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夹子”与“木制高帽”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j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农场主在他的粮仓里安置了一个老鼠夹子。老鼠发现后,去告诉了母鸡,母鸡说,这和我无关,你自己小心吧。老鼠去告诉肥猪,肥猪说,你的事儿,自己小心即好。老鼠又去告诉黄牛,黄牛哼了哼,说:你见过老鼠夹子夹住过一头牛吗?晚上,一条毒蛇的尾巴被夹住,无法脱身;老板娘来粮仓,被咬了一口,当即住到了医院。
  后来,因为女主人需要滋补,母鸡被杀了煨汤;因为不断有人来看望女主人,农场主把肥猪杀了招待客人;因为花掉一大笔医疗费,农场主把黄牛卖给了屠宰场。都以为和自己无关的老鼠夹子,竟然将看起来确实与之无关的母鸡、肥猪、黄牛都送上了不归路。
  這个网上流传的“老鼠夹子”的段子,是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创作的一则寓言故事。有些事,看起来和自己八竿子打不着,但凑巧碰到一定的“机遇”,便有了和自身命运的关联。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老家村里有个木匠叫陈二,某日在集体的库房修理农具,接到民兵营长的指令,要他用木板做一个高帽子,给另一个生产队刚揪出的“叛徒”戴上游街。陈二便捡几块楝树板,准备做。一旁打下手的王三对他说:另找薄板吧,这楝树板又厚又重,戴头上谁吃得消?陈二说:管他呢,反正你和我谁也不会戴。
  高帽子做好,“叛徒”游街用过之后,暂时被扔到了村部的某个旮旯里。没过几天,村里开批判大会,陈二读过初中的哥哥陈大被安排写了批判稿,在会上发言。最后呼口号时,陈大不知怎么把要“打倒”的那个人的姓名三个字漏掉了中间一个,而这一漏,恰巧漏成一位当红大领导的名字。于是,陈大立马由“动力”变为“对象”,成了“现行反革命”。有人及时找出了那个被“叛徒”用过的高帽子,贴上新标签,给陈大戴上,先批斗,后游街。事后,陈大骂弟弟:你好杀心,把高帽子做那么重,我差点晕倒在路上。陈二说:我哪里想到你也会戴!
  以为这高帽子随便做多重,都和自己、和自家人无关,结果却让自己的哥哥戴上了,这遭遇虽然没有保罗·科埃略故事中母鸡、肥猪、牛那样来得惨烈,但其狭隘自私,对别人遭遇或可能遭遇的危险与困境的冷漠和不屑一顾,却是如出一辙。
  如果每一个人都只关心自己,谁还能指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冷漠是一种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这种病毒一旦泛滥,其构成的对社会肌体的伤害,一定会落实到特定的个体,谁都不能超然物外。这些基本的道理,一些人未必不懂,但他们心存侥幸,认定那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会落到自己头上。于是,我们便有了路见跌倒,绕道而过,他人有事,不关我事的现象。
  当夏瑜在古轩亭口就义,有个叫华老栓的,忍痛花费一家人含辛茹苦积攒的血汗钱,从刽子手那里买来蘸有鲜血的馒头,为儿子治痨病。鲁迅写于一百年前的小说《药》里的这个悲惨的故事,它的最悲催之处,不是夏瑜之死,也不是华家的人财两空,而是华老栓被打死也不会相信,那个被砍头的年轻人,和他家的不幸,有着任何的关系。这是带有历史印记的时代之痛。
  华老栓那个时代早已过去,社会发展也取得巨大的进步。从“无关”中看到有关,对看似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给以热情和关注,这既是关心他人,也是关心自己,更是社会进步对每个人并不奢侈的要求。
  【选自博客中国】


插图 / 事不关己 / 佚 名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上班族拿着差不多的工资,然而也不能说全都一般穷,也有特别穷的。上海每条弄堂里都会有几个捡垃圾的人,他们以此为生,大多没有本地户口,属于传说中的盲流。  虽然那年月,中国人的着装被外国记者讥讽为“蓝蚂蚁”“灰蚂蚁”,拾荒者却连当“蚂蚁”的资格都没有,他们浑身上下黑不溜秋,游离于“蚁群”之外。里弄里的居民从来不和他们交谈,遇见了都会躲开几米,我会躲得更远一些,倒不是因为势利。他
期刊
现在阅读的机会多了,方式也多了,一个软弱的人、贪图快乐和方便的人,很容易沉迷于碎片化的浏览,在乱七八糟的小道消息、各类见闻、低俗视频、谣言八卦中耗失宝贵的时间。我们的光阴是那样局促,网络时代时光如箭,一晃不是三五年,而是十几年。没有比今天的时光更值得珍惜的了,這与百年甚至是十年前大为不同,二者在时间度量上好像更不是等值。这样说是对读者,其实更是对作者。一个当下的写作者首先要安定下来,仔细想好,让自
