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1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就业市场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造成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及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发展乡镇企业、统筹城乡发展、劳务输出、政府调控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农民;剩余劳动力;就业
  
  一、引言
  我国社会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而"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民增收问题,要让农民增收,说到底就是让农民就业。一些国外学者预言,到21世纪,中国要解决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农民就业问题,其难度要大大超过20世纪解决吃饭问题。因此,如何促进农民就业,集中力量解决好促进农民就业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我国农民就业的现状
  我国有12.6亿人口,其中8.7亿人在农村,占62%;共有7.3亿劳动力,其中4.8亿在农村,占66%。而按照世界平均水平的农业生产率推算,我国种植业最多需要5000万农民,所有的农业生产有1.5亿就够了。在2001年,全国乡镇企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亿,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6.7%;农民通过进入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实现就业的人数约1.9亿,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近40%。到2005年,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升了至2亿。专家预测,若无重大举措,到2015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增加到2.5亿。因此,我国农村的就业情况面临巨大压力。
  三、造成当前农民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严重下降,吸纳力在减弱。造成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近年来许多地方乡镇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走规模经济之路,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项目转移,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和更新设备等,大大提高了乡镇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使得就业弹性系数开始下降,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开始减少。其次,乡镇企业已经边缘化。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推进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乡镇企业原有的优势和优惠政策逐渐丧失,加之本身缺乏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生存空间十分有限,从而影响了乡镇企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同时,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这种极度分散化的布局,不利于乡镇企业形成规模经营,不利于乡镇企业形成其竞争能力,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进一步制约着乡镇企业吸收农村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再则,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建立基本上是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下的产物,是在既定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下农民与集体内部进行投资的结果,乡镇企业的产权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市场要求,导致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客观上排斥了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
  (二)城市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的空间狭窄。首先,在改革深化的情况下,国有企业降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其次,城市失业者增加,农民进城就业机会减少,其次,城市承载外来人口融入市民社会的能力偏低。第三,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增加了农民进城就业的困难。第四,农民自身的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城市就业的需要。
  (三)农业劳动力绝对数持续增加,农村耕地面积减少,劳动力与土地关系紧张,加大农民就业压力。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以平均每年1000万的数量在增加,而未来35年内,我国耕地非农占用的数量将达2.5亿亩以上,加上乡村集体用地和农民个人建房用地,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逆转,这就直接导致了劳动力的持续增加与土地减少之间的矛盾。
  (四)农村劳动市场本身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减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发达地区农业中已出现了用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这必将削弱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四、促进我国农民就业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其吸纳农民就业的能力。
  乡镇企业地处农村,与农民、农业、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一直是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还有近60%以上的乡镇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在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业要以依靠企业发展为载体,首先要以乡镇企业改制为动力,提高经营效率,推进发展和就业。其次要采取各种手段,鼓励乡镇企业连片集中发展,建立大批乡镇工业小区,引导技术要求较高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把乡镇企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成规模的集聚效应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就业人数。再则,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关注和支持农民就业。要努力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要在政策上对乡镇企业一视同仁给予。在产业布局调整中,考虑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当向农村扩散,对农村劳动密集型企业加以扶持。最后要切实提高农民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农民就业的能力。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扩大农民就业。
  小城镇是连接农村和中心大城市的纽带,是工与农、城与乡的交汇点,加速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发展繁荣城乡生活,增加就业。利用小城镇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扩大农民是目前比较成熟的观点之一。有计划地加速小城镇建设,鼓励吸收技术、资金和人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改善交通条件,加速城乡交流,改善投资效益,扩大农民就业。
  (三)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广大农民就业。
  中国农业问题以及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即农村人口就业的非农产业化,或称"农民的非农产业化"。美国学者理杰德·兰茨第根据美国的经验提出,在工业能够迅速创造就业机会的5-10年,服务业随之就会迅速地创造就业机会,并逐渐成为就业的重点,可见,非农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劳动力就业空间,工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农民的就业同样有着巨大的吸纳能力。从我国的实践经验看,非农产业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依托。据统计,1978-198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总量平均每年超过3500万人。1983年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份额占12.6%,比1978年上升了2.2个百分点。1984年-1988年,仅乡镇企业就创下了年均吸收1260万农村劳动力的纪录, 比1983年上升了9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6个百分点。进入90年代,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人数继续保持增长,1995年达到15184.2万人,比1990年增长近5000万人。近年这种增长速度还在加快,这充分表明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四)逐步取消城市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
  有些行政干预要求在就业安排上也都要求用人单位"先市内、后市外"的原则,优先招用本市居民,对许多工种限制或禁止使用民工。对这些现象,应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打工落户的条件,建立对人口实行开放式管理的户籍制度,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农民提供开放、平等的就业平台。其次要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一体化,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的开放的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农村剩余劳动力营造出一个自由选择就业、自由选择居住和自由流动的大环境。积极开展职业介绍所、乡镇劳动服务站以及民办的各种劳动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网络,促进农民就业。
  (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解决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这可以大大拓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向产前拓展可以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咨询、技术培训和农用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业;向产中深化可以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对农产品进行系列开发和深层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增值和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向产后延伸可以把农业产业伸向大中城市,打破城乡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优化组合,多渠道、全方位地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地只有45%及8%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在此可挖掘的潜力很大。
