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临分散而独立的资源和系统,内忧外患的中国邮政正在悄悄地运作大一统的邮政物流国家队,从而形成国家邮政新的利润源泉,但这种美好的愿望事实并不乐观
中邮物流是由国家邮政局出资8700万、国家邮政局下属企业中邮邮购公司出资1300万联合组建而成。据中邮物流副总经理康宁介绍,重组进物流公司的业务包括原来邮政的邮购、分销、BtoB、地面配送和货运业务等几大块邮政系统内与物流有关的业务。重组完成后,新公司将以一体化物流、国际国内货运、地面配送和分销四大业务为主。
根据规划,中国邮政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今年的业务收入目标为30亿元人民币,到2005年左右,邮政物流收入将达到100亿元左右,占整个邮政总业务的10%以上(现在的物流业务占整个邮政业务不到3%)。
“发展物流业务是国家邮政局面对中国加入WTO的新情况,分析邮政面临的形势,经过深思熟虑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邮政局局长刘立清的话显示出做大中邮物流的原因。
中邮物流将自己的业务重点定为“精益物流”,但目前各地邮政从事的物流业务千差万别。比如,广东邮政主要是为一些国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提供从产品仓储、运输到配送的一条龙服务;黑龙江邮政物流做一般的货运业务较多,主要是低端业务;而北京邮政物流局副局长王和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地区的邮政物流“做各种业务的都有”。而在其他各地邮政局,大到为大公司提供物流一体化服务,小到为普通老百姓配送大米、酱油、醋等生活用品,也是“做各种业务的都有”。这种五花八门的业务对邮政物流的核心竞争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邮政的另一个难题是能否有效将全国从事物流业务的网点进行整合,而这恰恰是保证物流发展的最关键所在。
目前,各省开展物流业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独立的物流公司,其人、财、物与当地的邮政局分开,是当地省局的下属公司;另一种是省局里建有负责物流管理职能的专业局,不是独立的法人,只是对全省的邮政物流业务进行管理,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处于这种状况,故实际从事物流业务的大多是省级以下的邮政局。
康宁称,各地的邮政物流业务要逐步向第一种方式——独立的物流公司形式转变,而中邮物流公司成立后,会将目前以省级区划为单位的31个省级邮政局下属的物流业务进行重组,组建31个子公司,统一以“中邮物流”为品牌开展业务。
由于地方邮政物流的资产仍归属于当地邮政局,在行政上也隶属于当地邮政局。按照康宁提供的关于中邮物流的重组方案,中邮物流对各地的邮政物流公司并没有所有权。如何将这些没有紧密资产关系的单位形成一个一体化物流配送的网络,这成为了邮政物流重组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目前邮政的两级法人制度下,要将各地的物流业务直接分剥出来划给中邮物流是不现实的。“这次重组,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将全国跨区域的一体化物流业务由中邮物流统一结算,按不同的环节对参与这一项目的各邮政物流主体进行利润分配。至于区域内业务仍由各地邮政物流主体独立操作。”
事实上,中邮物流还是有话语权的。“今后的物流信息网会建在中邮物流公司,这样能抓住实物的信息流,同时中邮物流具有统一的结算职能。只要把财务和信息流控制住,中邮物流应该说话还是能算数的。”
据透露,中邮物流下一步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将全国的网络整合起来,以发挥全国邮政网络的优势。目前各自为政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上面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中邮物流成立后,各地方邮政物流公司管理好各自区域的业务就行了,中邮物流公司会从中进行协调。
尽管中邮物流有话语权,而且也想形成大一统的局面,但据为中邮物流做过咨询的物流专家王之泰介绍,邮政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大的全国系统,但是存在同其他很多大型国企同样的问题,即各地的独立性很大,国家邮政局对各地邮政局的控制能力并不强。
事实是,中邮物流的重组,事实上并没有解决邮政物流以资产为纽带、形成一个紧密组织的问题。中邮物流只是借用各地邮政物流公司的网络,各地的邮政物流子公司仍是独立性很强的单位。而在这种牵涉面极广、利益主体繁多的重组中,如何处理好中邮物流与各地邮政局之间关于各地邮政物流的管理权与产权的不统一,如何理顺各地、各不同级别之间的邮政物流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等,是中邮物流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可见,邮政物流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这种重组的顺利与否,取决于中邮物流对邮政全国各地网络的控制程度。而在这种权力已分散到区一级甚至更下一级的情况下,要中邮物流对全国的物流网络进行统一控制,显然在短期内很难实现。
另一个疑点是,中邮物流能否寻求体制性的突破,也将影响其业务的发展。毕竟,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中国邮政,包括它的物流业务,一直为外界所诟病,市场形象并不健康。但一旦脱离“裁判员”角色保护的中国邮政物流业务,还能有足够的竞争优势抵抗住外资物流大佬们的疯狂包围与进攻吗?
