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就业难”问题凸显。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提出了新形势下破除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思考
目前,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凸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随着各大院校的扩招,技术院校、成人高校的普及使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同时各专业型人才也逐年增加。第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各单位对应聘者要求专业技术的同时,还对应聘者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实践能力、世界观、价值观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三,失业再就业人员、往届毕业生也挤进就业大军。第四,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第五,应届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难于找到合适的岗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鉴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定是德才兼备的人。其中的“才”指的便是专业知识,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专业知识是求职者的立足之本,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大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树立就业观念,努力用四年的时间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增强专业技能,学到利于职业规划的知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使自己在专业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二)参与社团活动,挖掘学生的个性才能
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社团活动,它能更大限度地激发主体的创造潜能、培养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多数新生入学伊始,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或两个社团,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参与比赛。通过参加相关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工作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如何应对复杂环境随机应变的技能。这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个性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要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念,树立新时代就业观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切忌好高骛远。大部分毕业生不愿去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同学想一次性找到自己理想的单位和工作,希望留在大城市,要求工资高、工作要体面、能解决住房等等,这些要求集中到一个单位是非常困难的。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四)拓宽就业渠道,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就业就是有事做,有生活保证。那么同样是工作,为什么不为自己工作呢。现在,网店、小摊位等许多小“营生”已经越来越普遍,所以自主创业是今后大学生一大就业路线。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五)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做兼职工作,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和创造条件
寒暑期做兼职工作不是为了简单的赚钱,更主要的是为了以后求职打下基础。不要轻视短短的一个假期,这一个假期的工作所学会的东西是你在学校的专业课上无法学到和理解的。同时,任何一个兼职都很有可能成为你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
二、学校要加大投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它是每一个工作岗位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牢记和自我约束的。对大学生而言职业意识就是他们在职业定向与职业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与愿望,很大程度影响到他们的就业方向。因此,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除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外,还要邀请专业的职业规划人员到学院作讲座,通过宏观形势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美好前景,通过职业人员具体讲解让学生知道行业缺少的相关人才,进而明确学生在校期间的努力方向。
(二)强化就业指导,全面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容易造成大学毕业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缺乏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差,而这些往往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方面锻炼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表达能力、 动手能力、 沟通能力等, 形成比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兼职和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三)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促进就业
网络已成为现今社会工作学习的重要平台。它信息容量大、涉及面广,而且方便快捷。通过建立网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各类工作信息,搭建网上招聘、求职平台,为毕业生择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四)积极开展校园招聘会,促进大学生就业
招聘会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招聘会上,毕业生可以直接与企业面对面,可以对企业有更真实、更细致的了解。同时对所要应聘的工作有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从而知道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
[1]王铁英.不断创新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模式[J]. 科教导刊,2011(3).
[2]任萍萍.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 中国商界,2010(9).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思考
目前,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凸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随着各大院校的扩招,技术院校、成人高校的普及使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同时各专业型人才也逐年增加。第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各单位对应聘者要求专业技术的同时,还对应聘者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实践能力、世界观、价值观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三,失业再就业人员、往届毕业生也挤进就业大军。第四,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第五,应届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难于找到合适的岗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严峻问题。鉴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定是德才兼备的人。其中的“才”指的便是专业知识,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专业知识是求职者的立足之本,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大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树立就业观念,努力用四年的时间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增强专业技能,学到利于职业规划的知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使自己在专业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二)参与社团活动,挖掘学生的个性才能
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社团活动,它能更大限度地激发主体的创造潜能、培养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多数新生入学伊始,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或两个社团,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参与比赛。通过参加相关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工作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如何应对复杂环境随机应变的技能。这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个性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要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念,树立新时代就业观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切忌好高骛远。大部分毕业生不愿去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同学想一次性找到自己理想的单位和工作,希望留在大城市,要求工资高、工作要体面、能解决住房等等,这些要求集中到一个单位是非常困难的。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四)拓宽就业渠道,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就业就是有事做,有生活保证。那么同样是工作,为什么不为自己工作呢。现在,网店、小摊位等许多小“营生”已经越来越普遍,所以自主创业是今后大学生一大就业路线。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五)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做兼职工作,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和创造条件
寒暑期做兼职工作不是为了简单的赚钱,更主要的是为了以后求职打下基础。不要轻视短短的一个假期,这一个假期的工作所学会的东西是你在学校的专业课上无法学到和理解的。同时,任何一个兼职都很有可能成为你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
二、学校要加大投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它是每一个工作岗位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牢记和自我约束的。对大学生而言职业意识就是他们在职业定向与职业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与愿望,很大程度影响到他们的就业方向。因此,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除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外,还要邀请专业的职业规划人员到学院作讲座,通过宏观形势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美好前景,通过职业人员具体讲解让学生知道行业缺少的相关人才,进而明确学生在校期间的努力方向。
(二)强化就业指导,全面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当代大学生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容易造成大学毕业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缺乏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差,而这些往往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加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方面锻炼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表达能力、 动手能力、 沟通能力等, 形成比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兼职和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三)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促进就业
网络已成为现今社会工作学习的重要平台。它信息容量大、涉及面广,而且方便快捷。通过建立网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各类工作信息,搭建网上招聘、求职平台,为毕业生择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四)积极开展校园招聘会,促进大学生就业
招聘会仍然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招聘会上,毕业生可以直接与企业面对面,可以对企业有更真实、更细致的了解。同时对所要应聘的工作有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从而知道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
[1]王铁英.不断创新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模式[J]. 科教导刊,2011(3).
[2]任萍萍.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 中国商界,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