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真正为学生的每一个细小进步喝彩,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关键词】尊重;宽容;期待;赏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如何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使之健康地成长,笔者从尊重、真爱、宽容、赞美、赏识、亲近六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尊重——让师生实现零距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我们时常听一些老师说现在的学生难教,缺乏吃苦精神,遇事惟我独尊,而学生则认为现在的老师缺乏师者如父的气概和堪称蜡烛的奉献精神。为什么两者会出现如此大的认识反差?笔者认为,首先因为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地位得到认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其次是教师的施教被注入人性化的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双边活动是决定课程改革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因素,过去“我教你学”的传统模式被淘汰,教师由道德的传播者向道德发展向导这一角色转变,由知识的传播者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问题的解决者向学生问题的参与者、指导者转变。正是基于此,老师与学生应彼此尊重,和谐相处,坦诚相待,师生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零距离。
2 真爱——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师爱之所以比母爱更伟大,是因为能激起学生内心对知识和美好情感的渴求,从而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多年来,我把“激励、赏识、参与、期待”这八个字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激励学生上进,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期待学生获得成功。我始终坚信,老师不能把每个学生都教会,但老师一定要把每个学生都教好。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新精神。用老师的信任与关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用老师的真心与爱心融化学生心中久积而成的“坚冰”,惟有这样,才能滋润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3 宽容——让学生在发展中塑造自我
宽容是建立接纳、支持性学习氛围的一种手段,亦是教师所必备的品质。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独特见解宽容,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宽容,能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发掘他们的潜能,教师对学生独特行为方式的宽容,能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展示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上的宽容,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心境,从而拓展学生的心灵,给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以饱满的创造激情。教师学会宽容,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敏锐;也意味着他拥有美好的人格,得到的将是学生对他的尊重与爱戴。
4 赞美——让学生在被鼓励下开启大脑
赞美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方法。激励能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激情。 赞美是欣赏学生的自然流露,是对倾听和赏识的巩固。国家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孙云晓先生说:“发现一个学生十个优点,是优秀老师;发现一个学生五个优点是合格老师,发现不了学生的优点,把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就是不合格的老师”。今天的学生优点很多,我们要努力去发现,去赞美。让学生在赞美声中开启大脑。
5 赏识——让学生在成长中趋优去劣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大量生动的案例表明,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使学生在成长中树立信心,勇往直前。因此,教师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过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允许学生在前进中出现错误,克服“成见效应”对师生关系的不良影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受:教学困生无异于受折磨。于是,不知不觉中,那些学困生逐渐被一些教师遗忘。笔者认为,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则更为佳。作为教师,对待学困生要克服“晕轮效应”,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
6 亲近——让学生走近教师,吐露内心的真情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关心学生,学生理解老师,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亲和力去和自己的学生交朋友。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机会,让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容易被人忽视的学生及表现不尽人意的调皮学生,为班集体干点好事。这样不仅满足他们渴求进步的心愿,增强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而且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了解老师,走近老师,吐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建设美好的心灵,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顶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也许前面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厚重坚实的心,即使在海浪中,也会无畏而快乐的跳动。
【关键词】尊重;宽容;期待;赏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如何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使之健康地成长,笔者从尊重、真爱、宽容、赞美、赏识、亲近六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尊重——让师生实现零距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我们时常听一些老师说现在的学生难教,缺乏吃苦精神,遇事惟我独尊,而学生则认为现在的老师缺乏师者如父的气概和堪称蜡烛的奉献精神。为什么两者会出现如此大的认识反差?笔者认为,首先因为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地位得到认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其次是教师的施教被注入人性化的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双边活动是决定课程改革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因素,过去“我教你学”的传统模式被淘汰,教师由道德的传播者向道德发展向导这一角色转变,由知识的传播者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问题的解决者向学生问题的参与者、指导者转变。正是基于此,老师与学生应彼此尊重,和谐相处,坦诚相待,师生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零距离。
2 真爱——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师爱之所以比母爱更伟大,是因为能激起学生内心对知识和美好情感的渴求,从而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多年来,我把“激励、赏识、参与、期待”这八个字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激励学生上进,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期待学生获得成功。我始终坚信,老师不能把每个学生都教会,但老师一定要把每个学生都教好。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新精神。用老师的信任与关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用老师的真心与爱心融化学生心中久积而成的“坚冰”,惟有这样,才能滋润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3 宽容——让学生在发展中塑造自我
宽容是建立接纳、支持性学习氛围的一种手段,亦是教师所必备的品质。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独特见解宽容,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宽容,能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发掘他们的潜能,教师对学生独特行为方式的宽容,能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展示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上的宽容,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心境,从而拓展学生的心灵,给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以饱满的创造激情。教师学会宽容,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敏锐;也意味着他拥有美好的人格,得到的将是学生对他的尊重与爱戴。
4 赞美——让学生在被鼓励下开启大脑
赞美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方法。激励能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激情。 赞美是欣赏学生的自然流露,是对倾听和赏识的巩固。国家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孙云晓先生说:“发现一个学生十个优点,是优秀老师;发现一个学生五个优点是合格老师,发现不了学生的优点,把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就是不合格的老师”。今天的学生优点很多,我们要努力去发现,去赞美。让学生在赞美声中开启大脑。
5 赏识——让学生在成长中趋优去劣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大量生动的案例表明,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使学生在成长中树立信心,勇往直前。因此,教师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过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允许学生在前进中出现错误,克服“成见效应”对师生关系的不良影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受:教学困生无异于受折磨。于是,不知不觉中,那些学困生逐渐被一些教师遗忘。笔者认为,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则更为佳。作为教师,对待学困生要克服“晕轮效应”,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
6 亲近——让学生走近教师,吐露内心的真情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关心学生,学生理解老师,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亲和力去和自己的学生交朋友。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机会,让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容易被人忽视的学生及表现不尽人意的调皮学生,为班集体干点好事。这样不仅满足他们渴求进步的心愿,增强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而且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了解老师,走近老师,吐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建设美好的心灵,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顶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也许前面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厚重坚实的心,即使在海浪中,也会无畏而快乐的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