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图形认识
例1 如图1,已知∠1=∠2=∠3=59°,则∠4=_______.
【考点与要求】会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对顶角、邻补角,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解析】因为∠1=∠3,所以图中l1与l2平行,所以∠2=∠5=59°,因为∠4+∠5=180°,得∠4=121°.
例2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是3和5,它的周长是 _______.
【考点与要求】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会用分类讨论解答问题.
【解析】题中给出了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因没给出具体哪边是底,故需分类讨论:① 当3是底边长时,周长为5+5+3=13;② 当5是底边长时,周长为3+3+5=11.本题难点是求出答案后要用“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作检查看是否符合题意.如果将条件中的两边长改为2和5,答案又是多少呢?
例3 如图2,在△ABC中,已知∠A=80°,∠B=60°,DE∥BC,那么∠CED的大小是_______.
【考点与要求】会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并体会转化的思想.
【解析】要求∠CED的大小先求出∠C的度数,即∠C=180°-∠A-∠B=40°.再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求出∠CED=180°-40°=140°. 思考的重点是确定∠CED与哪一个角有数量上的关系.
例4 如图3,在△ABC中,∠B=30°,B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垂足为D. 若ED=5,则CE的长为_______.
【考点与要求】会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熟练找相等线段作代换.
【解析】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得出BE=CE,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求出BE的长(BE=2DE=10),即求出CE的长.当然也可以证出∠DCE=30°后,在△DCE中直接求CE的长.
例5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B=4∠A,则∠C=_______.
【考点与要求】要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也要熟练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性质求出∠C=∠A,BC∥AD,推出∠A+∠B=180°,求出∠A的度数,即可求出∠C. ∴∠C=∠A=36°.
例6 如图4,在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若EF=2,BC=5,CD=3,则tanC等于_______.
【考点与要求】能灵活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勾股定理逆定理; 熟悉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能用几何直观的思想去探索问题.
【解析】要求tanC就需获得∠C所在的三角形(如果直接得到直角三角形那就更好),同时使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需要一个三角形,基于以上两点思考,可作辅助线连接BD. 在例7 如图5,在△ABC中,EF∥BC,交AB、AC于点E、F,AE ∶ EB=3∶2,则AF ∶ FC=_______;S△AEF ∶ S△ABC=_______.
【考点与要求】会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性质;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
【解析】∵EF∥BC,直接可推得AF∶FC=AE∶EB=3∶2.∵EF∥BC,∴△AEF∽△ABC,∴AF∶AC=AE∶AB. ∵AE∶EB=3∶2,∴AE∶AB=3∶5.又∵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S△AEF ∶S△ABC=AE2∶AB2=9∶25.
例8 如图6,当宽为3 cm的刻度尺的一边与圆相切时,另一边与圆的两个交点处的读数如图所示(单位:cm),那么该圆的半径为_______cm.
【考点与要求】能灵活运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会建方程模型去解决问题.
例9 如图7,若AB是⊙O的直径,CD是⊙O的弦,∠ABD=55°,则∠BCD的度数为_______.
【考点与要求】能熟练运用圆周角定理的推论、直径所对圆周角为直角、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并能用转化的思想解题.
【解析】连接AC,得∠ACD =∠ABD=55°,∵AB是⊙O的直径,∴∠ACB=90°,∴∠BCD=90°-∠ACD=35°.
例10 ⊙O的半径为2,直线l上有一点P满足PO=2,则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切 B. 相离 C. 相离或相切 D. 相切或相交
【考点与要求】会利用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圆半径大小关系判定直线与圆的3种位置关系,能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题.
【解析】分OP垂直于直线l、OP不垂直直线l两种情况讨论.
当OP垂直于直线l时,即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d=2=r,⊙O与l相切;
当OP不垂直于直线l时,即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d 故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相切或相交.故选D.难点是理解“PO”不一定是垂线段.
例11 如图8,⊙O中,半径OA=4,∠AOB=120°,用阴影部分的扇形围成的圆锥底面圆的半径长为_______.
【考点与要求】掌握扇形弧长公式,理解阴影部分的扇形弧长等于围成圆锥底面圆的周长,能用列方程的思想求出半径长.
二、 图形证明
例12 如图9,已知点E、C在线段BF上,BE=CF,请在下列4个等式中,① AB=DE,② ∠ACB=∠F,③ ∠A=∠D,④ AC=DF选出两个作为条件,推出△ABC≌△DEF.并予以证明.(写出一种即可)
已知:_______,_______.求证:△ABC≌△DEF. 【考点与要求】掌握各种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会举适当的反例判定一个命题为假命题.
