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冲突事件的进一步商榷和思考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21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完于老师的《打回去的一拳》,这其中有着太多值得思考的空间。
  一、值得商榷的三个地方
  从事件的发生到最后的处理,过程很流畅,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笔者认为,面对学生冲突,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采取应急的处理方式未尝不可。不过,其中至少有三个地方值得商榷。
  (一)行为定性轻率
  文中说,“又是被小庆打的,这个暴力分子。”可以看出,小庆在教师的心目中一定是个表现不佳的学生,“又”反映了其不良行为的经常性,也显示出教师对这种行为的厌恶。尽管文中没有描述,但小庆肯定不是一个受教师欢迎的人。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定位,所有的过错都在小庆身上,其处理措施成为自然的习惯性处理方式。
  为什么他会是暴力分子,是什么促使他长久的暴力,原因可能有很多,关键一点是教师的标签。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曾经说过,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这种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揭下来,不仅是教师贴,同学也会贴。如果教师不改变固有的认识和行为,再多的教育措施都难以改变小庆的认识和行为。
  (二)处理时机欠佳
  从文中的描述看,小宇和小庆之间的冲突已经结束,似乎教师用不着这么着急地当面处理。教师在缺少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就惩罚小庆,小庆能否心服,是否与事实相符,都需要琢磨。就因为小宇鼻子流血了,所有的过错都归结到小庆身上,这种判定是否合适呢。
  进一步分析,经常受到惩罚的学生,都会有一种心理的防御机制,所有外部的评价,乃至教育都很难听进去。这使得所有的教育措施在这个时段内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小庆的回答看,他很爽快,“老师,我打架不对。”这种答非所问的结果是小庆真的认识到错误,还是为了避免更大的惩罚?我想,小庆之所以经常这么做,一定认为有值得做的价值。当不能解决这种错误的价值定位时,即使再多的惩罚也难以起到作用。自然,学生就没有了自我控制的行为动机,遇到类似的事情,还是会以同样的方式应对。
  (三)处理方式应对失当
  面对过错行为,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针对性的惩戒措施。据此处理不仅有理有据,也能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从于老师的处理看,一是当着全体同学的面罚站,二是说理,三是最终以小宇的一拳回击平息。在此处理过程中,于老师惩罚的依据是什么?当学生不是从规则和道德的角度审视自我行为,而仅仅惧怕某个人来承受,一旦离开了这样的环境,是否还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值得思考。
  将学生的错误公开化,似乎可以借助于群体的压力提高学生的认识。不过,初中的孩子,正处在最关注自我形象的阶段,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了面子。
  小宇为什么对小庆的道歉不接受,因为他正处在愤怒的情绪阶段,此时人很难冷静和理智。结果,为了达到快速平息愤怒的目的,于老师让小宇回击一拳。笔者认为,平息当事人的愤怒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理智地解决冲突,但解决的方式不能睚眦必报。小宇回击的一拳,至少让很多学生都认为可以采取同样错误的回击方式。尽管于老师也做了补充和解释,但有研究指出,学生看的不是我们说了些什么,当说和做不一致的时候,学生更愿意接受我们做的什么。更为可怕的是学生学到的东西有可能不是在教师面前表现出来,而是在成人不在场的时候才表现出来。这个场景肯定会在很多学生心里留下痕迹,一旦遇到类似的情景,这样的处理方式很容易成为首选。
  二、解决学生冲突的思考
  学生在道德认识形成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是否做,学生依照一定的标准判定某种事情的对或错;二是应做否,在不同的情景下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三是愿做否,即学生面临同样的道德抉择愿意不愿意付诸行动,这是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否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关键因素。实现这样的目的,需要有学生情感的参与和内心的触动。心理学家威廉·格拉瑟的选择理论说明,人类所有的行为皆出于自己的选择,是基本需要所驱策,不是他律或外塑的结果。在处理学生冲突过程中,班主任不是充当裁判者和惩戒者,而是创设学生选择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解决问题,可能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更大。
