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在年底一次与老师们的思想交流中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学校在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上有了一定的突破,我认为,这些应该归功于我们遵循了教育的规律,让教育得以道法自然。”
著名专家柳夕浪老师曾经在点评本校的校本教研时说,“北宋一中的校本教研无非是创设了一种让普通学校、普通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自然流淌的场境。”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从“思想会客厅”发端,后来的“教师成长志愿者协会”“成长月刊”“成长博客”“课堂学习走访”“博客评课”等,乃是“思想会客厅”的拓展和延续,是一个不断拓宽思想交流的时空、渠道的过程,一个不同的思想观点不断碰撞的过程。让校长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同伴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能够彼此平等地,而不是一方主宰另一方地交流;是自由的、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言不由衷的,或者只是跟着别人说;聚焦于课堂,而不是游离于现实课堂之外;在行动中体验、通过行动来表达,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一句话,用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在思想的聚餐中,丰富着教师的精神生活,改变着教师贫乏的思想状态,赋予教师真正的生命活力。如此,校本教研也有了自己的灵魂,而不是徒有“沙龙”“赛课”“论文”等诸多躯体、形式。
柳老师满富哲理的话语,流淌出的是本校发展的思想路径与创新实践,让我们有了几份喜悦,更让我们增添了几份责任。
到学校任职不久,我突发奇想地把校长室的牌子换成了“思想会客厅”,结果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最主要的是不少人有时找不到校长室。而这正是我需要的效果,一所学校一旦离不开校长一个人的左右,这所学校肯定不是一所开放自由的学校,不是一个宽容幸福的场所。有的只是束缚、苦恼、苍白、无助。
本校的发展密码,其实就是在追寻教育的规律,努力还原教育的本质,在此思想的指领下,也就有了学校之中生命的百花齐放、思想的百家争鸣。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们就讨论过。《中庸》一文开篇即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因为《中庸》的作者相信人性本善,所以提出“率”人之性,引领和发展人的善性,使人成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有完美人格的人。孔子甚至以嘲讽的口气讽刺那些只懂专业不懂人文的人,说“君子不器”。在孔子看来,君子不能只懂专业技术,君子当修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孔子认为,君子就是有完美人格的人,有高尚道德的人。
但是,在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上,由于受工业化的影响,教育正在越来越远离它的本质。学校不像是在培养人,倒像是一个个批量生产“人才”的工厂。人们更关注人的考分、人的技能。一次次的评比排名和量化指标,使学生人格和德行修养的教育内容离学生越来越远。
各级各类学校招生,以分数为唯一标准;书店展台上各种教辅和习题集琳琅满目,我们的学生成了最辛苦的社会人群;就连政府官员最关注的也是升学率,特别是升重点大学和名牌大学率;社会就业大多也是一考定终身;学校单纯的学习时间被扩张到极限,我们广大老师只会无奈地通过考试做题来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我们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失去了传统的淳朴的教育场景,电视、网吧、三流的报刊杂志、广告等充斥着我们孩子的眼睛和大脑;物质生活的满足,享乐浪费等腐化思想与行为不断地在我们家长等成人身上表现,过去的勤俭诚信的品质渐渐蜕化;人际交往的淡化让人感觉空前的寂寞,等等。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少取则真得,贪多则反而导致自身的混乱。当这么多浮躁与功利性的东西塞满我们的教育,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去作深刻的思维与顿悟,它们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导致教育自身的困惑与混乱,过重的负担导致了肤浅,消磨了教育的个性和创造性。
可喜的是,2010年的到来,让学校和社会的每个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人们对教育倾注了太多的希望,从中央到地方,大家无不希望教育有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奋起。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空前的关注与觉醒,即教育走到了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由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的节点上。
因此,我们期盼,不要给教育太多的压力,不要给教育太多的职责,教育需要耐心,需要鼓励,教育需要在快乐的心情下才能做出富有智慧的决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建设科学的机制与诚信的信仰。
教育制度里最本质的东西,不是制约而是解放,是去解放所有人内部成长的力量。没有思想的解放,没有个性的解放,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创造力,才是教育改革的第一生产力,也才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因此,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一名校长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唤醒教师自主发展之梦,并用全身心的工作热情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乐园。唤醒教师的自我教育意识,让学校人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工作人员都能够全神贯注地贯彻教育思想。在学校里,只要一个教师有思想,他就是这方面的领袖与引领者,任何人都要尊重并自觉接受他的领导。思想的自由与制度的公平,才是教师最需要的心灵生长秘密。这是校长追求与践行的终极目标,是学校和谐迅速发展的不竭生命力与真正的驱动力。