【解析】①④或②③或②④(选一种情况自己完成证明过程).难点是对条件进行组合时不能遗漏.
例13 如图10,D为BC上的一点,AD平分∠EDC,且∠E=∠B,DE=DC. 求证:AB=AC.
【考点与要求】 能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并会利用中间等量解答问题.
【解析】要证AB=AC,只要证∠B=∠C,由于∠E=∠B,而∠C和∠E是△AED和△ACD的对应角(易证△AED≌△ACD),经过代换得∠B=∠C,∴AB=AC.
例14 如图11,在正方形ABCD中,等边三角形AEF的顶点E、F分别在BC和CD上.(1) 求证:CE=CF;(2) 若等边三角形AEF的边长为2,求正方形ABCD的周长.
【考点与要求】能灵活运用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能选择适当的未知数x,列出方程解决问题,体会如何借“数”来解决“形”的问题.
【解析】(1) 要证CE=CF,需证出∠CEF =∠CFE,再用“等角对等边”证出,或先证明BE=DF,后利用等式性质证出.
∵Rt△ABE≌Rt△ADF(HL),∴BE=DF,∠AEB =∠AFD,接下去可以选择两条思路去解决问题.
第一种思路:∵BC=CD ,利用等式性质得CE=CF;
第二种思路:∵∠AEB =∠AFD,又∠AEF =∠AFE=60°,∴∠CEF =∠CFE,利用等角对等边得CE=CF.
(2) 要求正方形ABCD的周长,只要求出它的边长.
第(2)小题的难点在于选择好未知量以后,如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如果设BE为x,那么你又该如何去解答?)
例15 如图12,在四边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的中点为O,过点O作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与AD、BC相交于点E、F,连接AF.
求证:AE=AF.
【考点与要求】本题以常用的2种证明方法解说考点和要求:
(1) 在三角形中,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三线合一”性质;
(2) 在四边形中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菱形的判定和性质,在三角形中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论证,体会证明方法的灵活性.
【解析】(1) 如果在△AEF中证明AE=AF,那么只要证出∠AEF =∠AFE,再利用等角对等边就可证出结论.∵AD∥BC,∴∠AEF=∠CFE.又∵EF垂直平分线段AC,∴ AF=FC.
∵EF⊥AC,∴∠AFE=∠CFE(三线合一).∴∠AEF=∠AFE,∴ AE=AF.
(2) 如果在四边形AECF中证出AE=AF,那么只要证明四边形AECF是菱形.
连接CE,∵AD∥BC,∴∠AEO=∠CFO,∠EAO=∠FCO.
又∵AO=CO,∴△AEO≌△CFO(AAS).
∴AE=CF,∴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又∵EF⊥AC,∴平行四边形AECF是菱形.∴AE=AF.
本题的难点是对“过点O作AC的垂直平分线”这句话的理解,只表示EF垂直平分线AC,不表示AC平分线EF,垂直一定是互相的,平分不一定是互相的.
例16 如图13,已知正方形ABCD中,BE平分∠DBC且交CD边于点E,将△BCE绕点C顺时针旋转到△DCF的位置,并延长BE交DF于点G.
(1) 求证:△BDG∽△DEG;
(2) 若EG·BG=4,求BE的长.
【考点与要求】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能运用转化思想.
【解析】(1) 由旋转得BE=DF,∠EBC=∠CDF,∠DGE=90°.
因为∠DGE为公共角,BE平分∠DBC,所以∠CBG=∠DBG,代换得∠DBG=∠CDF. 所以△BDG∽△DEG.
(2) 用第(1) 小题的结论可得DG2=EG·BG,得DG=2.又因为∠DGE=90°,BE平分∠DBC,可得DF=2DG=4,所以BE=4.本题难点是将要求的BE长转化到DF长.
例17 如图14,在△ABC中,点D是AC边上一点,AD=10,DC=4.以AD为直径的⊙O与边BC切于点E,且AB=BE.
(1) 求证:AB是⊙O的切线;
(2) 过D点作DF∥BC交⊙O与点F ,求线段DF的长.
【考点与要求】能灵活运用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垂径定理,全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会通过连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同时能熟练运用求弦长的基本图形(由半弦、半径、弦心距构成的直角三角形).
【解析】(1) 要证AB是⊙O的切线,只需证明∠BAO=90°.又BC切⊙O于点E,连接OE,得∠BEO=90°.所以如何将∠BEO的90°转给要求的∠BAO.即探索如何去证明∠BAO=∠BEO.连接OB,通过△ABO≌△EBO就可以得到∠BAO和∠BEO相等.