  (一)当事人描述冲突行为
  只有让学生觉察到自己做了什么,是如何做的,才能发现这种行为的性质、影响程度,进而做出选择和改进,这需要双方首先对当时的行为做出审视与描述。
  描述过程中,学生主要应围绕“发生了什么事情”和“你干了什么”两个维度。前者是对事态环境的描述,后者是学生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表现。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描述,有利于学生做出选择并对这种选择负责。
  学生的描述应具体、可见,才能还原真实的客观场景。强调描述过程,不过多分析别人做了什么,是将学生描述的注意力引导到对自身行为的关注与审视。在遇到学生无法描述清楚时,可以采取列时间顺序表的方式来确定行为的节点和行为的表现,也可以在征得学生的同意后由教师或同伴描述。
  (二)当事人做出价值判断
  文中是由教师代替做出判断以及采取教育措施,这往往与实际、与学生的真实想法有一定的偏差,处理的结果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即使接受了,也缺少主动改正行为的意识。因而,只有学生自己对行为做出价值判断,认清行为后果,接纳此种后果带来的责任,才能意识到并自觉进行行为调整。
  进行价值判断可以围绕冲突行为,让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价值比对:一是这样做对你有什么好处;二是这样做对他人有什么好处;三是你的这种行为违反班规校纪吗?从自身、他人、集体的角度,学生系统地、清楚地认识到冲突行为对自身以及周围带来的影响。
  (三)制定行动改进计划
  在学生认识到行为的性质以及需要做出改变后,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制定实际有效的行动改变计划。根据格拉瑟提供的问题处理经验,计划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为判定的标准或依据,就是让学生列出其所认可的制度或标准,包括班规、校纪等。二是行为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的行为违背了哪些规则,对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哪些影响等等。三是学生具体的行动措施,包括行动改变的路线、内容、预期的教师或同学的帮助等等。四是学生预期的行为改变结果和个人的承诺。
  学生拟定行动改变计划后,教师可以尝试提问学生:还可以使用别的方法吗?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做些什么?还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条件,这些条件具备吗?通过学生进一步地思考,保证计划的可执行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判定计划的可操作性,这一过程是学生自我承诺和开始担责的过程,期间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思考,而以建议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
  (四)有效落实行动计划
  在学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后,要强化学生的承诺或者契约,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能尽力做好吗?”在具体执行计划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面对困难,让学生知道在遇到困难时该如何选择,如何坚持下去,教师要能提供必要的帮助。
  在落实计划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座谈、观察以及其他方式了解学生的计划执行情况,根据执行的时间长短,在阶段性计划完成后给予及时的评价,对学生努力的过程和结果予以表扬、肯定,可以采取公开表扬、印发表扬信或提高行为积分等方式增强这种肯定的力度。
  真的遇到了无法落实的情况,教师要在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询问学生失败的原因:是计划本身出了问题,还是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还是学生失去信心自动放弃?当学生切实分析了原因并找到症结后,教师与学生协商重新制定计划,要让学生明确应对所选择的行为方式负责。期间可以将必要的惩罚措施作为协商条件,目的是增加学生不负责任的违纪成本,进而强化学生的落实意识和责任。
  文中的冲突事件临近放假,于老师的处理看似快捷,实际上,这些要求乃至惩罚未必合适。笔者认为,从学生选择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惩罚和回击,这样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市罗庄区教育体育局)
其他文献
