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知识、获得的感悟体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结构,并使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最终得以顺利地生成和发展,这其实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全过程,而达成这一内化的重要桥梁便是有效的作业。
一、“预习导学”的作业设计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可见,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學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然而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发现,老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便已没有了兴趣,学生学得被动,读得无力、乏味,整个预习似乎“不留痕迹”,而“导学案”中的“预习导学”则为学生的预习指明了方向,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我要求学生每课预习案从以下五个板块做起:
1.朗读课文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预先设计的第一个板块就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这为后面的预习练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搜集资料
由于新教材的课文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广泛,学生对有些课文中的作者、主人公、时代背景等不甚了解,因此,针对每篇课文,先让学生去搜集有关作者、主人公、时代背景等资料,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这样的资料搜集练习,学生乐此不疲,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满足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愿望。
3.语言积累
抄写生词、四字词、成语并理解词、形近字组词是关于词语方面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有助于让学生在词语的运用中达到语言的积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使“预习导学”与“课堂研讨”达到了有机的整合。
4.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当然,在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可以从课文题目质疑、从重点词句质疑、从矛盾处质疑、从标点符号质疑等等。
5.家长参与
让学生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让家长评分,则努力让学生的预习与家长进行互动,在家长的评读中,让家长先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
二、“课堂研讨”的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实践,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在“课堂研讨”的作业设计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利用空白点,设计练习
为了表达的需要,好多文章留有“空白”的余地,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空白点,设计一些“说一说、想一想、演一演、写一写”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从而促进情感的升华,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在五年级新教材中有这样一篇课文《桥》,课文最后洪水退了,村民得救了,但老汉和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在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后,我设计一个写话,老汉牺牲后,村民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不同的身份写一个片段。
2.读写结合,设计练习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主要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文章中年轻的父亲和儿子彼此的信赖,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我想,凡阅读它的人,都会为那种人伟大的父爱、亲情所动容。
在本课结尾处,也就是学生感情达到高潮时,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此时此刻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一下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在交流反馈中,我们发现,学生从多个角度挖掘了写话练习。
3.利用延伸点,设计练习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会以自己新的创意去发展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地展开想象,去发展课文情节、超越文本,产生新的效果。《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主要讲述季羡林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而且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
三、“延伸拓展”的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要将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与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语文课程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学习方式。每篇课文的“延伸拓展”,一般由课后巩固性练习、针对这篇课文涉及的拓展型练习、短文阅读练习、学后记组成,多样性的“延伸拓展”中的作业让学生趣味十足。
1.课后巩固型练习:
这类练习是基础题,体现每篇课文重点内容的巩固性练习,有时还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这是每位学生必须完成的。练习的主要形式有:听写词语、巩固性填空练习、按要求改写句子、摘抄好词佳句等等。
2.拓展型练习:
针对课文内容,涉及相关的练习,这类题目学生可以选择来完成,可以是课文的续写,可以是拓展阅读,可以是查找资料,可以是剪贴小报,可以是考察访问等等。
3.短文阅读练习:
一般有两篇阅读练习,一篇为课内阅读,一篇为与本课文相关的阅读练习。如,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后,学生领略了那种异国风情的美,又让学生再阅读另一篇相似散文《威尼斯之夜》。学习了《刷子李》后,当学生都被“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所折服时,又让学生阅读《俗世奇人》,感受书中之人物奇特,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4.学后记:
学生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写上自己的学习心得、收获、 体会等,这样的小练笔最具语文学科特点了,所以当“导学案”实施过程中,学校其他学科在取消写学后记的同时,我们小学语文学科坚持保留学后记。如在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后,学生体会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懂得了要有为别人着想的大局意识。学后记中,学生可以写学课文后的感受,可以写自己收获的一天,可以写打算一天怎么过才是精彩的,也可以写自己是否有和佩佳同样的经历等等。心有所感,手写所想,字数不限,自然没有压力,学生在真情流露中奠定了写作的基石。