  (六)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首先提供与农民就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村电网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这也可在农村地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提供公共就业信息和公共技术的推广示范。有效地指导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科技接纳能力。再次建立健全农民就业的风险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劳动过剩型经济中,类似于货币主义著名代表弗里德曼提出的"自然失业率"会更高。同时,各级政府要将农民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及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进一步提高就业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强化政府责任。最后,针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安置。政府可以鼓励用地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收征地农民工,对被征地农民可通过为其解决就业的方式安置。
  (七)扩大劳务输出,为我国农民寻找更为广阔的就业途径。
  我国是人口密度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力资源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我国多年来劳务出口一直徘徊在30万人左右,仅占同期国际劳务市场吸纳劳工的1%,与我国劳动力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根据对当前国际劳务市场总体情况的分析来看,国际市场依旧有条件吸纳新的劳动力,无论是老龄化趋势的增强,还是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都为我国扩大劳动力输出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我们要放开劳务输出的经营权,搞活国内劳动力市场,鼓励更多的行业重视劳务输出,积极向世界各层次劳动力市场进军,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寻找更为广阔的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
  [1]金兆怀:《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3月。
  [2]何清凯:《乡企怎样肩挑农民增收和就业》、《经济日报》,2001年4月19日。
  [3]张忠法、孙普希:《录求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新途径》、《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12月8日。
  [4]龚基云:《也谈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生产力研究》2003年3月。
  [5]李华、王颖:《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增长的财政支持》、《吉林财税》2003年9月。
  [6]朱小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代审计》,2003年6月。
  [7]宗锦耀、陈剑光、张国良:《发挥乡镇企业对就业的重要作用》、《经济日报》,2003年6月3日。
  [8]朱晓峰:《我国农民转移就业:是与非及战略选择》、《经济要参》,2003年5月。
  [9]张永平:《未来10年内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状况分析与转移对策》、《河北学刊》1999年6月。
  作者简介:查旺斯基(1982-),女,藏,四川马尔康人,阿坝师专组织人事部助教,研究方向:管理学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服务外包对发包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考察承接服务外包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对于认识服务外包对东道国经济的重要意义,提高东道国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乃至对承接外包过程中有关政策的制定出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站在东道国的视角,对服务外包的经济效应从正负两方面、多角度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外包 东道国 经济效应     一、引言  随着全
期刊
摘要: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中的重要要素之一,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又是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础工作。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结果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方针、目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绩效监测等核心要素有重大影响。研究建筑施工企业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特点和控制,可为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实施和保持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为咨询和认证机构的相应工作提供参考。 
期刊
摘要:云南大理宾川县的寺前村农家乐借助其区位、交通、资源、气候、价格和规模六大优势发展迅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探究其发展对策使其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寺前村农家乐 旅游产业 发展研究    一、寺前村农家乐概况  大理州宾川县鸡足山镇寺前村,依托于云南省著名的旅游胜地鸡足山,是鸡足山脚下一个典型的白族村落。这里总共有20多家农家乐,集合了吃、住、玩一条龙的服务。有农
期刊
摘要:政府对国家经济社会进行管理以维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我国传统政府对国家经济社会的管理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为核心价值,其管理方法和理念可以为当代人所借鉴。  关键词:传统政府 经济管理 社会管理    本文"传统"一词采用的是时间概念,指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君主专制的政治生态为特征的中国古代社会,也即自秦汉至明清两千年的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政府在国家经济、社会结构
期刊
摘要:受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目前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模式仍较为单一,市场化水平、营销管理水平等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仍存在差距。在新的市场形势下,供电企业必须积极抓好电力营销策略的战略转变,深入实施"大营销战略",以采取有效的市场营销技巧开拓电力市场,深化优质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活力, 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管理效率,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电力营销管理 大营销战略    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的
期刊
摘要: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独立学院办学定位及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从独立学院生源专业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多样性这个角度出发,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需要构建适应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武汉大学东湖分校针对自身办学条件和生源状况,在准确定位经济学院学生主体的培养类型和目标方向下,开展和推进经济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迫在眉睫。  关键词:独立学院 经济类
期刊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平稳地运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原先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危机难关。这是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表现,体现了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有利政策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工商银行 中小企业     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经营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影响到金融经济政策的实施。  2003年以来,随着国
期刊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蔬果种植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基本发展状况,然后对蔬果种植业面临的国际商务环境进行了PEST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国内蔬果种植业在这种国际商务环境中可以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蔬果种植业 PEST 国际商务环境    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如同聚焦的镁光灯,加入WTO后,我国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在市场供求规律下更清晰地显现出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我国虽然
期刊
摘要:当前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种种弊端,迫切需要改革。本文探讨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以及超主权货币问题。以及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试图找到解决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弊端的方法。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 人民币 超主权货币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遭遇挑战。那么,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是否为重构国际货币体系提供了
期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大大提高会计的效率的同时也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其中表现之一就是会计数据存在风险,本文对计算机会计数据风险的成因与防范作了一些分析总结。  关键词:计算机会计 数据风险 防范    一、计算机会计数据风险的成因  (一)会计数据硬破坏  会计数据硬破坏主要表现在无意的损坏磁盘,造成所存储的会计数据丢失,使会计数据失去可用性。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