手,与郑板桥齐名,有画集《兰谱》行世。张大干对著名兰草画家高慰农(1883-1947年)的作品推崇备至,曾为其墨兰题跋:“蒋矩亭后一人而已”,足见其对蒋予检的推崇。据《湘军人物年谱·李续宾年谱》载:“癸卯,曾公(曾国藩)至自吴城,居六日乃去。湖北知县蒋予检写墨兰百幅,题诗以献颂克武昌功。公喜其艺精,受之。”可谓赏识不浅。清代绘画品评著作《桐阴论画》评曰:“说者谓兰为国香,传写者不知万几,多失之硬直。矩亭以舒展柔逸出之,故能造微入妙。”蒋予检所写墨兰在当时的望族中多有流传,片纸尺帧人争购藏。
《沅湘清梦图轴》,画面右出,无根无土,一蓬丛兰从高处簇拥进发,下临空谷。兰叶多姿,凤眼穿插,数茎花蕊,临风摇动,有含苞,有半开,有盛开,有飞落,纵横偃仰,别有姿态。图轴左上题“灵均清梦远,遗佩满沅湘”。“灵均”,屈原字。“清梦”,犹美梦。“遗佩”,丢弃佩物,语本《楚辞·九歌·湘君》:“捐余块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沅湘”,沅水和湘水的并称。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款识:“仿王觉斯法。蒋予检。”下钤白文圆形印章一枚:“检”;朱文方形印章一枚:“矩亭”。王觉斯,即王铎(1592-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亦擅长画兰,名重当代,学者宗之。清代张敬修《兰说》评日:“吾乡王觉斯写兰,不规矩于形似,而雄深苍秀,英气逼人,亦能品也。”蒋予检这幅墨兰是仿王觉斯法,纪念诗人屈原而作。
《心香图轴》,左上方题“写叶写花兼写根,全身毕露众香尊。洛灵未见秋遗佩,山鬼合来夜打门。敢向风前称画手,聊凭纸上吊忠魂。心持一瓣欣能托,雪北泥南当爪痕。绍庭仁兄先生雅品,矩亭蒋予检。”“洛灵”,即洛神。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曰:“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山鬼》是屈原《九歌》十一首之一,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雪北泥南当爪痕”,是说兰生长在南北方带雪的泥土里,就像大雁踏过雪泥留下的爪痕。下钤篆书白文印:“名予检字矩亭号□隐”;朱文篆书印:“睢阳蒋氏”。这幅墨兰根叶花毕现,忠魂纸上吊,花痕雪上留,意境高洁,神与人一,境与心通。
《“九畹分来”兰花图页》,绘墨兰一束,浓墨写叶,刚劲虬曲。淡墨点花,偃仰低昂。花根淡墨勾画,老而柔韧。花、叶、根毕具。右题“九畹分来一瓣香。矩亭”。“九畹”,典出屈原培植兰花、香草的故事。《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东汉王逸注:“十二亩曰畹。”一说,田三十亩曰畹。后即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唐杨炯《幽兰赋》:“尔乃丰茸十步,绵连九畹。”元张昱《赵松雪墨兰》诗:“玉庐墨妙世无同,九畹高情更所工。”明唐寅《和沉石田落花诗》之三十:“五更飞梦环巫峡,九畹招魂费楚词。”清秋瑾《兰花》诗:“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一瓣香”,犹一炷香。佛教禅宗长老开堂讲道,烧至第三炷香时,长老即云这一瓣香敬献传授道法的某某法师。后以“一瓣香”指师承或仰慕某人。“九畹分来一瓣香”是说这束兰草是从屈原培植的花田分得的。下钤朱文方形印章一枚:“矩亭”。画作借用屈原培植兰花、香草的典实,说自己所作墨兰是从屈原的九畹分来,以此作为心香一瓣,敬献给仰慕的人。
《湘兰摇影图轴》,露根无土,兰花盛开,兰叶飘逸。右上方题“(吴云)楚树碧离离,手弄瑶华半醉时。(秋佩)影摇湘浦月,凤凰(翅冷)玉参差。拟王觉斯笔意为□堂二兄清赏。矩亭蒋予检。”题诗出自元朝诗人张天英《题赵翰林画兰》。“瑶华”,亦作“瑶花”,玉白色的花,借指仙花。《楚辞·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湘浦月”指湘水中月。下钤朱文篆书圆印“检”,白文篆书方印“矩亭”。画作拟王觉斯笔意,题诗用元人张天英的成诗,可谓信手拈来,汇集众美。
《“好根”兰花图轴》,左下题“兰为王者香,凡卉无与伍。随处露好根,不染尘中土”,下钤朱文方印“巨亭”,白文方印“予检”。题诗赞扬所绘之兰不与凡卉为伍、不染尘中之土、芳香无与伦比的品质,指出兰立定王者之位,“好根”才是关键所在。