邮政金矿物流制造,仅仅还停留在一个概念阶段,这样说似乎并不为过。当然值得肯定的是,中国邮政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手中的雄厚资源在准市场上寻求新的利益了,而中邮物流的出现,这也恰恰是中国邮政政企分离的一个预备信号。
中邮物流是由国家邮政局出资8700万、国家邮政局下属企业中邮邮购公司出资1300万联合组建而成。据中邮物流副总经理康宁介绍,重组进物流公司的业务包括原来邮政的邮购、分销、BtoB、地面配送和货运业务等几大块邮政系统内与物流有关的业务。重组完成后,新公司将以一体化物流、国际国内货运、地面配送和分销四大业务为主。
根据规划,中国邮政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今年的业务收入目标为30亿元人民币,到2005年左右,邮政物流收入将达到100亿元左右,占整个邮政总业务的10%以上(现在的物流业务占整个邮政业务不到3%)。
“发展物流业务是国家邮政局面对中国加入WTO的新情况,分析邮政面临的形势,经过深思熟虑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邮政局局长刘立清的话显示出做大中邮物流的原因。
中邮物流将自己的业务重点定为“精益物流”,但目前各地邮政从事的物流业务千差万别。比如,广东邮政主要是为一些国内大企业和跨国公司提供从产品仓储、运输到配送的一条龙服务;黑龙江邮政物流做一般的货运业务较多,主要是低端业务;而北京邮政物流局副局长王和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地区的邮政物流“做各种业务的都有”。而在其他各地邮政局,大到为大公司提供物流一体化服务,小到为普通老百姓配送大米、酱油、醋等生活用品,也是“做各种业务的都有”。这种五花八门的业务对邮政物流的核心竞争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邮政的另一个难题是能否有效将全国从事物流业务的网点进行整合,而这恰恰是保证物流发展的最关键所在。
目前,各省开展物流业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独立的物流公司,其人、财、物与当地的邮政局分开,是当地省局的下属公司;另一种是省局里建有负责物流管理职能的专业局,不是独立的法人,只是对全省的邮政物流业务进行管理,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处于这种状况,故实际从事物流业务的大多是省级以下的邮政局。
康宁称,各地的邮政物流业务要逐步向第一种方式——独立的物流公司形式转变,而中邮物流公司成立后,会将目前以省级区划为单位的31个省级邮政局下属的物流业务进行重组,组建31个子公司,统一以“中邮物流”为品牌开展业务。
由于地方邮政物流的资产仍归属于当地邮政局,在行政上也隶属于当地邮政局。按照康宁提供的关于中邮物流的重组方案,中邮物流对各地的邮政物流公司并没有所有权。如何将这些没有紧密资产关系的单位形成一个一体化物流配送的网络,这成为了邮政物流重组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目前邮政的两级法人制度下,要将各地的物流业务直接分剥出来划给中邮物流是不现实的。“这次重组,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将全国跨区域的一体化物流业务由中邮物流统一结算,按不同的环节对参与这一项目的各邮政物流主体进行利润分配。至于区域内业务仍由各地邮政物流主体独立操作。”
事实上,中邮物流还是有话语权的。“今后的物流信息网会建在中邮物流公司,这样能抓住实物的信息流,同时中邮物流具有统一的结算职能。只要把财务和信息流控制住,中邮物流应该说话还是能算数的。”
据透露,中邮物流下一步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将全国的网络整合起来,以发挥全国邮政网络的优势。目前各自为政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上面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中邮物流成立后,各地方邮政物流公司管理好各自区域的业务就行了,中邮物流公司会从中进行协调。
尽管中邮物流有话语权,而且也想形成大一统的局面,但据为中邮物流做过咨询的物流专家王之泰介绍,邮政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大的全国系统,但是存在同其他很多大型国企同样的问题,即各地的独立性很大,国家邮政局对各地邮政局的控制能力并不强。
事实是,中邮物流的重组,事实上并没有解决邮政物流以资产为纽带、形成一个紧密组织的问题。中邮物流只是借用各地邮政物流公司的网络,各地的邮政物流子公司仍是独立性很强的单位。而在这种牵涉面极广、利益主体繁多的重组中,如何处理好中邮物流与各地邮政局之间关于各地邮政物流的管理权与产权的不统一,如何理顺各地、各不同级别之间的邮政物流公司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等,是中邮物流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可见,邮政物流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这种重组的顺利与否,取决于中邮物流对邮政全国各地网络的控制程度。而在这种权力已分散到区一级甚至更下一级的情况下,要中邮物流对全国的物流网络进行统一控制,显然在短期内很难实现。
另一个疑点是,中邮物流能否寻求体制性的突破,也将影响其业务的发展。毕竟,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中国邮政,包括它的物流业务,一直为外界所诟病,市场形象并不健康。但一旦脱离“裁判员”角色保护的中国邮政物流业务,还能有足够的竞争优势抵抗住外资物流大佬们的疯狂包围与进攻吗?
邮政金矿物流制造,仅仅还停留在一个概念阶段,这样说似乎并不为过。当然值得肯定的是,中国邮政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手中的雄厚资源在准市场上寻求新的利益了,而中邮物流的出现,这也恰恰是中国邮政政企分离的一个预备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