我相信,每个教师就是一门课程,发现并挖掘教师的这些资源,让其持续地开发并影响学生,坚持数年,就会形成一定区域,甚至是几代人的文化习惯和个性,健康科学的教育生态就形成了。坚决斩断应试教育的许多不正常的博弈与异化现象,然后自觉引领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行为,做一个有文化的自觉的诚信教育者,这是校长的历史使命与民族担当,是教师得以心灵自由、生命流动的幸福生活基因。教师的思想自由与个性的激发,会生发出火热的学校生活,学生因此就能参与民主生活,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权利和要求,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就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就可获得适合的可选择的教育,就能获得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学校的发展必须是基于学校的。有的学校引入一种管理方法,热闹一番后,或由于领导的更替,或由于方法创始人的不继续等原因,便逐渐冷清下来。这是我发现的教育中的一种非常普遍且令人尴尬的现象,教育尤其需要坚守。比如一所学校里学生的读书活动的开展,坚持一年容易,坚持数年,甚至几代学生,有时就不容易了。为此,我有了一个念头,我不想只追求宏大的成果,不能因为追求过于宏大的问题,而忽略了身边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与情境。要把宏伟的目标放在心里,知道距离和局限,把教育中人的感受捧上心头,心里思考着身边的一些细微之事,把教育中艰难的努力潜入学校的常态生活。
一所校容美、校风好、质量高、声誉佳的学校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师生置身其间,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行为得到规范,心灵受到陶冶,素质不断提高,相互之间产生正强化。这种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师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一股信念力量,向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努力。当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学校形象被师生认同后,就会以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产生对目标的认同感,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量,团结全体师生员工,规范师生的行为,使学校管理产生巨大的整体合力,推动学校的不断发展。
这些常规的细节都做不好,就不要谈特色,学校办不出特色,不是因为没有这种特色的思维和潜质,而是因为教育者思考的软弱和主观的放弃。一旦思考缺乏了穿透历史和现实的力度,学校特色也就随之失去了深刻性和独特性。教育的确非常需要坚守,让坚守成为习惯,让细节成为经典,这也是当前我们教育急需的理念。
写到这里,便有了挥之不去的激情,有了灵魂与行为的契合,有了一种文化自觉的豪情。我还是用本篇文章中提到的几个观点结束吧,教育是一项“无为而无不为”的事业,它需要我们遵循它的规律,需要我们去坚守,需要心灵的自由,需要科学的制度,需要诚信的社会……
著名专家柳夕浪老师曾经在点评本校的校本教研时说,“北宋一中的校本教研无非是创设了一种让普通学校、普通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自然流淌的场境。”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从“思想会客厅”发端,后来的“教师成长志愿者协会”“成长月刊”“成长博客”“课堂学习走访”“博客评课”等,乃是“思想会客厅”的拓展和延续,是一个不断拓宽思想交流的时空、渠道的过程,一个不同的思想观点不断碰撞的过程。让校长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同伴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能够彼此平等地,而不是一方主宰另一方地交流;是自由的、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言不由衷的,或者只是跟着别人说;聚焦于课堂,而不是游离于现实课堂之外;在行动中体验、通过行动来表达,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一句话,用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在思想的聚餐中,丰富着教师的精神生活,改变着教师贫乏的思想状态,赋予教师真正的生命活力。如此,校本教研也有了自己的灵魂,而不是徒有“沙龙”“赛课”“论文”等诸多躯体、形式。
柳老师满富哲理的话语,流淌出的是本校发展的思想路径与创新实践,让我们有了几份喜悦,更让我们增添了几份责任。
到学校任职不久,我突发奇想地把校长室的牌子换成了“思想会客厅”,结果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最主要的是不少人有时找不到校长室。而这正是我需要的效果,一所学校一旦离不开校长一个人的左右,这所学校肯定不是一所开放自由的学校,不是一个宽容幸福的场所。有的只是束缚、苦恼、苍白、无助。
本校的发展密码,其实就是在追寻教育的规律,努力还原教育的本质,在此思想的指领下,也就有了学校之中生命的百花齐放、思想的百家争鸣。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们就讨论过。《中庸》一文开篇即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因为《中庸》的作者相信人性本善,所以提出“率”人之性,引领和发展人的善性,使人成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有完美人格的人。孔子甚至以嘲讽的口气讽刺那些只懂专业不懂人文的人,说“君子不器”。在孔子看来,君子不能只懂专业技术,君子当修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孔子认为,君子就是有完美人格的人,有高尚道德的人。
但是,在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上,由于受工业化的影响,教育正在越来越远离它的本质。学校不像是在培养人,倒像是一个个批量生产“人才”的工厂。人们更关注人的考分、人的技能。一次次的评比排名和量化指标,使学生人格和德行修养的教育内容离学生越来越远。