例1 如图1,已知∠1=∠2=∠3=59°,则∠4=_______.
【考点与要求】会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对顶角、邻补角,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解析】因为∠1=∠3,所以图中l1与l2平行,所以∠2=∠5=59°,因为∠4+∠5=180°,得∠4=121°.
例2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是3和5,它的周长是 _______.
【考点与要求】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会用分类讨论解答问题.
【解析】题中给出了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因没给出具体哪边是底,故需分类讨论:① 当3是底边长时,周长为5+5+3=13;② 当5是底边长时,周长为3+3+5=11.本题难点是求出答案后要用“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作检查看是否符合题意.如果将条件中的两边长改为2和5,答案又是多少呢?
例3 如图2,在△ABC中,已知∠A=80°,∠B=60°,DE∥BC,那么∠CED的大小是_______.
【考点与要求】会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并体会转化的思想.
【解析】要求∠CED的大小先求出∠C的度数,即∠C=180°-∠A-∠B=40°.再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求出∠CED=180°-40°=140°. 思考的重点是确定∠CED与哪一个角有数量上的关系.
例4 如图3,在△ABC中,∠B=30°,B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E,垂足为D. 若ED=5,则CE的长为_______.
【考点与要求】会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熟练找相等线段作代换.
【解析】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得出BE=CE,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求出BE的长(BE=2DE=10),即求出CE的长.当然也可以证出∠DCE=30°后,在△DCE中直接求CE的长.
例5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B=4∠A,则∠C=_______.
【考点与要求】要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也要熟练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性质求出∠C=∠A,BC∥AD,推出∠A+∠B=180°,求出∠A的度数,即可求出∠C. ∴∠C=∠A=36°.
例6 如图4,在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的中点.若EF=2,BC=5,CD=3,则tanC等于_______.
【考点与要求】能灵活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勾股定理逆定理; 熟悉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能用几何直观的思想去探索问题.
【解析】要求tanC就需获得∠C所在的三角形(如果直接得到直角三角形那就更好),同时使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需要一个三角形,基于以上两点思考,可作辅助线连接BD. 在例7 如图5,在△ABC中,EF∥BC,交AB、AC于点E、F,AE ∶ EB=3∶2,则AF ∶ FC=_______;S△AEF ∶ S△ABC=_______.
【考点与要求】会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性质;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
【解析】∵EF∥BC,直接可推得AF∶FC=AE∶EB=3∶2.∵EF∥BC,∴△AEF∽△ABC,∴AF∶AC=AE∶AB. ∵AE∶EB=3∶2,∴AE∶AB=3∶5.又∵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S△AEF ∶S△ABC=AE2∶AB2=9∶25.
例8 如图6,当宽为3 cm的刻度尺的一边与圆相切时,另一边与圆的两个交点处的读数如图所示(单位:cm),那么该圆的半径为_______cm.
【考点与要求】能灵活运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会建方程模型去解决问题.
例9 如图7,若AB是⊙O的直径,CD是⊙O的弦,∠ABD=55°,则∠BCD的度数为_______.
【考点与要求】能熟练运用圆周角定理的推论、直径所对圆周角为直角、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并能用转化的思想解题.
【解析】连接AC,得∠ACD =∠ABD=55°,∵AB是⊙O的直径,∴∠ACB=90°,∴∠BCD=90°-∠ACD=35°.
例10 ⊙O的半径为2,直线l上有一点P满足PO=2,则直线l与⊙O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切 B. 相离 C. 相离或相切 D. 相切或相交
【考点与要求】会利用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圆半径大小关系判定直线与圆的3种位置关系,能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题.
【解析】分OP垂直于直线l、OP不垂直直线l两种情况讨论.
当OP垂直于直线l时,即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d=2=r,⊙O与l相切;
当OP不垂直于直线l时,即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d
例11 如图8,⊙O中,半径OA=4,∠AOB=120°,用阴影部分的扇形围成的圆锥底面圆的半径长为_______.
【考点与要求】掌握扇形弧长公式,理解阴影部分的扇形弧长等于围成圆锥底面圆的周长,能用列方程的思想求出半径长.
二、 图形证明
例12 如图9,已知点E、C在线段BF上,BE=CF,请在下列4个等式中,① AB=DE,② ∠ACB=∠F,③ ∠A=∠D,④ AC=DF选出两个作为条件,推出△ABC≌△DEF.并予以证明.(写出一种即可)
已知:_______,_______.求证:△ABC≌△DEF. 【考点与要求】掌握各种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会举适当的反例判定一个命题为假命题.
