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和消除绝对贫困的重要时期,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剩余贫困问题。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贫困村为例,通过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来探讨民族地区如何实现可持续脱贫。
【关键词】 阿玛蒂亚·森 能力贫困 可持续脱贫
一、扶贫过程中存在的能力贫困问题
1.等、靠、要”思想严重
脱贫攻坚能否取得显著的成绩,关键在于扶贫干部和贫困村民的共同努力,共克艰难。但是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仍然也存在着等政策、等条件的懒惰思想,这也给扶贫干部落实扶贫工作带来巨大的难题。据村支书讲,B村村民不同程度的都有着这种思想,面对新的政策,抓着“等、靠、要”的思想不放,出门办事都打着是贫困户的旗号优先办理,这也给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缺少促进其发展的劳动技能
内蒙古赤峰市的贫困村基本上属于地少人多,靠天吃饭的类型,这既是这里的问题,也是这里的现状。村民多为中老年人,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或上学,然而中老年人大多属于文化水平偏低,身体素质较差的群体,他们只懂得传统的作物种植和牲畜养殖技术,缺乏先进的农耕技术和饲养技术,学习能力较弱,并且也缺少市场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很难在劳动力市场再就业。
二、能力贫困与脱贫可持续性的关系
通过分析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贫困户的惰性思维和能力缺失是制约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短板,他们对福利体制的过度依赖,产生了能力贫困问题,能否解决能力贫困的问题是影响可持续脱贫的关键。
1.能力贫困制约着脱贫可持续性
衡量贫困的指标有很多,但是人们对贫困最基本的理解就是物质生活的匮乏,然而仅将物质这一个指标作为衡量贫困的标准,未免显得过于单一。衡量贫困不仅要看物质生活保障,更要看到精神生活层面,即个人的能力、文化教育水平等。阿玛蒂亚·森提出并发展了有关能力的研究,森曾这样定义过“能力”:它指的是“一个人选择自己有理由珍惜的生活的实质自由”(刘科,2018)。在自由实施的过程中,一个道德主体所追求的价值远远超过他直接获得物质支援和帮助的福利的价值。他深刻的揭示了贫困的本质,即“能力贫困”,人的行动自由是基于在可实现的能力,在面临生活困难和艰难抉择时,能够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从而通过自己的能力摆脱困境(梁伟军、谢若扬,2019)。从脱贫的可持续性角度来看,外生性脱贫只是能缓解贫困,而不能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因此,想要实现可持续减贫和减少重返贫困风险,就必须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从而可持续摆脱贫困。
2.可持续脱贫要提升贫困者自身能力
“可行能力理论”将“人”置于中心地位,通过人们的积极主动参与来拓展能力与自由,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物质和支持等福利帮助(梁伟军、谢若扬,2019)。注重提升贫困者脱贫的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培训等举措来使贫困者学习知识,从而改善的生活质量,促进自身的发展。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除了提升贫困者生活技能外,还要改变其落后的思维方式,贫困文化观念等,这是实现“真脱贫”的可行路径。
三、对策建议
1.以人为本,促进减贫能力内生化
必须突出贫困户的主体地位。要使贫困户主动的了解扶贫的相关政策和做法,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更是对贫困户知情权和参与权的一种保障,让贫困户结合自身实际,寻找可增收致富的项目来落实。
2.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
开展专题教育宣传活动来宣讲国家的政策,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动作用,让群众产生通过提高自身实现脱贫致富的心理,从而在全村形成一股正能量,并根据贫困群体的特殊需求为其制定相应计划,并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拔除思想“穷根”。
3.加强兜底保障,由开发式扶贫转向保障式扶贫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加强兜底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创新保障方式,将以发展为导向的减贫转变为以保障为导向的减贫。将短期扶助措施转为长效的综合保障机制,要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機制中去,从而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 刘科.能力及其可行性—阿玛蒂亚·森能力理论的伦理基础[J].社会科学,2018(01):118-126.
[2] 梁伟军,谢若扬.能力贫困视阈下的扶贫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05-114+174-175.