各级各类学校招生,以分数为唯一标准;书店展台上各种教辅和习题集琳琅满目,我们的学生成了最辛苦的社会人群;就连政府官员最关注的也是升学率,特别是升重点大学和名牌大学率;社会就业大多也是一考定终身;学校单纯的学习时间被扩张到极限,我们广大老师只会无奈地通过考试做题来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我们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失去了传统的淳朴的教育场景,电视、网吧、三流的报刊杂志、广告等充斥着我们孩子的眼睛和大脑;物质生活的满足,享乐浪费等腐化思想与行为不断地在我们家长等成人身上表现,过去的勤俭诚信的品质渐渐蜕化;人际交往的淡化让人感觉空前的寂寞,等等。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少取则真得,贪多则反而导致自身的混乱。当这么多浮躁与功利性的东西塞满我们的教育,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去作深刻的思维与顿悟,它们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导致教育自身的困惑与混乱,过重的负担导致了肤浅,消磨了教育的个性和创造性。
可喜的是,2010年的到来,让学校和社会的每个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人们对教育倾注了太多的希望,从中央到地方,大家无不希望教育有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奋起。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空前的关注与觉醒,即教育走到了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由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的节点上。
因此,我们期盼,不要给教育太多的压力,不要给教育太多的职责,教育需要耐心,需要鼓励,教育需要在快乐的心情下才能做出富有智慧的决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建设科学的机制与诚信的信仰。
教育制度里最本质的东西,不是制约而是解放,是去解放所有人内部成长的力量。没有思想的解放,没有个性的解放,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创造力,才是教育改革的第一生产力,也才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因此,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一名校长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唤醒教师自主发展之梦,并用全身心的工作热情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乐园。唤醒教师的自我教育意识,让学校人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工作人员都能够全神贯注地贯彻教育思想。在学校里,只要一个教师有思想,他就是这方面的领袖与引领者,任何人都要尊重并自觉接受他的领导。思想的自由与制度的公平,才是教师最需要的心灵生长秘密。这是校长追求与践行的终极目标,是学校和谐迅速发展的不竭生命力与真正的驱动力。
我相信,每个教师就是一门课程,发现并挖掘教师的这些资源,让其持续地开发并影响学生,坚持数年,就会形成一定区域,甚至是几代人的文化习惯和个性,健康科学的教育生态就形成了。坚决斩断应试教育的许多不正常的博弈与异化现象,然后自觉引领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行为,做一个有文化的自觉的诚信教育者,这是校长的历史使命与民族担当,是教师得以心灵自由、生命流动的幸福生活基因。教师的思想自由与个性的激发,会生发出火热的学校生活,学生因此就能参与民主生活,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权利和要求,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就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就可获得适合的可选择的教育,就能获得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学校的发展必须是基于学校的。有的学校引入一种管理方法,热闹一番后,或由于领导的更替,或由于方法创始人的不继续等原因,便逐渐冷清下来。这是我发现的教育中的一种非常普遍且令人尴尬的现象,教育尤其需要坚守。比如一所学校里学生的读书活动的开展,坚持一年容易,坚持数年,甚至几代学生,有时就不容易了。为此,我有了一个念头,我不想只追求宏大的成果,不能因为追求过于宏大的问题,而忽略了身边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与情境。要把宏伟的目标放在心里,知道距离和局限,把教育中人的感受捧上心头,心里思考着身边的一些细微之事,把教育中艰难的努力潜入学校的常态生活。
一所校容美、校风好、质量高、声誉佳的学校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师生置身其间,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行为得到规范,心灵受到陶冶,素质不断提高,相互之间产生正强化。这种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师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一股信念力量,向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努力。当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学校形象被师生认同后,就会以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产生对目标的认同感,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量,团结全体师生员工,规范师生的行为,使学校管理产生巨大的整体合力,推动学校的不断发展。
这些常规的细节都做不好,就不要谈特色,学校办不出特色,不是因为没有这种特色的思维和潜质,而是因为教育者思考的软弱和主观的放弃。一旦思考缺乏了穿透历史和现实的力度,学校特色也就随之失去了深刻性和独特性。教育的确非常需要坚守,让坚守成为习惯,让细节成为经典,这也是当前我们教育急需的理念。
写到这里,便有了挥之不去的激情,有了灵魂与行为的契合,有了一种文化自觉的豪情。我还是用本篇文章中提到的几个观点结束吧,教育是一项“无为而无不为”的事业,它需要我们遵循它的规律,需要我们去坚守,需要心灵的自由,需要科学的制度,需要诚信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