【解析】①④或②③或②④(选一种情况自己完成证明过程).难点是对条件进行组合时不能遗漏.
例13 如图10,D为BC上的一点,AD平分∠EDC,且∠E=∠B,DE=DC. 求证:AB=AC.
【考点与要求】 能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并会利用中间等量解答问题.
【解析】要证AB=AC,只要证∠B=∠C,由于∠E=∠B,而∠C和∠E是△AED和△ACD的对应角(易证△AED≌△ACD),经过代换得∠B=∠C,∴AB=AC.
例14 如图11,在正方形ABCD中,等边三角形AEF的顶点E、F分别在BC和CD上.(1) 求证:CE=CF;(2) 若等边三角形AEF的边长为2,求正方形ABCD的周长.
【考点与要求】能灵活运用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能选择适当的未知数x,列出方程解决问题,体会如何借“数”来解决“形”的问题.
【解析】(1) 要证CE=CF,需证出∠CEF =∠CFE,再用“等角对等边”证出,或先证明BE=DF,后利用等式性质证出.
∵Rt△ABE≌Rt△ADF(HL),∴BE=DF,∠AEB =∠AFD,接下去可以选择两条思路去解决问题.
第一种思路:∵BC=CD ,利用等式性质得CE=CF;
第二种思路:∵∠AEB =∠AFD,又∠AEF =∠AFE=60°,∴∠CEF =∠CFE,利用等角对等边得CE=CF.
(2) 要求正方形ABCD的周长,只要求出它的边长.
第(2)小题的难点在于选择好未知量以后,如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线段的长.(如果设BE为x,那么你又该如何去解答?)
例15 如图12,在四边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的中点为O,过点O作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与AD、BC相交于点E、F,连接AF.
求证:AE=AF.
【考点与要求】本题以常用的2种证明方法解说考点和要求:
(1) 在三角形中,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三线合一”性质;
(2) 在四边形中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菱形的判定和性质,在三角形中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论证,体会证明方法的灵活性.
【解析】(1) 如果在△AEF中证明AE=AF,那么只要证出∠AEF =∠AFE,再利用等角对等边就可证出结论.∵AD∥BC,∴∠AEF=∠CFE.又∵EF垂直平分线段AC,∴ AF=FC.
∵EF⊥AC,∴∠AFE=∠CFE(三线合一).∴∠AEF=∠AFE,∴ AE=AF.
(2) 如果在四边形AECF中证出AE=AF,那么只要证明四边形AECF是菱形.
连接CE,∵AD∥BC,∴∠AEO=∠CFO,∠EAO=∠FCO.
又∵AO=CO,∴△AEO≌△CFO(AAS).
∴AE=CF,∴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又∵EF⊥AC,∴平行四边形AECF是菱形.∴AE=AF.
本题的难点是对“过点O作AC的垂直平分线”这句话的理解,只表示EF垂直平分线AC,不表示AC平分线EF,垂直一定是互相的,平分不一定是互相的.
例16 如图13,已知正方形ABCD中,BE平分∠DBC且交CD边于点E,将△BCE绕点C顺时针旋转到△DCF的位置,并延长BE交DF于点G.
(1) 求证:△BDG∽△DEG;
(2) 若EG·BG=4,求BE的长.
【考点与要求】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理解图形旋转的性质,能运用转化思想.
【解析】(1) 由旋转得BE=DF,∠EBC=∠CDF,∠DGE=90°.
因为∠DGE为公共角,BE平分∠DBC,所以∠CBG=∠DBG,代换得∠DBG=∠CDF. 所以△BDG∽△DEG.
(2) 用第(1) 小题的结论可得DG2=EG·BG,得DG=2.又因为∠DGE=90°,BE平分∠DBC,可得DF=2DG=4,所以BE=4.本题难点是将要求的BE长转化到DF长.
例17 如图14,在△ABC中,点D是AC边上一点,AD=10,DC=4.以AD为直径的⊙O与边BC切于点E,且AB=BE.
(1) 求证:AB是⊙O的切线;
(2) 过D点作DF∥BC交⊙O与点F ,求线段DF的长.
【考点与要求】能灵活运用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垂径定理,全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会通过连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同时能熟练运用求弦长的基本图形(由半弦、半径、弦心距构成的直角三角形).
【解析】(1) 要证AB是⊙O的切线,只需证明∠BAO=90°.又BC切⊙O于点E,连接OE,得∠BEO=90°.所以如何将∠BEO的90°转给要求的∠BAO.即探索如何去证明∠BAO=∠BEO.连接OB,通过△ABO≌△EBO就可以得到∠BAO和∠BEO相等.