期刊
一杯温水想要让人觉得热,该怎么办?先让他喝杯冰水就好了。想让人覺得凉呢?那就先让他喝杯热水呗。你看,水本身的温度并没有变化,但是“解释框架”变了,同一杯水就可以解释成不同的感受。   据说,李世民有一次在花园闲逛,顺口夸了句“好一棵大树”,身边大臣宇文士及赶紧附和,引经据典把这棵树夸到了天上。李世民变色道:“我听魏徵说要提防花言巧语的佞臣,看样子,应该说的就是你这种人吧?”如果你是宇文士及,这个
期刊
流氓,指那些不务正业、经常寻衅闹事、文化素质较低的人,他们手段下流,放刁撒泼,为非作歹,也叫青皮,痞子,无赖等。  如今,时过境迁,流氓也在变异,一批新式流氓应运而生,玩得风生水起。与旧式流氓相比,他们多有正当职业,文化背景也不低,其中不乏教授、作家、专家,但做的事却同样龌龊可恨,同时还更具欺骗性。  教授流氓。个别教授身在高校,却不好好授业解惑,教书育人,而是一门子心思勾引女学生,用考试成绩、论
期刊
在我们的社会里,有一个群体叫“粉丝”,非常厉害。这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位学生,因为吐槽了一群“粉丝”的偶像,便被他们围攻,并要求学校开除这位学生。  这也太强势和自我了吧?你喜欢,别人就得喜欢;你说好,别人就不能说坏。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粉丝”是追星族的升级版。追星族的追星,主要是追着看表演,追着要签字,追着送鲜花和掌声,还有的追着表达爱慕之情。而现在的“粉丝”,主要是在网上追捧“网红
期刊
中国人发明了两种暴殄天物、伤天害理的食材,一是鱼翅,一是燕窝。这两种食材在中国饮食上出现很晚,传说源自明初,确切的文字记载是在明中叶。  所谓燕窝,是金丝燕的窝,多筑于巉岩峭壁之上。金丝燕是比家燕还小的燕子,每年的三月到十二月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到南海繁衍后代。它用自己分泌的唾液和从海中衔来的小鱼小虾,在岩壁上筑巢以繁衍后代,筑这个巢需二三十天,金丝燕要在山海之间往来成千上万次,它的坚韧与悲壮不亚于
期刊
我印象最深的牙祭,是在1977年春天里打的。那时供应依然很紧张,由于邻居赵大娘娶儿媳妇,借走了我家的肉票,我们全家整整一月没见半点肉星了,大人还能忍住,我和弟弟却像两头小狼一般,忍着快生锈的肚子的折磨。   那段时光,我们是靠回忆两个月前那顿回锅肉支撑着过的。外婆从我们看别人吃肉时的眼神里读到了我家的困难,就把自己攒下的一斤肉票交给爸爸,恰巧爸爸兜里还有钱,于是紧赶慢赶地跑去肉店。这时的肉店,已
期刊
最近一份调查报告显示,50%以上的消费者认为当前的浪费现象依然严重。导致浪费的主要原因,包括爱面子、讲排场和节约意识差,等等。   让消费者说浪费,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办法。每个进入餐馆和去过餐馆的人,都可能会顺便想起,我浪费了吗?你凭什么说我浪费?   如今,我们已经很少再提“浪费”这个词了。反倒是“消费”二字,已经成为热词。“刺激消费”“拉动消费”“鼓励消费”,几乎所有的餐馆、商店、宾馆、景区
期刊
女儿打电话来说她生日那天要请我去看《你好,李焕英》,我从电视上、网络上多多少少了解了这部电影的剧情,加之电影票那么贵,不打算去看。回复她:“看电影的目的是为了让子女‘笑顺’父母,你有请我看电影的那份心,不如平时少让我生点气……”  我话还没讲完,老伴夺过电话说:“你妈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别听她的,她早盼着要去看这场电影了,另外再买一张,我也想去看。”  我还想坚持,老伴笑呵呵地说:“女儿有那份心就
期刊
曾经电视圈的一位同行,刚进台时只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剧务,而他在节目暖场时的造势能力,日常交流时的机智幽默,都被制片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后来,他被破格聘用为一档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接地气,说人话,个性、真实的语言风格立即让他火爆当年荧屏,步入事业巅峰。  不过,这位吃了二十年“开口饭”的同行,现在更多是保持沉默,几乎很难在微博、微信上再刷到他的声音、图像或其他消息。  电视媒体真的没落至此吗?有朋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