《心香图轴》《“九畹分来”兰花图页》《“好根”兰花图轴》《湘兰摇影图轴》郜是仿郧思肖“露根兰”画法。郧思肖(1241一1318年),宋末元初著名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宋朝灭亡后,隐居苏州,他坐卧必南向,自号“所南”。他擅画兰,且画“露根兰”,即画兰不写地坡。据文献记载,邓思肖“精墨兰,自更祚后,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则云:‘地为人夺去,汝有不知耶?…原来,他以尢土的兰花来寄托自己的_L国之思。元网火画家之一倪云林《题郑所南(兰)》诗云:“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道l“了郑思肖画露根兰的一片爱国之心。他高尚的气节和独创的技法受到后人的崇尚,蒋予检、钱载、徐渭仁等都有仿郑思肖“露根兰”作品。他们除了通过画“露根兰”表达对郑思肖的人格敬慕、画格的激赏外,是否通过歌颂前朝遗民的反抗精神、爱国情操,隐晦地抒发对“凡卉”与“尘中土”的不满,亦未可知。
《兰石丰神图轴》,左上题“在包慎伯处见钱萚石墨兰,一石直耸,石根兰一株,疏疏落落,不甚经意而丰神自远,真书生面目也。矩亭”。
包慎伯,即包世臣(1775-1855年),清朝文学家,勤于词章,喜谈国事。钱萚石,即钱载(1708-1793年),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竹。值得注意的是,钱载也是露根兰的画手。相同的情趣爱好,使得蒋予检在友人处见到钱载所绘石墨兰后,立刻仿绘了一幅石兰。下钤朱文篆书圆印“检”,朱文篆书方印“矩亭”。
《墨戏兰花图页》,画斜坡砾石,石下碧苔青草,一枝惠兰,做然绽放。右侧草书款:“矩亭墨戏”。下钤朱文方形印章一枚:“矩亭”。墨戏,随兴而成的写意画。《宣和画谱·墨竹诗意图》:“阎士安,陈国宛丘人,家世业医,性喜作墨戏,荆桢枳棘,荒崖断岸,皆极精妙。”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赵子固梅谱》:“诸王孙赵孟坚字子固,善墨戏。于水仙尤得意,晚作梅自成一家。”
从这几幅画题看,除一幅“墨戏”外,其余皆为纪念诗人屈原而作。
(责任编辑:李珍萍)
战国楚诗人屈原(前339-前278年)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楚怀王时,屈原被谗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自沉。他在《离骚》等作品中,以恶禽臭草喻邪佞,香草美人比忠贞,表达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抒发热爱祖国的炽烈情怀。后人感其忠贞,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使芝兰成为忠贞和君子的象征,也成为文人墨客吟咏和绘画恒久不衰的题材。
安徽省桐城市博物馆藏有数幅清代蒋予检写兰。
蒋予检,字矩亭。生卒年不详,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清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历官庐陵、宜舂、峡江知县。曾作一联云:“作吏能无纱帽气,论交常有布衣心。”蒋予检为清季画兰圣手,与郑板桥齐名,有画集《兰谱》行世。张大干对著名兰草画家高慰农(1883-1947年)的作品推崇备至,曾为其墨兰题跋:“蒋矩亭后一人而已”,足见其对蒋予检的推崇。据《湘军人物年谱·李续宾年谱》载:“癸卯,曾公(曾国藩)至自吴城,居六日乃去。湖北知县蒋予检写墨兰百幅,题诗以献颂克武昌功。公喜其艺精,受之。”可谓赏识不浅。清代绘画品评著作《桐阴论画》评曰:“说者谓兰为国香,传写者不知万几,多失之硬直。矩亭以舒展柔逸出之,故能造微入妙。”蒋予检所写墨兰在当时的望族中多有流传,片纸尺帧人争购藏。
《沅湘清梦图轴》,画面右出,无根无土,一蓬丛兰从高处簇拥进发,下临空谷。兰叶多姿,凤眼穿插,数茎花蕊,临风摇动,有含苞,有半开,有盛开,有飞落,纵横偃仰,别有姿态。图轴左上题“灵均清梦远,遗佩满沅湘”。“灵均”,屈原字。“清梦”,犹美梦。“遗佩”,丢弃佩物,语本《楚辞·九歌·湘君》:“捐余块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沅湘”,沅水和湘水的并称。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款识:“仿王觉斯法。蒋予检。”下钤白文圆形印章一枚:“检”;朱文方形印章一枚:“矩亭”。王觉斯,即王铎(1592-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亦擅长画兰,名重当代,学者宗之。清代张敬修《兰说》评日:“吾乡王觉斯写兰,不规矩于形似,而雄深苍秀,英气逼人,亦能品也。”蒋予检这幅墨兰是仿王觉斯法,纪念诗人屈原而作。
