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育人台 搭建师生情 扶正每颗苗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d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真正为学生的每一个细小进步喝彩,从而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关键词】尊重;宽容;期待;赏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如何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使之健康地成长,笔者从尊重、真爱、宽容、赞美、赏识、亲近六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尊重——让师生实现零距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我们时常听一些老师说现在的学生难教,缺乏吃苦精神,遇事惟我独尊,而学生则认为现在的老师缺乏师者如父的气概和堪称蜡烛的奉献精神。为什么两者会出现如此大的认识反差?笔者认为,首先因为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地位得到认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其次是教师的施教被注入人性化的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双边活动是决定课程改革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因素,过去“我教你学”的传统模式被淘汰,教师由道德的传播者向道德发展向导这一角色转变,由知识的传播者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问题的解决者向学生问题的参与者、指导者转变。正是基于此,老师与学生应彼此尊重,和谐相处,坦诚相待,师生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零距离。
  2 真爱——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师爱之所以比母爱更伟大,是因为能激起学生内心对知识和美好情感的渴求,从而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多年来,我把“激励、赏识、参与、期待”这八个字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激励学生上进,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期待学生获得成功。我始终坚信,老师不能把每个学生都教会,但老师一定要把每个学生都教好。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新精神。用老师的信任与关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用老师的真心与爱心融化学生心中久积而成的“坚冰”,惟有这样,才能滋润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3 宽容——让学生在发展中塑造自我
  宽容是建立接纳、支持性学习氛围的一种手段,亦是教师所必备的品质。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独特见解宽容,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宽容,能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发掘他们的潜能,教师对学生独特行为方式的宽容,能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展示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上的宽容,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心境,从而拓展学生的心灵,给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以饱满的创造激情。教师学会宽容,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敏锐;也意味着他拥有美好的人格,得到的将是学生对他的尊重与爱戴。
  4 赞美——让学生在被鼓励下开启大脑
  赞美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方法。激励能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激情。 赞美是欣赏学生的自然流露,是对倾听和赏识的巩固。国家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孙云晓先生说:“发现一个学生十个优点,是优秀老师;发现一个学生五个优点是合格老师,发现不了学生的优点,把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就是不合格的老师”。今天的学生优点很多,我们要努力去发现,去赞美。让学生在赞美声中开启大脑。
  5 赏识——让学生在成长中趋优去劣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大量生动的案例表明,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使学生在成长中树立信心,勇往直前。因此,教师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过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允许学生在前进中出现错误,克服“成见效应”对师生关系的不良影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受:教学困生无异于受折磨。于是,不知不觉中,那些学困生逐渐被一些教师遗忘。笔者认为,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则更为佳。作为教师,对待学困生要克服“晕轮效应”,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
  6 亲近——让学生走近教师,吐露内心的真情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关心学生,学生理解老师,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亲和力去和自己的学生交朋友。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机会,让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容易被人忽视的学生及表现不尽人意的调皮学生,为班集体干点好事。这样不仅满足他们渴求进步的心愿,增强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而且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了解老师,走近老师,吐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建设美好的心灵,如同造好的船,当它下水远航时,蓝天在头顶飘荡,海鸥在前面飞翔,也许前面会有台风,会有巨涛,但一颗厚重坚实的心,即使在海浪中,也会无畏而快乐的跳动。
其他文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质量的教育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师,而高质量的教师首先要有“爱”,要将“爱”倾注到教学中。只有具备了高尚师德,将“爱”播撒到学生心中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1 爱是一种保护  做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迸发出激情。南京市“行知”学校校长杨瑞清根据自己的办学经验总结出“好老师是爱出来的”。爱不是一句空话,他需要实实在在的
期刊
【摘要】从小学数学过渡到七年级数学,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有个转折与适应的过程,因此,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论述了怎样打好七年级数学基础,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关键词】数学基础;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  从小学数学过渡到七年级数学,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有个转折与适应的过程,相对而言,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很多,也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觉得很好学,没有困难,容易在学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已成为近几年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为此,笔者就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创新教育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1 正确认识“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清楚地认识到: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带一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力量泉源,也是确保素质教育顺利实施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1 德才兼备是教师搞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师是社会道德的代言人,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道德“成熟者”。教师的劳动效应最重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之第三目标的理解,针对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说明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一线教师的视角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英语;情感教育;三维目标;情感态度  过去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较多地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新的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改革首先提出了教学三维目标的概念,其中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了人文主义教学思想的发展,剖析了高中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体现人文主义精神。为了保证中学课堂教学的最大有效性,必须在教育思想上坚持人文主义精神。大多数教育大家,在实际上都践行着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当今课改的核心价值,是对人文主义基本精神的发展。如何在教学层面上落实教学的情感目标,形成知情互促并茂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心理学研究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课题。
期刊
我国的《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班主任任务作了明确规定。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实施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相信每一位班主任都会围绕这一基本任务来工作学习。在此,笔者浅谈一下自己担任班主任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开展以后的班主任工作有所借鉴。  班集体不仅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
期刊
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教育行为中,教师的教学指导语作为教师教育行为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起着支持、辅助的重要作用。根据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将幼儿探究行为大致划分阶段为:探究前期阶段——关注问题,进入探究情境;探究过程阶段——观察、猜想、推测、记录、实验、验证、推理、对比结论;探究后期阶段——交流、讨论。现就幼儿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所采用的不同的教学指导
期刊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1 班级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目前人们使用频率较高而又颇有争议的一个概念。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给文化提出了一百六十多个定义。根据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理论,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便产生了物质文
期刊
在中国,父母们教育子女的时候,都知道古代有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时候,有一次全家吃梨,父亲让孔融先拿,结果孔融上敬哥哥,下让弟弟,自己却拿了个最小的梨,得到了家人的赞许,夸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无独有偶,在美国,家庭主妇们中间也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兄弟两个因为分一块饼而发生了争执,就请妈妈来裁决。可是,妈妈只给兄弟两个定了一条规则,并监督规则的执行,这个规则是:哥哥切饼,弟弟先拿。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