“导学案”是我校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的改革,在它实施的三年多时间里,我们困难重重,但我们执著投入、坚持不懈。我们相信,精心设计作业,一定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来实现学校所倡导的“创设文化课堂、开展有效性教学、培育智慧型教师”的理想课堂教学境界。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知识、获得的感悟体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结构,并使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最终得以顺利地生成和发展,这其实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全过程,而达成这一内化的重要桥梁便是有效的作业。
一、“预习导学”的作业设计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可见,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學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然而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发现,老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便已没有了兴趣,学生学得被动,读得无力、乏味,整个预习似乎“不留痕迹”,而“导学案”中的“预习导学”则为学生的预习指明了方向,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我要求学生每课预习案从以下五个板块做起:
1.朗读课文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预先设计的第一个板块就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这为后面的预习练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搜集资料
由于新教材的课文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广泛,学生对有些课文中的作者、主人公、时代背景等不甚了解,因此,针对每篇课文,先让学生去搜集有关作者、主人公、时代背景等资料,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这样的资料搜集练习,学生乐此不疲,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满足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愿望。
3.语言积累
抄写生词、四字词、成语并理解词、形近字组词是关于词语方面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有助于让学生在词语的运用中达到语言的积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使“预习导学”与“课堂研讨”达到了有机的整合。
4.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当然,在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可以从课文题目质疑、从重点词句质疑、从矛盾处质疑、从标点符号质疑等等。
5.家长参与
让学生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让家长评分,则努力让学生的预习与家长进行互动,在家长的评读中,让家长先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
二、“课堂研讨”的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实践,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在“课堂研讨”的作业设计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利用空白点,设计练习
为了表达的需要,好多文章留有“空白”的余地,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空白点,设计一些“说一说、想一想、演一演、写一写”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从而促进情感的升华,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在五年级新教材中有这样一篇课文《桥》,课文最后洪水退了,村民得救了,但老汉和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在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后,我设计一个写话,老汉牺牲后,村民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不同的身份写一个片段。
2.读写结合,设计练习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主要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文章中年轻的父亲和儿子彼此的信赖,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我想,凡阅读它的人,都会为那种人伟大的父爱、亲情所动容。
在本课结尾处,也就是学生感情达到高潮时,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此时此刻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一下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在交流反馈中,我们发现,学生从多个角度挖掘了写话练习。
3.利用延伸点,设计练习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会以自己新的创意去发展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地展开想象,去发展课文情节、超越文本,产生新的效果。《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主要讲述季羡林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而且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
三、“延伸拓展”的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要将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与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语文课程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学习方式。每篇课文的“延伸拓展”,一般由课后巩固性练习、针对这篇课文涉及的拓展型练习、短文阅读练习、学后记组成,多样性的“延伸拓展”中的作业让学生趣味十足。
1.课后巩固型练习:
这类练习是基础题,体现每篇课文重点内容的巩固性练习,有时还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这是每位学生必须完成的。练习的主要形式有:听写词语、巩固性填空练习、按要求改写句子、摘抄好词佳句等等。
2.拓展型练习:
针对课文内容,涉及相关的练习,这类题目学生可以选择来完成,可以是课文的续写,可以是拓展阅读,可以是查找资料,可以是剪贴小报,可以是考察访问等等。
3.短文阅读练习:
一般有两篇阅读练习,一篇为课内阅读,一篇为与本课文相关的阅读练习。如,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后,学生领略了那种异国风情的美,又让学生再阅读另一篇相似散文《威尼斯之夜》。学习了《刷子李》后,当学生都被“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所折服时,又让学生阅读《俗世奇人》,感受书中之人物奇特,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4.学后记:
学生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写上自己的学习心得、收获、 体会等,这样的小练笔最具语文学科特点了,所以当“导学案”实施过程中,学校其他学科在取消写学后记的同时,我们小学语文学科坚持保留学后记。如在学习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后,学生体会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懂得了要有为别人着想的大局意识。学后记中,学生可以写学课文后的感受,可以写自己收获的一天,可以写打算一天怎么过才是精彩的,也可以写自己是否有和佩佳同样的经历等等。心有所感,手写所想,字数不限,自然没有压力,学生在真情流露中奠定了写作的基石。
“导学案”是我校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的改革,在它实施的三年多时间里,我们困难重重,但我们执著投入、坚持不懈。我们相信,精心设计作业,一定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来实现学校所倡导的“创设文化课堂、开展有效性教学、培育智慧型教师”的理想课堂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