《心香图轴》,左上方题“写叶写花兼写根,全身毕露众香尊。洛灵未见秋遗佩,山鬼合来夜打门。敢向风前称画手,聊凭纸上吊忠魂。心持一瓣欣能托,雪北泥南当爪痕。绍庭仁兄先生雅品,矩亭蒋予检。”“洛灵”,即洛神。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曰:“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山鬼》是屈原《九歌》十一首之一,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雪北泥南当爪痕”,是说兰生长在南北方带雪的泥土里,就像大雁踏过雪泥留下的爪痕。下钤篆书白文印:“名予检字矩亭号□隐”;朱文篆书印:“睢阳蒋氏”。这幅墨兰根叶花毕现,忠魂纸上吊,花痕雪上留,意境高洁,神与人一,境与心通。
《“九畹分来”兰花图页》,绘墨兰一束,浓墨写叶,刚劲虬曲。淡墨点花,偃仰低昂。花根淡墨勾画,老而柔韧。花、叶、根毕具。右题“九畹分来一瓣香。矩亭”。“九畹”,典出屈原培植兰花、香草的故事。《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东汉王逸注:“十二亩曰畹。”一说,田三十亩曰畹。后即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唐杨炯《幽兰赋》:“尔乃丰茸十步,绵连九畹。”元张昱《赵松雪墨兰》诗:“玉庐墨妙世无同,九畹高情更所工。”明唐寅《和沉石田落花诗》之三十:“五更飞梦环巫峡,九畹招魂费楚词。”清秋瑾《兰花》诗:“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一瓣香”,犹一炷香。佛教禅宗长老开堂讲道,烧至第三炷香时,长老即云这一瓣香敬献传授道法的某某法师。后以“一瓣香”指师承或仰慕某人。“九畹分来一瓣香”是说这束兰草是从屈原培植的花田分得的。下钤朱文方形印章一枚:“矩亭”。画作借用屈原培植兰花、香草的典实,说自己所作墨兰是从屈原的九畹分来,以此作为心香一瓣,敬献给仰慕的人。
《湘兰摇影图轴》,露根无土,兰花盛开,兰叶飘逸。右上方题“(吴云)楚树碧离离,手弄瑶华半醉时。(秋佩)影摇湘浦月,凤凰(翅冷)玉参差。拟王觉斯笔意为□堂二兄清赏。矩亭蒋予检。”题诗出自元朝诗人张天英《题赵翰林画兰》。“瑶华”,亦作“瑶花”,玉白色的花,借指仙花。《楚辞·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湘浦月”指湘水中月。下钤朱文篆书圆印“检”,白文篆书方印“矩亭”。画作拟王觉斯笔意,题诗用元人张天英的成诗,可谓信手拈来,汇集众美。
《“好根”兰花图轴》,左下题“兰为王者香,凡卉无与伍。随处露好根,不染尘中土”,下钤朱文方印“巨亭”,白文方印“予检”。题诗赞扬所绘之兰不与凡卉为伍、不染尘中之土、芳香无与伦比的品质,指出兰立定王者之位,“好根”才是关键所在。
《心香图轴》《“九畹分来”兰花图页》《“好根”兰花图轴》《湘兰摇影图轴》郜是仿郧思肖“露根兰”画法。郧思肖(1241一1318年),宋末元初著名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宋朝灭亡后,隐居苏州,他坐卧必南向,自号“所南”。他擅画兰,且画“露根兰”,即画兰不写地坡。据文献记载,邓思肖“精墨兰,自更祚后,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则云:‘地为人夺去,汝有不知耶?…原来,他以尢土的兰花来寄托自己的_L国之思。元网火画家之一倪云林《题郑所南(兰)》诗云:“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道l“了郑思肖画露根兰的一片爱国之心。他高尚的气节和独创的技法受到后人的崇尚,蒋予检、钱载、徐渭仁等都有仿郑思肖“露根兰”作品。他们除了通过画“露根兰”表达对郑思肖的人格敬慕、画格的激赏外,是否通过歌颂前朝遗民的反抗精神、爱国情操,隐晦地抒发对“凡卉”与“尘中土”的不满,亦未可知。
《兰石丰神图轴》,左上题“在包慎伯处见钱萚石墨兰,一石直耸,石根兰一株,疏疏落落,不甚经意而丰神自远,真书生面目也。矩亭”。
包慎伯,即包世臣(1775-1855年),清朝文学家,勤于词章,喜谈国事。钱萚石,即钱载(1708-1793年),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竹。值得注意的是,钱载也是露根兰的画手。相同的情趣爱好,使得蒋予检在友人处见到钱载所绘石墨兰后,立刻仿绘了一幅石兰。下钤朱文篆书圆印“检”,朱文篆书方印“矩亭”。
《墨戏兰花图页》,画斜坡砾石,石下碧苔青草,一枝惠兰,做然绽放。右侧草书款:“矩亭墨戏”。下钤朱文方形印章一枚:“矩亭”。墨戏,随兴而成的写意画。《宣和画谱·墨竹诗意图》:“阎士安,陈国宛丘人,家世业医,性喜作墨戏,荆桢枳棘,荒崖断岸,皆极精妙。”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赵子固梅谱》:“诸王孙赵孟坚字子固,善墨戏。于水仙尤得意,晚作梅自成一家。”
从这几幅画题看,除一幅“墨戏”外,其余皆为纪念诗人屈原而作。
(责任编辑: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