作者简介:刘泽宇(1994-),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天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社会发展
【关键词】 阿玛蒂亚·森 能力贫困 可持续脱贫
一、扶贫过程中存在的能力贫困问题
1.等、靠、要”思想严重
脱贫攻坚能否取得显著的成绩,关键在于扶贫干部和贫困村民的共同努力,共克艰难。但是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仍然也存在着等政策、等条件的懒惰思想,这也给扶贫干部落实扶贫工作带来巨大的难题。据村支书讲,B村村民不同程度的都有着这种思想,面对新的政策,抓着“等、靠、要”的思想不放,出门办事都打着是贫困户的旗号优先办理,这也给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缺少促进其发展的劳动技能
内蒙古赤峰市的贫困村基本上属于地少人多,靠天吃饭的类型,这既是这里的问题,也是这里的现状。村民多为中老年人,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或上学,然而中老年人大多属于文化水平偏低,身体素质较差的群体,他们只懂得传统的作物种植和牲畜养殖技术,缺乏先进的农耕技术和饲养技术,学习能力较弱,并且也缺少市场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很难在劳动力市场再就业。
二、能力贫困与脱贫可持续性的关系
通过分析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贫困户的惰性思维和能力缺失是制约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短板,他们对福利体制的过度依赖,产生了能力贫困问题,能否解决能力贫困的问题是影响可持续脱贫的关键。
1.能力贫困制约着脱贫可持续性
衡量贫困的指标有很多,但是人们对贫困最基本的理解就是物质生活的匮乏,然而仅将物质这一个指标作为衡量贫困的标准,未免显得过于单一。衡量贫困不仅要看物质生活保障,更要看到精神生活层面,即个人的能力、文化教育水平等。阿玛蒂亚·森提出并发展了有关能力的研究,森曾这样定义过“能力”:它指的是“一个人选择自己有理由珍惜的生活的实质自由”(刘科,2018)。在自由实施的过程中,一个道德主体所追求的价值远远超过他直接获得物质支援和帮助的福利的价值。他深刻的揭示了贫困的本质,即“能力贫困”,人的行动自由是基于在可实现的能力,在面临生活困难和艰难抉择时,能够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从而通过自己的能力摆脱困境(梁伟军、谢若扬,2019)。从脱贫的可持续性角度来看,外生性脱贫只是能缓解贫困,而不能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因此,想要实现可持续减贫和减少重返贫困风险,就必须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从而可持续摆脱贫困。
2.可持续脱贫要提升贫困者自身能力
“可行能力理论”将“人”置于中心地位,通过人们的积极主动参与来拓展能力与自由,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物质和支持等福利帮助(梁伟军、谢若扬,2019)。注重提升贫困者脱贫的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培训等举措来使贫困者学习知识,从而改善的生活质量,促进自身的发展。贫困人口的能力建设除了提升贫困者生活技能外,还要改变其落后的思维方式,贫困文化观念等,这是实现“真脱贫”的可行路径。
三、对策建议
1.以人为本,促进减贫能力内生化
必须突出贫困户的主体地位。要使贫困户主动的了解扶贫的相关政策和做法,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更是对贫困户知情权和参与权的一种保障,让贫困户结合自身实际,寻找可增收致富的项目来落实。
2.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
开展专题教育宣传活动来宣讲国家的政策,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动作用,让群众产生通过提高自身实现脱贫致富的心理,从而在全村形成一股正能量,并根据贫困群体的特殊需求为其制定相应计划,并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拔除思想“穷根”。
3.加强兜底保障,由开发式扶贫转向保障式扶贫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加强兜底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创新保障方式,将以发展为导向的减贫转变为以保障为导向的减贫。将短期扶助措施转为长效的综合保障机制,要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機制中去,从而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 刘科.能力及其可行性—阿玛蒂亚·森能力理论的伦理基础[J].社会科学,2018(01):118-126.
[2] 梁伟军,谢若扬.能力贫困视阈下的扶贫移民可持续脱贫能力建设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05-114+174-175.
作者简介:刘泽宇(1994-),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天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