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那顿回锅肉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chuan6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印象最深的牙祭,是在1977年春天里打的。那时供应依然很紧张,由于邻居赵大娘娶儿媳妇,借走了我家的肉票,我们全家整整一月没见半点肉星了,大人还能忍住,我和弟弟却像两头小狼一般,忍着快生锈的肚子的折磨。
   那段时光,我们是靠回忆两个月前那顿回锅肉支撑着过的。外婆从我们看别人吃肉时的眼神里读到了我家的困难,就把自己攒下的一斤肉票交给爸爸,恰巧爸爸兜里还有钱,于是紧赶慢赶地跑去肉店。这时的肉店,已被许多昨夜来排队的人围着,猪肉还没送来,人们像鹅一样伸长颈子观望着,等待着。
   一位熟人给爸让了一个位子,这时,有人大叫:“肉来了!”犹如拳击台上的钟声,人们松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整齐的队列一下子变成躁乱的蚁阵。人们拥挤着,吵闹着,购买货物的人们像一群正在等待施舍的饥民。卖肉的胖子打着赤膊穿条血油腻腻的皮围腰,手中拿把刀,像吆喝猪一样粗鲁而无礼地吼:“站好站好,不然不卖!”
   队列稍稍静了些。胖子见自己的命令生效,快乐地开始割肉。这时,队列又开始骚乱,有人隔着很远就开始给胖子递烟,或谄笑着喊胖子的乳名,甚至有人从队列外用晾衣服的叉子叉进票和钱,又叉走肉。买到肉的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没有买到肉的人,则像老鸹盯死狗一样盯着剩下的肉算计着自己的位置。父亲计算剩下的位子,在他之前的十个人早已属绝望之列了,却死死等着,巴望着能有人中途退场或再有肉拉来之类的奇迹发生。然而,直到最后几块骨头被人提走,这奇迹也没发生。
   父亲很失望,萎靡地往回走,他迟迟不愿回家,他实在不想看到我和弟弟失望的眼神。在离家不远时,主意突然来了:肉没有买到,给孩子们钓几条鱼,总能沾点荤腥气吧。
   说干就干,他从朋友那儿借来鱼竿,蹬上自行车,去十里外河坝钓起鱼来,不知是那天他超水平发挥还是天可怜我们,他带回了几斤活蹦乱跳的鱼,我和弟弟顿时也活蹦乱跳起来。这时,对门的陈婆婆跑来,说她儿媳生孩子没奶,想把鱼全买了,炖给她催奶。父亲不干,说:“孩子们太久没沾油,想给他们解解馋。”陈婆婆说:“这还不简单。”踮着小脚飞跑回去,不一小会儿就拿来一大块正保肋肉说:“干脆我们换,这可是我在肉店门口睡了一夜才弄来的。”父亲想想,同意了。
   一大堆白菜和肉煮成一锅白汤。肉煮七成熟,捞起来,油闪闪切成片,放到锅里炒成一块块凹状的片,像花瓣一样,而后放进豆瓣,豆豉,将蒜苗切成段放进锅里,那香味足以使任何有嗅觉的动物失去理智。
   母亲那段时间正在一家街道工厂干临时工,很晚才回家,弟弟和我就拖两只凳子蹲在门口等她,像两只石狮子。
   那天晚上,我们从很远的街灯下迎来每一个女性的身影,又目送她们走远……在这样一次次激动又一次次失望的等待中,我和弟弟渐渐睡着了,直到母亲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母亲嗔怪父亲不该让我们饿着等她,父亲说:“一家人,有福时哪个也不能丢下……”
  



  那天的回锅肉和白菜汤,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尽管二十年后,我从事了新闻工作,住过一些父母今生不可能去的酒店,吃過一些他们想也不敢想的食物,且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在我的有生之年里还可能吃到更多的美味佳肴。但我敢打赌,我今生最美的一餐已在1977年春天吃过了
   【选自《川味人间》】
其他文献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ultiple access techniques for machine?to?machine (M2M) communications in future wireless cellular networks. M2M communications aims at providing the communication inf
期刊