活动背景  在我们的生活中,微笑的力量太大了,它是人类最靓丽的表情,最美的语言,最好的态度。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我选择以“微笑”作为切入点开展班会。此次班会旨在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参与体验,从而获得心灵的震撼。  活动目标  结合学生生活,通过亲身体验,实现“认知”“认同”“践行”,并达成“知行合一”。  活动过程  一、感受微笑的魅力  师:大家好!我是宜昌市
期刊
身怀六甲的吴老师脚步匆匆,火急火燎地走向自己的教室……  今天教室里怎么像鸦雀打破了蛋,吵翻了窝?班长张玲玉正抱着一摞“家校联系册”,几个男孩子正围着她哄抢。  “吴老师来了!”教室里在迅速恢复平静。正襟危坐的小家伙们,一个个胸脯挺得老高。  吴老师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用眼光扫视着整个教室,一遍又一遍。  好半天她才开口:“请刚才没有抢本子的同学,把手举起来好吗?我为你们骄傲。”  “1、2、3、
期刊
刚下课,同事领回来一个男孩,两个人之间有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弥漫着!  老师恼了:“做错了不能说,是不?”  孩子说:“你都没好好看!”  “你做得不对,写得也不认真!一点也不尊重老师的劳动!”  “我上次写的你就没有好好看,就一个大叉子!”孩子使劲强调着“一个”,“小强的那个你给看了,就我的一个大叉子!”  “都不对,可不就是一个大叉子!”老师也和孩子嚷着。  “那昨天晚上我对着百度写了一个晚上,写
期刊
新接手初一的第一次收费,每人交245元的生活费。两位生活委员从会计室交完钱,一进教室便扬起一张100元的钞票义愤填膺地告诉我:“老师,我们收到100块假币!”安静的教室一下子炸开了锅。怎么可能?怎么办?  我先让学生都安静下来,然后开始使用“缓兵之计”,让学生先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想法,另一方面给自己一些时间来想想如何处理。  有的学生说:“太可恶了,找出是谁,严厉批评!”  有的
期刊
考试前的几个工作细节  考试,是一个班级工作绕不开的话题。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牵动着师生与家长们的心,所以,考前工作的重点是备考的几项工作。  考试是学生自己的事,班主任在考前能做的主要是一些调整和帮助工作。以下几个细节可以关注:  第一,考前要加强对班级的观察,特别是学生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状况;课前、课后、课间,多去教室里走走。一方面是便于发现问题,另
期刊
期中过后的第二天中午,学生们神神秘秘,窃窃私语。楼道里那些来回穿梭的匆忙脚步和交头接耳、神情兴奋的身影,总给人一种“大事将来”的神秘感。可令人郁闷的是,身为班主任的我对这一切却毫不知情。就在我刚想破门而入、一探究竟的时候,身后竟然一下冲出了三个“保镖”,伸长胳膊挡在教室门口,吐着舌头说:“哎,老班,还不到时候。虽然偷窥是你的强项,可是今天有我们在,你就甭想啦!”好吧,我只好按捺住内心的好奇,打道回
期刊
我怕做班主任。  我说话的声音有点“娘”。明明是个七尺汉子,一张口便令人瞠目结舌:礼貌一点的,脸部表情变化丰富些;不礼貌的,当场就显露出不屑。那种情景让人十分尴尬。因此,对讲话我有“严重过敏症”,在公开场合,我恨不得将自己判为“永久噤声”。  内心的惶恐,我不敢示人;长期的缄默就给人以“闷葫芦”的感觉。谁能理解一个人“不敢说”,怕说出来“吓人”的心情?这样的我,怎能做班主任,怎能奢望成为一名优秀班
期刊
作为考生,面对大考,行为上应该做哪些准备?  1.理解家长  家长在这个时候也焦虑。我们都知道考场上是怎么样。你看看考场外的家长,他们的状态不比你在考场上轻松!这段时间家长会有一些特别的表现,你要理解他。你不要总说家长怎么这样,怎么不理解我,我们第一次面对高考,我们家长也第一次面对自己的孩子高考。  2.相信老师  这是尤为重要的。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一届一届把学生送去高考,他们最有经验!所以这一阶
期刊
如火的九月,响应学校的号召,我来到段场小学支教。  走进校园,野草丛生,满眼萧条。就连唯一可以称作楼房的教学楼,墙上的油漆也已经大部分脱落,我不禁有些后悔了:支教,我该不该来?  孩子  这个破地方,连厕所都不好找。在旁人的指引下,穿过教学楼中间的一条小巷,抬头就可以看见前面一排房子,左右两个入口,想必就是厕所了。虽然油漆的字迹已经斑驳,但仔细一点还是分辨得出来,东边的入口处印着一个大大的“男”字
期刊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但是,一万口呢?完全有可能呀。凡事要有一个过程,慢慢进行量的积累,才会在某一天,实现质的突破。正如,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台阶,每一步抬升的那一点高度都在我们能够跨越的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就能沿着这些台阶一步一步从低处到达高层。  在教育教学中,不管我们怎么帮辅,学生一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始终停留在原地,这症结很可能在于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理,为学生设计好过渡的台阶,反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