小时候,一块奶油糖就代表一个欲望;后来,欲望变成了一把奶油糖;再后来,一车皮奶油糖都未必能让我们动心。这不单是因为有了新的诱惑,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开始明白糖吃多了不好,而从前勾起我们食欲的那些食物:油大的、煎炸的、咸香无比的、浓汁厚酱的,都有可能危及我们的健康;而当年经常可以吃到的玉米棒子、红薯、未脱壳的糙米,还有那锅舍不得放油炝锅的清水熬白菜,那碗黏稠的玉米粥,却成了餐桌新宠——人们的欲望是随
期刊
参观某监狱回来,头脑里一直盘旋着三个字:人、牛、狗。  这里展出的,全是曾经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做过不少好事,曾在万人瞩目的舞台上,高谈阔论,风光无限,但他们最后还是由人民的功臣变为人民的罪人,最后被关押在这里。他们追悔莫及,开始羡慕起曾经被他们瞧不上眼的普通人的自由生活,在狱中以泪洗面,数着日子服刑改造,即使刑满出狱,也不可能风光如旧。  由于他们都已成犯人,因而他们的名字和曾经的职务已不再重要
期刊
我小时候被灌输过许多规矩:拿筷子不能拿得太低;吃饭的时候要端起碗;长辈给压岁钱一定要推辞;长辈递碗一定要双手接;一碗荤素搭配的菜上桌,不能紧着吃肉……  那个年代,孩子中午在学校吃食堂,都自带饭盆、勺子,所以我喜欢用勺子吃稀饭,筷子使得不算利落。外公追究起来,逼我学着用筷子扒拉稀饭,理由很充分:“将来你去岳父岳母家吃饭,不会用筷子,只会用勺子,会被别人耻笑!”  后来我年纪略长,又从朋友那里知道了
期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上班族拿着差不多的工资,然而也不能说全都一般穷,也有特别穷的。上海每条弄堂里都会有几个捡垃圾的人,他们以此为生,大多没有本地户口,属于传说中的盲流。  虽然那年月,中国人的着装被外国记者讥讽为“蓝蚂蚁”“灰蚂蚁”,拾荒者却连当“蚂蚁”的资格都没有,他们浑身上下黑不溜秋,游离于“蚁群”之外。里弄里的居民从来不和他们交谈,遇见了都会躲开几米,我会躲得更远一些,倒不是因为势利。他
期刊
现在阅读的机会多了,方式也多了,一个软弱的人、贪图快乐和方便的人,很容易沉迷于碎片化的浏览,在乱七八糟的小道消息、各类见闻、低俗视频、谣言八卦中耗失宝贵的时间。我们的光阴是那样局促,网络时代时光如箭,一晃不是三五年,而是十几年。没有比今天的时光更值得珍惜的了,這与百年甚至是十年前大为不同,二者在时间度量上好像更不是等值。这样说是对读者,其实更是对作者。一个当下的写作者首先要安定下来,仔细想好,让自
期刊
一杯温水想要让人觉得热,该怎么办?先让他喝杯冰水就好了。想让人覺得凉呢?那就先让他喝杯热水呗。你看,水本身的温度并没有变化,但是“解释框架”变了,同一杯水就可以解释成不同的感受。   据说,李世民有一次在花园闲逛,顺口夸了句“好一棵大树”,身边大臣宇文士及赶紧附和,引经据典把这棵树夸到了天上。李世民变色道:“我听魏徵说要提防花言巧语的佞臣,看样子,应该说的就是你这种人吧?”如果你是宇文士及,这个
期刊
流氓,指那些不务正业、经常寻衅闹事、文化素质较低的人,他们手段下流,放刁撒泼,为非作歹,也叫青皮,痞子,无赖等。  如今,时过境迁,流氓也在变异,一批新式流氓应运而生,玩得风生水起。与旧式流氓相比,他们多有正当职业,文化背景也不低,其中不乏教授、作家、专家,但做的事却同样龌龊可恨,同时还更具欺骗性。  教授流氓。个别教授身在高校,却不好好授业解惑,教书育人,而是一门子心思勾引女学生,用考试成绩、论
期刊
在我们的社会里,有一个群体叫“粉丝”,非常厉害。这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位学生,因为吐槽了一群“粉丝”的偶像,便被他们围攻,并要求学校开除这位学生。  这也太强势和自我了吧?你喜欢,别人就得喜欢;你说好,别人就不能说坏。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粉丝”是追星族的升级版。追星族的追星,主要是追着看表演,追着要签字,追着送鲜花和掌声,还有的追着表达爱慕之情。而现在的“粉丝”,主要是在网上追捧“网红
期刊
中国人发明了两种暴殄天物、伤天害理的食材,一是鱼翅,一是燕窝。这两种食材在中国饮食上出现很晚,传说源自明初,确切的文字记载是在明中叶。  所谓燕窝,是金丝燕的窝,多筑于巉岩峭壁之上。金丝燕是比家燕还小的燕子,每年的三月到十二月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到南海繁衍后代。它用自己分泌的唾液和从海中衔来的小鱼小虾,在岩壁上筑巢以繁衍后代,筑这个巢需二三十天,金丝燕要在山海之间往来成千上万次,它的坚韧与悲壮不亚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